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是一個民族立足世界的根本所在,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自己文化的自我意識,在對自身文化深刻領悟肯定和尊重的基礎上,自覺地傳承、踐行、弘揚的意識和能力。文化自信對一個國家而言是最根本、最基礎的自信。新時代,要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走好中國道路,講好中國故事,文化是關鍵所在。
關鍵詞:新時代;文化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代意義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層、更持久的力量。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深遠的,在打造文化軟實力的過程中,文化不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而是穿越了國界,變成了一把“不見血”的利劍。歷史與現(xiàn)實表明,文化自信本質上是解決人心所向的問題,國家認同的關鍵在于文化自信。近代以來,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始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最強烈的愿望,是中華民族的最偉大的夢想。歷史與現(xiàn)實發(fā)展表明,文化自信本質上是解決人心所向的問題,國家認同的關鍵、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一點在于文化自信。
現(xiàn)在,我國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個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xiàn)這個目標。中國越來越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央,在世界上越來越擁有話語權,但在新的歷史起點和新的發(fā)展階段,西強我弱的輿論格局并沒有改變,各種深層次矛盾日益顯現(xiàn),面臨的各種問題前所未有,這些考驗和難題都無時無刻不在挑戰(zhàn)著中華民族的精神面貌和文化自信。
一、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當代中國的文化自信,有著無比堅實的根基,有著無比深厚的歷史資源。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明,豐富的文化遺產,為當代中國文化發(fā)展壯大提供了超群絕倫的優(yōu)勢,讓當代中華兒女恢復與建立對自身文化的信心。中國文化在人類文化的歷史發(fā)展進程中,出現(xiàn)的比較早,而且相對來說發(fā)展的比較完善,是世界公認的原生文化之一。與世界上其他的文化相比較而言,中國文化形成之后就沒有中斷過。世界上其他的古代原生文化,如古巴比倫文化、古埃及文化等都因為各種原因夭折了,只有中國文化至今保存完好,而且還在不斷的發(fā)展壯大。五千多年的文化發(fā)展傳承過程中,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了獨一無二的語言文字、數(shù)不清的經典著作、造福世界的科技工藝,別具匠心的文學藝術、獨屬于我們的道德倫理,共同構建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內容。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中一度居于領先地位,對世界上多數(shù)國家和地區(qū)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中華民族為整個人類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
文化發(fā)展是文化自信的前提,沒有文化的繁榮昌盛與發(fā)展,文化自信就無從談起。近代以來,在西方文化的強勢進攻下,很多的人變得崇洋媚外,還有一些知識分子甚至提出提出了“全盤西化”,究其根本原因還是因為人們對自身文化的信心不。但是以為否定傳統(tǒng)、放棄民族性就能換來文化繁榮、重拾文化自信也無異于癡人說夢。一種無法取信于自己民族的文化,根本不可能贏得世界的尊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明特別是思想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無論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丟掉了思想文化這個靈魂,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立不起來的?!?/p>
所以,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大國文化戰(zhàn)略,而不是策略。只有增強文化自信,才能更好的傳承過去,進而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應該是與生俱來的,文化未曾中斷,民族未曾消亡,歷史見證了中華文化一次次吸引別國文化,從沒有誰見過中國文化被征服被取代。以孔孟思想為代表的儒家文化對中國兩千多年的繁榮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對周邊國家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人類文明巔峰之一的唐文化恢弘大氣,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就是中華民族智慧的象征,為整個人類文明的進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所蘊含的精神正是我們這個時代所大力倡導的。如,“位卑不敢忘憂國”、“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愛國精神,“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奮斗精神,還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準則,這些都是中華文化中的精髓,幾千年來支撐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在當今時代對中華民族依然具有深遠的意義。歷史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任何國家想要長久發(fā)展、繁榮復興,就必須建設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體系。如果單純的跟隨所謂的“流行文化”而放棄自己本民族文化的特色和優(yōu)勢,否認自身文化的傳承,就必然會陷入歷史虛無主義,從而無論是文化競爭還是別的什么競爭,都會迷失自我,潰不成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當代表現(xiàn)形式,既是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同時又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在新時代,我們更要重視傳統(tǒng)文化的挖掘與傳承,去粗取精,使之具有濃厚的中國特色,具有中國氣派,讓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不斷煥發(fā)青春與活力。同時要加強對青少年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防止文化記憶的消失,使中華文化的生命得到不斷延續(xù)。
二、革命文化
革命文化是新時代文化自信的重要組成部分。革命文化,是孕育生長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進程當中,并且在革命取得勝利后繼續(xù)豐富發(fā)揚。革命斗爭的需要,催生了革命文化。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說道:“革命文化,對于人民大眾,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準備;在革命中,是革命總戰(zhàn)線中的一條必要的和重要的戰(zhàn)線?!?/p>
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內容中獨特的構成部分,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是中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從清朝閉關鎖國開始,近代中國發(fā)展逐漸衰落,鴉片戰(zhàn)爭后更是受到了很多列強國家的侵略與剝削。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在封建統(tǒng)治下舉步維艱, 在與西方文化的碰撞中顯示出了保守性與落后性。但是當時的“師夷長技以制夷”、“變法維新”以及“三民主義”等學說都沒有使近代中國擺脫被壓迫、被剝削的命運。是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下,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領導中國革命一步步走向勝利。中國的革命文化就形成于這個偉大的歷史過程并不斷發(fā)展。革命文化凝聚了中國共產黨和人民群眾的偉大革命精神,根本地扭轉了中華民族的命運,使中華民族站了起來。革命文化在繼承了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不斷推動中華文化從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化轉變,逐漸建立起具有科學性、先進性、時代性的現(xiàn)代文化形態(tài),成為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
革命文化凝聚著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馬克思主義是革命文化鮮明的底色。在兩萬五千里長征途中,是對革命勝利的向往,對解放中華民族的信念支撐著中國共產黨人和紅軍戰(zhàn)士,爬雪山過草地,一次又一次突破國民黨的圍剿,勇往直前。革命文化中也蘊含著民族獨立,實現(xiàn)國家富強與人民富裕的追求,這樣的革命文化也已經融入到中華民族的血液之中。革命文化充分體現(xiàn)著不怕困難、艱苦奮斗的品格,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群眾不畏艱難險阻,走出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新道路;在抗日戰(zhàn)爭中,不畏強敵,取得了抗日戰(zhàn)爭的偉大勝利。革命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群眾在革命實踐中形成的,人民群眾是革命文化的主體。革命文化在革命的實踐中形成了“實事求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密切聯(lián)系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等一系列科學思想,蘊含著科學、民主的價值理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今天,我們回顧歷史,不是為了從成功中尋求慰藉,更不是為了躺在功勞簿上、為回避今天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尋找借口,而是為了總結歷史經驗、把握歷史規(guī)律,增強開拓前進的勇氣和力量?!痹诮ㄔO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今天,革命文化同樣具有重大的意義和時代價值。革命文化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愛國主義情懷,自強不息的精神等等,在革命文化中都得到了很好的繼承和傳揚,比如,革命文化中的“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精神等。革命文化推動了中國的革命歷程,改變了中國自鴉片戰(zhàn)爭以來的自卑面貌,使中國人民站了起來,給了中國人民巨大的自信,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也必將團結中華民族,給予中華民族以力量。
在革命的年代,老一輩的共產黨人來領人民群眾攻堅克難,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讓中國人民改頭換面。在今天這個和平的年代,只有繼承革命文化,銘記歷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才能保持艱苦奮斗,不畏犧牲,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品格,才能在面對各種挑戰(zhàn)和考驗時,做到不變質,不退縮,帶領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一路向前。
三、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在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進程中形成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繼承發(fā)揚和創(chuàng)新。不僅如此,它還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指導下的符合中國實際情況的先進文化。它代表著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符合時代發(fā)展的潮流,是會促進社會生產力發(fā)展的先進文化。從新中國成立以來,至今已經70載,中國共產黨一路帶領著中國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從貧窮落后到今天的越來越接近于世界舞臺的中央,在國際上越來越擁有話語權,在這個過程中形成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凝結了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的智慧。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服務于黨的基本路線即“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包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雷鋒精神,還包括“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怕困難、頑強拼搏、堅韌不拔、敢于勝利”的抗洪精神。她包含著眾多的精神,都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如載人航天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奧運精神等。當代中國的經濟已經進入新常態(tài),改革已經進入深水攻堅階段,“一帶一路”建設與合作也進展順利,促進自己發(fā)展的同時也在帶動周邊國家經濟的發(fā)展。由此可見,沒有這些先進文化的支撐,沒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就不會有發(fā)自內心的責任擔當,就不可能完成這些艱巨而光榮的使命任務。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始終堅持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在繼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革命文化的基礎上,已經找到了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道路和規(guī)律,比如文化是科學的、民族的、大眾的文化,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根本方針,還有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基本原則,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等等。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思想、建設社會主義小康社會思想、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思想等都體現(xiàn)在這些方針原則之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時刻體現(xiàn)著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價值觀念,體現(xiàn)著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開放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觀念,在國家層面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在社會層面強調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個人層面倡導愛國、敬業(yè)、誠信和友善,分別從三個層面作出了要求,這些要求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民族情結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發(fā)展科學社會主義文化,就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在中華文化這個根基上,立足當代中國的實情,發(fā)展創(chuàng)造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和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人民喜聞樂見的社會主義文化,要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xié)同發(fā)展。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同時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堅持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不斷鑄造中華文化新輝煌。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R].
[2] 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R].2014.
[3] 馮天瑜,楊華.中國文化發(fā)展軌跡[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4] 陳晉.從文化自信看中國道路[A].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2016.11.
[5] 董振華.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幾點思考[J].科學社會主義,2016(05).
[6] 林志友.堅定中國文化自信的根源[J].科學社會主義,2016(05).
作者簡介:馬凱麗(1994- ),女,回族,新疆伊犁人,法學碩士,新疆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規(guī)律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