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鳳民
摘要? ? 稻蝦綜合種養(yǎng)技術是近年來快速發(fā)展的一種新模式,可取得種植、養(yǎng)殖的雙贏。本文結合五河縣實際情況,從稻蝦種養(yǎng)準備、親蝦和苗種投放、水稻栽培和收稻收蝦等方面總結了稻蝦綜合種養(yǎng)技術,以供種養(yǎng)殖戶參考。
關鍵詞? ? 稻;蝦;綜合養(yǎng)殖模式;種養(yǎng)技術
中圖分類號? ? S511;S966? ? ? ? 文獻標識碼? ?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20)09-0205-0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稻蝦綜合種養(yǎng)技術集種植、養(yǎng)殖于一體,在生物共生互利的作用下,實現(xiàn)種植和養(yǎng)殖的雙贏。稻蝦綜合種養(yǎng)模式不僅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還可以減少化肥和農藥等使用,大幅度提高稻米品質[1]。近些年,五河縣積極發(fā)展稻漁的綜合種養(yǎng)模式,經(jīng)濟效益明顯,其中稻蝦模式得到了快速發(fā)展,推廣面積逐年增加?,F(xiàn)結合五河縣當?shù)貙嵺`,將稻蝦綜合養(yǎng)殖技術總結如下。
1? ? 種養(yǎng)準備
1.1? ? 稻田選擇
稻蝦綜合養(yǎng)殖的田塊走向以東西方向為最佳,要求與污染源有較遠的距離、生態(tài)條件良好、有便利的灌溉條件,土壤的質地最好為黏土,有很好的保水保肥性能[1]。龍蝦的養(yǎng)殖一般分單元進行,每單元的面積控制在2.00~3.33 hm2[2]。
1.2? ? 開溝
在稻田田埂內側1 m左右的位置開挖寬3~5 m、深1.0~1.5 m的環(huán)形溝,控制坡比約1∶3為宜,挖出來的泥土用于對田埂進行加高、加固、加寬,切記土要充分拍實,避免滲水或者坍塌[2]。田埂為梯形,底部、頂部的寬一般分別為5~6、2~3 m即可,田埂的高度以超出田面80 cm左右為宜。如果稻田面積很大,則在稻田中間還要再挖寬、深分別為1.0~2.0、0.8 m的田間溝[1]。
1.3? ? 安裝防逃及進排水設施
為了防止蝦逃逸,要在田埂的周圍建高40~50 cm的防逃墻,材料可選擇水泥瓦、硬塑料板等,拐彎位置按照田間實際情況建成有一定弧度的形狀。稻田的兩側要提前開好進、排水口,并且進水口處要安裝1個雙層60目左右的網(wǎng)袋,以起到過濾水源、防止敵害生物進入的作用;排水口的位置要求在低處,確保排水方便,并且排水口處要加設柵欄、鐵絲網(wǎng)等設施,防止稻田內的蝦逃逸[1]。
1.4? ? 環(huán)溝消毒
稻田改造完成后,第1年環(huán)溝內要進行消毒,消毒用生石灰最佳,用量為1 500~2 250 kg/hm2,帶水層(深為20 cm左右)消毒,以殺滅敵害生物和致病菌,預防克氏原螯蝦疾病發(fā)生[1]。第2年后因為溝內留有親蝦,應選用魚藤精、茶餅汁或二氧化氯、過氧化物消毒劑進行消毒,如果是老塘,則要在每年的9月、11月各消毒1次,以清除野雜魚。需要注意的是,在溫度低的情況下不要消毒[2]。
1.5? ? 移栽植物和投放有益生物
對環(huán)形溝進行消毒之后的3~5 d,可以移栽水花生、伊樂藻等水生植物,面積控制在稻田面積的30%~40%。注意田面種草、圍溝不種草,株距1.5 m、行距8 m,如果稻田內面積僅2 hm2左右,則控制行距為4~5 m即可。栽植最遲要在春節(jié)前完成,栽時只保留較淺的水層,之后慢慢加深。水稻收割淹水后,田面也應按上述方法移栽水生植物。投放蝦種前后可在環(huán)形溝內投放水蚯蚓、田螺等有益生物,既可以起到凈化水質的作用,又可以為蝦提供營養(yǎng)豐富的天然食物[1]。
2? ? 親蝦和苗種投放
2.1? ? 投放親蝦養(yǎng)殖模式
2.1.1? ? 親蝦的投放。如果稻田內是第1次養(yǎng)殖蝦,可分批將親蝦投放在環(huán)形溝內,投放時間以7月上旬至9月上旬為宜[1]。投放量要結合實際情況,新塘投放的親蝦量為300~375 kg/hm2,原來養(yǎng)殖過蝦的塘投放量則為75~150 kg/hm2。按照雌雄比為(2~3)∶1的比例投放親蝦,先將蝦筐浸沒在水中,1~2 min后撈出瀝干,之后再浸入、瀝干,反復進行2~3次,讓種蝦逐漸適應當前的水溫,最后才將親蝦放入到環(huán)形溝中。
投放親蝦要求:體表有光澤、顏色深紅或者暗紅、表面比較光滑、沒有任何附著物[3];單只蝦的平均體重超過35 g;附肢齊全無損傷、體格健壯,有很強的活力[4]。親蝦應就近選購,盡量從湖泊、池塘等天然水域中挑選,并且雌性、雄性的親本要從不同的群體中選擇。在運輸中過程要將雌、雄蝦分別裝在不同顏色筐內,另將上方覆蓋1層潮濕的水草,避免陽光直射;運輸時間不宜過長,一般以5 h以內為佳[4]。
2.1.2? ? 投放后的管理。親蝦投放后可適當投喂一些顆粒狀的飼料、動物飼料等,每2~3 d投喂1次,每次投喂少量。中稻收割后進行秸稈還田,做好環(huán)溝的消毒工作,7 d后加水至淹沒田面。同時,適量施用有機肥、底棲動物培養(yǎng)基,通過栽種水草為幼蝦培育適口的天然餌料生物。親蝦越冬前的稻田內水位深度以20~30 cm為宜,越冬后適當提高水深,一般超過60 cm即可。
2.2? ? 投放蝦苗養(yǎng)殖模式
2.2.1? ? 幼蝦投放。幼蝦一般采用干法保濕運輸,運輸時間以5 h以內為宜[1]。幼蝦投放要分批,先在3月20日前后投放1次,清明節(jié)前后集中投苗。投放標準為體長2~3 cm(幼蝦數(shù)量為160~240只/kg)。投放時間選擇在晴天的早晨、傍晚或陰天,防止陽光直射。投放時先用稻田水淋洗3遍,再將蝦苗在稻田內水層較淺或者有較多水草的地方均勻地放入。切記蝦苗放完后一定要消毒,防止出現(xiàn)應激反應和預防鰓病[2]。
投放密度:對于第1年養(yǎng)蝦的稻田,幼蝦的投放密度為15.0萬~22.5萬只/hm2;如果稻田內飼養(yǎng)蝦超過1年,則可根據(jù)稻田蝦種的存量進行適當補苗,補苗量按第1年養(yǎng)蝦稻田苗種投放量的60%~70%進行[1]。
2.2.2? ? 投放后管理。當?shù)咎飪鹊乃疁卦?2 ℃以下時,不需要進行投喂。第2年的3月后水溫逐漸升高,當超過16 ℃時,可根據(jù)田中水草及天然餌料情況選擇豆渣、餅粕和米糠等進行科學投喂。
3? ? 水稻栽培
3.1? ? 選擇水稻品種
進行稻蝦綜合種養(yǎng)一般只種植一季中稻,可選擇生育期短(120 d左右最佳)、莖稈粗壯、株形中偏上、耐肥、抗病、抗蟲、抗倒伏且高產(chǎn)穩(wěn)產(chǎn)的的優(yōu)質豐產(chǎn)水稻品種為宜;此外,還要以口感、生育期等作為品種選擇的重要標準[3]。
3.2? ? 整田與施基肥
在整理稻田時,如果田間存有的蝦數(shù)量多,則可采用圍造小田埂的方法。從第2年開始留種,稻田自留親蝦約450 kg/hm2。在5月中下旬,當每條地籠的商品蝦產(chǎn)量低于0.4 kg時,即停止捕撈。插秧前的10~15 d均勻地施入充分發(fā)酵的有機肥4 500~7 500 kg/hm2。
3.3? ? 秧苗移植
移栽一般在6月上中旬為宜,移栽時保持田間淺水,采取條栽的方式,結合邊行密植的方法[3]。
3.4? ? 移植后管理
3.4.1? ? 科學追肥。追肥時先將田間的淺水排干,讓蝦都集中到溝內,然后追肥,待肥料充分沉積到底層的泥土中后再灌水恢復到原來的深度。注意不可以選擇碳酸氫銨等對蝦有害的肥料。
3.4.2? ? 曬田。輕曬田,當水位降低到田面露出即可,而且時間要短。將水緩緩放出,保持溝內一定的水位,使大多數(shù)小龍蝦游到溝內;并加強水質管理,防止因水質差或溫度過高而造成小龍蝦發(fā)生病害。曬田結束后及時恢復水位。
3.5? ? 病蟲害防治
采用物理方法與生物防控相結合防治水稻病蟲害。褐稻虱對水稻的危害最為嚴重,其幼蟲會大量蠶食水稻葉片,可在稻田內懸掛誘蟲燈。每年9月20日后是褐稻虱發(fā)生的高峰期,只要將稻田的水位保持在20 cm左右,基本可以達到避蟲的目的。其他病蟲害結合田間實際情況針對性地開展防治。
4? ? 收稻收蝦
4.1? ? 稻田排水、收割
排水時先快速將水層深度降低5~10 cm,之后排水的速度逐漸減慢,為蝦在溝內、田埂上掘洞留有充分的時間。收獲時,溝內的水層保持在10~15 cm。
4.2? ? 成蝦收獲
捕獲成蝦的工具選擇網(wǎng)眼規(guī)格為3 cm左右的地籠,確保捕獲的成蝦每只重量超過30 g,使個體小的蝦通過網(wǎng)眼逃脫。每年第1季捕獲工作從3月初開始,一直持續(xù)到6月上旬,收獲地籠時挑出達到商品規(guī)格的蝦,其余幼蝦放回稻田內;第2季的捕獲從8月下旬開始,一直持續(xù)到9月上旬。
5? ? 參考文獻
[1] 潘廣元,孔令娟,汪新國.安徽省稻蝦綜合種養(yǎng)技術應用的研究[J].安徽農學通報,2018(16):47-48.
[2] 宣富君.“蝦稻共生”綜合種養(yǎng)技術(中)[J].農家致富,2019(14):20.
[3] 丁新紅,吳金龍,楊惠明,等.蘇南地區(qū)稻蝦連作稻田綜合種養(yǎng)生產(chǎn)技術[J].上海農業(yè)科技,2019(2):134-136.
[4] 楊國棟,萬波,肖偉,等.稻蝦綜合種養(yǎng)技術[J].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19(14):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