孫健 孔慶濤 時霖 王鋒 遲煥琪 韓立剛
摘? 要:本研究通過對40名大一女大學生進行16周龍舟運動干預,發(fā)現(xiàn)龍舟運動可以可以降低大學生脂肪率,減少脂肪含量,提高肌肉含量,提高基礎代謝率(P<0.05)。雖然非脂肪組織量和BMI無變化(P>0.01),但其構成物質發(fā)生變化。建議高校積極開展龍舟課程,發(fā)揮龍舟運動的積極作用,全面發(fā)展大學生身體素質。同時,完善龍舟課程的安全保障。
關鍵詞:龍舟運動? 女大學生? 身體成份
女大學生的身體素質受到廣大研究者的廣泛關注。而女大學生的身體成分與其身體素質具有高度相關。特別是其體脂含量等指數(shù)是衡量女大學生的身體素質的重要指標。高校積極采用體育課程等手段對女大學生進行影響,以期減少其體脂含量,提高其肌肉量,以此促進其身體素質。龍舟運動已經(jīng)進行高校,成為大學生喜愛的體育項目之一。目前高校龍舟課程對女大學生體脂進行干預的實驗性研究在國內比較少。因此,本研究通過龍舟課程教學實驗,對女大學生進行體脂干預,希望通過龍舟課程教學減少脂肪含量,為女大學生身體健康提供方法援助,也為廣大學者提供研究基礎。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隨機選取上海海洋大學大一年級40名公共體育課程龍舟班級女大學生為實驗對象。身體健康,無代謝及心、肺疾病史。
1.2 實驗方法
1.2.1 實驗設計
通過16周的龍舟教學實驗,測量40名女大學生實驗前后的身體成份指標進行對照。
1.2.2 實驗干預方法
實驗組進行16周的龍舟運動干預,每周1次課龍舟教學和2次龍舟課外鍛煉,練習內容為20人龍舟500米直道劃行練習,6組;實驗對象日常的校園學習、生活與其他大學生相同。
用佳明心率帶監(jiān)控運動強度,練習強度為最大強度60%~75%。
1.2.3 測試工具及測試指標
采用體成分分析儀InBody770對40名女大學生身體成份指標進行測量。指標如下:體脂率(fat%)、體脂量(fat mass)、非脂肪組織量ffm(fat-free mass)肌肉含量、 BMI、基礎代謝率(BMR)
1.2.4 統(tǒng)計學處理
所有計量資料均以平均數(shù)士標準差(±SD)表示,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Excel 2010和SPSS 20.0分析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單樣本配對T檢驗,顯著性水平為P<0.05,極顯著性水平為P<0.01
2? 研究結果與分析
2.1實驗結果
由表1可知,女大學生的脂肪含量從實驗前的16.36±5.30千克減少到14.84±4.15千克,實驗前后差異具有顯著性,P<0.01;脂肪率從實驗前的29.13%降低到23.20%,實驗前后差異具有顯著性,P<0.01;非脂肪組織從實驗前的38.68±3.40千克降低至38.51±3.33千克,實驗前后無顯著性差異,P>0.01;肌肉含量從實驗前的36.47±3.11千克增加到37.25±2.78千克,實驗前后差異具有顯著性,P<0.01;BMI從實驗前20.97±2.76減少到20.69±2.44,實驗前后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基礎代謝率從實驗前的5184.25±486.03千焦增加到5391.75±381.10千焦,實驗前后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
2.2 分析與討論
女大學生的體脂對其身體素質具有較大的影響[1],體脂含量低的女大學生的身體素質明顯好于肥胖女大學生。從研究結果來看,每周3次的龍舟運動,能降低脂肪含量,降低體脂率。力量素質是最重要的身體素質[2],力量素質取決于肌肉含量。龍舟運動提高了女大學生肌肉含量,對其力量素質具有積極的意義。非脂肪組織脂質蓄積可導致細胞功能障礙或凋亡、壞死,與糖尿病、心力衰竭等疾病發(fā)生相關[3]。從實驗結果來看,非脂肪組織質量雖然沒有變化,但脂肪量的減少和肌肉的增加卻具有重要的意義。表現(xiàn)在基礎代謝率和BMI指數(shù)上,從實驗結果看,基礎代謝率從實驗前的5184.25±486.03千焦增加到5391.75±381.10千焦?;A代謝率高的,肌肉含量高,脂肪含量低,對于消耗熱量減少脂肪具有重要意義[4]。BMI作為肥胖程度的指標[5],雖然實驗前后沒有較大變化,但從脂肪率和肌肉量來看,龍舟實驗取得了身體質量的改變。
3? 結論與建議
3.1 研究結論
龍舟運動可以可以降低大學生脂肪率,減少脂肪含量,提高肌肉含量,提高基礎代謝率,抑制肥胖。對促進女大學生的身體素質具有積極作用。
3.2 建議
積極開展龍舟課程,發(fā)揮龍舟運動的積極作用,全面發(fā)展大學生身體素質。同時,高校應該從課程、社團、運動隊等多種形式開展龍舟運動,營造校園文化,并完善龍舟課程的安全保障。
參考文獻
[1] 王卉,張崇林,胡達道,等.女大學生體脂率與身體素質的相關性[J].中國學校衛(wèi)生,40(1):106-9.
[2] 王婕,陳樂琴.不同基礎代謝率下能量代謝的指標分析; proceedings of the第三屆全民健身科學大會,F(xiàn),2014[C].
[3] 晏春根.非脂肪組織脂質毒性及其機制[J].實用醫(yī)學雜志,2005(19):115-116.
[4] 廖添芝,陳玉鳳,湯賽兆,楊才.體育專業(yè)與非體育專業(yè)女大學生身體成分的比較研究[J].運動,2017(11):40-41.
[5] 舒星宇,周建芳.女大學生體質指數(shù)與飲食和鍛煉行為調查[J].中國校醫(yī),2008,22(6):631-632+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