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回春,農事漸起,既然不能返校學習,何不“就地春耕”?2020年2月28日,華中農業(yè)大學給全校師生發(fā)了一份十分接地氣的倡議:充分發(fā)揮聰明才智,亮明身份,就地參與春耕生產。這份倡議書提到,時值疫情防控關鍵時期和春耕生產重要時節(jié),廣大農村地區(qū)迫切需要統籌開展疫情防控和春耕備耕,廣袤農村亟需大批農業(yè)科技人才提供智力支持。學校全體師生員工,要行動起來,充分發(fā)揮聰明才智,就地依法科學有序幫扶春耕備耕。
適用主題:學以致用;實踐出真知;人才;腳踏實地……
文本解讀:湖北省枝江市一中? ?賀小青
角度一:人才應與時代合拍。
這一行動充分體現了大學生的精神風貌,更凸顯出當代大學如何培養(yǎng)人才的核心價值觀。大學培養(yǎng)的各類人才,最終將走向社會成為財富創(chuàng)造者和社會價值的貢獻者。如今,國內各類大學都面臨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才的社會定位,但毋庸置疑的是,無論什么樣的人才都離不開與時代合拍,而華中農業(yè)大學結合國內抗“疫”實際,將抗“疫”與“教學”相結合,恰恰符合了培養(yǎng)人才的時代導向。
角度二:實踐出真知。
從理論到理論的專家學者,以及純屬“鉆書本”的大學生,不可能是真正的人才。人才,離不開實踐去塑造和磨練。無論是農業(yè)類大學、工業(yè)類大學,還是以科研為主的大學學科,最終仍然需要接受實踐的檢驗。學農的大學,不深入一線了解農業(yè)農村現狀,不真正掌握農業(yè)農村和農民所需,簡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歷史和實踐證明,理論聯系實踐,大學課堂結合社會現實,“開動腦筋”再加上“動手動腳”,這樣的人才最過硬。
角度三:腳踏實地與仰望星空。
當代大學生最缺什么?不是理論和知識的缺乏,最缺乏的是“腳踏實地”的行動和“仰望星空”的目光。大學生群體,既要有胸懷祖國的大抱負、大信念,有為時代而歌的無私奉獻精神,更應該有“一腳一腳”丈量土地的踏實。新時代的大學課堂,有多媒體等新的科學手段用于傳播知識,有著優(yōu)渥的食宿條件,有相對豐富的知識資源汲取條件,這是過去難以想象的。但外界物質保障的“豐厚”只是一個基礎,大學生能否真正走得遠,能否真正成為時代需要的人才,還應該真正貼近“最需要的地方”,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廣大基層,廣大農村,廣大社區(qū)、工廠,是真正的培養(yǎng)人才的熔爐。
素材鏈接
就地春耕:西農學子把論文寫在田間地頭
“我是一名植保研究生,面對疫情,我也要作出自己的貢獻!老師您看,這是我在家的實驗成果。”2020年2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8級植保病理學研究生馮印印與導師安德榮教授通過微信視頻討論他的實驗結果。馮印印的家在山西省長治市長子縣,父母長年經營3畝蔬菜大棚,近期天氣多為陰或雪導致黃瓜灰霉病大暴發(fā),花至瓜再到葉,都不同程度腐爛了,嚴重影響黃瓜的品質和產量。馮印印將自家種植的黃瓜為樣本,利用自家的大棚做實驗室,運用課程實驗所學開啟了這特殊時期的植保戰(zhàn)役。
疫情期間,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植保學院眾多學子積極響應號召就地春耕,雖然在家學習,但也是利用所學專業(yè)知識,服務當地農業(yè)生產;在田間地頭,學以致用,也是將論文寫在大地上的一個好機會。
時文鏈接
就地參與春耕是“停課不停學”正確打開方式
□陳乘
該校特意選擇24節(jié)氣中的雨水這一天(2月19日)向返校師生發(fā)出倡議,體現了農業(yè)大學的辦學特色。俗話說“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農業(yè)生產要遵循作物生長規(guī)律,莊稼的發(fā)芽、拔節(jié)、開花、結果、成熟、收成都跟一定的時令有關,如果錯過了節(jié)氣,即使再怎么努力去播種,也可能顆粒無收。華中農業(yè)大學在雨水這一天倡議返鄉(xiāng)師生就地參與春耕生產,其背后的深意就在于提醒全體師生不忘初心,扎根農村大地,塑造知農愛農品格,提升強農興農本領。
以前,不少農業(yè)大學生脫離了基本的田野教育,缺少對“務農重本,國之大綱”的深刻理解,有的只是對土地的“參觀”和“體驗”。讓農業(yè)大學生在春耕中感受播種的希望,了解農村的難題,有助于他們更深層次地了解農業(yè)、農村、農民,奠定扎根田野、深植時代的追夢基礎。
農業(yè)大學生支援春耕,要俯下身子、亮出法子。有條件的大學生可以將遇到的難題整理出來,反饋給導師、學校,進而形成科研小團隊,幫助農民解決切實難題。現在,一些農業(yè)大學生苦于專業(yè)研究看不準“方向”,畢業(yè)論文找不到“選題”。脫離“真實的世界”、遠離“泥土的味道”,確實不容易找到切中時代脈搏、解決社會難題的發(fā)力點。只有把“站在天安門想問題”和“走進泥土中找感覺”結合起來,才能讀懂天地間的大書,找到成才的土壤。
學生運用示例:
我國著名學者孫懦泳教授早年在鉆研生態(tài)學領域時就曾有過切身工作的磨礪。在蘇聯留學的經歷想必是他終身難忘的回憶:大雪天里在雪地上掏洞,放上捕鼠籠,來來回回地翻查巡視,只為了尋獲真實的實驗數據。由于有多次田鼠在籠中被凍死的經歷,他還改進了籠子,使之成為田鼠短暫的安樂窩……而這些,理論者們是輕易不去考慮的。孫懦泳教授的載譽歸來不僅僅建立在書本的鉆研之上,更多的是生態(tài)考察的實踐讓他透悟……學習一樣需要實踐,甚至更需要實踐,只有“行動的巨人”才能用身體真實地記憶科學的真諦,才能讓理論在活學活用中煥發(fā)出新的光彩,讓自己真正實現生命的價值。
實踐出真知,想必“行動的巨人”們早已領略到了此中奧秘。因為實踐,他們完成了理解,更延伸到了應用,成為真正的創(chuàng)造者,實現真正的價值。
花盆里栽不出參天樹,庭院里養(yǎng)不出千里馬。我們不如去做一個“行動”的“巨人”,用實踐與行動去詮釋生命的意義,實現此生最完滿的價值。
——湖北省枝江一中? ?向遠方《行動的巨人》
(編輯:于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