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圓
莫言說:講故事是人類的天性。在豐富而獨特的生活體驗中產(chǎn)生向人傾吐的欲望,這是生命的本能,也是寫作能力形成的重要一環(huán)。而敘事就是“通過講故事的方式把人生經(jīng)驗的本質(zhì)和意義傳示給他人”[1]的文學活動。通過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敘事”,我們不斷建構(gòu)日常生活秩序,這是形成自我身份認同的重要途徑。凱里·凱文認為:文章是“觀我”及“我觀”的事。因此,指導學生或通過講述自己的故事直接傳達真實的內(nèi)心感受;或通過講述別人的故事,甚至可以在非真實性故事的講述中,傳達獨特的人生體悟,以便在經(jīng)驗、情感、意見的分享中獲得理解和認同。
一、觀察日常生活,發(fā)掘敘事資源
敘事資源的單一乃至匱乏仍是當下學生“講故事”的瓶頸。解決源頭性的充足供料問題,以備敘事內(nèi)容的自由遴選,應是“講故事”的首要重任。而學生生于斯、長于斯、學于斯的日常生活恰是故事的來源。葉圣陶先生曾言:“源頭很密邇,很廣大,不用外求,操持自己,就是我們的充實的生活?!逼鋵崱叭粘I钤诋斍罢蔀橐环N深入人心的意識和道德資源的集中地”[2]。日常生活表現(xiàn)出明顯的“粗糙性”和“下意識性”,要積極引導學生善于從貌似平常的材料中,甄選出有價值的資源。這種基于日常生活的敘事就是以普通人的情感狀態(tài)、思想意識觀照現(xiàn)實生活,將偉大降格為庸常,將崇高還原為平凡,并“從平凡的生活中‘細想出不平常的體會,進而讓更多的生活畫面展現(xiàn)在自己的思考中,有所感悟,有所啟示”[3]。在這一過程中,指導學生講述印上自己烙印的故事,從而表達對“善”的渴望和對“真”的追求。
首先,感知私人生活。指導學生講述自己的故事,要積極回歸“有我”的生活情境。要努力祛除衣食住行等慣常性的物質(zhì)生活遮蔽,挖掘潛藏在“我”心靈深處的隱私。它越是隱秘,就越有至少講給自己聽的沖動,這其實就是一次絕好的敘事。因為只有自己懂得該如何用最自然、最合理、最真實的表達才能袒露心跡。任何一個人,其青少年時代的私人生活都是非常重要的。對這種隱私的無設(shè)防的敘事狀態(tài),恰是學生學會“講故事”最真誠、最自由的前提。
其次,關(guān)注他人故事。當作為旁觀者置于他人故事中時,我們往往能夠以獨特的觀瞻視角獲得各具特質(zhì)的生命狀態(tài);當作為參與者融入他人故事中時,我們往往能夠感到個體生命在“他我”的交流中逐漸豐厚起來。敘事的魅力不僅在于講述了什么樣的故事,更在于以什么身份、從什么角度講述這些故事。于是在講述“我和他們”或“他們和我”的故事中,就特別講究敘事視角的選擇和轉(zhuǎn)換?!皵⑹陆嵌戎傅木褪菙⑹滦宰髌分?,敘述主體對故事內(nèi)容進行觀察和講述的角度,在具體的作品中它體現(xiàn)為敘事人稱的不同選擇。”[4]通過對敘事人稱的選擇、變換、疊用,故事內(nèi)容有時就變得豐富多彩,妙趣橫生。
最后,留意自然故事。自然風景是學生解放身心的自由場,曼妙風光是學生釋放情懷的精神地。生靈萬物蘊含著無窮的生命智慧,與其對話,學生能夠從一片葉脈中傾聽淙淙流動的生命之泉,從一滴露珠中感悟匆匆而去的生命足跡,從一米陽光中透視勃勃律動的生命活力。引導學生善于諦聽自然的樂音,感受四季的更替,體悟生命的和諧,敘述物我相容的靈動故事,追求物我平衡的崇高境界,在自然宇宙的生命體系里找到精神的終極皈依,從而提升對生命的感悟力。
二、剪輯原生時空,調(diào)適敘事節(jié)奏
“生活中實實在在發(fā)生過的原生事件,……以及被敘述者物化成文本的事件并不是一回事。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原生事件總是經(jīng)過理解者情緒和‘先見的包裹,并被敘述者選擇、改造和變形之后才能用文字的形式固定下來?!盵5]因此,講故事的過程就是對原生事件進行內(nèi)容上的裁剪、組構(gòu),萃取出有效的故事因子,然后對這些故事因子加以選擇、改造和變形的過程。而在故事因子的組構(gòu)中,最能體現(xiàn)敘事者匠心的就是在對時空的藝術(shù)處理中調(diào)適敘事節(jié)奏。
重組時空,以獨特的敘事結(jié)構(gòu)調(diào)控敘事節(jié)奏?!肮适率且恍┌磿r間順序排列的事件的敘述——早餐后中餐,星期一后星期二,死亡后腐爛……”[6]我們在一個時間段只能處在自己親身經(jīng)歷的“那一個”故事場中,不可能身處同一時間段的不同空間的不同故事場中?!皬哪撤N意義上說:敘事的時間是一種線性時間,而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則是立體的。”[7]好的故事猶如一首美妙的音樂,講故事就像在演奏音樂,需要在故事時空上動手腳,以把握敘事節(jié)奏的快慢、律動和走向。
要善于引導學生突破日常生活的線性序列,對原生故事進行時空上的剪輯、組合。這猶如電影鏡頭的蒙太奇剪輯合成技術(shù),可以將不同時空的故事場景根據(jù)講述的需要進行穿插轉(zhuǎn)換、切分嫁接??梢越柚胂?、插敘、倒敘、補敘等手法,以或緊湊激烈或舒緩綿延或緩急相間的敘事節(jié)奏重構(gòu)敘事結(jié)構(gòu),來調(diào)動讀者的閱讀情緒,并影響其閱讀心理。讓立體化的故事時間以獨特的敘事結(jié)構(gòu)呈現(xiàn)出跳躍性的敘事節(jié)奏,從而使讀者能夠全方位地沉浸在故事的實時發(fā)生之中。
延宕時空,以延長的話語時間凸顯敘事節(jié)奏?!把渝础奔赐涎?,“就是當敘述流程進行到一些在作者看來是關(guān)聯(lián)著敘述主旨和作品深層意蘊的敘述材料時,敘述者便會放慢敘述節(jié)奏,加大敘述力量,大量地鋪排生活細節(jié),使文本的閱讀時間長過生活事件實際發(fā)生的時間”[8]。學生往往在“講故事”中抒發(fā)真情實感,表達生命感悟。而通過敘事節(jié)奏的延宕,可以擴張情感抒發(fā)和理性追溯的空間。
如習作《一個神圣的夜晚》,學生講述了自己在一個夏夜燈下漫筆時,三兩只夜游的蟲前來造訪打斷其寫作思路的故事。如何將這樣的故事敘述得有意味呢?可以在有限的原生時空里,延長夜蟲打破寂靜、毅然奔向光明的那一瞬間的細節(jié),并在相同的藝術(shù)時空里不斷重復,以強化關(guān)鍵的敘述材料。于是出現(xiàn)下面兩段:
“只見在我左側(cè)的窗邊,一只姜黃色的干瘦的小蟲正奮力撲打著小窗,揮舞它的鐮刀——半個米粒大小的爪,它像一個壓抑已久的囚徒,尋找心的自由。那小蟲的撲打聲在調(diào)暗的燈光下更急促了,似乎在嘆息著什么。那雄健有力的撞擊一強一弱地撼動著窗,小小的翅劃過空氣的聲響與黑夜交織,扭成一股巨大的美的涌流,注進那脆弱的軀殼?!?/p>
“我回憶起一個秋天,和今夜相似的秋的夜晚。那曾在夏夜造訪的蟲客又不舍地逡巡在我窗邊。那干枯的黃蟲好似披著金甲;黑里映白的短觸須隨著身子的顫動有節(jié)奏地擺動著,仿佛是它的雙戟;那一對玲瓏剔透的蟲眼漾動著活力,像一池剛破冰的春水,歡脫,愉快,向上!蟲聲低沉,應是露水潤濕雙翅的緣故??伤鼰崆椴粶p,奮力撲打著,在如此的秋天為我織起一段有力的旋律,即使微弱了些,但使我又感到它們?nèi)曰钤谏南募?,并將永遠活下去?!?/p>
為了強化追尋光明的“英雄”給自己內(nèi)心帶來的震撼,作者通過大量的想象性描寫延長飛蟲撞擊窗戶的瞬時動作,使話語時間和原生事件實際發(fā)生的時間產(chǎn)生差距,并用秋夜的相似情境加以反復呈現(xiàn),使得眼前的情境隨之延宕,敘事節(jié)奏的舒緩給內(nèi)心的巨大震撼帶來理性消解、追問的空間,從而完成主旨的漸次顯現(xiàn)。
另外,敘事節(jié)奏還可以用不同的藝術(shù)時空的生活細節(jié)來凸顯。如習作《美在一瞬間》,講述了一塊人造琥珀的故事。文章首先精細地描述琥珀的樣子:“它圓潤而扁長,泛著古銅茶色光澤,由幾縷朱砂紅線繩系著,刻鏤著深沉的祝福。這是塊人造蟲珀,里頭住著一只安靜的蟲,斂著翅膀,端莊自若,仿佛本就知曉這埋葬的宿命,它悄無聲息地在琥珀色的夢境中沉睡?!边@毫不相關(guān)的生命的偶然交合,令作者追問“瞬間之美”的美學意義,于是在這關(guān)鍵之處,放緩敘事節(jié)奏,時空延宕至千年前的那個日暮時分:“那碩大的金輪向大地灑下了萬丈光芒。羈鳥歸巢,農(nóng)人扛鋤,樵夫帶斧,滿載而歸。此時此刻,在闃靜處,偏偏有一棵受傷的樹,流出金色的淚滴——柔軟而明滑的樹脂,偏偏是那陣風,吹來了一只蜂兒嗡嗡地擷蜜而回;又偏偏是那風又吹亂了蒼綠的草葉,行進的蟻隊睿智地改變了遠行的路線;而又偏偏是命運捉弄,不偏不倚地恰在那淚水墜落的瞬間,那些鮮活的小生命霎時被包裹,與甜美的空氣隔絕,被泥沼般的脂液包圍?!边@塊天然琥珀形成的故事是瞬間發(fā)生的,而此刻話語時空的延長猶如慢鏡頭,完整地呈現(xiàn)了“美”形成的偶然機緣。
由此可見,時間的自然進程和空間的具體性,需要依據(jù)人物情緒、特定氛圍的起伏漲落進行重新組構(gòu),在過程的跳躍性和動作的具體性中,有意義的故事往往就這樣巧妙地發(fā)生了。
三、描摹故事場景,揭示敘事意義
“故事,是寓意之言。要帶著意義去寫故事、整理故事,講出屬于你自己的故事。只有這樣,每一個傳說才能超越它本身的邊界,承載某種更大、更重要的消息;每一個故事才能成為我們集體旅程中的路標?!盵9]意義是故事的本質(zhì)。任何一個故事之所以需要被講述,是因其背后潛藏的非凡意義;而故事也恰因這樣的意義被敘述者深深銘記,千方百計地加以敘述,并力圖在諸多藝術(shù)化的表述中最充分地展現(xiàn)其豐富的意義。
講故事就是將諸多的生活場景聚攏起來,用典型的一隅之景,來洞悉社會、人生、人性的真相,并以此看到生活的多重面貌和世界的廣袤無窮。這些非常態(tài)的生活場景蓄滿了敘事張力,充滿戲劇性,蘊藏著豐富的意義。
場景描摹,要激發(fā)在場性體驗。攝影師善于用鏡頭從不同的方位和角度攝取有意義的畫面,同樣,教師要引導學生用敘事和語言描摹讓人身臨其境的場景,充分激發(fā)讀者的在場體驗。講故事的過程與自己的“一手生活”或“二手生活”在時間上是錯位的,要么滯后,要么超前。因此要引發(fā)讀者的在場體驗,講述者本身就要首先讓自己有在場感。講述者一定要被這個“場”團團包裹,深陷其中。這種講述姿態(tài),才能真切還原故事原貌,才能使得承載故事意義的一切可感之物共同構(gòu)建出激發(fā)讀者在場體驗的強烈而感人的場景。
場景描摹,要精選象征性意象。故事意義需要融進特定的意象中,這些承載意義的意象必是作者精心選擇的。它們不僅要以可感的形象出現(xiàn),更要以象征性的意象存在。它們或濃墨重彩或反復描畫或隨意點染,都可能是作者的匠心獨運。如《我們都一樣》這篇習作,學生面對整日照顧自己的奶奶突然病倒住進醫(yī)院,看著父母奔波忙碌,自己卻幫不上忙時,只好“被迫”坐在書桌前一如既往地完成繁重的學習任務。寧靜的夜晚,焦急、擔憂、無奈、孤獨、脆弱等諸多感受反復交織。為了講述這段隱秘的心靈故事,作者找到一個象征性意象——書桌上的銅錢草。銅錢草那帶著一抹“搖曳著的綠影”而又“孱弱不起眼”的孤獨姿態(tài),一如“我”獨處青春的寫照——平凡的生命正值青春年華,雖然不甚耀眼,但逐夢的心卻像花朵一樣斑斕;銅錢草在被“我”因“瑣事而焦灼”殘忍地掐斷了它細嫩、光潔的“皮膚”時,依然頑強挺立的姿態(tài),一如“我”掃去“心頭陰霾”后重尋到面對現(xiàn)實和未來的勇氣的心路歷程。從“我們都一樣的模樣”到“我感受到我與銅錢草的相似”,再到“我夢見我成了銅錢草”,直至最后的“我與小小的銅錢草已融為一體”,層次分明地呈現(xiàn)著積極向上面對陽光和風雨的芳華青春的真實姿態(tài)。
場景描摹,要蘊藏應然性旨歸。當讀者對描摹的場景產(chǎn)生強烈的情感共鳴時,便會自覺感悟這個故事被講述的某個有價值的理由,這是故事的應然旨歸,也是讀者內(nèi)心深處的理性期待。如《遠方到底有多遠》這篇習作,學生講述了自己游覽天門山的故事。一路景致頗多,作者反復描摹具有象征意義的“蜿蜒的山路”“起伏的山巒”“絢爛的夕陽”,不僅營造了強烈的在場感,而且助推了故事意義的揭示,即作者不斷追問的“遠方到底有多遠”。當游客來到山頂,“人依舊要向一個叫作遠方的地方前進,一刻也不能停息。無人知曉??扇藗儾贿€是依然渴望向前走去嗎?或是因為不明那一條來時的路,更不知那最終的目的地在遙遠的何方,唯有走著,才是讓人生最踏實的方式”。人之所以不斷前行,恰因遠方那如幻如夢的希望式召喚,即便這一路“山勢蜿蜒”“層巒疊嶂”,“也不放棄生命里不安分的靈魂,因為生命從不憚于前行。當身旁的風景變得狹隘,當遠方的期盼充斥你的信念,你只身遠行,尋覓,求索你心中的那一個遠方”。于是,進一步感悟“若身在遠方,而心在原處,又該如何?縱使身在宇宙,卻依舊是寸步未行”。從而歸結(jié)主旨:“真正的遠方長存于心,真正要走的路是心路?!庇纱丝梢姡@不是一次“走過場”的旅游,而是一次心靈故事的解碼歷程,定會啟發(fā)讀者從自己的旅程中產(chǎn)生關(guān)于人生、生命的理性追問。
綜上所述,“講故事”的寫作訓練,一方面能引導學生敘述非虛構(gòu)性的“一手生活”,培養(yǎng)感受力;另一方面能指導學生敘述虛構(gòu)性的“二手生活”,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這一過程不僅讓學生獲得豐富的敘事資源,而且能讓學生在敘事能力的融通中增強言語自信,在故事的分享中洞見心靈,感悟人生,提升生命品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