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 江,劉前軍,邱 菊,劉 翩,王開金
肺鉤蟲病是由鉤蟲絲狀蚴經(jīng)皮膚或黏膜侵入引起,主要是皮膚接觸疫區(qū)水源受染。鉤蟲病發(fā)病主要表現(xiàn)為消化道癥狀。以呼吸系統(tǒng)癥狀為主,且無消化道癥狀者少見[1]。僅表現(xiàn)為“咳嗽、咯痰”癥狀,并無腹脹、腹痛、納差、消瘦等消化道癥狀,也無皮膚瘙癢、丘疹、小皰疹等表現(xiàn),極易誤診為肺炎。本文通過1例肺鉤蟲感染患者的診治經(jīng)過闡述該病。
患者男,29歲,公務員,因“咳嗽,咯痰7 d”入院。入院前1周,患者在受涼后出現(xiàn)咳嗽,咳嗽無晝夜差異,有咯痰,痰液偶為黃色,量少,伴有發(fā)熱,未測體溫,院外自服藥物(具體藥物及劑量不詳),癥狀緩解欠佳,為進一步診治,到我院就診,我院門診以“肺部感染”收治入院?;颊呋疾『缶袷秤?,大小便正常,體重無明顯改變。個人史:嗜煙十余年,20~30支/d,少量飲酒。既往史、婚育史、家族史無特殊。入院后初診“肺炎”,入院輔助檢查:胸部CT示右肺感染(圖1),C反應蛋白(CRP)9.14 mg/ L,嗜酸粒細胞絕對值5.80×109/L↑,白細胞12.38×109/L↑,中性粒細胞占比0.334↓,嗜酸粒細胞占比0.317↑,予以替卡西林-克拉維酸鉀抗感染治療2 d。復查血常規(guī)和CRP,CRP 7.65 mg/L,單核細胞絕對值0.67×109/ L↑,嗜酸粒細胞絕對值8.80×109/L↑,白細胞16.51×109/ L↑,中性粒細胞占比0.234↓,嗜酸粒細胞占比0.533↑,考慮嗜酸粒細胞升高待診:寄生蟲感染?嗜酸粒細胞性白血???支氣管哮喘?過敏?故完善骨髓穿刺、支氣管舒張試驗、誘導痰、肺吸蟲IgM、血吸蟲IgM抗體。2 d后骨髓穿刺、支氣管舒張試驗、誘導痰陰性,肺吸蟲Ig M、血吸蟲Ig M抗體外送未歸。
圖1 胸部CT 示右肺上葉實變、磨玻璃影Figure 1 CT scan indicated ground-glass consolidation of right upper lobe
治療7 d后復查胸部CT,病灶增加,右側(cè)胸腔積液明顯增加。完善胸水定位、抽取胸腔積液送檢生化、常規(guī)、脫落細胞、結(jié)核分枝桿菌DNA檢測。結(jié)核分枝桿菌DNA:陰性,胸(腹)水腺苷脫氨酶(ADA):17.1 U/L;胸水外觀混濁,無凝塊,淺黃色,嗜酸粒細胞約占90%,李凡他試驗陽性(++),細胞總數(shù)61 258×106/L,白細胞總數(shù)53 890×106/L,白細胞分類為單核細胞7%,多核細胞92%,間皮細胞1%;胸水生化示總蛋白58.8g/ L,乳酸脫氫酶1 308 U/L,血糖6.52 mmol/ L,肺吸蟲IgM抗體弱陽性,日本血吸蟲Ig M抗體陽性。根據(jù)患者病史、查體、血液分析、胸部影像學、胸水檢查考慮寄生蟲感染??紤]肺吸蟲或者肺鉤蟲感染可能大,因肺為鉤蟲中間宿主,取得病原可能性低,方式有限,而消化道則為其主要病變器官,因此行胃腸鏡檢查,查見鉤蟲成蟲,多次送檢糞便,發(fā)現(xiàn)鉤蟲蟲卵。雖然患者肺吸蟲IgM抗體弱陽性,但本地區(qū)并非吸蟲疫區(qū),患者并未生食食物,考慮可能性小,但不能排除,因此完善腹部增強CT,并多次送檢糞便查蟲卵,腹部CT未見異常,糞便常規(guī)查見鉤蟲蟲 卵。
根據(jù)之前檢測診斷“肺鉤蟲病”,阿苯達唑抗鉤蟲治療,治療3 d 后復查血常規(guī)和CRP:CRP 26.36 mg/L↑,嗜酸粒細胞絕對值2.35×109/ L↑,白細胞9.09×109/L,中性粒細胞占比0.477,淋巴細胞占比0.195↓,嗜酸粒細胞占比0.259↑;胸部CT:右肺滲出病灶明顯吸收,胸腔積液減少,患者出院。1 個月后復查,血液分析無異常,胸腹部CT:肺部病灶及胸腔積液完全吸收(圖2)。
圖2 治療后1 個月胸部CT 示肺部滲出及實變吸收Figure 2 Follow-up CT scan after one-month treatment revealed absorption of lung exudation and consolidation
鉤蟲病的臨床表現(xiàn)主要是貧血、營養(yǎng)不良、胃腸道功能紊亂和消化道出血。如果鉤蟲進入肺部,引起局部炎性反應及變態(tài)反應,可導致咳嗽、咯血、呼吸困難,正是由于該病原體感染癥狀不典型,加之胸部影像學無特異性等諸多因素,導致臨床容易誤診,同時肺作為鉤蟲到達胃腸道致病的中間致病場所,往往癥狀一過性且輕微,容易被忽視,導致漏診,最終因消化系統(tǒng)寄生蟲病就診。
患者為重慶江津公務員,以咳嗽、咯痰為主要癥狀,結(jié)合影像學,入院后誤診為肺炎。但因患者嗜酸粒細胞比例明顯升高,再次追問病史,患者發(fā)病前1個月有水田作業(yè)史,入院前7 d食用過小龍蝦,其后并未出現(xiàn)典型的皮膚感染癥狀,因此未予重視?;颊咝夭緾T表現(xiàn)右上葉結(jié)節(jié)、空洞、滲出、少量胸腔積液,復查后病灶呈易變性,其中胸腔積液增加快;胸腔積液提示嗜酸粒細胞90%。結(jié)合病史、血液學檢查考慮肺部寄生蟲感染。
由于患者日本血吸蟲Ig M抗體陽性,然而江津并非日本血吸蟲疫區(qū),因此從溯源地考慮日本血吸蟲可能性小,但不能排除未發(fā)現(xiàn)疫水區(qū)域,因此將患者血液及糞便送重慶市疾控中心復檢核實,并隔離患者。從溯源地考慮,該患者可能存在血吸蟲及鉤蟲可能,因此行電子支氣管鏡并送檢支氣管肺泡灌洗液(BALF)病原學檢查、腹部增強CT、糞便常規(guī),但均未能找到血吸蟲感染證據(jù),糞便中卻多次查見鉤蟲蟲卵。由于鉤蟲多數(shù)于十二指腸及回腸發(fā)育成成蟲,因此腸道內(nèi)找到病原學可能性大,多次送檢糞便常規(guī),并于糞便中查見鉤蟲蟲卵,確診鉤蟲病。
針對鉤蟲病的治療,主要為藥物治療,建議阿苯達唑200 mg/d 連服3 d,或者400 mg頓服,隔10 d后再服1次,甲苯咪唑100~200 mg連服3~4 d[2],另外也可選用噻嘧啶等藥物,但需關(guān)注肝腎功能情況,本例患者使用阿苯達唑200 mg/ d 連服3 d方案,并使用蘇黃止咳膠囊止咳處理,治療后復查胸部CT,肺部病灶明顯吸收,胸水明顯減少,血液分析提示白細胞及嗜酸粒細胞比例下 降。
肺鉤蟲病是全身鉤蟲感染的一種表現(xiàn),由于鉤蟲囊蚴經(jīng)過皮膚進入右心室,并通過肺動脈進入肺,穿破血管,進入肺泡,經(jīng)過咳嗽,咳至咽喉部,吞咽至胃腸道,并在胃腸道發(fā)育成成蟲[3-4],因此大多數(shù)患者應有呼吸道癥狀,但由于癥狀輕,多數(shù)患者未予重視,在出現(xiàn)腹痛、腹脹、消化不良、貧血等情況后被發(fā)現(xiàn),因此早期識別肺鉤蟲病十分重要,另外國內(nèi)大部分地區(qū)均為鉤蟲的易感染區(qū),南方地區(qū)尤其應注意美洲板口線蟲感染,北方則需要注意十二指腸鉤口線蟲感染。本例患者為重慶地區(qū),屬于南方,從疫源地考慮美洲板口線蟲,最終經(jīng)腸鏡及微生物室鑒定證實[5-7]。
通過此例患者診治,應意識到肺鉤蟲感染,更應注意痰液以及BALF、胸腔積液在該病診斷的局限性,必要時應該考慮送檢肺外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