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大附中 師大實驗中學 官渡區(qū)第五中學
郭泠君 鄭清心 衛(wèi)文萱
指導教師:房影 祁云 王榕
大白彝是彝族中白彝支系的一個分支?!棒卖摹笔桥惆榇蟀滓蛬D女一生的重要服飾。但是現(xiàn)存的“袈裟”數(shù)量已經(jīng)很少了,在我們的主要調查地云南省紅河州瀘西縣小直邑村,村民了解袈裟文化內涵的也寥寥無幾。為調查這項瀕臨消亡的文化遺產,筆者通過實地調研、走訪,了解了“袈裟”的留存狀況、制作流程、款式、功用、群眾對“袈裟”的認知及熟悉程度、大白彝的傳說,從而呼吁人們認識和了解大白彝,成立有關組織、機構對他們的文化理念、傳說故事、民風民俗進行全面考查,以此來挽救大白彝文化遺產,不讓承載著民族文化的彝族大白彝“袈裟”成為無可挽回的過去。
彝族是中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全國彝族人口達770多萬人,云南彝族人口共計約500萬,彝族可算是云南的多數(shù)民族。大白彝是彝族支系中人口最少的一個支系,目前僅有幾百人。能真正深入了解大白彝風俗習慣、歷史傳統(tǒng)的人已經(jīng)很少。
小直邑村隸屬于云南省紅河州瀘西縣白水鎮(zhèn)直邑村委會,屬于山區(qū),位于白水鎮(zhèn)東邊,距離白水鎮(zhèn)11公里,這里是大白彝聚居的村落,全村有137戶人家,人口為658人。
本課題小作者之一的郭泠君曾這樣對我們說:“我從小就聽外婆說大白彝的服飾——頭上兩朵紅紅的瑪櫻花,繡滿紅薯藤和花朵的衣服,還有一種特殊的禮服……我多想親眼看看呀?!钡斘覀內サ酱蟀滓腿俗疃嗟男≈币卮鍟r,卻沒看到一個村民完整地穿戴著外婆描繪的大白彝服飾,不由深感失落和遺憾,我們又向當?shù)卮迕裨儐柫岁P于服飾的傳說,可是沒有一個人能完整的回答我們。其后,我們又走訪了白水鎮(zhèn)上果衣、紅石巖、下果衣三個有白彝人聚集的村子,依然未找到答案。于是,我們就有了以此為課題進一步研究、調查的想法,希望能夠引起相關機構的重視,采取有效措施來保護大白彝的文化遺產。
“袈裟”在民間的留存狀況、分布區(qū)域等;“袈裟”的制作工藝流程(如選料、紡織等);“袈裟”的款式、質地、裝飾工藝等;“袈裟”的功用(如作婚禮服、喪服、壽服等);當?shù)厝罕妼Α棒卖摹钡恼J知和熟悉程度等等。
我們先后兩次到小直邑村,向當?shù)氐拇迕瘢ㄌ貏e是長者)了解袈裟及本民族服飾的現(xiàn)狀;和當?shù)氐暮⒆咏慌笥?,了解他們對本民族服飾的看法;請村里的長者、文化站站長黃金貴介紹小直邑村的服飾文化、傳統(tǒng)民俗文化;到海埂云南民族博物館參觀,請教邱文發(fā)教授。
圖1 訪問小直邑村里的小朋友
圖2 與小直邑村里的小朋友合影
圖3 指導老師帶我們拜訪專家
圖4 聆聽邱文發(fā)教授的講解
本次研究采用了調查法、訪談法、文獻研究法、觀察法、問卷法。在節(jié)假日期間,我們觀察當?shù)卮迕竦闹b情況,進行統(tǒng)計;對談話進行記錄,并且拍攝了大量相關照片。三個同學分頭在電腦上和圖書館里查找彝族和大白彝相關的背景資料。我們在小直邑村共發(fā)放了100份問卷,收回有效問卷86份。
云南省紅河州瀘西縣白水鎮(zhèn)直邑村委會小直邑村。
圖5 “袈裟”四件套之帽子
圖6 “袈裟”四件套之上裝
圖7 “袈裟”四件套之圍腰
圖8 “袈裟”四件套之腰帶
2012年1月開始著手準備,3月制定出調查計劃并上網(wǎng)查閱資料,6月第一次到實地進行考察,回來后整理資料。2013年8月第二次到實地調查,分發(fā)和收集情況調查表、交流、訪談,7月至10月整理數(shù)據(jù)、寫調查論文。
王桂英:女,60余歲,郭泠君同學的外婆,退休前為瀘西縣文化館文輔人員,曾十余次到過小直邑村進行文藝輔導。
黃金貴:男,50余歲,白水鎮(zhèn)文化站站長,瀘西縣白水鎮(zhèn)小直邑大白彝人。
“袈裟”是云南瀘西白彝女子的禮服,這種禮服過去主要流傳于瀘西三塘、向陽、白水、午街鋪、金馬、永寧等鄉(xiāng)鎮(zhèn)村寨的白彝當中。
訪談得知,過去,白彝人每家都有“袈裟”,“袈裟”由帽子、上衣、俗稱“兩片瓦”的圍腰、腰帶四件組成。傳統(tǒng)“袈裟”圖案多為瑪櫻花、長壽花等,色調與其他民族截然不同,帽子、上衣、圍腰、腰帶都綴滿、繡滿艷麗的紅花,可以說是“一身紅”。
以下是王桂英老師轉述的,從已故的黃金貴老師的父親黃立禮和當時的祖頭顧宗義處了解到的內容——“袈裟”的制作過程:
姑娘和家人一起種麻、紡線、織布,麻布料備好后,就開始制作“袈裟”的四件套。
“袈裟”上裝的制作和寓意:家人幫助白彝姑娘先把根據(jù)自己身材織好的兩塊麻布連在一 起,成為一塊長方形(全長約為236厘米),再按前塊短(約為50厘米),后塊長(約為186厘米)的比例,在前后塊的分隔處開一個V型的領口,并鎖上邊。接著用翠綠、粉紅、桔紅、大紅四色線(四色表示一年四季,從翠綠到大紅依次象征春、夏、秋、冬,大白彝人崇拜的紅瑪櫻花恰恰是冬天盛開)繡上花。再按領口六十個,長方形麻布長邊一邊一百個,短邊一邊五十個,加起來共三百六十個羊齒邊花型鎖好邊(以示陰歷一年有三百六十天)。
帽子的做法和寓意:先用硬麻布塊做成下大上小的圓筒,串六粒大塞巴封頂(象征戴蓋福祿),帽子后方垂下12條賽巴為經(jīng)線(表示每年有12個月),帽面橫著的五條細珠為緯線(大白彝情歌、酒歌均為“五言詩”),經(jīng)緯線把整個帽面蓋住。帽子前沿垂下系著羊毛纓的9條塞巴和8條細珠組成的小簾子。這個小簾子的運用很巧妙,當白彝女子出嫁時,帽上的小簾子是自然垂下的,遮住臉頰,類似紅蓋頭;當白彝女子為長輩戴孝時,小簾子是往上翻起的,露出臉來,以示對長輩的孝意;當白彝女子去世時,帽上的小簾子又是由兒女為她放下的,讓離世的白彝女子如出嫁時一般美麗。發(fā)喪時法師口中用彝語念著“你娘帶來見了天公,天公又護送你去見地母。”這又可以和下面要介紹的圍腰的寓意聯(lián)系起來。
系在袈裟外的圍腰很有講究,大白彝人稱這種由前后兩片組成的圍腰為“兩片瓦”。前片長、寬分別約為89厘米和63厘米,圍腰上挑繡四色鑲成的八角花或日月星辰的形象圖,以示遮攔八方風雨,前片稱陽片(即天公);后片以麻布本色為主,鑲上綠邊,稱“陰片”(即地母)。黃金貴老師說以前大白彝傳統(tǒng)圍腰是用“兩片瓦”,小白彝傳統(tǒng)圍腰是用“四片瓦”(前、后、左、右共四片),現(xiàn)在隨意性較強,大、小白彝的“兩片瓦”“四片瓦”已無嚴格區(qū)分。
圖9 “袈裟”穿戴第一步著上裝
圖10 “袈裟”穿戴第二步系圍腰
圖11 “袈裟”穿戴第三步系腰帶
圖12 “袈裟”穿戴第四步戴帽子
圖13 “袈裟”著裝正面圖
圖14 “袈裟”著裝背面圖
腰帶由四色毛麻混織而成,四周第一道邊繡著紅薯藤葉圖案,第二道邊以挑繡的瑪纓花花瓣組成,中間以紅色調為主。這些圖案及主色調與“5.3白彝祖先的傳說”有密切聯(lián)系。
穿戴時,頭從“袈裟”上裝開領處鉆出,把袈裟上裝披在身上,系上圍腰,圍上腰帶,戴上帽子,就完成了這套禮服的穿戴。
王桂英老師說,在八十年代,她參加大白彝的葬禮時看到一個姓顧的大嫂穿了九件袈裟在身上,一問才知,她代表著未能到場的八個人來參加葬禮,可見“袈裟”在大白彝人心目中的份量?!棒卖摹币话悴挥盟?,如果臟了,就用米粑粑在臟漬上來回滾擦,花和圖案就會變得干凈如新。據(jù)了解,大白彝人中的老人去世后,僅是女人戴孝。再聯(lián)系“5.3白彝祖先的傳說”可看出,大白彝文化有很明顯的母系氏族痕跡。
可惜的是,我們借到的這件袈裟無論是上裝的羊齒花邊個數(shù),還是圍腰上的挑繡圖案,都與黃金貴老師已故的父親黃老先生所述不盡相同,可見袈裟的制作已越來越隨意,其間蘊含的文化未得到傳承。
在過去,大白彝女子十二歲就開始在家人幫助指導下種麻紡線、織布、縫制“袈裟”。大白彝女子這一身“袈裟”,一般得二至三年才能縫制好。而后,待女子出嫁時便穿上這套衣服,此時“袈裟”是嫁衣;往后每逢女子的上一輩親人去世,白彝女子就要取出這套衣服來穿著去參加葬禮,此時“袈裟”是孝服;到大白彝女子過世時,兒媳為她凈身后,娘家人又給她穿上這套“袈裟”,此時“袈裟”又成了壽衣,陪伴女子裝棺入土。這就是一衣三穿的“袈裟”。這套“袈裟”將陪伴大白彝女子一生。
今天,“袈裟”的縫制比過去簡單了,有的人干脆到街上買來大紅花布,用料一般是九尺左右,縫法簡單,前面短后面長,前面破成兩半,后面是整塊,套頭的地方剪一個洞。在調查地——大白彝聚集的瀘西小直邑村,我們找了多戶人家,只看到了兩件傳統(tǒng)縫制的“袈裟”。
這些習俗和服飾蘊含著豐富的大白彝文化,通過調查,大白彝的村里人70%不知道這些習俗,90%的人不知道服飾含義。據(jù)黃金貴老師介紹,能詳細講述袈裟縫制法的姓黃(黃金貴老師父親)和姓顧的兩位老人已相繼過世。這說明大白彝文化遺產已經(jīng)到了必須立即保護的時候。
圖15 村民收藏的袈裟
通過采訪黃金貴老師得知,傳說很早以前大白彝人在平壩區(qū),過著安定幸福的生活,遭到一些外族人的嫉妒,他們說大白彝人會對別族“下五?!保ㄈ酥辛恕拔搴!焙蟛皇莵G掉魂魄就是染上瘟疫,后果很可怕。),于是大白彝人遭到了外族人的聯(lián)合追殺,住房被燒毀,族群被虐殺,大白彝慘遭滅族之災……幸而一個叫密芝的孕婦在山上放羊時因為打瞌睡而誤了回家的時間,她被燒殺聲吵醒,發(fā)現(xiàn)有人向山上追殺而來,急忙趕著綿羊向山洞方向跑,追殺聲臨近,密芝嚇得不知所措。突然安靜乖巧的綿羊一邊叫一邊朝山洞相反的方向奔跑,引外族人朝著綿羊追去……密芝乘勢躲到一棵白瑪櫻花樹下。密芝驚魂未定,突然肚子劇烈疼痛起來。一番掙扎后,她生下一個粉紅肉球,密芝不由嚇得昏了過去……一切都平靜下來后,綿羊回來尋找主人,它用頭頂上堅硬的羊角挑破肉球,只見肉球里滾出一個男嬰,密芝聽見孩子的哭聲,蘇醒過來,忙解下圍腰布,把孩子包好。頭上沾滿鮮血的綿羊,一個勁地甩頭,血甩在周圍盛開的白瑪櫻花花朵上,奇跡出現(xiàn)了,花朵上的紅色擴散開來,一朵朵、一蓬蓬,很快一座山上的白瑪櫻花都變成了如血的紅色,而擁托紅花的綠葉顏色也逐漸加深,成了青黑色(即現(xiàn)在大白彝男性用的包頭和綁腳布顏色)。
密芝抱著孩子跪下連連向紅瑪櫻花磕頭,口中念著“喳扎喏!喳扎喏!”(即“好兆頭”),然后摘下兩朵紅瑪櫻花插在自己頭上,躲到山洞中。晚上,密芝乘天黑到一塊紅薯地挖紅薯充饑,突然,從她拉動的紅薯藤下傳出嬰兒微弱的哭聲。她小心翼翼地把這個小生命抱回洞中,原來是一個白彝女孩。密芝激動地把倆孩子摟在懷里,噙著淚說:“有后代了!大白彝人沒絕!”密芝為倆孩子取了名,男孩叫扎克熱(即“好男子”之意),女孩叫扎麥若(即“好女子”之意)。密芝隨時讓男孩頭上和小腿上包著紅薯藤、瑪櫻花枝,女孩頭上戴著兩朵大紅瑪櫻花。
圖16 村中的婦女穿上了許久未穿的大白彝傳統(tǒng)生活裝
現(xiàn)在瀘西小直邑村上的大白彝,女子延續(xù)著他們祖先的服飾模式:先用兩丈八尺長的白麻線繞數(shù)圈把頭發(fā)纏壓住,再套上縫著兩朵大紅瑪櫻花的“龍頭”;衣服是白底上挑繡大紅、粉紅相襯的花朵及綠色、藍色的紅薯藤葉條形圖案;熱鬧的紅花圖案全挑繡在外層對襟褂子上(生活裝),里一層是藍色批領長袖襯衣,襯衣只在袖口到大臂中段挑繡三道紫紅、大紅或粉紅相襯的花,褲子上從衣服蓋不著的位置開始,除膝蓋上繡一朵大花外,也是挑繡著三道紫紅、大紅或粉紅的花,越往下越寬,從遠處看去,一個穿著全套衣帽的白彝婦女,恰似盛開的紅瑪櫻花。據(jù)傳統(tǒng)記載,男子頭飾使用的是青黑色布條,布條兩端挑繡上白色和紅色的紅薯藤葉圖案,邊上綴著紅色的小瑪櫻花球,但是現(xiàn)實生活中,這種服飾已非常少見了。
采訪小直邑村民情況統(tǒng)計表
圖表1 小直邑村不同年齡人群對大白彝服裝的態(tài)度
圖表2 小直邑村村民對大白彝文化問題的回答統(tǒng)計
因部分村民,特別是老人不識字,所以一部分統(tǒng)計表是采用口頭問答后,調查者用筆錄、統(tǒng)計的方式進行的。此問卷共發(fā)放100份,回收有效問卷86份。
從圖表1看出:
65%的小直邑村民是喜歡自己民族服飾的,據(jù)詢問(調查),年老者多數(shù)表達喜歡態(tài)度,年輕者或搖頭或笑而不答,這說明年齡越小者越不喜歡本民族的服裝??梢婋S著時間的流逝,大白彝有著傳奇色彩的服飾漸漸淡出了他們的生活。
從圖表2中看出:
對于簡單的問題(如直接通過服飾可回答的問題),58.37%的受調查者可答對,而對于復雜的問題(如服飾中所蘊含的文化)知之者只有20.16%,而且能回答者多為老人??梢姺椢幕瘋鞒幸衙媾R很大的危機。
從圖表3看出:
大白彝的村民對自己民族的服飾覺得太土和不好意思穿的人各占到了40%,不喜愛的一個主要原因是本土文化的衰落,以及受到外界文化的沖擊。
令老文化工作者王桂英老師感到遺憾的是,過去她能與一些當?shù)卮迕窠涣鞔蟀滓偷膯试峄榧蘖曀缀臀幕瘋髡f,而現(xiàn)在村民中知道本民族傳說、服飾涵義的人已相繼去世,連白水鎮(zhèn)文化站站長黃金貴老師及祖頭在談及這些民俗習慣、文化時,也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過去大白彝家女孩十二三歲就開始學做嫁衣,現(xiàn)在的彝家女孩和小媳婦大多不自己做嫁衣,“袈裟”已簡化為到街上買一塊長方形花布,開一個領口,套上身即成。做袈裟的活計只有少數(shù)大白彝老者才會做。
大白彝是彝族各個支系中人口最少的支系,目前僅有幾百人,其中真正深入了解白彝風俗習慣、歷史傳統(tǒng)的,只有一至二人。現(xiàn)在,大部分大白彝村民并未意識到自己的民族文化即將消失,更不會理解民族文化對于一個民族的重要性。透過大白彝文化的保存現(xiàn)狀,拯救這些快要消失的民族文化至關重要。
我們認為:要拯救這些即將消失的民族文化,應該對他們的文化理念、傳說故事、民風民俗進行全面地考查、收集、整理,同時啟動少數(shù)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措施,衷心地希望大家共同關注和保護大白彝文化遺產。
大白彝文化遺產是云南彌足珍貴、不可替代的文化財富,它蘊含著該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以及想象力,體現(xiàn)了這個民族的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是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全人類文明的瑰寶。保護好民族文化遺產,能幫助各族人民廣泛汲取民族精神養(yǎng)分,能幫助各族人民認識自己的歷史,并從中汲取創(chuàng)造的力量,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fā)各族人民的愛國、愛鄉(xiāng)熱情,有利于促進各民族的團結和進步。
為此,我們希望借助參加創(chuàng)新大賽的機會,呼吁人們認識和了解大白彝,成立有關組織、機構,對他們的文化理念、傳說故事、民風民俗進行全面地考查,以此來挽救大白彝文化遺產。不要讓承載著這個民族文化和生活的“袈裟”成為無可挽回的過去。保護好這些珍貴遺產,使之世代傳承,是我們這代人應盡的歷史責任,讓我們共同行動起來,讓“袈裟”的故事源遠流長。
圖表3 小直邑村村民對大白彝服飾的喜好
(一)有民族文化活動時,把“袈裟”展示出來,讓大家認識和了解它。
(二)春節(jié)期間,黨、團員帶頭穿著本民族的服飾,以村里的文化活動中心為活動地點,參加者以本村村民為主,歡迎外來人員參加。活動內容是:請知道大白彝傳說、風俗的族中長者或文化站工作人員舉辦講座,讓人們了解大白彝的傳說和服飾,且請外出打工者和外出求學的學生們將大白彝文化向外界傳播。
(三)制作圖冊進行宣傳。邀請攝影師到實地采風,開辦攝影展。還可以請文學愛好者以大白彝的文化為基礎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以此擴大宣傳力度,讓更多的人了解大白彝。
(四)因為當?shù)剡€在種植麻,所以有條件組織大白彝中會做服裝的中老年人縫制大白彝的“袈裟”,并傳授給下一代。政府應成立一個大白彝文化基金會,使傳統(tǒng)“袈裟”能夠傳承下來。
(五)在幼兒園、小學的地方美育教材中加入大白彝民風民俗、傳說故事的內容。例如,在美術課、手工課上,教孩子們畫含有大白彝文化的圖案、做大白彝的服飾,從小培養(yǎng)孩子對大白彝文化的喜愛;把大白彝民風民俗、傳說故事推廣到電視、網(wǎng)絡上。我們提議,由于云南是民族文化大省,地方美育教材應該具有地方文化特色。
(六)借瀘西“阿廬古洞”這個平臺以及瀘西老年藝術團,來宣傳大白彝的文化。大白彝的文化站可以組建自己的歌舞隊,并在阿廬古洞等景區(qū)表演這些歌舞節(jié)目,如現(xiàn)有的大白彝傳統(tǒng)歌舞《爬山調》《酒歌》《刀叉舞》,文輔人員根據(jù)大白彝民風民俗創(chuàng)作的《認新娘》《木葉聲脆馬纓花紅》等。同時,讓游客及能歌善舞的當?shù)厝艘黄鸷透栉柩輪T互動,瀘西文化館開展的廣場舞也可以加入大白彝傳統(tǒng)歌舞內容,邀請電視臺拍攝大白彝的歌舞節(jié)目,并進行宣傳。
古人提倡“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通過這次活動我們深深地體會到:有許許多多的知識是在書本上學不到的,有許許多多的感受是不邁出家門就無法體會到的,希望有更多的機會在社會上、在生活中、在大自然里學習和感悟。
我們經(jīng)歷了這樣的過程:選擇課題時的我們茫然無從下手;定下課題后我們十分擔憂,不知道是否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實地考察時遇到語言障礙;在老師的指導、家長的幫助下,三人共同努力,完成了這次調查。最后,希望我們的課題能夠引起大家的重視,真正留住美麗的“袈裟”,留住中華民族歷史長河中的每一點每一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