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頤
日劇《坡道上的家》熱播時,曾掀起公眾對初為人母的年輕女性育兒處境的關注與激烈爭論。原版小說對女性心理更加洞察幽微,比起攝影鏡頭的快速移動和切換,小說的視角也更加凝聚,緊緊圍繞女主人公里沙子展開,一點一點揭示她的心路歷程。
老公是陽光暖男,有不錯的薪水,女兒活潑可愛,婆媳相處不錯,作為全職主婦,里沙子的生活符合大眾家庭文化意義的“幸?!?。但是,小說家看到了更深刻的、那些難以名狀的隱痛,沒有女人天生就是母親,為了成為稱職的母親,女人需要付出什么樣的代價?
小說的核心是一起案件。被告安藤水穗溺殺女嬰。里沙子恰巧被選為候補國民參審員,在陪審時間里,隨著涉案人員的辯護與案件細節(jié)的逐漸展開,里沙子的自我意識開始蘇醒。什么樣的母親會殺死孩子?什么樣的心理驅動會讓人犯下這樣的罪行?
人們所確信的事情,并不等于是正確的。陪審員的身份賦予里沙子特別的觀察視角。涉案人員各有立場,各有想要保護的人,陪審員因教育、觀念等的不同,各有各的看法,甚至連法官也會流露主觀的想法。小說多處情節(jié)突出里沙子感覺到的強烈的不和諧感,她試圖解決不同意見之間的認知分歧,她努力解釋、表達,但是,除了六實之外,其他參審員都與她非常隔閡,這反過來也促使她產生自我懷疑,她所思考的,是否就是正確的呢?她是稱職的參審員、稱職的母親嗎?
人們的位置和歸屬就像是有色眼鏡,過濾了特定的細節(jié)信息,并有選擇地挑選關注點,隱性偏見在其中發(fā)揮作用。水穗婚前的經歷讓她的品德受到質疑,人們很難去真正追索究竟是哪些變量導致了最后的結果。里沙子為水穗進行的辯護,本質上也是所有年輕母親的自我辯護。
里沙子和水穗是一組鏡像。小說明確地、不斷地強調里沙子的代入感。在我們的文化里,兩性的差別經常將雙方處于相互對立。婚后的女人仿佛注定從屬于丈夫,一旦身為母親,更要以母愛為本能,全心全意地撫育孩子,一些些的疲累,一些些的不周到,就可能被認為沒有盡到職責,而社會寬容對待男性育兒,爸爸們似乎偶爾亮個相就不錯了。男性對女性的壓迫甚至是無意識的,女性自己也難以覺察問題的根源而無法訴之于口的,在大眾看來更是習以為常天經地義的,固化的家庭階級結構。如此微妙,如此不對等,一點點消解女性的自信心。連孩子都帶不好,是多么沒用的母親啊,只是這樣倔強著,努力想做好卻很難達到,在某個臨界點終至于奔潰。
本書所展示的,是千千萬萬普通家庭的普通日常。在這里,女性的訴求,首先是作為女人自身的存在,然后才是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