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云飛
(國務(wù)院參事室 北京 100006)
大發(fā)明家愛迪生曾經(jīng)說過這樣一句話:“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靈感?!眮碚f明后天的勤奮努力十分重要。不過,對于書畫家趙之謙來說,他的天賦似乎比常人更多一些。這位天賦稟異之人,在并不算長壽的一生當中不斷修煉,書、畫、印無所不精,可謂自成家數(shù)、一代通才。
趙之謙(1829-1884),初字益甫,號冷君、悲庵、梅庵、無悶等,浙江紹興人。青年時代,他的才華便璀璨綻放、譽滿海內(nèi)。趙之謙讀書習(xí)字,聰明過人,參加過三次會試,但遺憾的是皆名落孫山。44歲時任《江西通志》總編,任鄱陽、奉新、南城知縣,后卒于任上。
趙之謙在其《章安雜說》中提到,他于20歲之前就學(xué)習(xí)《家廟碑》,每天寫500字,這足以證明他對顏真卿用功之深。趙之謙避走溫州后,有空得以閑讀《安吳論書》,深為包安吳的書法理論所折服,進而傾心六朝古刻。他曾經(jīng)說過這樣一段話:“六朝古刻,妙在耐看。猝遇之,鄙夫駭,智士哂耳。瞪目半日,乃見一波磔、一起落,皆天造地設(shè),移易不得。必執(zhí)筆規(guī)模,始知無下手處。不曾此中閱盡甘苦,更不解是?!盵1]證明他對六朝碑刻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并給予極高的評價,為日后在碑版上取得的成就埋下了伏筆。他還說:“安吳包慎伯言,曾見南唐拓本《東方先生畫贊》《洛神賦》,筆筆皆同漢隸。然則近世所傳二王書可知矣。重二王書始唐太宗。今太宗御書碑具在,以印世上二王書無少異。謂太宗書即二王書可也。要知當日太宗重二王,群臣戴太宗,模勒之事,成為迎合。遂令數(shù)百年書家奉為祖者,先失卻本來面目。而后八千萬眼孔竟受此一片塵沙所瞇,甚足惜也。此論實千載萬世莫敢出口者,姑妄言之。阮文達言,書以唐人為極,二王書唐人模勒,亦不足貴,與余意異而同。”[2]他敏銳地察覺出了世上之“二王”經(jīng)過千年的歲月翻轉(zhuǎn),早已不是真正的“二王”精髓。于是,他開始了書法的革新?lián)Q面,與“二王”一脈漸行漸遠。
他赴京之后,常常與沈均初、胡甘伯、魏稼孫等流連于琉璃廠,雅好金石。其喜愛搜羅古刻帖,得《鄭文公碑》后,愛不釋手。
趙之謙逐步放棄了顏體而轉(zhuǎn)向了北魏書法。他36歲時為祁季聞書寫的楷書冊頁是他學(xué)北魏書體的經(jīng)典之作。37歲時,他在給胡培系的信函中說:“弟讀《藝舟雙楫》者五年,愈想愈不是。自來此間,見鄭僖伯所書碑,始悟卷鋒。見張宛鄰書,始悟轉(zhuǎn)折。見鄧山人真跡百余種,始悟頓挫。然總不解‘龍?zhí)⑴P’四字,及閻研香來,觀其作字,乃大悟橫豎波磔諸法。閻氏學(xué)此已三十年,其訣甚秘,弟雖以片刻竊之,究嫌驟入。但于目前諸家,可無多讓矣。書至此,則于館閣體大背,弟等已無能為役,不妨各行其是。”[3]由此可知,趙之謙對自己的藝術(shù)之路有著清晰的判斷,經(jīng)過諸多比對,他已決定要走碑學(xué)之路。
《藝舟雙楫》是趙之謙由顏體轉(zhuǎn)向北魏的理論指導(dǎo)。學(xué)習(xí)鄭道昭,使其領(lǐng)悟到了“卷鋒”的筆法;見張宛鄰的書法,又開闊了趙之謙的眼界,從中知道了真、隸的互用;鄧石如的書法,則使其明白了行筆的頓挫。觀趙之謙35歲至40歲前后的作品,其風(fēng)格初步形成,然而筆力稍顯柔弱,如他自己所說:“弟此時始悟通自家作書大病五字,曰:起訖不干凈。若除此病,則其中神妙處,有鄧、包諸君不能到者,有自家不及知者。”[4]50歲以后至“人書俱老”之境,直逼南北朝高手,此時,他對自己的書法相當自負,自稱“漢后隋前有此人”。當然,這種自負其實是一種高度的自信,不僅是因為其對書論的深刻理解,也來自于他書法實踐中的真知灼見。
趙之謙的篆書和篆刻源于鄧石如、吳讓之,同時受胡澍的影響。趙之謙在54歲為弟子錢式臨《嶧山碑》冊時說:“嶧山刻石北魏時已佚,今所傳鄭文寶刻本拙惡甚。昔人陋為鈔史記,非過也。我朝篆書以鄧頑伯為第一,頑伯后近人惟揚州吳熙載及吾友績溪胡觰甫。熙載已老,觰甫陷杭城,生死不可知。觰甫尚在,吾不敢作篆書。今觰甫不知何往矣。錢生次行索篆法,不可不以所知示之,即用鄧法書繹山文,比于文寶鈔史或少勝耳。”趙之謙并不墨守成規(guī),師法鄧石如,卻能夠化為己用。鄧石如在六朝碑版上有很深造詣,不過相對而言,趙之謙的篆書在繼承傳統(tǒng)的前提下,更顯靈動多姿,雅趣無窮。
隸書對于趙之謙來說是附帶性的書體,他認為:“生平因?qū)W篆始能隸,學(xué)隸始能為正書?!盵5]趙之謙學(xué)習(xí)隸書涉獵廣博,用功尤深,先后臨寫《石門頌》《成陽靈臺碑》《魏元平碑》《三公山神碑》《封龍山碑》等。在35歲時,趙之謙進京,此后他廣泛搜集漢代碑版,所獲甚多,并多數(shù)加以研習(xí)臨摹。故在其35歲到50歲這段時間內(nèi),他臨寫的漢碑書跡多有傳世。此外,在此期間他還為沈均初藏《劉熊碑》作過認真考證,并作釋文題記。45歲為李文田補摹《西岳華山廟碑》殘本96字??芍w之謙于隸書,用功亦勤矣。
作為清代碑學(xué)理論的最有力實踐者之一,趙之謙使碑派技法體系進一步趨向完善,深入到行書,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20世紀大書法家沙孟海評價:“趙之謙能夠把森嚴方樸的北碑,用婉轉(zhuǎn)流利的筆法表現(xiàn)出來,這是他了不起的本領(lǐng),足以傲視書壇?!?/p>
趙之謙行書賞析:《大癡百歲》四條屏
釋文:大癡百歲萬云煙,富春帆影翠蛟全。是否曾經(jīng)蜀道險,十年寫足真山川。地可錐指海可測,畫意詩情渺物色。本源妙處同其波,學(xué)力厚時培一息。扁舟奕奕江天里,時有巉巖插面起。浮圖野店皆幽深,荷橋飽閱霜林美。我方被發(fā)尋隱淪,主人應(yīng)念平谷云。
落款:癸未九月書奉 爵堂觀察大人鑒趙之謙
兼善諸體的趙之謙,還善于駕馭各種書法形式,這幅四條屏正文凡七行,落款兩行,當為佳作。通篇以魏體行書書寫,間雜草書。其中融入了各種書法元素,有篆書的婉轉(zhuǎn),也有隸書的波磔,并蘊含北碑的方整渾厚,表現(xiàn)的卻是行書的內(nèi)涵。字字大小有致,疏密相間,氣息暢通,筆意倜儻,代表了趙之謙行書的整體風(fēng)貌。我們時常會看到,常寫六朝碑版的當代不少書家,常常是有形無神,究其原因,就是太過于注重刀刻味道,左搖右擺,拿捏姿勢,卻恰恰沒有得碑刻的內(nèi)涵,更不用說能透過刀鋒去看筆鋒了。趙之謙的碑刻寫得就很舒服,尤其是魏碑行書,厚重之中不失靈動,值得當今的朋友們好好研究學(xué)習(xí)。
趙之謙的書法在有清一代特色鮮明。首先,他的書法面目多樣,篆、隸、真、行、草無所不通。歷史上雖然也不乏這樣的人物,不過時至清朝,像趙之謙這樣的多面手并不多見。況且,對于這些書體而言,他并非過把癮就算完事,每一種書體他都做得扎實,這就難能可貴了。其次,趙之謙的魏碑書法是靈動的。眾所周知,受時風(fēng)的影響,趙之謙后來遠離了“二王”,棄掉了顏真卿,走上了一條碑學(xué)之路。與時人追求的刀砍斧鑿般的金石味有所不同,趙之謙以生動的氣息、流動的線條、多姿的結(jié)體、和諧的章法在碑學(xué)書法領(lǐng)域里大放異彩。他將“二王”、顏真卿的特點融入魏碑書法中,渾然天成。再次,趙之謙的書法尤其是魏碑極富裝飾意味。在提按使轉(zhuǎn)之間,那略帶夸張的線條和造型使得作品更具美感。
趙之謙的繪畫與其書法關(guān)系十分密切。趙之謙憑借深厚的金石碑版的書法功底,將這些元素融入到繪畫之中,大大提升了他繪畫的格調(diào),使其繪畫顯得非常耐看。與此同時,他也仔細研究學(xué)習(xí)了“沒骨花鳥”的技法,將其與揚州八怪的畫風(fēng)進行了一些融合,又對社會上大多數(shù)人的審美做了了解,將“高畫不入俗眼”轉(zhuǎn)化為雅俗共賞的佳作。在題款方面,趙之謙憑借深厚的書法功力,運用各種字體題款,形成了詩書畫印有機結(jié)合的典范。其繪畫風(fēng)格對后來的吳昌碩產(chǎn)生了較大的影響,當代繪畫大師潘天壽在《中國繪畫史》中寫道:“會稽撝叔趙之謙,以金石書畫之趣作花卉,宏肆古麗,開前海派之先河?!?/p>
趙之謙早年學(xué)習(xí)鄧石如,之后上溯漢碑,師法漢隸,自成一家。初期作品尚欠火候,形似古人;中年則已入漢人之室,行筆仍有鄧石如遺意;晚年正書、篆書,沉穩(wěn)、古樸。其筆法在篆書與正書之間,中鋒為主,側(cè)鋒為輔,行筆方圓結(jié)合,結(jié)體扁方寬博,奇正相生。趙之謙作品流傳最廣的是行書。其行書出自顏體,細觀,與何紹基有異曲同工之妙。37歲前后,他嘗試以北碑筆法作行書,該時期可以明顯看出其轉(zhuǎn)折不自然,筆力柔弱。
到了40歲前后,趙之謙的行書用筆雖然尚有提升之處,但已彰顯出流暢渾厚之狀。若拿他本人擅長的幾種書體做一比較的話,其篆書、隸書和正書要比其行書成熟得早。45歲以后,他已經(jīng)做到心手雙暢,任筆驅(qū)毫而揮灑自如。50歲之后的趙之謙,尤其是他的晚年作品,各種書體均已達到了“人書俱老”的境界。時人評趙之謙的書法特點曰:“撝叔書初師顏平原,后深明包氏鉤捺抵送萬毫齊力之法,篆、隸、楷、行一以貫之。”
在天賦和勤奮的劃分上,趙之謙評價鄧石如天分天賦占四分,勤奮占六分;而包世臣天賦占三分,勤奮占七分;吳讓之天賦占一分,勤奮占九分;自己則是天賦占七分,勤奮占三分。單就天分而言,則在諸人之上。可以說,趙之謙對自己藝術(shù)天賦的判斷是準確的,實踐證明也確實如此。
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一代大家的書法之路也經(jīng)歷了諸多變化,歷多年之功力,苦心孤詣。法國作家羅曼·羅蘭說:“偉大的背后都是苦難?!睆娜松?jīng)歷和藝術(shù)成就對比來看,趙之謙也是如此。作為一代通才,趙之謙的個人經(jīng)歷相當曲折,在55歲的年齡就去世了,不得不說是一個很大的遺憾。如果上天再給他30年,相信歷史上會有一個更加了不得的趙之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