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嘉慧
【摘 要】《長生殿》以歷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亂為背景,講述了唐玄宗李隆基與楊貴妃楊玉環(huán)的真摯愛情故事。洪昇在《長生殿》中既歌頌了李楊二人超越生死的愛情,又表述了他對于國家興亡的感嘆,本文以愛情與政治兩條線索,探究并論述《長生殿》的敘事方法。
【關(guān)鍵詞】《長生殿》;雙線索;愛情;政治
中圖分類號:I237.2文獻(xiàn)標(biāo)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14-0027-02
作為優(yōu)秀的古典文學(xué),《長生殿》在學(xué)術(shù)界引起了熱烈的爭議,主題爭議是《長生殿》研究的重點之一,出現(xiàn)了愛情主題、社會主題、歷史主題、雙重主題和多重主題等見解[1]?!堕L生殿》的主題之所以引發(fā)這么多的爭執(zhí),原因在于洪昇的《長生殿》使用了雙線索敘事方法,在劇情上愛情與政治相互貫穿相互影響,并巧妙利用愛情與政治之間的矛盾帶動情感的升華。當(dāng)然,在劇情上愛情與政治兩條線索并非處于同等的地位,李、楊的愛情故事毫無疑問是貫穿全劇的主線,而以安史之亂為主事件的政治線索則是作為背景及促進(jìn)劇情發(fā)展的推動力存在的副線,兩線交錯,由此使《長生殿》有了更加豐富的內(nèi)涵。
一、李楊情愛故事主線
洪昇對李隆基和楊玉環(huán)愛情的描寫可謂細(xì)膩真摯,區(qū)別于從前寫唐玄宗、楊貴妃的文學(xué)作品,洪昇刻意美化了這段帝王之愛。在《傳概》一章中有《滿江紅》,洪昇寫道:“今古情場,問誰個真心到底?但果有精誠不散,終成連理。萬里何愁南共北,兩心哪論生和死。笑人間兒女悵緣慳,無情耳。感金石,回天地。昭白日,垂青史。看臣忠子孝,總由情至。先圣不曾刪《鄭》《衛(wèi)》,吾儕取義翻宮徵。借太真外傳譜新詞,情而已?!盵2]由此可見洪昇在描寫李楊愛情之時體現(xiàn)的是“至情”,肯定了李隆基與楊貴妃純真的男女情愛。
《長生殿》專寫“釵盒情緣”,洪昇沖破舊觀念寫出了不一樣的帝妃愛情。在人物塑造上,李隆基不再是只貪慕美色肉欲的昏庸君王形象,而是被刻畫成了一個對愛人深情、常處被動地位的男子,盡管風(fēng)流,唯一最愛的還是楊貴妃。馬嵬坡之變,面對眾軍士的逼迫,李隆基沒有為了保王位放棄自己的愛人,相反他一心想要保全楊貴妃,“妃子說哪里話,你若捐生,朕雖有九重之尊,四海之富,要他則甚!寧可國破家亡,決不肯拋舍你也!”從這里就可以看出在李隆基的心中,愛情的地位是超過了江山的,李隆基對楊貴妃是動了真情,不僅僅流于美色。楊貴妃也一改從前作品中塑造的淫亂貪生形象,為了李隆基的江山,楊貴妃一心求死,致死也不曾怨恨愛人,“百年離別在須臾,一代紅顏為君盡”,楊玉環(huán)為真愛獻(xiàn)出生命,李隆基后來的“覓魂”則是對她真愛的回應(yīng),此二人的情感互動是一種純粹的人性之愛[3]。在生命的最終,楊貴妃悔過了自己的從前,她悔過自己窮奢極欲,悔過自己放縱家人,就是不后悔自己與李隆基的愛情,死后依然時時思念著愛人,他們的愛情是帝王家少有的,因此更顯珍貴。
李楊的愛情故事大致分為釵盒定情、遭逢變故、陰陽相隔、仙界團(tuán)圓等幾個階段,李隆基與楊貴妃的故事與大部分愛情故事的路線很不相同,直接從定情開始,這意味著情感本身已經(jīng)處于一個較高的層面,后面必須有更為精彩的劇情支撐,否則很容易失去后勁。而洪昇并沒有讓人失望,接下來的劇情跌宕起伏,李楊的愛情達(dá)到了新的高度。尤其是仙界的團(tuán)圓結(jié)局,沖破了生與死的界限,陳寅恪有言:“若依唐代文人作品之時代,一考此種故事之長成,在白歌陳傳之前,故事大抵尚局限于人世,而不及于靈界,其暢述人天生死形魂離合之關(guān)系,似以《長恨歌》及《傳》為創(chuàng)始。此故事既不限于現(xiàn)實之人事,遂更延長而優(yōu)美。然則增加太真死后天上一段故事之作者,即是白陳諸人,洵為富于天才之文士矣?!盵4]成為仙界的永世夫妻后,李楊二人感到“歷愁城苦海無邊,猛回頭癡情笑捐”、“總空花幻影當(dāng)前,掃凡塵一齊上天”,這實質(zhì)上是超脫生死、超脫世俗的一種抽象理念。這種結(jié)局或許和洪昇鉆研佛道之學(xué)有關(guān),并以這種思想觀點來處理李楊情緣,認(rèn)為“千年長恨聲色原空”[5],李楊二人此時的“情”比定情之時更為純凈,頗有大徹大悟之意,此時李楊之間達(dá)到了情感上的升華。
二、安祿山政治叛亂副線
《長生殿》吸引人的除了帝妃間動人的愛情故事之外,還有它廣闊龐大的政治背景。洪昇充分利用歷史,將奸臣弄權(quán)、安祿山叛亂等情節(jié)融入劇情中,使得《長生殿》充滿歷史滄桑感,著實為劇作加分不少。作為《長生殿》中的反面人物,以楊國忠和安祿山為代表的兩個奸臣,一個可以代表內(nèi)憂,一個則可以代表外患。楊家因楊貴妃的關(guān)系恃寵而驕,放縱豪奢,本該被處死的敗將安祿山靠賄賂楊國忠得以保全性命,由此留下禍根。李隆基識人不清,誤將奸臣做忠臣,封安祿山為節(jié)度使放虎歸山,導(dǎo)致了最終的叛變……這一系列歷史線索不僅帶動了劇情,也傳達(dá)出了作者的感嘆。
可憐一曲《長生殿》,斷送功名到白頭。洪昇所作的《長生殿》絕不僅僅局限在李楊二人的愛情故事上,有人說他是借離合之感,寫亡國之情,這句話不無道理。對于亡國哀思,洪昇有自己的感悟,他在詩中寫道“勝國巡游地,孤城有廢宮。周垣春草外,圓殿夕陽下?!薄斑h(yuǎn)望窮高下,孤懷感廢興。白頭遺老在,指點十三陵。”[6]這種哀國嘆世的思想,與他個人的人生經(jīng)歷相關(guān),洪昇又將這種思想寫進(jìn)了自己的作品。對于楊國忠和安祿山之流,洪昇自是持批判態(tài)度,然而這兩個人只是朝廷奸臣的一個縮影,洪昇真正批判的是整個腐朽的上層社會和昏庸的統(tǒng)治階層。《長生殿》中許多地方可以看出洪昇強(qiáng)烈的政治價值觀,他尤其厭惡的是封建婚姻制度和封建倫理制度,哪怕是最為威嚴(yán)的皇上也難以擁有真正的愛情自由。
洪昇在《長生殿·自序》中說“然而樂極哀來,垂戒來世,意即寓焉?!边@是他對歷史的感思,亦是他希望借此作對世人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三、借史寫情、借情寫史
雖然劇中涵蓋了政治與愛情兩條線索,但這兩條線索卻不是獨立存在的。政治影響愛情,愛情影響政治,換言之,洪昇是在借史寫情,借情寫史。
若沒有安祿山叛變,就沒有楊貴妃之死,也就沒有李隆基和楊貴妃的仙界重逢。可以說,正是由于政治上的這場大動亂,使得李楊愛情達(dá)到了一個真正的高潮,本劇的情感才得以升華。而楊國忠專權(quán)、擾亂朝綱等行為破壞了朝廷的穩(wěn)定,導(dǎo)致人民怨聲載道,這使得政局不穩(wěn),為李隆基喪失軍心、楊貴妃成為人民眼中的“紅顏禍水”埋下了伏筆。除了劇情上的推動,這些政治上的描寫無形中將國家危亡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推到了這些禍國罪臣的身上,分擔(dān)了李隆基和楊貴妃的責(zé)任,這使得李楊的愛情更能打動人。同樣,李楊的愛情也在無形中推動了政治的變化,因為對于楊貴妃的偏愛,李隆基放縱楊家窮奢極欲,這才有了安祿山賄賂楊國忠保住性命的安排。而李楊二人沉醉于風(fēng)花雪月的同時,李隆基卻忘記了自己一國之主的職責(zé),不理朝綱,使得朝廷混亂,安祿山有機(jī)可乘,他們的愛情悲劇追溯下來源于自身。
兩線相貫穿,就有了愛情與政治的矛盾沖突,江山與美人的抉擇,《長生殿》怎能不吸引人?李楊二人是悲劇的創(chuàng)造者亦是悲劇的承受者,帝王與后妃,有著普通人的情感卻不是普通人的身份,因為沉迷于自身享樂,最終悲劇收場,所謂物極必反,以此來勸誡統(tǒng)治者不要沉迷愛情,不要窮奢極欲。
其實《長生殿》本身就帶有一定的矛盾性,比如它歌頌忠貞的男女至情又批判過分沉迷情感忘記職責(zé),那么面對這種矛盾要如何處理呢?唯一的方法,大概是在愛情與政治間尋求一個平衡點,愛情與江山即可得兼。但若真是那樣,《長生殿》便不再是《長生殿》了。
參考文獻(xiàn):
[1]李舜華.世紀(jì)回眸:洪升與<長生殿>的研究.北京社會科學(xué)編輯部,2001:27.
[2]洪昇.長生殿.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2:1.
[3]黃南珊.〈長生殿〉的情愛文化視界.名作欣賞,1999(5).
[4]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13.
[5]劉繼保.補(bǔ)恨與悟道:談〈長生殿〉的宗教意味.天中學(xué)刊,1998(6).
[6]洪昇.京東雜感.古典文學(xué)出版社.
[7]洪昇.稗畦續(xù)集.古典文學(xué)出版社,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