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樹民
我于雜文,似有天然親近感。大約十一二歲的時候,一家圖書館處理舊書,花三分錢買得一本小冊子,書曰《且介亭雜文》,印有魯迅先生照片。當時,只是聽說過魯迅的名字,其他幾乎一概不知。書買了,閑時翻看,從序言里得知,這是一本“雜文”集。并從魯迅先生的文字里,知曉一些人對“雜文”很不待見,“并給了種種罪狀的”。
逆反之心,油然而發(fā)。那些人為什么“和雜文有切骨之仇”?我的閱讀興趣被強力激活,先是揀感興趣的讀,比如《連環(huán)圖畫瑣談》《儒術(shù)》《看圖識字》《“以眼還眼”》《臉譜臆測》,后來通讀,再反復(fù)翻看。都說魯迅文章難懂,我卻咂出些“味道”,且“味道”甚為誘人?,F(xiàn)在想來,這就是雜文的魅力所在,也是我與雜文的緣分所在。有緣分也更熱愛。此后在作文課堂,寫起議論文來竟得心應(yīng)手,篇篇范文。
青少年時培養(yǎng)出的情趣愛好,或許影響人的終生。一心渴望當作家的我,卻讀了工科。但有時事與愿違,也未必是壞事。工科學校,喜舞文弄墨者甚少,我便鶴立雞群了。于是,編校報、板報,得到許多練筆機會,自然以學寫雜文為主,針砭時弊、滌蕩穢丑,似乎成了自覺行動。同時也寫小說和散文,1983年公開發(fā)表了首篇短篇小說,有的散文還被收入《遼寧新散文大系》,在其作者簡介里,我仍堅持說“生性倔強,認死理兒,正義感占主流,故尤喜雜文”。而1992年加入沈陽市作家協(xié)會時,居然靠的是少量的小說和散文,可見雜文依然不受待見。然而,他人待見與否,與我無關(guān),我情有獨鐘。并用首筆稿費買了一套魯迅全集,此后又購得其他雜文集多種。
1997年起,做一家報紙的總編輯歷二十余載,有愛護者提醒“寫雜文不宜”。于是,只讀不寫或?qū)懚话l(fā)。讀魯迅、巴金、胡適、秦牧、周作人、林語堂、梁實秋、韓羽、邵燕祥、舒展、嚴秀、牧惠......及后見雜文集就買而讀之,尤喜聶紺弩《我若為王》、豐子愷《口中剿匪記》、劉征《莊周買水》、朱健國《早叫的公雞》之風格。加之愛讀經(jīng)、子、史、集和其他“雜書”,大腦存儲亦如雜燴,力求融匯古今、諷喻蘊于形象。
2019年,棄職“歸隊”,重新鼓搗雜文,又深恐站位低,挖掘淺。然余生能為滌蕩穢丑盡心力,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