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毅,趙 斌,張優(yōu)賢
(河南工學院電氣工程與自動化學院,河南新鄉(xiāng),453003)
電工學課程是非電類工科專業(yè)的根基,為學生學習專業(yè)知識和從事工程技術工作奠定電學的理論基礎,并使他們受到基本的實踐訓練。[1-2]課程主要由電路分析、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電機學以及電力電子知識構成。[3]傳統的電工學教學主要有以下特點。首先,課堂氣氛不夠活躍。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電子技術的迅猛發(fā)展,非電專業(yè)的學生對電工學課程也產生了不同層次的需求。雖然學校針對不同群體制定了相應的培養(yǎng)方案,但課堂趣味性沒有得到提高。在目前的理論教學當中,由于電工學課程內容枯燥,對學生的吸引力不強,導致課堂氣氛不活躍,學生的學習效果不佳。其次,理論與實踐分離。隨著社會的進步,各個高校都在開展理實一體化教學,但電工學課程大多為驗證性實驗教學,只是基礎內容的簡單強化,沒有大幅度地提升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及創(chuàng)新能力。最后,教學手段有待進一步提高。雖然信息技術迅速崛起,大部分高校采用“多媒體+板書”的教學方式,相比粉筆教學有很大進步,但“智慧教室”數量不夠充足,學生學習自主性未能得到最大化的挖掘。
蘇聯發(fā)明家阿奇舒勒及其團隊對近250萬件發(fā)明專利進行類比和研究后,在1946年提出了TRIZ理論。[4]TRIZ是俄文字母首寫,指的是發(fā)明問題解決理論,是基于知識的、面向人的發(fā)明問題解決系統方法學。[4-5]1989年之前,“TRIZ”理論一直是蘇聯的國家機密,如今,利用TRIZ理論解決技術難題的企業(yè)越來越多,如轟動一時的“三星效應”:1997年,三星公司負債170億美元,瀕臨破產,三星公司花費巨額傭金聘請TRIZ專家,同時成立專門的TRIZ隊伍;2006年,三星市場價值總額超過1000億美元,成功超過索尼。TRIZ理論因其對創(chuàng)新研發(fā)的助推力及對人類社會產生的積極影響而受到廣泛認可。TRIZ理論的核心思想為:很多的方法和原理在發(fā)明的過程中是在重復使用的;技術系統的進化和發(fā)展并不是偶然的,而是遵循一定的客觀趨勢;技術系統的無序和離散問題,可以通過建模(系統模型、物場模型)的方式來解決。[5]TRIZ理論不是采取自我損失或者自我降低標準的方式進行的,而是基于技術的發(fā)展進化規(guī)律以及分析鉆研技術的設計與開發(fā)過程,不是偶然的結果。TRIZ理論認為“發(fā)明問題”的命脈在于解決矛盾,在“設計過程”中不斷地發(fā)現矛盾,利用“發(fā)明原理”解決“沖突”,才能獲得最終理想解。[5-6]
TRIZ理論提供了多種打破慣性思維的方法,如九屏幕法、小人法、金魚法、STC算子、IFR等,幫助人們快速跳出慣性思維的禁錮,尋找更多的角度來分析問題。[4]TRIZ理論的工具可以系統地分析問題情境,快速發(fā)現問題本質或矛盾,準確確定問題探索方向。TRIZ理論還會引導人們進行系統化的思考,根據技術進化曲線預測技術產品的未來,幫助開發(fā)富有競爭力的新產品。因此,高??梢越Y合電工學課程的關鍵知識點,將TRIZ理論應用于電工學課程教學當中,引導學生使用TRIZ理論和方法剖析元器件,理解電路的實現過程以及改進過程,使學生在輕松的課堂氣氛中對關鍵知識點有深刻的理解,同時習得科學的創(chuàng)新方法,幫助他們打破慣性思維怪圈,結合專業(yè)知識,做出高水平的創(chuàng)新成果。
慣性思維是每位學習者難以避免的思維定式。慣性思維有時可以讓學習者少走彎路,但慣性思維也會將學習者的思想禁錮,使其難以跳出專業(yè)定式、術語定式等,最終導致創(chuàng)新力不足的問題。本研究嘗試將TRIZ的思維方法引入課堂當中,先用九屏幕法對整本知識進行劃分,引入概念,在后續(xù)關于電路模型課程的講解中引入金魚法,在電路的改進中引入小人法,以此幫助學生在了解知識的同時,學習克服慣性思維的方法。這種教學方法不僅將枯燥、難懂的電學知識變得生動有趣,而且對其他專業(yè)課程的學習也頗有幫助。
技術系統進化論是TRIZ的重要理論,技術系統變化同生物進化有相似之處,也會向著適應人們需求的方向發(fā)展。阿奇舒勒技術系統進化論以八大進化法則的形式進行表述。在電工學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入進化法則,用進化的眼光來看待電路系統的發(fā)展,如在介紹電子管的發(fā)展史時引入增加集成度再采用簡化法則。該法則是指技術系統首先趨于集成度增加的方向,緊接著再進行簡化的過程,電子管的發(fā)展經歷了電子管、晶體管、集成電路、大規(guī)模集成電路階段。現在的超大規(guī)模集成電路可以實現在幾十平方毫米的板上集成上億電子管,根據向微觀級和場應用的進化法則給出電子管的下一步發(fā)展方向,即將會沿著減小它們尺寸的方向進化,傾向于達到原子和基本粒子的尺度;再根據提高理想度的進化法則,進而指出電子管的發(fā)展總是朝著提高理想度的方向發(fā)展,技術系統最終朝著提高其理想度水平的方向發(fā)展。
矛盾是一種普遍的自然現象,在技術系統中也是普遍存在的。阿奇舒勒認為技術系統是在不斷地解決矛盾的過程中進化的,將矛盾分為技術矛盾和物理矛盾,解決問題的步驟如圖1所示。
在電工學課程教學過程中,對于某些電路的發(fā)展,引入矛盾的概念,通過TRIZ的解決模式學習電路的優(yōu)化過程,將電路問題通過TRIZ解題步驟來解決,可以使問題及課程內容變得生動有趣。如電子技術中靜態(tài)工作點的穩(wěn)定電路——分壓偏置電路,靜態(tài)工作點的合理設置將直接影響放大電路信號是否正常,溫度、元件老化等因素影響靜態(tài)工作點,其中溫度受到的影響最為突出,進而提出對電路進行改進,引進基極電阻和發(fā)射極電阻。其中,基極電阻將基極電位鉗制在某一固定值,發(fā)射極電阻通過采樣來實現自我調節(jié),但是發(fā)射極電阻的引入將大大影響整個電路的放大倍數,即引入發(fā)射極電阻使得靜態(tài)工作點得到了改善,卻使得放大倍數降低。通過將實際問題抽象化得到TRIZ理論的問題模型,該技術問題引入發(fā)射極電阻,改善了阿奇舒勒39個工程參數中的26號參數,即可靠性,惡化了阿奇舒勒39個工程參數中的22號參數,即能量損失。通過查找表1所示的阿奇舒勒矛盾矩陣表找到TRIZ給出的創(chuàng)新原理啟示:預先作用原理(第10號原理)、事先防范原理(第11號原理)、改變物理或化學參數原理(第35號原理),結合實際電路,采用預先作用原理(第10號原理),最終轉化成電學實際問題模型,采用在發(fā)射極電阻旁邊增加電容的方式來消除放大倍數的影響,提高電路穩(wěn)定性。
圖1 TRIZ解題模式
表1 阿奇舒勒部分矛盾矩陣表
基于電工學課程的教學現狀,課堂趣味性有待提高,根據新時代學生的特點,自主學習能力仍有提升空間。TRIZ理論可幫助學生用發(fā)展的、進化的角度去學習理論性較強的電工學課程,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開動學生大腦,幫助學生了解電路系統的發(fā)展史、進化史,在提高課堂趣味性的同時也夯實了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