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律廷
主持人語:
家長無不希望孩子聰明能干,能自行處理生活中的各種問題,但很多孩子卻難以做到,反而因為熱衷于玩手機、沉迷于虛擬世界,缺乏實際生活鍛煉,變得眼高手低,小事不愿做,大事做不了。那么,如何才能改變這種狀況,培養(yǎng)出勤于思考、樂于動手的孩子呢?
掃一屋與掃天下同等重要
(孫先生,35歲,心內科醫(yī)生)
我是一名心內科醫(yī)生,經常為患者做心臟介入治療。這種治療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必須心細如發(fā)。因此我們科室主任曾說,做我們這個工作,女性比男性有優(yōu)勢,因為女性比男性心更細、手更巧。我據此認為,心細手巧的男性,在職場更受青睞。當我有了孩子之后,我便從小培養(yǎng)他們認真仔細、勤于動手等好習慣。
我在孩子兩三歲的時候,就指導他們倒牛奶、剝雞蛋、收拾玩具。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我安排他們做的事越來越多,比如下廚做簡單的三明治、切水果、榨果汁、飯后收拾餐桌等。凡是他們有能力做的,我都會指導他們去做。一般情況下,我會分若干步驟來教他們:我先做示范,一邊做一邊說明動作要領,讓孩子在旁邊觀察。孩子有問題可以提問,我一一解答。然后讓孩子給我?guī)兔?,或模仿我做。我們一起討論困難之處,如何克服,有沒有技巧。接下來讓孩子獨立做,我在旁邊指導。當孩子做得不成功時,我們一起討論如何改進。孩子經過多次獨立練習之后,做事情就會變得越來越熟練。
當孩子熟練掌握某項家務技能后,一開始他會非常積極地做,但新鮮勁兒過后就會偷懶,需要我不斷鼓勵。如何鼓勵孩子對做家務保持熱情呢?我把重點放在一個“愛”字上。哈佛大學曾做過一項名為“格蘭特幸福公式”的研究,發(fā)現(xiàn)人的幸福感緣于一個重要因素:愛。不是對某項工作的愛,而是對人的愛,比如對家人、親友的愛。我的辦法就是教孩子如何去愛,并讓他因為愛而服務于家人。當孩子偷懶時,我就耐心跟他講為什么要做這些事,為什么家人之間要彼此服務。我告訴孩子,如果他連自己都照顧不好,就不可能照顧好別人。做好自己的事,既是愛自己,也是愛別人。當孩子做好自己的事情時,我夸贊他;當孩子沒有做或不愿做時,我耐心提醒他,讓他感到無時無刻不被家人需要。
舉個例子,我家二寶上幼兒園大班后,跟哥哥一起負責兒童房廁所的清潔。有段時間他們的廁所總是很臟,我愛人問是怎么回事,小哥兒倆相互推諉。于是我召開了家庭會議,討論為什么要刷廁所。我說:“刷廁所一來可以讓家里保持清潔,有利于一家人的健康。二來可以鍛煉手指的靈活性,就像我給病人疏通血管,看到病人血管里有很多垃圾,我就要不斷練習來提高自己清理垃圾的技能,才能為患者解除病痛?!比缓笪蚁蛩麄兲岢鎏魬?zhàn):如何用最少的水把廁所刷干凈。是先刷,先沖水,還是先加潔廁靈?要沖幾次水?刷子是橫著使還是斜著使?兩個孩子對這些問題很感興趣,不再把刷廁所當成一件苦差。
每周六下午,是我家的大掃除時間。我給地板吸塵,二寶幫忙挪椅子,大寶整理茶幾上的東西,我夫人疊衣服,一家人配合默契。孩子不但能從中體會到為家人創(chuàng)造溫馨生活環(huán)境的幸福感,將來當他們住在自己的家里(宿舍)時,也知道如何打掃與整理,讓他們的生活環(huán)境更整潔。我經常對他們提出新挑戰(zhàn),比如能不能給媽媽烤個漂亮的生日蛋糕,能不能用最少的鞋油擦最多的皮鞋……
在做家務、做小事的過程中,孩子們漸漸養(yǎng)成了勤動手、勤思考的好習慣,也漸漸懂得,掃一屋與掃天下同等重要,對他們來說前者甚至更重要——因為憑他們目前的能力,只能“掃一屋”。
務實教育幫助孩子戒除屏幕癮
(黃女士,34歲,全職媽媽)
從2017年到2019年,我和丈夫帶著孩子在德國生活了三年。在此之前我對德國的印象是制造業(yè)發(fā)達,德國人普遍具有工匠精神。在深入了解之后我發(fā)現(xiàn),除了以上兩點之外,德國的教育非常務實。
在德國,孩子到小學高年級就要選擇學習方向,包括文理中學(類似于中國的中學)、中專和技校。上技校和中專的孩子,可以一邊工作一邊申請大學。我們住在德國工業(yè)重鎮(zhèn)斯圖加特附近的一座小城。那里中小企業(yè)眾多,有很多技術工人與手工業(yè)者。我的大兒子所在的小學,每年都跟當?shù)貛准移髽I(yè)聯(lián)合舉辦“參觀日”。工廠有專人陪同講解:從廠區(qū)建筑到部門分工,從設備操作到安全須知,方方面面的知識都向孩子們一一介紹。孩子們還會到流水線上進行各種簡單的實際操作。這樣的活動無疑能夠鍛煉孩子們做小事的能力。除了工廠,消防隊、飛機場、農場,也都被他們當成孩子們學習的社會課堂。孩子到了中學高年級,要進行更多的社會實踐。企業(yè)覺得這是一種社會責任,學校覺得這些訓練很重要,會把這些實踐計入孩子的學習成績。
小學老師布置的作業(yè)大都需要花很多時間動手才可以完成。小學生沒太多時間玩電腦,家長們也會將孩子的業(yè)余生活安排得很豐富。我們被邀請到鄰居家做客,女主人安排小朋友們進行體育競技、玩泥巴、烹飪、種樹、除草、鏟雪等活動。
我的小兒子到德國的時候5歲。同齡小朋友都會操作各種家用機器,他是班里唯一不會使用吸塵器的孩子。他因此備感壓力,主動學吸塵、打豆?jié){、復印資料、做簡單的食物料理等。在德國的幼兒園,孩子們以種植園藝、做家務小事為榮,以不會使用各種設備與工具為恥。老師經常教小朋友進行各種“質量改進”。比如做手工,老師會讓孩子們總結自己哪些地方沒做好,再與家長討論如何才能做得更好。針對同一個手工制作,幼兒園要孩子重復做好幾次,每次都要跟其他小朋友分享自己的改進心得。
斯圖加特每年都舉辦各式各樣的科技夏令營。在為期一周的夏令營里,孩子們自主選擇哪一天參加哪個主題的學習。每個主題都配有導師和輔導老師,一般都是當?shù)氐拇髮W生。他們教孩子們根據學習內容制作小產品,比如電動汽車、機器人、檸檬發(fā)電電池、簡易擴音器等。夏令營最后一天的下午,家長們會受邀參加夏令營結束儀式,聽小營員們匯報學習成果,試用他們展出的各種產品。
務實謹慎、善于動手、熱愛家庭,是德國人的普遍特征。德國家長覺得鍛煉動手能力的夏令營比傳授知識的興趣班更值得投資。在這種氛圍中長大的德國孩子,大都教養(yǎng)不錯,少有戾氣,而且不怎么迷戀網絡。
在德國生活了兩年后,我大兒子基本戒掉了手機癮,回國后仍喜歡做各種實驗。他說:“手機里那些搞笑段子和八卦視頻,根本不能幫助我更深刻地認識這個世界。與其以那種廉價的快樂換來一時的心境改善,不如靜下心來做好一個實驗,或制作一個木雕?!蔽业男鹤觿t壓根兒就沒有貪戀手機的問題,一直喜歡閱讀與思考,更喜歡幫我做家務。
實干心態(tài)助孩子走向成功
(周教授,兒童心理專家)
美國作家朱莉在TED(指Technology、Entertainment和Design,即技術、娛樂、設計)年度大會上作過一個演講,題為《如何養(yǎng)育成功的孩子——而不是過度養(yǎng)育》,闡述了一項長達75年的研究所得出的一個結論:一個人職業(yè)生涯的成功與否,源自于童年時期是否做過家務。越早開始做家務的孩子,職業(yè)生涯取得成功的可能性越大,成就也越大。朱莉據此認為,想讓孩子將來更有機會獲得成功,秘訣就是從小培養(yǎng)他們“擼起袖子加油干”的心態(tài)。而培養(yǎng)這種心態(tài)要從小事做起,先培養(yǎng)孩子務實的作風。
第一個案例中,父親以鼓勵的方式,讓兩個孩子明白,做家務是對家人的愛,進而調動孩子做家務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孩子務實的心態(tài)。這個案例告訴我們,孩子勤于動手的好習慣,以及從小事做起的務實心態(tài),是完全可以訓練出來的。但在引導孩子從小事做起的過程中,家長還應注重培養(yǎng)孩子以下幾種品格。
做事要認真負責。以“每天回家后脫鞋放鞋”這件小事來舉例:這是孩子每天從幼兒園回家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很多家長不要求孩子將鞋子擺放整齊,甚至連脫鞋都替孩子包辦。我建議家長在這件小事上較真兒,要求孩子將鞋子脫下來后放到固定的位置上,并觀察鞋子是否干凈,如果不干凈,要及時動手清理。孩子一旦養(yǎng)成了進門后認真做第一件事的好習慣,當他去別人家做客時,也會脫掉鞋子擺放整齊,給人留下一個好印象。當有人來家里做客,他也會主動幫客人遞拖鞋甚至擺放鞋子。這些不起眼的小細節(jié),都能顯示一個人的良好修養(yǎng)。
做事要有始有終。做小事并不難,難的是持之以恒。做事虎頭蛇尾、偷奸?;侨说奶煨运?。第一個案例中,父親的做法頗值得借鑒。一方面,他用積極的方式告訴孩子做家務能讓自己“更快樂、更幸福、更愛別人”,激發(fā)孩子產生更大的動力;另一方面,他積極監(jiān)督,有夸獎,有提醒,有處罰,避免孩子偷懶。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任何一件小事,如果堅持做21天,就會成為習慣。對孩子來說,每天堅持做一件有意義的小事,對他以后的人生大有裨益。比如涂鴉之后,訓練孩子將水彩筆裝回筆袋、把手洗干凈、把桌面擦干凈。這些不起眼的事情,都能訓練孩子做事有始有終。
做事要善于反思。在第二個案例中,家長所分享的德國教育經驗令人深思。教孩子做小事,關鍵還在于培養(yǎng)孩子樂于動手、善于反思、不斷自我提高的優(yōu)秀品格。在幼兒階段表現(xiàn)出較強動手能力的孩子,往往在上學以后能取得更優(yōu)異的成績。父母在孩子動手操作時,要多引導他們進行反思。家長們不妨為孩子列個家務清單,按照年齡段,把做家務的技能一項項地傳授給孩子。孩子能夠獨立做某項家務以后,我們再帶他審視做得好不好,看能否通過改進做得更好,然后讓他繼續(xù)練習。久而久之,孩子就會養(yǎng)成勤于思考、善于總結的好習慣,從而不斷實現(xiàn)自我超越。
〔編輯:馮士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