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鐘的
教育部的回應很明確:學校假期調整涉及社會、家庭等方方面面,應持積極而謹慎的態(tài)度。在全國范圍內增設春秋假,恐怕不會那么快落實,而其最終決策的過程,也會牽涉到更多部門,需要更漫長的調研和試驗。
盡管全國范圍內增設春假、秋假沒有時間表,但不少地區(qū)、學校早已先行先試。然而,對一件事,要看到其利好,也要看到相應的付出。對學生來說,春假、秋假也許沒有想象中那么美;而對家長、教師而言,春假、秋假更是一個讓人倍感糾結的問題。
很多大學生因“別人家的學?!痹O置春假而欽羨不已,卻很少注意到,相關高校的學生并不會因為多了幾天春假,而減少整體學習的時間。比如,中國人民大學在設置春假的同時,還堅持實施“國際小學期”制度。本科生在校期間要修滿一定學分,而“國際小學期”利用的是通常學校的暑假時間,時間長度接近一個月,因為以來自境外大學的外教授課為主,學習強度相比平時有增無減。春天多休息幾天,夏天還上一個“學期”,這筆賬很劃算嗎?
如果春假、秋假從個別學校的嘗試,成為普遍性的制度,一學年由三學期、四學期組成的制度也會相應固化。這恐怕不僅是學習時間長短的問題,還是學習節(jié)奏變化的問題,受教育者和教育者都需要重新適應。一年四個學期,是不是意味著四次期末考試?學習的周期縮短了,對學生掌握和鞏固知識的要求也相應地提升了。
在大中小學生學習壓力較大的當下,設立春假、秋假,其意義自然不容抹殺。然而,設立春秋假的立足點,不應該是簡單地放假,而是讓學生更有效率地成長成才。哪怕多放三五天假,并不影響教學目標的完成,也應當看到,讓學生更好地分配學習時間、增長本領,才是制定假期規(guī)則的根本目標,也更能取得社會共識。
在社會關注中小學生減負、狠抓大學教育的當下,探索新型教學日程,應堅守教育規(guī)律。對勞逸結合的學生來說,利用增加的假期飽覽祖國大好河山,再利用靈活的學習時間接觸新的知識,確立自己奮斗的新目標,就很“值得”;而如果只把假期增減視為數字變化,恐怕就是缺乏深入思考的折騰。
(摘自《中國青年報》2019年11月11日)
青年觀點
記者:現如今,各大中小學實行的假期制度,還是以寒暑假為主,如果再增設“春假”“秋假”,那么絕對會減少部分教學時間,從而縮短教學時長,這對于現如今的各階段教學任務都比較重的學校而言,無疑會對教師的教學安排、學生學習時間的保障上有一定影響。
一線教師:設立“春假”“秋假”,的確能增加孩子開闊視野的機會,擁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家人。但是,如果孩子的思想認知不夠,給再多的假期也沒用,可能孩子們更愿意待在家玩游戲,也不愿意與父母、老人溝通或遠游。
網友: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讓孩子們走出鋼筋水泥碉堡,深入社會和生活中,這樣接地氣的教育方式,值得支持。
【本版供稿/李選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