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
夏書日②:禹抑洪水十三年③,過家不入門。陸行載車,水行載舟,泥行蹈毳④,山行即橋⑤。以別九州⑥,隨山浚川,任土作貢⑦。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⑧。然河菑衍溢⑨,害中國也尤甚。唯是為務(wù)。故道河自積石歷龍門⑩。南到華陰,東下砥柱,及孟津、雒納,至于大邳11。于是禹以為河所從來者高,水湍悍,難以行平地,數(shù)為敗,乃廝二渠以引其河12。北載之高地,過降水,至于大陸13,播為九河14,同為逆河15,入于勃海16。九川既疏,九澤既灑17,諸夏艾安18,功施于三代19。
……于蜀,蜀守冰鑿離碓20,辟沫水之害21,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則用溉浸,百姓饗其利22。至于所過,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疇之渠,以萬億計,然莫足數(shù)也。
……韓聞秦之好興事,欲罷之23,毋令東伐,乃使水工鄭國間說秦24,令鑿涇水自中山西邸瓠口為渠25,并北山東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覺26。秦欲殺鄭國。鄭國日:“始臣為間,然渠成亦秦之利也?!?7秦以為然,卒使就渠。渠就,用注填閼之水28,溉澤鹵之地四萬余頃29,收皆畝一鐘30。於是關(guān)中為沃野,無兇年,秦以富強,卒并諸侯,因命日鄭國渠。
[注釋]
本文節(jié)選自《史記·河渠書》。題目為編者所加。②夏書:《尚書》中有《禹貢》等四篇文章,舊時稱為夏書?!队碡暋烦蓵谥芮貢r代,記載了我國古代地理方面的內(nèi)容。③抑:遏,阻擋。④毳(cuì):在泥路上行走的用具,通“撬”。⑤橋:一說為直轅車,另一說為下部有釘?shù)男愃朴诮袢盏牡巧叫?。后說似更合理。⑥別九州:為九州劃界。⑦任土作貢:根據(jù)土地的不同情況確定貢賦的差別。⑧“通九道”三句:通九州之道,障遏其澤,商度其山(根據(jù)山的不同情況確定貢賦)。“度九山”句,另一說為度量山勢,以知水之所會,后說似更合理,⑨河菑衍溢:菑(zǎi),通“災(zāi)”。衍,漫流。⑩道,通“導(dǎo)”,疏導(dǎo)。11大邳,在今河南修武附近。12廝:分,即分其流。13大陸:大陸澤,在今河北南部,又名巨鹿?jié)伞?4“播為九河”句:播,分。九河,“九”不一定是確指,即“多”意。15逆河:入海的河流,在近海的河段,會有海水進入河流,俗稱“潮水河”。逆,通“迎”。16勃海:即渤海。17灑:分。另一說同“陂”(圩岸)。后說似更合理。18艾(yì)安:太平無事。19施(yì):延續(xù)。20離碓:即“離堆”,山名,又名灌山口,李冰鑿之以分江水。21辟:通“避”。22饗:享受。23罷:通“?!?“消耗”之意。24鄭國:人名。間:離間。25?。褐?。瓠口:在今陜西涇陽附近。26 覺:發(fā)現(xiàn)。27《漢書·溝洫志》記載鄭國此話,下還有“臣為韓延數(shù)歲之命,而為秦建萬世之功”。28閼:通“淤”。填閼:淤泥地。29澤鹵之地:低洼鹽堿地。30鐘:古代計量器具,也為容量單位。一鐘約合600 多升。
[賞析]
《史記·河渠書》記載了大禹至漢武帝時代的水利大事件。本書節(jié)選的三段,記載了大禹治水、李冰建都江堰、秦國修鄭國渠三件大事。由此可見,歷史上著名水利人物的治水,都是興水之利、避水之害的。
在古代神話傳說中,禹的父親鯀是以“堵”治水的,而禹改為“疏導(dǎo)”。由《史記·河渠書》的記載可知,禹起初也是以“堙”治洪水,經(jīng)過反復(fù)實踐探索,才改為以“導(dǎo)”為主,由此奠定了華夏水利千秋之功?!妒酚洝ず忧酚涊d的大禹治水事跡,有助于后人全面理解大禹精神:他具有把治水與利國利民結(jié)合起來的愛國精神,“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奉獻精神,在順應(yīng)自然中克服人水矛盾的科學精神。李冰父子主持建造了都江堰,這項2200 多年前的水利工程至今仍在造福于人民,都江堰也因此而成為世界水利史上的輝煌一頁。而秦國修建鄭國渠,原本是深受秦國侵略之苦的韓國為使秦國精力分散而想出的一條“疲秦之計”,結(jié)果卻反被秦王所重視,堅持把工程修建下去,最終使關(guān)中農(nóng)業(yè)得到灌溉開發(fā),關(guān)中平原成為秦國的糧倉?!捌G刂嫛狈闯伞皬娗刂摺?,秦國一統(tǒng)天下,韓國最終還是滅亡了。鄭國渠在后代已湮滅,后人在其遺址上又修建了新的水利工程,至今仍在發(fā)揮效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