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陽,董徽,鄧宇,鄒玉寶,華倚虹,王愷皞,蔣雄京
大動脈炎是一種慢性、非特異性炎癥,主要累及主動脈及其一級分支,引起相應(yīng)動脈狹窄及閉塞[1-4]。1963 年我國學(xué)者劉力生和黃宛在國際上首先提出了Takayasu 病系大動脈炎的概念[5]。1990 年美國風(fēng)濕病學(xué)會提出大動脈炎的分類診斷標準[1],該標準的后5 條均涉及四肢動脈及胸腹主動脈病變,因此多數(shù)患者病理生理上會出現(xiàn)四肢血流動力學(xué)明顯異常[6-7]。同步四肢血壓(4LBP)及踝臂脈搏波速度(baPWV)測量是診斷外周動脈阻塞性疾病便捷無創(chuàng)的方法,已開始用于心血管臨床[8-10]。但目前對大動脈炎患者同步4LBP 及baPWV 特征及其與病變分型的關(guān)系研究少見報道,故對我院2013 年1 月至2016 年1 月所有行同步4LBP 及baPWV 檢查的大動脈炎住院患者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調(diào)查大動脈炎患者該無創(chuàng)檢查測量參數(shù)的特征,以及這些特征與大動脈炎病變分型的關(guān)系。
回顧性(注冊研究:ClinicalTrials.gov.NCT Number:NCT03521739)連續(xù)收集2013 年1 月至2016 年1 月于我院住院的182 例大動脈炎(大動脈炎組)患者及其病歷資料,其中女性154 例(84.6%),年齡為12~68(35.3±13.3)歲。大動脈炎診斷按1990 年美國風(fēng)濕病協(xié)會分類診斷標準[1]。選取同期醫(yī)院內(nèi)的182 例年齡、性別、體重指數(shù)和肱動脈高側(cè)收縮壓(SBP)相匹配(+/-5%)的單純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或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回顧性收集對照組的病歷資料,以供排查繼發(fā)性高血壓或者合并其他外周血管疾病的高血壓。原發(fā)性高血壓診斷依據(jù)2010 年中國高血壓指南[11]。
大動脈炎患者均行超聲心動圖、選擇性血管造影及計算機斷層血管造影以明確大動脈炎受累的部位及程度。根據(jù)這些檢查結(jié)果進行病變阜外分型[3-4,12],見表1。
表1 大動脈炎的阜外分型[3-4,12]
采用已獲上市許可的悅琦VBP-9(北京悅琦創(chuàng)通科技有限公司)或歐姆龍-VP1000(COLIN 公司,日本)動脈硬化檢測儀進行同步4LBP 及baPWV 測量[13]。受試者6 小時內(nèi)禁吸煙、飲酒及飲用咖啡因等飲料。室溫22~25℃,測量前平臥休息5 min。取仰臥位,雙手手心向上置于身體兩側(cè);將四肢血壓袖帶縛于上臂及下肢踝部,上臂袖帶氣囊標志處對準肱動脈,袖帶下緣距肘窩橫紋2~3 cm;下肢袖帶氣囊標志處位于下肢內(nèi)側(cè),對準踝動脈,袖帶下緣距內(nèi)踝1~2 cm。囑受試者放松勿動,平靜呼吸,隨后開始測量。儀器自動完成測量,按設(shè)置的格式輸出4LBP 及baPWV 測量參數(shù)。所有測量及質(zhì)控均由培訓(xùn)合格并且熟練操作的護士完成。
本研究選取的測量參數(shù)及衍生值包括:(1)用肱動脈收縮壓高側(cè)的測值,計算該側(cè)的肱動脈脈壓差[=SBP-舒張壓(DBP)]和脈動指數(shù)(=脈壓差/DBP)[14];(2)臂間收縮壓壓差(IASBPD)和踝間收縮壓壓差(ILSBPD)分別為兩側(cè)肱動脈和兩側(cè)踝動脈SBP 差值的絕對值;(3)踝臂指數(shù)(ABI)為該側(cè)踝動脈SBP 與肱動脈高側(cè)SBP 之比;(4)兩側(cè)ABI 差值(ΔABI);(5)兩側(cè)baPWV 差值(ΔbaPWV)。本研究參照既往研究結(jié)果,采用IASBPD>10 mmHg[1](1 mmHg=0.133 kPa),ILSBPD>15 mmHg[15],脈壓差>70 mmHg[16],脈動指數(shù)>0.9[14],ABI<0.9 和>1.4[10],雙ABI<0.9 且ΔABI ≤0.1[17],ΔbaPWV>160 cm/s[17]作為4LBP 及baPWV 異常參數(shù)特征切點進行分析。
采用SPSS24.0 統(tǒng)計軟件對所有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對于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的形式表示,兩組間計量資料對比時根據(jù)是否滿足正態(tài)分布采用t-檢驗或Mann-Whiteny 檢驗。對于計數(shù)資料,以頻數(shù)(百分比)的形式表示,計數(shù)資料組間比較用χ2檢驗或Fisher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1 為差異有顯著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值均為雙側(cè)。
182 例大動脈炎患者病變的部位與阜外分型見表2。
兩組患者同步4LBP 及baPWV 測量參數(shù)比較(表3):大動脈炎組與對照組的性別(男性,15.4%vs 18.7%)、年齡[(35.3±13.3)歲 vs (33.9±7.8)歲]、體重指數(shù)[(26.1±3.6)kg/m2vs (24.6±4.6)kg/m2]和肱動脈高側(cè)SBP 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均>0.05)。與對照組相比,大動脈炎組DBP 更低、脈壓差更大、脈動指數(shù)更高、IASBPD 更大、ILSBPD更大、ΔABI 更大、ΔbaPWV 更大(P均<0.001)以及高側(cè)baPWV 更高(P<0.01);而高側(cè)ABI、低側(cè)ABI 和低側(cè)baPWV 兩組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均>0.05)。
兩組患者同步4LBP 及baPWV 測量異常參數(shù)特征比較(表4):與對照組相比,大動脈炎組8 項參數(shù)特征脈壓差>70 mmHg、脈動指數(shù)>0.9、IASBPD>10 mmHg、ILSBPD>15 mmHg、ABI>1.4、ABI<0.9、雙ABI<0.9 且ΔABI ≤0.1、ΔbaPWV>160 cm/s 以及至少存在1 項(圖1)的比例更大(P均<0.01)。表4 詳細描述了阜外分型參數(shù)特征大動脈炎組與對照組相比較結(jié)果。除ILSBPD>15 mmHg 外,其余7 項參數(shù)特征在大動脈炎阜外分型組間比較差異均達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均<0.05)。
表2 182 例大動脈炎患者病變的部位與阜外分型[例 (%)]
表3 兩組患者同步4LBP 及baPWV 測量參數(shù)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同步4LBP 及baPWV 測量參數(shù)比較(±s)
注:4LBP:四肢血壓;baPWV:踝臂脈搏波速度;SBP:收縮壓;DBP:舒張壓;IASBPD:臂間收縮壓壓差;ILSBPD:踝間收縮壓壓差;ABI:踝臂指數(shù);ΔABI:兩側(cè)ABI 差值;baPWV:踝臂脈搏波速度;ΔbaPWV:兩側(cè)baPWV 差值。1 mmHg=0.133 kPa
表4 兩組患者同步4LBP 及baPWV 測量異常參數(shù)特征比較[例(%)]
圖1 一例47 歲女性大動脈炎患者的同步四肢血壓及baPWV 測量存在5 項異常參數(shù)特征
大動脈炎為病因未明的慢性非特異性動脈炎,主要累及主動脈及其一級分支[1-2]。同步4LBP 及baPWV 測量為診斷外周動脈疾病的無創(chuàng)方法,而大動脈炎患者該測量研究少見。作為國內(nèi)外首次最大樣本量大動脈炎患者同步4LBP 及baPWV 測量特征分析,本研究發(fā)現(xiàn)絕大多數(shù)大動脈炎患者該測量存在一些顯著異常參數(shù)特征,并且與大動脈炎病變分型密切相關(guān)。
大動脈炎組IASBPD>10 mmHg(43.4%)與上肢動脈受累比例(45.1%)相近,主要分布在包含上肢動脈受累的Ⅰ、Ⅲ、Ⅰ+Ⅳ和Ⅲ+Ⅳ型。然而大動脈炎組雙上肢動脈同時狹窄(18.7%)并不少見,可能出現(xiàn)IASBPD<10 mmHg,此時ABI 升高可能反映雙上肢動脈病變[18]。大動脈炎組ABI>1.4 分布于雙上肢動脈受累20 例(11.0%)的Ⅰ、Ⅲ、Ⅰ+Ⅳ和Ⅲ+Ⅳ型,故ABI>1.4可作為雙上肢動脈狹窄的參考。此外,ABI>1.4 還分布于無雙上肢動脈受累而主動脈瓣中重度反流3 例的Ⅳ型和1 例Ⅰ+Ⅳ型,這提示ABI>1.4 還可能與主動脈瓣反流有關(guān)。其余8 例ABI>1.4 患者無主動脈瓣和雙上肢動脈狹窄,這可能提示大動脈炎患者動脈僵硬度大導(dǎo)致下肢動脈不可壓縮性[10]。
大動脈炎組ABI<0.9 和ILSBPD>15 mmHg 比例均高于對照組,ABI<0.9 主要見于胸腹主動脈狹窄的Ⅱ、Ⅲ、Ⅱ+Ⅳ和Ⅲ+Ⅳ型,而ILSBPD>15 mmHg 阜外分型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這主要因為大動脈炎較少累及下肢動脈。大動脈炎組胸腹主動脈狹窄比例為30.2%,然而先前診斷標準[1-2]均缺乏評估大動脈炎胸腹主動脈及下肢動脈的無創(chuàng)指標。大動脈炎組雙ABI<0.9 且ΔABI ≤0.1比例顯著高于雙下肢受累比例(16.5% vs 4.4%),故ABI<0.9 且ΔABI ≤0.1 主要提示存在胸腹主動脈狹窄[6,17,19-20]。
大動脈炎組脈壓差>70 mmHg 和脈動指數(shù)>0.9比例均高于對照組,兩者不僅分布于Ⅳ、Ⅰ+Ⅳ、Ⅱ+Ⅳ和Ⅲ+Ⅳ型,還分布于Ⅰ、Ⅱ和Ⅲ型,這說明兩個參數(shù)特征不僅提示主動脈瓣反流,還提示主動脈僵硬度增大[21]。大動脈炎組DBP 更低,故脈動指數(shù)更大,因此該參數(shù)比脈壓差更敏感。大動脈炎組高側(cè)baPWV 顯著高于對照組,這提示大動脈炎患者主動脈僵硬度增加[22]。而大動脈炎組ΔbaPWV更大,且ΔbaPWV>160 cm/s 比例更高,主要分布于Ⅰ、Ⅱ和Ⅲ型,這說明大動脈炎四肢動脈及主動脈病變會影響baPWV 測量。
采用IASBPD>10 mmHg、ABI>1.4、脈壓差>70 mmHg、脈動指數(shù)>0.9、ILSBPD>15 mmHg、ABI<0.9、雙ABI<0.9 且ΔABI ≤0.1、ΔbaPWV>160 cm/s 共同作為同步4LBP 及baPWV 測量的異常參數(shù)特征,至少存在1 項者,大動脈炎組相比于對照組,所占比例(84.6% vs 18.1%)更大。除ILSBPD>15 mmHg外,這些參數(shù)特征與病變分型密切相關(guān)。大動脈炎組參數(shù)特征全部不存在的比例為15.4%,這與大動脈炎病變分布有關(guān),如雙鎖骨下動脈受累[23-24],雙鎖骨下動脈和雙股動脈受累,或者腎動脈[25]、冠狀動脈、頸動脈、肺動脈單獨受累或合并受累。本研究存在一些不足:未對脈搏波特征進行分析;其他血管炎[26-28]等疾病也未能作為對照組列入研究;兩種測量儀器間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系統(tǒng)誤差,有可能會對研究結(jié)果產(chǎn)生影響。
綜上所述,大多數(shù)大動脈炎患者同步4LBP 及baPWV 測量存在一些顯著異常特征,與病變分型密切相關(guān)。故推薦大動脈炎及其疑似患者應(yīng)常規(guī)行同步4LBP 及baPWV 測量。未來應(yīng)設(shè)計多中心隊列研究,將同步4LBP 及baPWV 測量納入大動脈炎診斷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