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子
太和殿頂的跑獸,九龍壁上的騰龍,宮門前的彩色雕花,這些建筑裝飾形態(tài)各異,卻都是由同一種材料—琉璃制成的。琉璃,也稱“流離”,最初用于形容陶器表面的釉質流光溢彩。據考證,“琉璃”一詞源于古印度語,隨著佛教傳入我國,后來又慢慢演化出“琉琳”“玻理”“璧流離”“繆琳瑯”等詞。對于不熟悉琉璃制品的人來說,看到“琉璃”二字常常會與“玻璃”混淆,其實只要想想北京紫禁城那金燦燦的琉璃瓦殿頂,你就不會再搞混“琉璃”和“玻璃”了。
紫禁城,這座占地72萬平方米的明清皇宮,其中有15萬平方米的宮殿建筑使用了琉璃構件,除了琉璃瓦,還有琉璃螭吻、琉璃墻磚、琉璃花等琉璃裝飾物。琉璃燒制技術最早出現于商周時代,但將琉璃用于建筑構件則是在距今1400多年前的南北朝時期。北魏時有史書記載,當時有人將琉璃瓦件用作建筑材料,建造可以容納上百人的華麗宮殿,琉璃帶來的璀璨和輝煌讓人覺得那仿佛是神明之作。在唐代和宋代建筑中,琉璃構件的使用則更加普遍,到了明清時代,琉璃瓦已經成為很多重要建筑中不可或缺的建筑構件。據統(tǒng)計,中國至少有25個省份至今保留著古代琉璃建筑,足見琉璃構件在古代建筑中應用之廣。
琉璃燒制是一種陶瓷工藝,主體為陶坯(胎體),二氧化硅約占胎體成分的50%~70%,三氧化二鋁約占20%~30%,琉璃表面晶瑩剔透的釉質是由二氧化硅與其他金屬氧化物混合而成。釉質中金屬氧化物比例不同,燒制后會顯現出不同顏色。紫禁城中最令人震撼的是黃色琉璃瓦,如果你站在景山上向南眺望,陽光下的黃色瓦片會在你眼前匯成金色的海洋。為什么明清皇宮要選用黃色作為琉璃瓦屋頂的主體顏色呢?這與古代的五行說有關。古人根據五行學說,將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分別對應不同顏色,土地之色為黃色且居于中部,故黃色為中央之色。選擇以黃色琉璃瓦鋪設皇宮殿頂,以示皇權居于正中,統(tǒng)攝四方。
紫禁城中的殿頂琉璃瓦并非只有黃色,還有以綠色、黑色琉璃瓦鋪設的建筑,此外親王、貝勒等皇族也可以在府邸使用綠色琉璃瓦。明代,太子講學設于文華殿,該建筑使用了綠色琉璃瓦,后來被嘉靖皇帝改作皇帝用宮殿,又換成了黃色琉璃瓦。收藏《四庫全書》等古籍的文淵閣則采用了黑色琉璃瓦,這是因為黑色對應著五行中的水,藏書之地最怕火災,在傳統(tǒng)觀念中,黑色琉璃瓦能以水克火。另外,古代匠人還將一種很俏皮的琉璃瓦拼接方式融入了皇宮建筑,這就是“剪邊”?!凹暨叀笔侵肝蓓斄鹆叩闹黧w顏色與邊緣(屋脊和檐口)顏色不同。紫禁城中有一座非常特別的建筑,是乾隆年間修建的一座佛堂,名為雨花閣,其殿頂分為三層,中間層是黃色琉璃瓦配藍色剪邊,最底層是綠色琉璃瓦配黃色剪邊?;顫婌`動的剪邊也常用于園林建筑,讓亭臺樓閣更加俏麗多姿,如寧壽宮花園中的碧螺亭,亭頂主體為孔雀藍琉璃瓦,紫色琉璃瓦為剪邊,點綴在屋脊和檐口,增加了小亭的色彩層次。
琉璃瓦的顏色關乎建筑的等級和功能,琉璃瓦的大小也有學問。與一目了然的顏色不同,瓦片的形制是一般人很難注意到的細節(jié)。據《大清會典》記載,按其規(guī)格琉璃瓦件可分為“一樣”至“十樣”,等級最高、最大的為“一樣”,等級最低、最小的為“十樣”。但研究者在實地考察中發(fā)現,清代皇宮中公認等級最高的建筑—太和殿的殿頂沒有使用最大的“一樣”。此外,遍尋紫禁城也沒有發(fā)現規(guī)格為“十樣”的琉璃瓦件??梢?,在實際使用中,并沒有鋪設過“一樣”和“十樣”的琉璃瓦件,從“二樣”瓦到“九樣”瓦這8個規(guī)格,才是最常見的琉璃瓦件。太和殿殿頂采用了最大的“二樣”黃色琉璃瓦,等級次之的保和殿則采用了“三樣”瓦。下一次你去故宮游玩,可別忘了觀察殿頂琉璃瓦的小細節(jié)。
想近距離領略建筑上的琉璃之美,紫禁城是絕佳選擇。位于乾清宮前的天街,將這座皇家宮城分為外朝和內廷兩個部分,外朝建筑莊嚴肅穆,所使用的琉璃構件也主要體現在建筑物的殿頂上;內廷建筑上的琉璃構件則更加豐富、精美、華麗,除了最常見的琉璃瓦,大門、照壁、亭子、宮墻、花壇等處都有造型多樣的琉璃制品,儼然一個露天的琉璃博物館。
雖然紫禁城的外朝建筑上琉璃構件種類相對較少,但是也有內廷建筑上絕不會出現的琉璃裝飾。紫禁城殿頂垂脊上的琉璃跑獸隨處可見,但只有等級最高的太和殿上的跑獸數量最多,龍、鳳、獅子、天馬、海馬、押魚、狻猊、獬豸、斗牛、行什,一共10個。特別是排在第十位的行什,你只能在太和殿上看到,內廷宮殿上無法看到它的身影。
太和殿正脊上的吻獸,俗稱吞脊獸,也值得細細品味,它不僅是中國最大的吞脊獸(總高3.4米,重4.3噸),而且還藏著這座建筑的時代密碼。要找到密碼,你首先要走到位于太和殿北側的中和殿,給太和殿上的吞脊獸拍一張照片,再給保和殿上的吞脊獸拍一張照片,當你對比兩幅照片,會發(fā)現有一細微的差別,比如,太和殿上吞脊獸上的劍柄與保和殿上吞脊獸上劍柄的形狀是不同的,后者劍柄的頂部偏向了一邊。明明可以采用完全一樣的吞脊獸,為什么工匠要在這樣微小的細節(jié)上下功夫,增加施工難度呢?其實,這個細節(jié)差異并非設計者或者建筑工匠刻意而為,而是因為兩個貌似雙胞胎的吞脊獸,并非“出生”在同一個時代。太和殿曾經歷過多次大火,在不斷修復的過程中,琉璃構件基本上換成了清代的燒造式樣,但幸運的保和殿一直保持著明代的建筑風格,吞脊獸依然是明代琉璃構件的模樣。
保和殿北側正對著乾清門。如果說古代的午門象征著“國門”,那么乾清門就是皇帝的“家門”。這座覆蓋著黃色琉璃瓦的內廷大門,將家與國進行了空間分割,雖然少了外朝大門的氣勢,但卻多了幾分內廷守衛(wèi)者的親切。正門兩側的紅色宮墻處有兩個照壁,每座長10米,高 8 米,呈“八字”形矗立在乾清門兩旁。這對照壁除了有裝飾作用,還制造了一種視覺幻象。從保和殿臺基到乾清門距離只有30米,但建筑之間的高度相差很大,會對乾清門產生壓迫感。這兩個照壁的“八字”方向符合透視原理,乾清門正好處于“八字”的交點上,便從視覺上“拉長”了保和殿和乾清門之間的距離,讓人感覺更加開闊舒展。
“八字”照壁底部是須彌座,主體部分為紅墻,上面裝飾著大型琉璃花雕飾,頂部則是被黃色琉璃瓦覆蓋的廡殿頂建筑式樣。紅墻中央呈橄欖狀的琉璃裝飾被稱為“盒子”,墻面四個角上的琉璃裝飾叫“岔角”。這座照壁的琉璃盒子不僅形制大而且十分繁復,底部為黃色花瓶,綠色的枝葉間有9朵盛開的黃色寶相花,還點綴若干黃色花苞,岔角中的花卉與盒子中的顏色一樣,形態(tài)略有不同,彼此呼應。寶相花并不是植物名,而是一種中國傳統(tǒng)的陶瓷器裝飾紋樣,是對自然花卉(主要是蓮花)作藝術處理形成的圖案。整座照壁只使用了黃、綠兩種顏色的琉璃,純粹的色彩在工匠們手中碰撞,化作了線條柔美、繁茂華麗的琉璃花,在紫禁城的四季輪轉中不眠不休地綻放。
穿過乾清門進入內廷,向西走可以抵達清代皇帝(自雍正皇帝以來)的居所—養(yǎng)心殿,這里也有一座值得駐足欣賞的琉璃照壁。與乾清門兩側的“八字”照壁不同,這座位于養(yǎng)心門左側的照壁,頂部為琉璃瓦,墻面主體也被青綠色矩形琉璃墻磚覆蓋,每一塊琉璃墻磚的色澤均由深入淺,根據一定規(guī)律排列在一起,照壁表面仿佛泛起綠色的波紋。養(yǎng)心殿的照壁所處位置更加私密,盒子的形制較小。琉璃制成的白色水鳥在水波中嬉戲,身后有柔美的荷花與荷葉,高聳的青綠蘆葦,與乾清宮僅有黃綠兩色的盒子相比,這個琉璃裝飾增加了白色和藍色,雕工也更加精細,構圖自然清麗,更富人文氣息。
如果你不想錯過故宮最著名的琉璃照壁—九龍壁,那離開中軸線建筑群之后,就要向東走,前往寧壽宮區(qū)。五彩琉璃九龍壁位于外東路皇極門,高約3.5米,長約30米,墻面上共有九條姿態(tài)各異的巨龍,由270個琉璃塑塊組成,居于中央的巨龍為黃色,象征皇權至高無上,其左右兩側的巨龍姿態(tài)不同,顏色也有變化,代表八旗子弟。
九龍壁是乾隆三十六年(1771)建造的,當時中國已經有兩個九龍壁,一個是位于山西大同的體量最大、建造時間最早(建于明代洪武年間)的九龍壁,還有一個是建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的位于北?;始覉@林的九龍壁。北海九龍壁的設計方案主要取材于大同九龍壁,但故宮九龍壁的造型設計與前兩者不同,比如,位于中間的黃色巨龍為“正龍”,面部正對前方,雙眼圓睜,十分震撼。故宮九龍壁和北海九龍壁的龍為五爪,而大同九龍壁的龍為四爪,這是因為只有皇宮的御龍才能采用五爪形制。此外,故宮和北海九龍壁上的巨龍龍尾是魚尾造型,而大同九龍壁上的龍尾均為蛇尾造型,這也是因為魚尾造型只能用于御龍。
皇極門前的九龍壁氣勢恢弘、色彩豐富,上部為藍色的天空、祥云、山石,下部為綠色的海水和白色的海浪,九條巨龍盤旋在天水之間,無論是體量、造型還是工藝水平,這座雄偉華麗的建筑都可謂琉璃藝術的集大成者。不過,這座琉璃照壁的一條白龍腹部卻有一處木雕。這是由于建造之時該處琉璃塑塊損壞,重新燒造已經來不及了,情急之下工匠用楠木雕出龍鱗并刷上白色涂料替代琉璃構件,驗收時,見多識廣的乾隆皇帝竟然沒有發(fā)覺,工匠們總算逃過一劫。
當太陽升起,紫禁城建筑群會格外艷麗,黃、藍、綠、黑等各色琉璃瓦帶來壯麗、璀璨的美景。琉璃瓦是陽光最好的搭檔,平整光滑的釉層表面有極好的光澤度,能最好地呈現陽光的燦爛輝煌。想讓琉璃瓦獲得高光澤度,需要具有高折射率的氧化物材料來幫忙。古代制陶工藝采用氧化鉛制造琉璃瓦,而現代制陶工藝不僅選用氧化鉛,還會使用折射率更高的氧化鈦。為何古代工匠放棄了折射率更高的氧化鈦呢?原來,氧化鉛的熔點為888℃,而氧化鈦的熔點卻高達1850℃,在燒制工藝上氧化鉛要更簡便、更容易實現。同時,氧化鉛可降低釉料在熔化時的黏度,加大釉料的流動性,形成更加光滑平整的釉面,增強光澤度。這樣的選擇一舉兩得,十分巧妙。
普通的百姓人家一般使用陶瓦,皇宮采用琉璃瓦屋頂只是為了金碧輝煌的視覺效果嗎?事實并非如此,琉璃瓦還有不少實用功能。比如,釉層不僅讓琉璃瓦流光溢彩,還能反射陽光,避免光線直射屋頂造成室內升溫。與陶瓦相比,琉璃瓦導熱系數小,也就是說屋外與屋內的熱量交換少。在炎熱的夏季,琉璃瓦可以阻隔殿宇外的熱氣;寒冬之時,殿宇外的低溫不易傳至屋頂內部,可維持屋內炭火帶來的溫暖。
琉璃瓦色彩鮮艷、表面光滑的特點還給鳥兒們帶來了一些麻煩。鳥類的視覺系統(tǒng)不太適應大面積的鮮艷顏色,琉璃瓦光滑的表面則讓鳥兒的著陸、行走都很困難,也無法長時間在屋頂休憩。這些麻煩讓鳥群對紫禁城的殿頂敬而遠之,客觀上保持了殿頂潔凈,很少留有鳥糞。紫禁城建筑群殿頂與地面形成一定角度,琉璃瓦幾乎不吸水,雨水落到瓦頂時,能夠沿著琉璃瓦當、滴水排向地面。即便琉璃瓦上留有一些污漬、鳥糞,只要經過一次大雨的沖刷,就會潔凈如新。
大雨讓皇宮的殿頂更加光潔,但對于鋪設陶瓦的房屋來說,雨水則留下一個隱患。由于陶瓦吸水量大,雨水會大量存于陶瓦中,隨后又會在風吹日曬中逐漸蒸發(fā),但雨水中的可溶性鹽會留在陶瓦中,并變成結晶狀態(tài)脹裂瓦片,產生細微裂紋。日久天長,細微裂紋會慢慢變深變長,最終導致陶瓦碎裂。琉璃瓦吸水極少的特性不僅保護了建筑物,也保護了自身,與吸水量大的陶瓦相比,琉璃瓦能更長久地保持完好。
雖然琉璃瓦比陶瓦更耐風化和腐蝕,但是幾百年的風霜也讓其中一些瓦片出現了損毀、剝釉問題。就在幾年前,故宮博物院的專家組成了研究琉璃構件的項目組,用各種先進的科學方法、科學儀器詳細探究紫禁城中的琉璃制品,了解它的內部構造和傳統(tǒng)工藝技術特點。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研究成果,就是發(fā)現了琉璃剝釉的根本原因,制定出了一套有效保護和修復琉璃構件的方案。因此,我們現在能夠看到更多修復如初的琉璃瓦被重新鋪設,曾經斑駁的琉璃瓦片又煥發(fā)出了新的光彩。
以土為胎,烈火淬煉,承接雨雪,抵御風霜,在紫禁城中,我們的祖先用自然的元素賦予每一片琉璃瓦生命,創(chuàng)造了一個瑰麗的琉璃世界;600年后的我們依然鐘情琉璃的光彩,贊嘆工匠的技藝,依然以創(chuàng)新的方式不斷探尋琉璃世界中的秘密,傳承古老的東方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