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雅君
中華文化五千年積攢下來的道德觀念在如今的時代隨處可見,其已內化于每個人的成長軌跡中,深入每個人的內心。舉手投足間,都可以看到道德的影子。本文主要通過對其可實現的理論基礎及其在小學數學中的實踐運用的分析,來探究小學數學教科書中所蘊藏的道德觀念。
就目前發(fā)展狀況而言,人們似乎已經普遍認為道德觀念是在語文、政治等這種偏文科性質的學科中進行傳達的。然而,道德觀念作為一種思想觀念,早已內化于一切裝載知識的產物中,包括濃縮于數學這一學科精華載體的數學教科書中。現在,國家提倡學生接受素質教育,其中德育占據很重要的地位。而為了達到德育的目標,教師往往習慣于從日常生活著手,從專設的思想品德課程中來解決,卻往往忽視了教科書發(fā)揮的作用,因此,對于教科書的探究應該得到重視。
一、道德觀念在數學教科書中的可滲透性
自古以來,中華文化都很強調“德”這一概念,或是道德,或是德行。古有儒家“仁”和“義”這兩大根本性道德元素,今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在道德觀念的傳承過程中,總是避免不了兩個方面,即個人和群體。兩者之間有著紛繁復雜的道德反映。亞里士多德認為,世間的一切事物、人都有自己的德行,而區(qū)別人與其他事物的便是人的德行是相對于道德意義而言的,他和孔子皆認為德行是需要人不斷努力爭取獲得的,是通過后天的教育可培養(yǎng)的,并且獲得道德的人有責任承擔對他人的道德教育。在此之上,筆者認為,道德觀念就是驅使人變得更具有德行或成為一個好人,對道德心理、行為產生動機的觀念。因此,探究道德觀念是以人為基礎的,并且將其分為個人和群體以及個人和群體構筑的環(huán)境這三部分進行探究。而這種道德觀念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數學教育方面,數學教科書這一重要工具也成為道德觀念的重要載體。
二、道德觀念在數學教科書中的滲透分析
(一)個體的道德觀念
小學生還處于對世界的初步認知階段,對于社會的規(guī)則習慣,他們還存在一定程度的盲區(qū),而教科書往往對于他們認知世界起到一個輔助幫助的作用。教科書不僅對于自我,而且對于他人及世界,都能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例如:在一年級下冊的統(tǒng)計內容中,經常會有題目要求算出男生女生的數量分別是多少,這對于個體的性別意識的啟蒙有很大作用;在三年級上冊的加減法運算中,有題目會讓學生分別計算兩條路的長度,通過對比判斷哪個更近,這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外出時距離的遠近;而在三年級上冊分、秒等一些計量單位的學習中,對于學生的時間觀念、個人能力的理解都有啟蒙作用。
(二)群體的道德觀念
群體的道德觀念往往會成為一種道德規(guī)范,是群體所要遵守的一種規(guī)則。而這種規(guī)范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長時間、循序漸進進行傳遞。在數學教科書中,關于群體的道德規(guī)范也蘊藏頗多。例如:四年級上冊關于果園摘果的題目中,其配圖往往是兩個人或兩個以上的人共同進行這項活動,而其中折射的就是一種群體勞動意識,這便是群體道德觀念的一種傳遞;在三年級下冊統(tǒng)計的學習中,經常會出現一類要求算出平均身高的題目,而這正是對由于群體的差異性帶來的一種社會的規(guī)范標準的闡釋,對于學生理解差異性和共性有很大幫助;在一年級的外出郊游題目中,更多傳達的則是一種次序意識,能幫助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依序完成事情。
(三)個體與群體構筑環(huán)境的道德觀念
個人和群體的關系是互相影響、互相反映的。而個人和群體能和諧相處的原因來自二者共同構筑的環(huán)境的穩(wěn)定性。正是環(huán)境的穩(wěn)定性才會使得個人和群體能友好和諧相處,共同進步。而穩(wěn)定性的建立需要一定的規(guī)則來約束,這便是法律等具有實際效力的條約帶來的結果,使得個體和群體都對環(huán)境產生認同感。在教科書中,也處處可見這種認同感的傳遞。例如:在五年級上冊中,有關車輛行駛問題中一些簡單的交通標識,以及配圖雙向行駛的車輛等內容,都對學生樹立交通意識有啟蒙作用;五年級下冊中有提到國家耕地面積的減少,并呼吁大家增強節(jié)約糧食、保護土地的意識,這有利于學生增強參與感和對國家的認同感;六年級上冊中出現了關于國債和稅收的題目,這對于學生理解國家稅收政策起著重要作用,并且進一步培養(yǎng)了學生對于承擔建設國家的職責意識。
三、結語
在上述對小學數學教科書的案例探究中可以總結出,小學數學教科書中蘊藏了深厚的道德觀念。這一重要工具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提高自我知識水平,而且能幫助其增強自我道德觀念的完善,從個體到群體再到個體與群體構筑的環(huán)境三個維度,都能得到良好的發(fā)展,從而實現成為更好的人、更團結的群體、更和諧的環(huán)境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