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薇
寫著“留在家中”的街頭海報、被丟棄的橡膠手套和口罩、空蕩蕩的廣場街道和自制的新冠病毒狀的玩具……在過去幾個月中,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fā)和在全球蔓延已經(jīng)深刻地改變了我們的社會萬象以及生活狀態(tài),必將在人類歷史上留下濃重的一筆。疫情期間無法開放的歐洲各大博物館,已有不少開始向社會征集帶有新冠肺炎疫情記憶的物件。
奧地利首都的維也納博物館便是其中之一,該館啟動了一項名為“新冠記憶”的征集活動,邀請公眾分享那些記錄他們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個人或職業(yè)生活瞬間的照片,然后選擇其中一些在疫情之后展出。從3月25日至今,已通過郵件收到將近1600份作品。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采取的抗疫措施已經(jīng)改變了維也納民眾的生活。幾年后、幾十年后甚至幾個世紀后,我們再度回望這段歷史,將如何自處?博物館主任馬提·布恩澤在接受采訪時說,作為儲存維也納歷史記憶的中心地,維也納博物館有責(zé)任確保未來幾代人能夠了解新冠肺炎疫情給這座城市帶來的變化,因此向維也納的民眾發(fā)起了這項活動。
布恩澤指出,入選作品要貼合新冠肺炎疫情的主題,既要能顯示維也納的特定背景,又要能讓普羅大眾產(chǎn)生共鳴,有社會性,還要便于博物館收藏展出?!皬氖盏降淖髌穪砜矗粋€突出特點就是,它們都展示了人們之間的彼此關(guān)心和相互幫助,”布恩澤說。
受到疫情影響,維也納博物館不得不暫時關(guān)閉旗下所有場所,但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重新開放,迎接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觀者。與此同時,博物館也在利用各種數(shù)字技術(shù)堅持線上工作,全情投入未來的項目。
布恩澤說,目前,關(guān)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展覽只能在線上舉辦,一旦博物館重新開放,實體展就會啟動。一個令人期待的日子就在2023年秋天,維也納博物館的主體建筑將在裝修擴展后重新亮相,屆時會開設(shè)一個新的維也納歷史展,而新冠肺炎疫情將會是其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不止在維也納,收集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記憶的潮流已經(jīng)在整個歐洲悄然興起,比如德國也有不少博物館和大學(xué)在開展類似活動。布恩澤說,維也納博物館也在其中一些洽談合作,也期望能和中國建立這樣的交流。
比如,德國法蘭克福歷史博物館也發(fā)起了一個類似活動,向市民征集有關(guān)新冠肺炎疫情的文字、圖片、音視頻作品以及實體物件,以解答“我們要如何記取法蘭克福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的經(jīng)歷”、“在這段經(jīng)歷中對于我們來說什么才是重要的”。
此外,德國漢堡、波鴻和吉森三所大學(xué)的科學(xué)家與漢堡政治教育中心合作,開展了一個名為“新冠檔案”的項目,設(shè)立了一個手機APP,來收集有關(guān)社交疏遠和在家辦公的文字、圖片、聲音和視頻,每個人都可以上傳自己的新冠肺炎疫情記憶和發(fā)現(xiàn),用于未來研究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