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菁菁
摘要:新聞自由與個人隱私問題都是公民的基本權利, 但是二者之間又存在著利益與價值上的差異和沖突。本文認為, 在二者發(fā)生沖突時, 應確立在維護公共利益的前提下, 優(yōu)先保護隱私權的原則, ?同時還要從加強新聞業(yè)的自律機制, 提高公眾的隱私權意識等方面入手, 協(xié)調(diào)二者關系, 實現(xiàn)兩種權利之間的平衡。
關鍵詞:新聞自由;個人隱私;權利
一、新聞自由與個人隱私權的含義及統(tǒng)一
個人隱私權的含義及價值。隱私權是近年來被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關于隱私權的定義, 學者有很多不同的見解, 例如, 張新寶先生認為, 隱私權是“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寧與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護, 不被他人非法侵擾、知悉、搜集、利用和公開的一種人格權”;王利明先生認為:“隱私權是自然人享有的對其個人的與公共利益無關的個人信息、私人活動和私有領域進行支配的一種人格權?!边@些定義從不同側(cè)面揭示了隱私權的特征和保護范圍, 即“隱”和“私”, “隱”就是秘密的、不愿意公開的內(nèi)容, “私”就是純屬個人的、與社會和他人無關的事情, 如個人生活空間、生活情報、私人關系等, ?對于這些屬于個人私生活的領域, 在未經(jīng)權利人許可的情況下, 任何人無權非法刺探、收集、利用和公開。
新聞自由與隱私權二者都在個人基本權利的范疇之內(nèi),在某種程度上,隱私權又算是人格權,隱私權是公民享有的最基本的人權,是人在實際生活中能真正作為一個人存在、并同他人協(xié)調(diào)的生存在一起所必備的權利。另一方面,新聞自由能保證言論自由與出版自由,并能對輿論進行監(jiān)督,在某種程度上能夠展示出社會的文明。故對新聞自由的加強與隱私權的保護均屬于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的重要關注點。從其保護方面考慮,二者都是為了避免個人的基本權利收到侵害,實現(xiàn)社會的和諧。在某種程度上,隱私權能夠?qū)€人的私生活起到保密的作用,在這個物質(zhì)急劇攀升的社會起著重要的作用。新聞自由能夠開發(fā)與吸收外界的信息,就是指新聞媒介能把外界的信息進行收集并向大眾傳播,社會大眾利用這一途徑,能夠會外界信息及時的了解。
二、新聞自由與個人隱私發(fā)生沖突的原因
二者在價值上的差異導致沖突。隱私權的價值在于保護個人生活的自由, 作為隱私權的權利主體, 公民有權決定自己的私人信息是否公開, 在什么范圍內(nèi)公開, 因此, 隱私權制度是維護個人安全、舒適感和保護個人私密信息的重要保障。而新聞自由權的行使是以新聞采訪和新聞發(fā)布為基礎的。新聞工作者有權采集并獲悉各種新聞信息, 新聞媒體可以通過特定的傳播媒介將采集到的信息及時準確地向公眾傳播, 以此滿足公眾的知情權。在新聞采訪與傳播的過程中, 不可避免地要涉及相關的個人信息, 而這些個人信息有可能是當事人不愿意公開的內(nèi)容。由此, 必然導致隱私權與新聞自由的沖突。
1、公共利益與個人
個人、社會及他人之間的利益關系是最本質(zhì)的權利關系。耶林認為:“在某種社會標準下,為了保證最為重要的利益處于優(yōu)先地位,達到利益平衡的目的,需要完成以下三步:正確認識所觸及的利益、評估各種利益的分量、公平公正的權衡利益及其利益所占分量之間的關系。”①利益所占分量之間的關系。”①如果公益與私利無法兼?zhèn)?,那么在新聞自由與隱私權保護下的兩種相對獨立的法律利益就應該發(fā)揮它們權衡輕重、謀求平衡的作用。
隱私權作為主體與外界隔絕且不受外界干擾的一種狀態(tài),主要作用是維護私生活的自我管理與安定,隱私權保護下的利益不僅是一種精神需求及滿足的表現(xiàn),還是某種物質(zhì)欲求及滿足的表現(xiàn)。例如通過公布和出版一些具有隱私屬性的作品可以獲得部分物質(zhì)利益,權利主體保護自我隱私及追求個性自由是其主要表現(xiàn)形式,通常情況下大部分的侵害隱私行為都帶來了人格自治及人格尊嚴的傷害。新聞自由的主要追求公眾的注意及熱點,社會利益和社會輿論是新聞自由的重點關注對象,新聞自由一般是利用公開透明的基本手段,形成眾人皆知的社會輿論及氛圍,進而對公眾的心理及行為產(chǎn)生重要影響。
2、兩者價值基礎的沖突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客觀上講,權利的沖突表現(xiàn)為利益沖突,在主觀上,表現(xiàn)為價值沖突。一般而言,價值是一種事物在某種程度上能夠滿足另一件事物的需要的一種屬性,由此可知,價值的體現(xiàn)依賴于對主觀的認識與需求。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由于社會、文化的多元化乃至宗教、習俗等的發(fā)展、變化以及形式的復雜性使人們對待同一個問題的主觀認識各有不同。故因為價值基礎的不同導致了權利沖突的主觀基礎。
由于對價值有不同的需求,就會出現(xiàn)主體之間行為上沖突的現(xiàn)象。甚至只從認知模式考慮,對同一種事件也會有不同的看法。比如,西方國家把在公共場合裸泳或曬日光浴不放在眼里,相反地,我國公民很難接受這種現(xiàn)象,前段時間,在網(wǎng)絡上瘋狂流傳章子怡在國外沙灘上裸體曬日光浴的照片,并被各大媒體炒作,我國公民就此事很難接受,然而事實上,這在國外被認為使一種再正常不過的個人行為了,他們很不能理解為什么再我們國家會有如此大的反響。
因此,新聞自由與隱私權是主觀與客觀的產(chǎn)物,再客觀上,二者權利的沖突主要表現(xiàn)為對利益的不同追求,再加上匱乏的資源,使得利益追求的最大化在權利間產(chǎn)生了沖突;在主觀上,由于有不一樣的價值基礎,故導致了不同的價值觀,直接關系到主體的認知不同,故影響其產(chǎn)生不一樣的行為,導致相異的結(jié)果,這也是二者之間發(fā)生矛盾沖突的關鍵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