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娟
《小毛蟲》是部編版二年級下冊的一篇狀物說明文。文中的小毛蟲不僅形神兼?zhèn)?,意趣盎然,還有一種托物言志、托物言情、托物言理的內在神韻。課文借助一些關鍵字詞,讓所狀之物躍然紙上,撞擊心靈。但是教學時,若簡單地抓住幾個典型的說明方法,圍繞物的特點,按照課文的寫作順序按部就班地講解,顯然不能對物的立體形象和文字材料的質感進行深度挖掘。那么,我們應該如何教學呢?狀物類文本,無論是客觀描摹還是主觀寄情,都會著力凸顯事物的最主要的特征,而抓住文本表達,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當然是語文教學的核心任務。我們以《小毛蟲》為例,探討如何以詞句為橋梁來把握文章主旨,挖掘文字內涵,感悟事物神韻。
狀物類文章在借物言情、借物明志的時候,對物體的特征描寫是有側重點的?!缎∶x》抓住小毛蟲的動作特點和心理活動,讓小毛蟲的內外特點不言而喻。按照順序可以理出課文的行文思路:這是一只笨拙的小毛蟲,這是一只不悲觀、積極向上的小毛蟲,這是一只盡心竭力工作的小毛蟲,這是一只終將變成色彩斑斕的蝴蝶的小毛蟲,這是一只不再笨手笨腳的小毛蟲,這是一只成功的小毛蟲!我們可以借助文中“骨詞”來搭建教學框架。
一字或詞立骨,原本是散文創(chuàng)作的手法,即以一個字或一個詞建立起文章的骨架,一字之工,文章旨意盡顯。具體而言,它是一種以某個能統(tǒng)領全文的字、詞或句子作為線索,來謀篇布局的結構技法。通覽《小毛蟲》全文,不難發(fā)現文中主要寫了有關小毛蟲的三個畫面:一是與其他昆蟲活動作對比的畫面,二是小毛蟲奮力編織繭房的畫面,三是小毛蟲破繭成蝶的畫面。文本通過這三幅畫面的描寫,將一個不悲觀失望、發(fā)奮努力的小毛蟲呈現在大家面前,所以提取骨詞時要盡量提取出反映小毛蟲狀態(tài)變化及其精神品質的詞語。根據這三幅畫,我們分別提取“笨拙”“盡心竭力”和“靈巧”這三個骨詞。當別的昆蟲飛的飛、跑的跑、又唱又跳時,小毛蟲什么也不會,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只能挪動一點點,這樣的狀態(tài)顯得十分笨拙。而且“笨拙”一詞也與下文寫小毛蟲破繭成蝶后的變化,“時辰到了,它清醒過來,但它已不再是以前那條笨手笨腳的小毛蟲”這一句相呼應。而骨詞“盡心竭力”則是小毛蟲從“笨拙”蛻變到“靈巧”的關鍵橋梁,這個詞起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作用。圍繞“盡心竭力”我們會想——小毛蟲為什么能做到盡心竭力?它如何去盡心竭力做的?盡心竭力付出努力后的結果怎么樣?三個骨詞穿插在教學過程中,遵循了課文脈絡的同時,更凸顯了文章的主要旨意,即每個人都應該做好自己的事情,盡心竭力付出,最終將破繭成蝶,從笨拙蛻變?yōu)殪`巧。
文中用了許多生動的詞語,精準地將小毛蟲的特點表達出來,比如輕歌曼舞、九牛二虎之力、纖細、牢固等,可謂詞詞生輝!在具體表現小毛蟲特質的時候,文中還運用了一些令人稱道的狀物法,與文中傳神形象的詞語交融共生。在教學時,我們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將這篇說明文的狀物方法潛移默化表現出來,在言語實踐活動中鍛煉學生的語用能力。
(一)狀在畫面中
為了寫出小毛蟲的笨拙,文中先寫了小毛蟲眼中其他昆蟲的本領,有的會飛,有的會跑,有的會邊唱邊跳,文中的省略號暗示,還有其他昆蟲的各種敏捷的動作本領,它們在一起,非??鞓?,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接著鏡頭聚焦到小毛蟲身上,它什么也不會,顯得十分可憐。為了將這樣的畫面呈現出來,更為了迎合低年級兒童的具象思維,我們在導入環(huán)節(jié)可以用圖片和課件相結合,呈現出昆蟲們在一起活動的畫面,抓住兒童的注意力,吸引他們進入到課文中來。我們一邊一一展示大自然的昆蟲,一邊引導學生說出它們的本領,讓小朋友與它們打招呼,說一說它們的名字,拉近學生與昆蟲們的距離,再自然而然將畫面轉到小毛蟲身上。無獨有偶,文章最后一個自然段也是在描摹畫面中突顯小毛蟲的質變——小毛蟲它靈巧地掙脫出來,輕盈的翅膀,色彩斑斕的花紋,一團絨毛,飄然而起,藍色霧靄,這些描寫本身就是在勾勒小毛蟲破繭成蝶后的美好畫面。所以,我們的處理方法是結合兒童的朗讀想象,再用視頻呈現出這種畫面。如此,課文一首一尾的文字內容便可觀可感。
(二)狀在對比中
狀物類說明文要追求寫出事物的最大特點。為了突出小毛蟲由笨拙到破繭成蝶后變得靈巧這一特點,課文巧妙地安排了兩處對比。一是小毛蟲與其他昆蟲的對比,另外一個是小毛蟲自身前后的對比。在教學時,我們可以通過具體舉例設計幾處對比。
一是昆蟲的動作特點。比如可以通過課件或詞語卡片醒目地展示蟑螂跳、蜻蜓飛、螞蟻爬等等,再展示小毛蟲挪。
二是對比中理解關鍵詞語。對文中“整個世界”的理解,可以先引導兒童說一說小鳥的整個世界是什么?(天空)螢火蟲的整個世界是什么?(大自然)而小毛蟲的整個世界是什么?(一片葉子)這樣對比說明小毛蟲的整個世界之小,進而引導學生感悟出小毛蟲的笨拙與可憐。
三是小毛蟲自身前后對比。突出它積極努力的品質——之前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挪動一點點,后面是靈巧地掙脫出來,飄然而起。小毛蟲之前的世界就是一片葉子,后面能飛到天空中,能在藍色霧靄中翩翩起舞。此處我們可以設計一些課文內容對比填空,讓學生先打開書對著課文練習,填一填,說一說,去感受這種變化。這也為下面的言語訓練以及對文中主題思想感悟打下基礎。
(三)狀在變化中
之所以能通過多方面對比呈現出小毛蟲的特點,是因為小毛蟲自身發(fā)生一定的變化。課文通過小毛蟲心理活動的描寫,點明了小毛蟲變化的原因?!氨M管如此……它懂得……”“小毛蟲一刻也沒有遲疑……”,針對這兩段文字以及小毛蟲的變化,我們可以設計這樣的言語訓練。
一是以第三人稱的身份說出一只小毛蟲是如何由笨拙地挪到靈巧地飛。當然,要提供給小朋友一些關鍵詞語作為提示,比如笨拙、挪、九牛二虎之力、不悲觀不失望、懂得、盡心竭力、掙脫、色彩斑斕和飄然而起等。
二是引導學生將自己化身為小毛蟲,以第一人稱的口吻說說自己的變化。同樣提供如上關鍵詞作為提示。
三是以其他昆蟲的身份來評價一下前后的小毛蟲。針對變化前的小毛蟲,可以嘲笑、同情它的笨拙與可憐。針對后面成蝶的小毛蟲,詢問它是怎么變成這么美麗的蝴蝶的。
挖掘文中的變化來設計言語任務,不僅是對文中所學詞句的遷移與運用,而且在思考運用表達的過程中,升華了對小毛蟲的認識,語文教學達到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自然統(tǒng)一。
識文先辨體,解文先理序。我們將提取骨詞的方法,用于狀物類說明文中,以便提取出事物最主要的特點并把握文章的脈絡,圍繞這些體現主要特點的骨詞,深挖文本的狀法,結合學段特點巧妙設計教學活動,《小毛蟲》的教學思考便是一次有益的嘗試。
作者簡介:江蘇省蘇州市昆山市大市中心小學校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