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衛(wèi)山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高考物理試題更加注重對學生思維能力的考量.這種情況下題海戰(zhàn)術的教學方式逐漸被摒棄,取而代之的是對典型習題的深耕厚挖的教學模式,通過變換條件、更換原件等方式,達到以習題為基礎,鍛煉學生物理思維能力的目的.
一、改變條件,多元發(fā)散
物理題是對學生物理知識掌握能力的考查,設問角度不同求解過程也就不同,但總是萬變不離其宗,教師在教學中應抓住題目中不變的部分,通過改變條件牽引出對多個知識點的考查,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
例如,在學習動能定理時遇到的題目“質(zhì)量為m的滑塊位于斜面M點,若從M點釋放,滑塊會滑落至平面的N點,MN的水平距離為s,M點距地面高度為H,若所有接觸面動摩擦因數(shù)相等,求此動摩擦因數(shù)?”.雖然題目是在學習完動能定理之后布置的,但學生對此基礎模型依舊理解得模棱兩可.因此在講題時,我將題目條件加以改變,誘導學生發(fā)散思考,深化思維鍛煉,強化理解.我將斜面的坡度增大,但M點距離地面的高度H不變,此時增設問題“其他條件不變,問滑塊從M點滑落還能到達N點嗎?若能到達,則滑塊在N點的速度是多少?”首先引導學生思考問題“題目條件改變后物理關系發(fā)生了哪些改變”.學生討論發(fā)現(xiàn)整個運動過程依舊是重力做正功摩擦力做負功,只有滑塊在斜面上所受動摩擦力因斜面坡度改變而改變.學生在抓住物理問題變與不變的核心后,就能很輕松地在思維演繹的基礎上通過數(shù)學分析得到結果.
二、更換元件,對比感受
為了讓學生適應高考題目的高度整合性,教師在習題教學中也要注意知識的融合,鍛煉學生對物理知識的整合思維.此時一模多變就是一種有效的實踐方式,在同一模型下更換元件,幫助學生在對比中理解不同元件的特點,提升此類問題的解題能力.
高中物理知識中電磁感應模塊是學習的重難點,以此為考點很容易形成融合高中其他主干知識和物理方法的綜合題目,教師在習題講解時就可以自己創(chuàng)新整合其他知識,對學生知識體系進行綜合鍛煉.以講解2016年全國二卷理綜24題為例,根據(jù)題意學生很容易想到運用牛頓第二定律、勻加速直線運動公式、電磁感應定律及閉合電路歐姆定律求解題目.學生求解完題目之后并沒有結束,我將題目“水平面內(nèi)間距l(xiāng)的平行金屬導軌間接有電阻R,質(zhì)量m長度l的金屬桿置于導軌上……”中的電阻更換為電容器C并提問道:“假設此時的磁場區(qū)域無限大,金屬導軌也足夠長,問此時金屬棒進入磁場后其速度大小隨時間變化的關系.”更換元件后,學生若想求解問題則必須要了解電容器C的工作原理,從而使學生對比電容器與電阻的工作原理,在比較中強化理解實現(xiàn)知識的整合.
三、時空反演,逆向推理
逆向思維實質(zhì)上是一種打破“天經(jīng)地義”的創(chuàng)新思維,就是嘗試將事件發(fā)生的過程在時空中進行反演,實現(xiàn)多角度認識事物,揭示不同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新的原理和方法的思維方式.在習題講解時,引導學生運用逆向思維,體驗物理學中的時間反演不變性,可以達到創(chuàng)新解題思路,化繁為簡的目的.
例如,在學習勻加速直線運動時,我們遇到了如下習題“現(xiàn)有三塊長寬高、材質(zhì)及擺放方式完全相同的木塊,一個初速度為500m/s的子彈穿過上述并排擺放的三木塊后,速度大小剛好變?yōu)?,問子彈在三個木塊中運動的時間比.”看到題目,學生習慣性地會想到勻減速運動公式v1=v0-at、s=v0t-12at2,通過條件推斷出子彈通過的三段位移相等,且穿過一個木塊的末速度是進入下一個木塊的初速度,以此建立數(shù)量關系求解三段時間t1、t2、t3的比例.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學生很快發(fā)現(xiàn)以這種思路求解計算十分復雜.此時我提醒學生說:“如果我們將題目中描述的運動在時間上反過來看,是什么運動呢?”學生思考片刻說:“是初速度為0、末速度為v0的勻加速運動!”“那題目所求呢?是不是變得很熟悉了呢?”我追問道,學生恍然大悟說:“是求初速度為0的勻加速直線運動,通過連續(xù)相等的位移的時間比.”運用逆向思維,題目求解的就變成了我們推到過的公式,結果一目了然.根據(jù)v=at、s=12at2得t3:t2:t1=1:(2-1):(3-2)進而推理得到t1:t2:t3=(3-2):(2-1):1.
總之,習題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物理思維的訓練場,教師應深耕厚挖展開對題目的精講,充分拓展學生的思維.除了發(fā)散思維、整合思維、逆向思維,物理學習還需要諸多思維如演繹性思維、歸納性思維等皆可以習題教學為切入點對學生進行培養(yǎng),因此教師應注重挖掘習題資源,充分發(fā)揮其在培養(yǎng)學生思維上的天然優(yōu)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