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環(huán)境設計基礎》課程中空間思維培養(yǎng)內涵研究

2020-05-15 03:54:13唐雯陳美玲
設計 2020年7期
關鍵詞:空間思維環(huán)境設計心理

唐雯 陳美玲

摘要:為了使“空間”這個抽象的概念理解起來更加具體、全面。以湖南應用技術學院環(huán)境設計專業(yè)為例,采用觀察和案例研究法探究了界面與虛體空間的認知培養(yǎng)內涵;視知覺、五感、心理空間體驗培養(yǎng)內涵:人格、行為、功能、文化、生態(tài)、符號、風格與空間構建思維培養(yǎng)內涵。使空間思維培養(yǎng)教學更具可操作性。為應用型環(huán)境設計專業(yè)《環(huán)境設計基礎》課程空間思維培養(yǎng)教學提供借鑒。

關鍵詞:環(huán)境設計 空間思維 心理 文化 生態(tài)

中圖分類號:J0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 (2020) 04-0112-03

引言

空間是環(huán)境設計的核心,學生要通過對空間概念的認知、體驗和理解,才能明確環(huán)境設計的任務?!皻W美等發(fā)達國家的建筑環(huán)境設計基礎教育也早已擺脫以訓練繪圖技巧為核心的陳腐模式,在入門階段就非常注重開啟學生的設計意識與創(chuàng)新意識,重視對學生研究能力以及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重視設計過程的邏輯性和研究問題的深化,其建筑環(huán)境設計基礎課程正日益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fā)展,使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得到較大發(fā)揮”。如何培養(yǎng)和深化學生的空間思維,讓學生能夠將空間概念與環(huán)境設計專業(yè)很好的結合起來?我國很多高校教師對這個問題進行了研究,比如滁州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張珂撰寫論文《淺析環(huán)藝教學對空間意識的思路培養(yǎng)》,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藝術設計系李鹿撰寫論文《環(huán)境藝術設計專業(yè)中的空間意識與情境再現訓練》,華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撰寫論文《環(huán)境藝術設計中空間意識的培養(yǎng)》等。總體而言,學者們意識到了對學生空間意識的培養(yǎng),要基于對環(huán)境設計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學情及市場需求的把握,能夠放眼未來,具備國際視野,才可能培養(yǎng)出更優(yōu)質的人才。但卻基本忽視了對環(huán)境設計空間思維培養(yǎng)內涵的深入研究,“空間”是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理解起來是有一定難度的,尤其是對于應用型院校來說,如果不將空間思維能力培養(yǎng)內涵具體化,是很難有效果的。

本文通過觀察、案例研究等方法,以湖南應用技術學院環(huán)境設計專業(yè)為例,在教學實踐、設計理論研究的基礎上,力圖將空間思維培養(yǎng)的內涵詮釋得更加具體、全面,從而有利于在環(huán)境設計專業(yè)《環(huán)境設計基礎》課程中有效實施教。湖南應用技術學院設計藝術學院環(huán)境設計本科專業(yè),設定了室內設計和景觀設計兩個專業(yè)方向,《環(huán)境設計基礎》開設于大二時期,主要為學生選擇專業(yè)方向、理解專業(yè)內涵打基礎。本文的研究針對的主要是該課程第一部分理論環(huán)節(jié)。

一、空間的認知培養(yǎng)

學生大一期間學習的《設計素描》《設計色彩》《設計構成》等基礎課程,都是有助于空間思維培養(yǎng)的課程。但這些課程偏重技術性、直覺性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思維概念尚未上升到理性階段,這樣大二時進入《環(huán)境設計基礎》課程中,很多學生仍舊會對空間及相關概念內涵一知半解。因此,《環(huán)境設計基礎》課程有關空間內涵的詮釋是至關重要的,教學重難點在于要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進一步將“空間”思維運用于對環(huán)境設計專業(yè)的具體理解上。

(一)界面空間認知

界面空間也即實體空間,是具體的構造空間的物質。不同材料與結構,空間中一切可視、可觸的對象,都是界面空間。界面空間雖然具象,卻很容易被忽略細節(jié)。很多學生會對墻、地面、頂部三大界面的材質、尺寸、比例、色彩、裝飾圖案等形態(tài)要素以及各部分的構造方式缺乏深度知覺。這就需要訓練學生對界面空間進行大量的觀察、對比,感受和體會。教師也可以通過對經典環(huán)境設計案例的解讀,來引導學生多角度認知界面空間。如講解中國傳統(tǒng)隔斷,可以讓學生收集多種隔斷的圖片,然后進行分類;或者教師提供一些相似的隔斷圖像,請學生找處不同點;又或者根據圖紙自制一些經典的隔斷模型,請學生們按照構造原理完成拼裝。這些操作型、游戲性的教學方式,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教學效果。界面空間認知能力的提高是環(huán)境設計空間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基礎。

(二)虛體空間認知

老子《道德經》第十一章中“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揭示了界面空間與虛體空間的關系,也揭示出承擔居住作用的實質上是虛體空間的部分,界面為構建虛體空間而存在,界面的限定和組合構建了虛體空間的形態(tài)。學生在虛體空間的認知方面是最薄弱的,但虛體空間認知對于空間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也是至關重要的。

教學中首先要讓學生能夠感知虛體空間的存在。在實體空間中去感受墻面劃定的虛體空間;感受地板的不同顏色、不同形狀的裝飾線條框選出來的虛體空間;界面高低落差營造的空間,樹木圍合出來的空間,一盞燈具、一幅裝飾畫、旋轉的樓梯、貫通的走廊營造出的空間等。在觀察中感受虛體空間具有的不確定性。其次是要理解虛體空間的不同類型。它包括我們居住、活動的實用空間,如臥室空間、餐飲空間等。也包括精神上的空間,如中心感、邊界感、心理距離感等。還包括形式上的空間層次和內涵,如色彩的進深感、線條的延伸感,以及象“計白當黑”等由造型帶來的意象空間。此外,還要掌握一些常見的空間形態(tài)類型:開敞的、閉合的、滲透的;L形、U形、四方形、流線形等。教師可以提供如中國古代室內的“彈性空間”,密斯的“通用空間”,黑川紀章的“灰空間”等經典的虛體空間實例,讓學生結合具體案例去理解不同形態(tài)空間的豐富的內涵。

二、空間的體驗培養(yǎng)

(一)視知覺空間體驗

對空間的感知依賴人的視知覺,掌握視知覺規(guī)律有助于學生對空間的體驗。常常會有一些建筑或景觀空間設計,功能上雖然可以滿足教學、辦公、休閑等要求,卻讓人置身其中沒有方向感,因為難以找到目標地點而浪費體力,引起焦慮,更不用說獲得空間的美的體驗。這是設計師沒有利用好人的視知覺規(guī)律的表現。教師要啟發(fā)學生將視知覺心理學知識運用到對空間的體驗中,理解人的視知覺在空間中發(fā)揮的作用。教學中可以采用讓學生通過用紙板制作“艾姆斯房間”模型的方式,感知大小恒長錯覺,體驗視知覺與空間的關系。真人事跡改編的電影《自閉歷程》中,美國畜牧學家坦普·葛蘭汀的恩師卡洛克博士,也是采用這種方式。艾姆斯空間盒子,利用大小恒長錯覺,顛覆人們對空間的普遍體驗,不但能加深學生的體驗,也可以在設計實踐中加以利用。泰國私人布里克小熊收藏室,就是這樣的設計實例。為了滿足客戶在有限的面積內盡可能地新建足夠大的展示空間的要求,設計師將展示柜底部隔板做了一定的傾斜,同時隔板的寬度也進行了寬窄調整,展示柜上端部分天花也做了傾斜調整。利用近大遠小的視知覺規(guī)律,展示柜視覺空間距離感覺上比實際更長。再加上點線結合的照明系統(tǒng),強化了視錯覺的效果,增加了空間表現的層次和趣味性。

體驗了視知覺與空間的關系之后,還要引導學生體驗空間限定要素的形態(tài)、空間的序列、空間組合的形式及藝術法則??梢酝ㄟ^參觀、游覽不同的空間,體驗“抬高”這種限定方式帶來的空間的擴張感、展示性;“降低”帶來的空間的安定、收斂感,以及這兩種水平限定方式帶來的視覺中心感;體驗商場、展廳等大空間中的天橋、跑馬廊等水平限定方式產生的空間的貫通、穿插、滲透等空間的多變與豐富。體驗隔斷、隔墻、柱子、雕塑等垂直限定方式的“隔而不斷”的空間流通感、圍合感、場域感等。體驗點、線、面、色彩、肌理等空間的視知覺形態(tài)與人的行為、時間、生理、心理在空間中的交融感,從而認識到空間的復雜性,體會空間組合的藝術法則,如像“小中見大”、“移步換景”、“開門見山”等,體會空間的暗示性語言,關注空間的視覺導視設計,如圖1、2。

(二)五感空間體驗

“五感”是指人在感知世界的普遍方式,分別為:視覺、聽覺、味覺、嗅覺和觸覺。學生首先要全身心、沉浸式的體驗有質感的空間內涵。感受光的靈動,聲的情緒,氣的空靈,味的深度,風的悠長……其次,教學中還要讓學生體會多種感覺共同參與空間營造的功能和方法。比如中國宋代,人們喜愛在居室里焚香,可以喚起對山川樹木的想象。窗外,種植芭蕉樹,雨夜就有“雨打芭蕉”的審美趣味體驗。羅馬萬神廟整個建筑的唯一入光口就是直徑8.92米的采光圓眼。從穹頂中射下的天光,撲面而來的自然的氣息,很容易讓人產生神圣宗教信仰感。而當人的五感都集中疊加注意一種內容時,就會形成豐富而深刻的空間體驗。瑞典斯德哥爾摩的“鋼琴樓梯”,通過在地鐵的樓梯部分安裝音效,誘導人們通過樓梯出入地鐵,有趣的造型加上鋼琴聲效的加入,不僅有效解決了地鐵高峰期,電梯上下時擁堵的情況,還增添了空間的趣味性和互動性。再次,學生還要能夠理解在一些比較特殊的環(huán)境中,五感之間也能夠達成補償,形成獨特的感官刺激,賦予空間特質。丹麥的Pindstrup Centrer教育中心,空間設計以增進殘疾兒童和正常兒童交流、教育和關愛殘疾兒童為目的。在戶外活動區(qū)域設計中,很好地利用了聲音元素,設計師在不同的空間設計不同的樹木,利用樹葉在風中發(fā)出的聲音的不同,使視覺殘障兒童能夠對空間進行定位。從而有助于殘障兒童的自信心塑造,更好地發(fā)揮空間的教育功能。

(三)情感空間體驗

不同的空間會給人帶來不同的情感上的體驗。陌生的、壓抑的、歡樂的、治愈的、溫暖的、冷漠的、孤獨的、安全的、私密的、焦慮的等。教學中要使學生能夠體驗到空間的情感性。蕭何在漢初天下尚未十分安定時,修建富麗堂皇的未央宮,面對劉邦的責難,留下了千古名句“且夫天子四海為家,非壯麗無以重威,且無令后世有以加也”。也為后世宮殿建筑定下了“壯麗重威”的情感基調。這也說明了空間設計是需要有情感性的,空間實質上也可以說是人的情感需求的一種投射。臥室是休息的場所,所以需要營造一種私密感、溫馨感;餐廳是享受美食的地方,所以要營造一種生活氣息和浪漫感;辦公室是認真工作的地方,就需要設計出一種嚴肅、冷靜感;一個城市的空間是一群人的生活場所,規(guī)劃上就要塑造一種生態(tài)的、歷史的、地域性的、個性化的情感氛圍,使人們感覺能夠詩意棲居在大地之上。

三、空間構建思維能力培養(yǎng)

空間思維能力的構建,既需要發(fā)揮美術生善于形象思維的長處,更需要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yǎng)問題思考和解決的能力。讓學生能夠將抽象的空間形態(tài)與人格、人的行為模式、文化背景結合起來,構建合理的功能與生態(tài)空間,展現空間的符號意義及風格意象。

(一)人格與空間思維的構建

在商務印書館2005年修訂的現代漢語詞典中,人格的解釋為‘(人的性格、氣質、能力等特征的總和,人的道德品質,人作為權利義務主體的資格”。人格是心理學的概念。教學中,要培養(yǎng)學生運用一定的人格心理學知識,比較準確的觀察和分析客戶人格特征。一個黏液質的人,一定更喜歡待在自己熟悉的空間中,排斥極端、跳躍的空間形態(tài)。實踐表明,具備人格特征的空間設計是更易被客戶認可的,也只有符合客戶人格特征的空間設計才能讓其在居住中有更舒服、愉悅的體驗。空間是人格的自我觀照。我國古代文人的草堂——“萬里橋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滄浪”,小天地大情懷,遠離凡塵俗世,“榿栽與籠竹,小詩亦可求”,在樸素的斗室,與自然共呼吸,就是文人的人格最好的空間表現。學生要能夠掌握空間形態(tài)的人格性表達,學會利用點、線、面、肌理、色彩、尺度等形式元素,塑造空間的氣質和意象。

(二)行為與空間思維的構建

臺灣著名建筑師漢寶德先生認為“……建筑是一種行為。要了解中國人的建筑觀不能只從建筑著手,要自更廣闊的行為文化著手。”空間是人活動的場所,要考慮到人的行為空間尺度和行為習慣、模式。這就要求學生要關注行為對空間構建的影響,也要了解行為和人的生理機能之間的關系,理解行為與動機、需要的關系,行為與外界環(huán)境刺激之間的關系等行為心理學方面的知識。把握好書桌、柜臺的高度,過道的寬度等,保證人活動自如、舒適。空間布局要保證人的行為動線流暢,發(fā)揮界面空間形態(tài)元素的引導與暗示,規(guī)范、保護或激發(fā)人的行為。比如有寵物的家庭就不適合采用皮質沙發(fā),容易被抓破;餐桌上不適合放置較高的工藝品,會妨礙夾菜及用餐時的交流;火車站內部通過圖案、色彩、造型等元素可以引導人流動向,減少擁堵等。另外,還要能夠理解行為在空間構建中的互動性參與,它與感官體驗、心理體驗一起構建著空間的序列感、節(jié)奏和韻律感。如“登高望遠”,有了登高的一路艱辛的行為,才有了嘹望時的遠方和詩情畫意。行過“山重水復疑無路”,感受了“柳暗花明又一村”,才會對空間產生藝術上的升華,體驗到生命的厚重與豁達。

(三)功能與空間思維的構建

功能是空間的實用價值的體現,教學中,首先要讓學生理解空間的物質性功能要求。了解地板材質的防滑性、吸水性、耐污性。吊頂材料的安全性、耐久性。墻體材料的安全性、生態(tài)性??臻g結構的承重性能,光線的照明性、舒適度、健康性,空間內部空氣的流通性,空間大小適度性等。物質性的功往往能賦予空間特定的形態(tài)。如中國傳統(tǒng)的屋檐,之所以做得很大,最初是為了保護墻體,坡面則是為了排雨,但屋頂太大,則阻擋了光線的進入,下雨時,雨水順著坡面留下來,水花四濺也會傷及墻身和柱基,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而設計了石頭墻裙和柱基,并發(fā)明了獨具特色和藝術魅力的飛檐。而深受我國建筑影響日本,則利用格子門上的覆蓋物(多為紙材或者牡蠣殼片)反射地面光來增加室內的光線。其次,要讓學生體會精神功能與空間構建的關系。倫敦的水晶宮是在鐵和玻璃工藝的成熟和普及之下建造的,同時,也體現著資產階級對商品創(chuàng)新、設計交流以及傳播的需求,物質功能總是伴隨著精神功能需求共同影響著空間的建構。隨著時代的進步,新的材料和科技以及人的精神需求,總是不斷地賦予空間新的形態(tài)。

(四)文化生態(tài)與空間思維的構建

在“文化自信”的旗幟號召下,現在學生普遍意識到文化與生態(tài)元素在設計中的重要性,也認識到它們不僅有利于喚起人們的情感、美感,也能產生巨大的經濟價值,關乎著人類健康長久的發(fā)展。但卻很難建構起真正富有文化和生態(tài)內涵的空間,一談到文化就不加思考地說好,一提生態(tài)就是增加綠色植物,常常只能是對于文化元素的表面化利用,設計顯得不倫不類,或者做一些偽生態(tài)的設計,最終反而導致資源的浪費。所以,培養(yǎng)學生構建文化與生態(tài)性的空間思維,就要讓學生深入了解、體會文化內涵,掌握生態(tài)性相關科技。如四合院,教師既要講明它的“庭院深深幾許”含蓄、幽深的獨特的文化空間意境之美,以中為貴,講究陰陽五行、中庸等空間的文化思想內涵,也要將其空間表達出封建社會的尊卑、禮制等對人性的桎梏,以及前罩房、后罩房的不宜居性等文化糟粕處、落后處講出來。深入的講解,就是最好的幫助學生理解文化的方法。充分了解文化元素,才能更好地、更有意義地進行創(chuàng)新設計。生態(tài)方面要注意為學生提供可資借鑒的生態(tài)性空間設計方法。如中國美院象山校區(qū),建筑采用厚墻厚屋頂、小窗戶,以使建筑能夠達到保溫隔熱的功能,從而能使其在江南氣候特征下,幾乎可以不用空調,極大節(jié)約了資源,減少對環(huán)境的污染。通過解讀大量的案例,可以有效地學習生態(tài)設計方法。

(五)空間的符號與風格

最后,還要使學生理解空間形態(tài)的符號性。門意味著進入,窗意味著透過,一個牌坊能講訴一個故事,一座豐碑象征著一種永恒的精神。要學會思考作為符號的空間形態(tài)的能指和所指,使空間能夠營造出多重內涵,增加空間的層次感。并規(guī)避不吉利、低俗的意義。從語用學、語義學、語構學的角度思考空間構建,使空間語言表達準確、豐富而富有美感。在環(huán)境設計里,設計師需要將一切空間元素轉化為符號來完成與觀者的對話。教師要引導學生學習和體會廣州電視塔“小蠻腰”、國家體育場“鳥巢”等優(yōu)秀建筑的符號性表達方式,也要對合肥美術館這樣的有著“雞窩”等不良語義的建筑進行分析,在比較分析中學會空間符號性的正確表達。

環(huán)境設計同樣要具備藝術性。要培養(yǎng)學生具備個性化的、富有風格特色的建筑空間思維。要能體會空間形態(tài)傳達出的哲學思考、人的情感、生命意義和生活趣味。掌握古往今來,不同地域下,不同民族的多元化的空間風格類型。理解對于設計師來說,風格也是自我品格的展示,是設計個性成熟的標志,是設計理想的表達。認真地體會建筑大師的空間風格表現,如賴特的“有機建筑”、赫曼·赫茲伯格的“有意未完成”等。在不斷的設計實踐中,明確自己的設計理想,確定自己的個性化空間表達風格。

結論

林家陽先生說“在教育高度發(fā)達的今天,到處都有美術學院、建筑規(guī)劃景觀學院、設計學院,而我們的城市化建設、人們的生活方式卻出現了雷同?!边@是對當下環(huán)境設計教育的警示??臻g的內涵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一定會有更新的空間形態(tài)和內質出現,空間思維能力也會越發(fā)重要,設計教育任重道遠。即使是注重應用性的院校,也不應該忽視學生空間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畢竟,環(huán)境設計歸根結底就是在為人們打造更適宜、多姿多彩的有趣的生存空間。學生能夠認識到空間形態(tài)的多樣性,體驗空間內質的復雜性,感悟空間的意義、蘊味。理解空間的功能性、精神性要求,將空間與文化、生態(tài)、科技相結合,才能夠真正提升創(chuàng)新能力,迎接未來的挑戰(zhàn),為人類建立更美好的家園。

基金項目:2016年湖南應用技術學院本科重點建設課程《環(huán)境設計基礎》研究成果。2019年湖南應用技術學院校級教改項目“設計藝術史論課程思政策略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朱力.場依存空間文化心理——中國傳統(tǒng)室內空間認知方式淺析[J].家具與室內裝飾2007 (5):16-17

[2]李曉,黃秋妍.文化旅游導向下的鄉(xiāng)村空間整合設計[J].設計2019 (11):129-131

[3]郝衛(wèi)國,董雅“視覺造型建筑”三位一體的設計基礎課程在環(huán)境設計教學中的基礎作用[J].裝飾2015(12):105-107

[4]劉學文等.環(huán)境空間設計基礎[M].沈陽:遼寧美術出版社,2016: 15-38

[5]李明洋.“觸摸”自然一五感綜合體驗在環(huán)境藝術空間中的應用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10-44

[6]謝科.室內設計中的心理空間研究[N].攀枝花學院學報2013,30 (1):36-39

[7]武靜.淺析景觀園林設計中的空間藝術[J].設計2016 (1):150-151

[8]漢寶德中國建筑文化講座[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 18-19

[9]朱力.水至清則無魚——從原認知到空間的模糊性[J].藝術教育2007(8):136

[10]鄭濤.《建筑環(huán)境設計基礎》教學改革的新思路一空間意識與創(chuàng)造思維模式的培養(yǎng)[J].讀者欣賞(理論版)2012 (6):90-91

[11] Arisara Chaktranon,Siriyot Chaiamuuay(泰)布里克小熊之家——泰國私人布里克小熊收藏室[J].室內設計與裝修2017 (4):42-45

[12]李坤鍵.基于“五感體驗”的會展空間藝術探究[N].普洱學院學報,2018 (4):107-108

[13]林家陽.從抽象到具象設計思維看設計師如何迎接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J].設計2019 (11):49-54

[14](漢)司馬迂著,韓兆琦譯注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2 (3):91

[15](唐)杜甫著,仇兆鰲注杜甫全集[M].珠海:珠海出版社1996 (11):611

[16](宋)蘇軾著,馮應榴輯注.蘇軾詩集合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6):2083

猜你喜歡
空間思維環(huán)境設計心理
看見具體的自己
光明少年(2024年5期)2024-05-31 10:25:59
心理“感冒”怎樣早早設防?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4
心理感受
娃娃畫報(2019年11期)2019-12-20 08:39:45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在現代環(huán)境設計中的應用研究
人間(2016年24期)2016-11-23 18:52:20
傳統(tǒng)民居裝飾在現代環(huán)境藝術設計中的應用探討
藝術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18:32:43
現代信息技術與地理空間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人間(2016年27期)2016-11-11 16:21:32
環(huán)境設計理念下的城市中心建筑設計
淺談平面圖與立體圖的思維培養(yǎng)
人間(2016年28期)2016-11-10 00:10:48
以應用型為驅動的環(huán)境設計專業(yè)創(chuàng)新培養(yǎng)體系研究
例談基于中尺度區(qū)域的地理復習策略
文理導航(2015年25期)2015-09-30 03:41:09
虹口区| 宜春市| 象州县| 阳西县| 龙州县| 延津县| 运城市| 普安县| 项城市| 历史| 丰县| 龙陵县| 铁岭市| 黄梅县| 弥渡县| 永靖县| 涞水县| 登封市| 福建省| 绩溪县| 星座| 孟村| 古浪县| 吴忠市| 怀来县| 行唐县| 昌平区| 德令哈市| 滕州市| 黑河市| 股票| 涡阳县| 共和县| 拉孜县| 二手房| 阿鲁科尔沁旗| 清原| 博客| 仪陇县| 上蔡县| 郯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