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名片
許倬云,江蘇無錫人,1930年出生,先天殘障,少時遭遇戰(zhàn)亂,顛沛避難。后隨家人遷至中國臺灣,求學臺灣大學歷史系,雜讀群書,又赴美國芝加哥大學接受西方知識訓練。學成返臺,著書立說,身經(jīng)砥礪,后任美國匹茲堡大學教授。許倬云一生治學,泛舟歷史江河,追問古今,上下求索。
在戰(zhàn)爭中長大的孩子大概比升平盛世的小孩較早接觸死亡。在重慶遭遇大轟炸時,我們正在萬縣。記得萬縣第一次遭轟炸的晚上,我們一聽見空襲警報就躲進洞去,進洞時在路上遇見二樓鄰居家的一個大孩子,正在跑回家里去取一些東西。等到警報解除后,我們卻發(fā)現(xiàn)了他的尸體。上午,他還和我們一起玩過;晩上,他已變成一堆模糊難認的殘骸。這是第一次,我忽然發(fā)覺生與死之間的界限如此之易于跨過去,又如此的難以跨回來。這是第一次,我忽然發(fā)覺人是如此的沒有保障。這也是第一次,我面對著一大堆尸體和煙塵彌漫的瓦礫場,心里不存一絲恐懼,卻充滿了迷惘。
我身帶殘疾,那時又不曾正式進過學校。這種種的感觸造成我在一段時期內(nèi)相當抑郁的心情。
抗戰(zhàn)末期,家里在重慶南岸的南山安定了好幾年。兄姊們都在外求學,雙親又在重慶城里辦公,我常常是獨自在山上,與繞屋青松及百數(shù)鴿子為伍。父親自己公余雅好閱讀乙部及輿地,尤其喜歡讀傳記,因此家里多的是中外各式各樣人物的傳記。這些書籍成了我喂鴿子、看山光嵐色之外的唯一消遣。當時我的中文水平不過小學程度,閱讀文言的典籍頗有些困難。經(jīng)過幾度生吞活剝式的硬讀,居然也漸能通其句讀。大凡入傳記的人物總有些可傳之處,而他們的共通之點往往可歸納為“歷盡艱難,鍥而不舍”八個大字。三年都沉浸在這類讀物中,我的抑郁多多少少得到些調(diào)節(jié),在自己心目中構(gòu)建了一套做人的基本標準。
抗戰(zhàn)勝利了,我也得到了正式入高中的機會。這是我第一次自己面對真實的社會,面對競爭,面對考驗。這些幸而與我在離群索居時期建立起的一套做人標準并不完全扦格不通,我得以逐漸獲得信心。學校中競爭的空氣又挑動了我爭強好勝的脾氣,每做一事都認認真真地用盡全力。我逐漸把自卑克服,逐漸測知了自己能力的極限;有一個時期,我相當?shù)刈詽M,覺得自己頗有從心所欲的樂趣。
在美國讀書時,由于住在神學院的宿舍,我頗得到些參“禪”說“理”的朋友。有一回在鄰室書架上取了一本加繆的作品,竟花了一夜工夫讀完那本書。這位存在主義的哲學家喜歡引用古希臘神話中西西弗的故事,作為人生的比喻。西西弗得罪了神,神罰他受永恒的責罰。他必須把石頭推向山頂,而石頭又會自動滾下來。但是,倔強的西西弗都會再次走下山來,把巨石往山上推。加繆認為,當西西弗懊喪地在山頂坐下休息時,他已經(jīng)承認了宿命的力量;但是,當西西弗再度站起,舉步向山下走去時,他幾乎已經(jīng)與神平等,至少他在向神挑戰(zhàn)。沒有想到,這次偶然拾來的讀物,竟解決了我心理上的矛盾。
我從自己的殘疾得到一則經(jīng)驗:我知道凡事不能松一口勁,一旦松了勁,一切過去的努力都將成為白費。我現(xiàn)在至少了解,石頭不經(jīng)推動,得永遠留在山腳下;縱然石頭每次仍要碌碌地滾下去,我們?nèi)圆坏貌蛔呦氯?,繼續(xù)剛剛失敗的努力。我不知道哪一天石頭才會屹立山頂,但是我知道石頭不會自己爬上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