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忠明
非常時期消息頻,夜闌雨聲難入靜。庚子伊始,冠狀病毒疫情席卷全國,上海市民在家自覺隔離,等待疫病高峰過去。微信朋友圈有人曬出蛤蜊燉蛋圖片,巧用上海話諧音“隔離等待”,很是應景。
年前備的菜不多,很快吃完,大菜場不敢去。正月初五,我戴上口罩、眼鏡,“全副武裝”出外探菜,小區(qū)里菜店還有點年前的剩菜,買了白蘿卜、青菜、茨菰、大白菜、土豆。
宅在家里抗疫情,吃的小菜也有講究,養(yǎng)生食療可以增加抵抗力,防備病毒侵襲,可以多吃些清熱解毒的菜蔬。記得過去冬天的時候,昆山人喜歡吃白蘿卜,清熱、潤肺、和胃、消食,上海人喜歡吃蘿卜咸肉湯 、蘿卜羊肉湯、蘿卜絲拌海蜇皮。小時候,外婆買來野生小魚,加白蘿卜粗絲紅燒,一夜過去,亮晶晶的一大碗蘿卜小魚凍,味道極鮮。茨菰入口微苦,性味甘平,生津潤肺,補中益氣,用它炒肉片、燒雞塊、炒臘肉,冬天里極適宜。香芹有清香藥味,明目通鼻,醒腦健胃,潤肺止咳。香芹炒香干、香芹炒百合都是我喜歡吃的菜。野菜蘆蒿,分柳葉蒿、雞爪蒿兩種,有一股草藥清香,莖桿鮮嫩,香脆爽口,可鎮(zhèn)咳、化痰,用來清炒豆干絲,是冬春季清熱解毒之妙品。白果斂肺平喘,冬夜,取10枚白果敲破果殼,放入微波爐里轉3分鐘,捂在手里滾滾燙,剝開,果仁青綠似翡翠,入口香糯微苦。
半夜碼字,忽覺饑餓,家里備有幾袋熟泡面(上海人對方便面的稱呼),充饑正好。今年深秋買了40只小河蟹,豬板油1.5千克,拆了蟹粉,熬了一鍋豬油蟹粉,放在冰箱里,此時正好拆一包泡面,放點豬油蟹粉煮一碗。白衣戰(zhàn)士們,為了人民的安危,此刻正沖在武漢前線戰(zhàn)斗,我等躲在后方,夜宵還有蟹粉面吃,應該知足長樂啦!
面對疫情,有人提出吃飯采用分食制,咱們中國人喜歡圓桌聚餐,旅行社包桌飯更危險。席間,互不相知的人大嚼大吃,大聲講話,筷子上下像雨點,飛沫左右若噴霧,灑上不少“調味料”,極易傳染疾病。高檔酒家在飯桌上放公筷,形同虛設,大多數(shù)食客直接用自己的筷子撈湯里的菜,一鍋美味的湯成了洗筷水。舊時,在飯桌上,我看到一位老兄拿著小湯勺直接在砂鍋里盛了湯往嘴里送,一勺又一勺,太不講衛(wèi)生啦!我注意到同桌的音樂家L先生,菜端上桌,他只用公勺挖一點裝在小碟里,別人動過筷子后的小菜,他決不碰。現(xiàn)代人要改變陋習,養(yǎng)成文明用餐習慣,分食制,安靜用餐,小聲交流。
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上海的食品衛(wèi)生工作做得非常到位,小面館里的碗、筷洗凈后放進一只大鋁桶里沸水煮15分鐘,滾滾燙取出再給食客使用,就像昆山奧灶館里的“三熱面”——熱面、熱湯、熱碗。我想,疫情過后,如果有哪家面館能學學老上海餐飲業(yè)消毒的土辦法,在門口放口大鍋,當眾沸水煮碗筷進行高溫消毒,肯定會受到食客歡迎。
有天半夜,啟東“葛家大院”海鮮酒家掌門人在微信朋友圈曬出剛剛捕到的一條750 克重的野生大黃魚,色澤黃潤金燦燦,眼大嘴紅亮晶晶。老饕們看得眼紅,紛紛討論其做法:雪菜黃魚湯、糖醋大黃魚……我估計,此魚平時在飯店起碼開價3000元左右,現(xiàn)在行情低迷,葛老板說:“我的野生大黃魚價已經跌停板,誰要,2000元!”無人應答,是呀,疫情緊張的時刻,大家緊盯著武漢前線的戰(zhàn)況,誰還有心思品嘗大黃魚呢?有人提出,這條大黃魚是野生動物不能吃,我回應,不要搞錯哦,海里的帶魚、目魚、小黃魚、鰻魚大多是野生的,這同禁止食用野生動物根本是兩個概念。葛老板說,他準備把海鮮直接打包,或制成半成品,網售,冷鮮快遞到上海,讓市民在家就能品嘗到最新鮮的美食。我問,有蛤蜊嗎,幫我弄幾斤來,我要弄碗蛤蜊燉蛋吃吃……
有沒有抗病毒的超級食品?沒有。只有多種食物組成的平衡膳食模式,增強免疫力,才能最大程度維護人體健康。豆制品、雞蛋、魚、瘦肉、牛奶、綠豆、大蒜、香菇、獼猴桃、白蘿卜、花椰菜、生姜、苦瓜、梨、蘋果等都是冬天里不錯的食品。上海中醫(yī)名家陳百先醫(yī)生說:“沒有能夠殺死新型冠狀病毒的中藥,中藥只對新型肺炎的并發(fā)癥起到緩解作用,用藥以清熱解毒、扶正健脾為主?!彼嬖V我一個他自創(chuàng)的冬天防感冒的小妙招:新鮮大蒜適量,切碎,裝在塑料小瓶里,底部鉆幾個洞,對著瓶口把大蒜氣吸到鼻子里,一天吸若干次,或每天一瓣生大蒜碾碎沖服,對口腔、咽喉有殺菌作用,有助于預防各種病毒,具體功效尚有待于科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