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摘 要:伏爾泰的《老實人》通過大量的象征和隱喻,深刻揭露了人們在封建制度和教會統(tǒng)治下的生活現(xiàn)狀,表明了對盲目樂觀主義哲學的批判以及對理想國度的向往。因而,《老實人》也可作為伏爾泰在探索象征手法過程中的一次有益嘗試和探索。
關鍵詞:老實人;象征;隱喻
象征在古希臘時指“拼湊”、“類比”,后來成為一種借用某種具體、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來表達真摯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的藝術手法,在文學作品中得到廣泛運用。象征主義作為一種流派在19世紀中葉的法國形成,得益于法國作家對象征手法的不斷嘗試和運用,可以說,伏爾泰在《老實人》一書中進行了一次較為成功的探索。本文試分析《老實人》中的象征和隱喻,進而探討本書的意義。
一、龐格羅斯與老實人的象征意義
《老實人》一書中的象征和隱喻不計其數,而老實人和龐格羅斯作為主要人物,二者的象征意義構成了全書的主線。
在本書中,龐格羅斯是盲目樂觀主義哲學的代表。自始至終,龐格羅斯都堅信“事物必然是為其最完美的目的而存在的”。而后由于城堡被毀,龐格羅斯成為一個乞丐,又在里斯本被當地居民活活吊死。盡管經歷了如此巨大的不幸,在死前的最后一刻,龐格羅斯依然將“最完美的目的”掛在嘴邊??梢?,龐格羅斯已經成為了盲目樂觀主義的代言人。
從這個基礎上說,龐格羅斯最后以一種極為荒誕的形式死而復生,也是充滿隱喻意味的?!独蠈嵢恕穭?chuàng)作于18世紀的法國,那時萊布尼茨的樂觀主義學說備受追捧,甚至另一啟蒙思想家盧梭也在其中,這顯示出樂觀主義學說巨大的鼓動性,也成為伏爾泰寫作本書的重要原因。因此,龐格羅斯的死而復生除了延續(xù)伏爾泰一貫的荒誕敘述以外,還暗示著樂觀主義這一學說強大的生命力,最后通過龐格羅斯的自欺欺人進一步凸顯出伏爾泰對其的強烈批判。
再看老實人,他是一個從舊到新的新生形象,是接受了樂觀主義學說的廣大人民群眾的代表。老實人為人真摯厚道,甚至可以說是單純天真。最初在城堡里,他將龐格羅斯的道理奉為圭臬,這與那些堅信樂觀主義學說的民眾是相似的。在之后“流浪”歐洲的過程中,老實人親眼目睹了現(xiàn)實社會的殘酷,戰(zhàn)爭、殺戮、掠奪、奴役無處不在,整個歐洲像是一個永無休止煉獄場。在經歷過鞭打、戰(zhàn)爭、被野蠻人綁架、險些被奧萊倫人燒死等一系列事件后,老實人開始懷疑,難道這就是龐格羅斯所說的完美世界嗎?然而,在極為快速的敘述節(jié)奏下,老實人的質疑總是短暫而淺顯,他總是被新發(fā)生的事件推動著前進,沒有充足的思考時間。因此,老實人在不斷地抽離現(xiàn)實和投入新的現(xiàn)實中完成思想的斗爭與轉變,他的“流浪”更像是對現(xiàn)實苦難的逃避,但是他越是逃避,就越是卷入更深層的苦難當中,這是由當時的社會背景決定的,也是他必然經歷的過程。唯有如此,老實人才有可能真正擺脫盲目樂觀主義,認清現(xiàn)實??尚业氖?,最后老實人終于從盲目樂觀主義的夢境中醒悟過來,在現(xiàn)實世界中尋找新的出路,也就是通過勞動可以獲得幸福。以現(xiàn)代觀念來看,通過勞動獲得幸福這一觀點從資產階級利益出發(fā),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在當時封建制度盛行、教會高壓統(tǒng)治的背景下無疑是一種務實、求真態(tài)度的體現(xiàn),不可否認它是具有積極的現(xiàn)實意義的。
二、黃金國的象征意義
老實人在“流浪”歐洲的過程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一個國家,名為“黃金國”。這個國家安寧和諧,與整個歐洲世界的現(xiàn)實形成鮮明的對比,與拉伯雷的《巨人傳》中的烏托邦國和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類似,“黃金國”代表著伏爾泰的政治理想。
那么,“黃金國”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國家呢?“黃金國”里的房子“像歐洲的宮殿”,侍女穿著“金織衣服”,對待陌生人的到來熱情友好。最難能可貴的是,“黃金國”里的人們不受金錢權力的誘惑,把地上的寶石當作孩子的玩具;沒有異教徒,所有人都信奉一個上帝,“沒有修道士來辯論,管理,施詭計,燒死意見不一致的人”;沒有法院、議會、監(jiān)獄,賢明的國王尊重每個人的意愿。老實人和卡坎波不禁連連感嘆,“也許這兒就是一個一切完美的世界”,而這正是伏爾泰所向往的理想的政治國度。伏爾泰作為18世紀資產階級啟蒙運動的旗手,他反對封建專制制度和教會的殘暴,從而把對理想政治的追求寄托于開明的君主身上,在書中構建了一個理想國度,這具有一定的階級局限性,但是在當時是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的。
值得注意的是,“黃金國”之所以能夠保持多年的平靜和安寧,是由于“王國四周的山峰高有一萬英尺……而且及其陡峭”,極為險惡的地形條件使其他人難以侵入。那么老實人和卡坎波是如何進入“黃金國”的呢?他們先是“劃進一個令人毛骨悚然、巖石直插云霄的大洞底下”,然后“河流突然變窄”,他們的船“被撞成碎片”,于是他們爬過巖石,最后看到“一片寬闊的平原”,整個過程驚險而艱難。因此,如果把“黃金國”看作伏爾泰政治理想的外化,那么這個過程也就隱喻著達到理想境界的艱難與不易,這體現(xiàn)出伏爾泰對當前的社會狀況的清醒認識。
三、關于封建制度和教會的隱喻
《老實人》中的象征與隱喻還直接體現(xiàn)在對封建制度和教會的批判上,這里以城堡的毀壞和教徒的死亡為例進行闡述。
老實人原本住在一座華麗的城堡里,書中極言其華美奢侈,“不僅有大門而且還有整齊的窗戶,大廳里還懸掛著壁毯”,與平民們水深火熱的生活環(huán)境形成鮮明的對比。而這座城堡的主人是鎮(zhèn)上“最有權勢的地主之一”桑德登克男爵,在封建專制制度的擁護下,男爵過著奢侈安寧的生活。但是,這種安定是短暫的,由于保加利亞士兵的侵入,城堡變成一片廢墟,“沒有兩塊石頭是挨在一起的了”,同時,附近屬于保加利亞的一座男爵城堡也遭受了同樣的災難。不難發(fā)現(xiàn),城堡作為封建專制制度的外化,在當時戰(zhàn)爭不休的背景難以逃脫毀滅的命運,這也就隱喻了封建專制制度的必然滅亡。
另外,再洗禮派教徒雅克的死亡也是一個值得注意的情節(jié)。再洗禮派是宗教改革時期興起的主張信徒需要重新接受洗禮的派別,流行于下層社會。他們主張教會與政治之間劃分界限,因而自誕生起就受到世俗當局和教會權威的雙重壓迫。在《老實人》一書中,在老實人因“懷疑教皇是否反基督”而遭到羞辱和暴力,是雅克拯救了老實人,而后也是他幫助龐格羅斯治好了病,他是一個典型的好人形象。但是,當雅克所在的船只遭遇暴風雨時,他因一個顛簸被拋出船外,此時他曾冒著生命危險營救的水手卻看著他無動于衷,最終雅克被淹死。雅克悲慘的結局是難以預料的自然災害以及無法猜測的冷漠人性造成的,可以這樣說,雅克的遭遇隱喻著下層民眾受到的教會權威的壓迫,這種壓迫既來自于物質生活的匱乏,也來自于精神世界的專制,這是下層民眾的艱難處境。
綜上所述,伏爾泰在《老實人》運用大量象征和隱喻,通過虛構的故事外殼達到“引而不發(fā)”的效果,雖然他的目的是從哲理角度呼吁人們擺脫盲目樂觀主義,但這種方式明顯是優(yōu)于直接說教的。后人將《老實人》稱為哲理小說,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伏爾泰將深刻的哲理通過象征和隱喻隱藏于故事情節(jié)之中,并不明確說明卻已經能夠讓讀者體會其中的理趣,使小說意蘊更加豐富。從另一個角度看,象征主義文學最早起源于19世紀的法國,與此前法國作家的嘗試與探索是分不開的。因此,《老實人》也可作為伏爾泰在探索象征手法過程中的一次有益嘗試。
[參考文獻]
[1]伏爾泰.老實人[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09:1-195.
[2]和燦欣.重讀伏爾泰《老實人或樂觀主義》[J].文學教育(中),2012(12):14.
(作者單位:華南師范大學,廣東?廣州?510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