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8年在阿那亞UCCA沙丘美術館展出作品《沙丘植物園》。
2.2018年為“成都·蓬皮杜國際藝術雙年展”創(chuàng)作的《格竹》。
3.《草根》(Grass Roots),2015,紙上鉛筆。
4.2018年參加第一屆泰國雙年展的作品《Life Is Hard.Why Do We Make It So Easy?》。
鄭波,當代藝術家、學者。1974年生于北京,曾在香港中文大學讀藝術創(chuàng)作的研究生,2006年又繼續(xù)前往美國羅切斯特大學攻讀視覺文化研究的博士課程。畢業(yè)后他先后在中國美院和香港城市大學授課,從事社會性和生態(tài)型藝術實踐的教學工作。目前工作生活在香港。zhengbo.org
“當我看到水泥廠外面,那些蓬勃生長的雜草時,非常激動。而且那片土地,當時是荒蕪的。人退出之后,其他物種有很大的空間去生長,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鄭波首次嘗試用植物展開藝術創(chuàng)作,是2013年由“西岸建筑與當代藝術雙年展”支持創(chuàng)作的《住在上海的植物》項目。從2013年到現(xiàn)在,鄭波一直關注的核心問題是關于人的控制:比如人與其他物種,人與植物的關系?!罢w上我喜歡比較邊緣的東西。由于人的介入,一些植物會成為主流的植物;而在基本上無人的地方,就不存在主流和邊緣的問題?!碑敃r鄭波與上海徐匯區(qū)政府溝通不要鏟除上海水泥廠外面的野草,讓它們自然生長。讓人們重新去發(fā)現(xiàn)這些日常生活中日常隨處可見的、被忽略的植物,進而去思考植物背后的城市人文與社會歷史。
如果說《住在上海的植物》是“無為而為”,那么2016年在南京四方當代美術館的作品《稊?shù)亍芬约?018年在阿那亞UCCA沙丘美術館的《沙丘植物園》則是“有意而為之”。鄭波注意到一些平時藝術家不會用到的空間—比如四方美術館的樓頂、沙丘美術館的庭院。鄭波把這兩所美術館附近的野草移植到了美術館空間,“我通過創(chuàng)作把植物帶入空間,最重要的是推動這些機構發(fā)生變化;我希望所有的美術館都能融入一些人之外的力量”。
一直以來,鄭波對社會介入性的藝術很感興趣;而從比較人類中心主義,到去人類中心主義,是鄭波近些年來的一個轉變。2018年,為“成都·蓬皮杜國際藝術雙年展”創(chuàng)作的《格竹》,與鄭波之前的作品相比,多了人的參與。鄭波很欣賞明代哲學家王陽明為實踐“格物致知”曾格竹七日的故事。“其實,這是一個關于理想主義的問題。雖然王陽明‘格竹未果,但這也開啟了他轉向新學、由外在轉向內省的道路。某種程度上,我覺得我們現(xiàn)在以過于人類中心主義的方式在生活。主要精力放在人類社會自身的運轉,而不是以萬物循環(huán)的角度來思考”。
在雙年展主展場的水泥展廳中,有一片巨大的竹林。每位路過的觀眾被要求放下手機,在竹林里安靜地坐上六分鐘,畫一片竹葉,留下,再撕毀。“通過繪畫,可以幫助我們看到生命。如果不畫畫,我們可能很難坐在那里和植物相望;畫畫是一個讓我們靜下來的方法,而非目的”。鄭波希望觀眾能靜下來與植物相處,哪怕片刻。
5.2015年至今,在上海和臺北同時進行的作品《稊派》(Weed Pa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