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
摘??? 要: 李唐王朝是傳統(tǒng)王朝中少有的盛世王朝,但是在唐朝最繁盛的前期在政治上卻極不穩(wěn)定,即皇位繼承不穩(wěn)定。唐前期曾嘗試過嫡長子繼承制度,但因為個別原因而流產(chǎn),表現(xiàn)出唐前期皇位繼承制度的不穩(wěn)定性。從唐代的政治繼承和東宮的官僚體系及胡漢文化的斗爭三個方面分析,可以探討出影響唐代前期皇位繼承深層次的原因。
關鍵詞: 唐??? 不穩(wěn)定??? 政治傳承??? 東宮官僚體系??? 文化斗爭
一、引言
太子作為儲君,地位不可謂不重要。太子之位的確立,無疑對傳統(tǒng)王朝的政治穩(wěn)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太子國本之爭歷代史家史不絕書。對于唐代皇位繼承制度不穩(wěn)定的原因,學界多有研究,大是基于已故陳寅恪先生的兩部著作——《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和《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對其繼續(xù)闡發(fā)和補充??煞譃槿N觀點:(1)關隴貴族和關中本位政策對于唐代皇位繼承制度的影響。關隴貴族是唐朝的政治高層,貴族之間的摩擦及各個貴族之間軍事、政治力量的此消彼長是皇位繼承不穩(wěn)定的一個因素。又關中本位政策對于唐代前期的皇位繼承占據(jù)了主導地位,正如寧永娟在《唐前期皇位繼承觀念及皇位繼承不穩(wěn)定原因再探討》一文中指出:“關隴軍事貴族,尚武力,重軍事,在他們心中,最高權力和地位在很大程度是可以依靠軍事力量取得的?!雹伲?)唐太宗領導的玄武門之變?yōu)樘瞥幕饰焕^承開啟負面模式,嫡長子繼承制度淪為一種形式上的象征,發(fā)動政變卻成為奪得皇位最佳的方式。⑶胡人遺風對于中原傳統(tǒng)的不認同和沖擊。胡人遺風左右著當時的文化觀念即文化上的認同感,對于唐代的繼承制度影響的表現(xiàn)就是對嫡長子繼承制度的不認同。
本文將在前人的基礎之上,從新的角度分析,利用政治和文化的另一面進行研究,著重分析政治內(nèi)在的繼承性和太子東宮官僚體系建構性及文化的斗爭性對于皇位繼承上的影響。
二、唐代前期皇位繼承制度不穩(wěn)定的表現(xiàn)
中國古代對于皇位繼承制度,大體來說是嫡長子繼承制??v觀唐前期皇位繼承少有以嫡長子身份入繼大統(tǒng)的,且太子儲君之位有很多的變故,表現(xiàn)出極強的不成熟性和不穩(wěn)定性。針對此種現(xiàn)象,筆者將唐代前期太子儲君之位出現(xiàn)的變動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唐太宗時期;第二階段:高宗武后時期;第三階段;中宗睿宗時期。以期讓唐代前期皇位繼承、太子儲君之位的變更現(xiàn)象更直觀地表現(xiàn)出來。
(一)唐太宗時期:立之,真愛之?
在唐太宗時期太子共有兩任變更不大,但隱藏的矛盾卻很明顯,唐太宗對于太子問題的處理上存在不慎重的一面。立之,不愛之,是矛盾的突出點。具體情況參見表格。
對于唐太宗時期的皇位繼承,尤要注意魏王李泰。貞觀年間,魏王李泰與李承乾的斗爭異常激烈且唐太宗對于李泰曾有過高度評價。
(二)高宗武后時期:頻繁更迭,多事之秋。
高宗武后時期,太子之位頻繁更迭。具體情況詳參表格。
高宗武后時期是唐代前期太子儲君之位變更最頻繁的時期,前后共有五人被立為太子。甚至還有皇太孫等一些不符合儒家禮法的怪異事件的出現(xiàn),這些現(xiàn)象都說明了唐代前期皇位繼承的不穩(wěn)定性。
(三)中宗睿宗時期:異樣的朝政,異樣的儲君。
武周還唐之后,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的矛盾仍然存在。在上層集團中武周的影響仍然存在,武姓一族與武則天女皇思想對活躍在這個時期的人物起到負面作用。異樣的朝政對于太子之位的阻礙,讓太子儲君不得不尋求其他的解決辦法,從而衍生出異樣的儲君。具體情況詳參表格。
中宗睿宗時期的皇位繼承并不復雜,由于武周政治的影響皇位繼承的不穩(wěn)定性在這個時期內(nèi)并沒有得到很好的遏制而增添了復雜的一面。
通過上述各個時期的太子表不難看出,唐前期皇位繼承存在不穩(wěn)定性,而且這種不穩(wěn)定性不是一個特殊的歷史現(xiàn)象而是一種普遍的歷史現(xiàn)象。唐前期皇位繼承制度的不穩(wěn)定貫穿著整個唐代前期歷史的發(fā)展過程,并對唐前期歷史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三、唐代前期皇位繼承制度不穩(wěn)定的原因
唐前期存在太子之位的較多變更即皇位繼承制度的不穩(wěn)定性。本文結合前人研究,認為唐代前期皇位繼承制度不穩(wěn)定的原因有三,其一為關隴貴族政治上的繼承,其二為東宮官僚體系的龐大,其三為一個朝廷兩種文化的影響。
(一)關隴貴族政治上的繼承。
政治傳統(tǒng)對于李唐立國存在巨大影響,同樣對于唐代前期皇位繼承存在巨大影響。在黃日初《唐代皇位繼承的特征及其成因》中提到了“政治傳統(tǒng)”②對于皇位繼承的影響,認為導致皇位繼承出現(xiàn)變動是受大分裂時期政權不穩(wěn)定下一些以自我權力為中心的社會觀念的影響。但是此種“政治傳統(tǒng)”的表現(xiàn)不是單方面的,而是具有多重因素。除此之外,政治上的繼承還表現(xiàn)在尚武之風影響下的政變的繼承。陳寅恪先生的《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中曾提及唐前期關于皇位繼承上發(fā)動了四次玄武門之變③(245),可見這種政變是存在某種繼承性的,否則具有偶然因素的政變不會在唐代前期如此泛濫。這種通過政變奪取皇位的方式并不是唐前期獨有的,在前朝也能搜尋其蹤影。唐前期皇位繼承制度不穩(wěn)定的原因在其政治繼承上,不僅表現(xiàn)的是對于本王朝內(nèi)部政變的繼承,還是對于前代政變傳統(tǒng)的繼承即關隴貴族政治上的繼承。
李唐開國之后,唐太宗發(fā)動玄武門之變登上皇位?!杜f唐書》載:“(武德九年)六月庚申,秦王以皇太子建成與齊王元吉同謀害己,率兵誅之?!雹埽?7)又《資治通鑒》武德九年(626年)載:“庚申,世民帥長孫無忌等入,伏兵于玄武門?!雹荩?010)雖然唐太宗認為“同謀害己”,但實際來說就是一場篡位的政變,否則不會在政變發(fā)生三天后“詔傳位于皇太子。尊帝為太上皇”④(17)之舉。根據(jù)陳寅恪先生的論述可知,在第一次玄武門之變之后,唐代前期又有三次玄武門之變。以此觀之,唐前期政變的發(fā)生不是偶然因素的作用而是存在一種必然性的聯(lián)系。這種聯(lián)系就是“政治傳統(tǒng)”導致的,也就是政治上潛在的繼承性。
無獨有偶,隋朝亦有此種現(xiàn)象發(fā)生。隋朝國祚雖短,但與李唐關系密切,可以說是“唐承隋制”。李唐對于楊隋的繼承不僅是中央政治體制的繼承,而且兩者存在共同之處——都在開國之后圍繞皇位繼承發(fā)生過政變?!顿Y治通鑒》仁壽四年(604年)載:“令右庶子張衡入寢殿侍疾,盡遣后宮出就別室;俄而上崩?!雹蓿?603)政變能夠順利進行與隋煬帝的長期策劃有著極大的關系,史載:“時皇太子無寵,而晉王廣規(guī)欲奪宗,以素幸于上,而雅信約。”⑦(1293)且“王卑躬以交素。及為太子,素之謀也”⑦(1286)。前者與后者兩次宮廷政變的發(fā)生,且兩個朝代又相隔如此之近,這種繼承性的延續(xù)在隋朝得到很好的印證。且隋唐兩個王朝家族關系密切、姻親關系濃厚,更能說明政變可能屬于兩個家族內(nèi)部共有的文化基因——對于政治傳統(tǒng)具有一定的傳承。隋唐兩個王室家族共同屬于活躍在中國六世紀到九世紀政治舞臺上的大貴族集團——關隴貴族⑧(3),關隴貴族集團的構成,起初是隨宇文泰西遷而來的舊臣,其中包括隋、唐皇室的奠基者楊忠、李虎,且都與獨孤信存在姻親關系。伴隨關隴貴族統(tǒng)治的確立,相繼崛起的關隴貴族集團中的幾個家族,以更替的形式建立起了相關王朝。北周→隋→唐的皇朝變更可以認為是關隴貴族家庭中的一個貴族家族接替另一個貴族家族的家族即位⑧(4)?;食淖兏羌易彘g的傳遞,而不是一種湯武革命,在政治不會產(chǎn)生較大的分野,相反會有一種對家族政策的固守,存在一定程度的繼承性。其中最突出的是對于其政治上的繼承,基于皇位繼承方式而言即政變政治傳統(tǒng)。
通過上述可知,唐代前期皇位繼承制度與政變聯(lián)系緊密,同時通過家族關系的分析與前朝的對比可以看出,唐前期皇位繼承與家族政治傳統(tǒng)相關。進一步言之,此種家族傳統(tǒng)是對禮法的漠視與對于政變的認可,基于唐前期皇位繼承而言,對于家族傳統(tǒng)中禮法漠視與政變繼承方式的繼承。
(二)太子東宮官僚體系的龐大。
太子儲君之位的確立,與其相連的東宮官僚機構也會確立。東宮官僚機構的建制與官員的選擇會對太子之位產(chǎn)生一定程度上的影響?,F(xiàn)將唐代太子東宮機構列于下表:
從上表可以看出唐代東宮機構的建設十分齊全,而且從人數(shù)上看太子背后的官僚集團也是非常龐大的。太子東宮官僚機構的設置完全參照唐代中央行政體制——三省六部制設置,只是在官品和行政范圍上存在差別。
誠然,唐代東宮機構設置是出于對于太子及整個國家行政能力的考慮,一方面太子東宮的設置可以減少權臣對政治的操縱,加強皇帝的權威,樹立政治威信⑨。另一方面太子東宮機構的設置可以增強太子的行政能力,太子不會因為初登大寶而對政務茫然無措。但是如此龐大的官僚體系會產(chǎn)生負面效應——皇帝對太子的猜疑,儲君之位多不穩(wěn)。唐代太子東宮官僚機構設置其工作職能在一定程度上與中央的行政職能相仿,只是官品上有所差距。太子東宮的官僚中左春坊部門中“左庶子二人,在東宮的執(zhí)掌相當于侍中,中允一人職擬于黃門侍郎”⑩。在右春坊部門中“右庶子一人,在東宮職擬中書令。中書舍人二人,在東宮職擬中書侍郎”⑩。在詹事府部門中“太子司直二人職比御史臺”⑩。且東宮官員選擇也相當具有政治實力,唐代前期東宮官僚的選擇大致分為前朝舊臣、科舉出身、宗室外戚等幾類{11}。前朝舊臣如房玄齡、長孫無忌等,科舉出身者數(shù)不勝數(shù)如許敬宗等,宗室外戚如杜如晦、長孫無忌等。東宮官僚的任用,除為了增強太子日后成為皇帝時的政治影響力與大臣支持外,從另一方面也可看出太子結黨對于皇權的威脅,從而引發(fā)皇帝對太子的猜疑與不信任。官僚機構的龐大與官員的政治實力,導致皇權與太子之權的矛盾,唐代東宮官僚體系的龐大與東宮官員自身的政治實力,導致唐代前期皇位繼承的不穩(wěn)定。
(三)一個朝廷、兩種文化。
自西晉末年到隋唐的大一統(tǒng),中國又經(jīng)歷了一次大分裂時期,在黃日初的《唐代皇位繼承的特征及其成因》②中將這段時期歸納為中國歷史“禮崩樂壞”的時期,所謂的“禮崩樂壞”是指在這段大分裂時期內(nèi)入主中原的各個王朝對于儒家傳統(tǒng)的不重視及破壞。胡漢文化的并存與斗爭,對于徹底終結大分裂時代的唐朝產(chǎn)生了影響。朱子稱:“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閨門失禮之事不以為異?!雹冢?224)夷狄即胡族。唐高祖建國之后,胡族依然存在,也就是唐代統(tǒng)治階級關隴貴族。受胡族文化影響頗深,但是唐朝作為正統(tǒng)王朝為了維護其統(tǒng)治,不可避免地需要儒家文化的支持,在唐代初期世家大族爭相與山東士族結成姻親關系便可證明。作為胡族文化代表的關隴貴族和中原地區(qū)一直未消亡的儒家文化,一個朝廷,兩種文化的格局,就此形成,并且在唐代前期很好地延續(xù)下去。
唐前期一方面樹立自己為中原正朔,另一方面表現(xiàn)出自己的胡人傳統(tǒng),胡漢文化在唐前期產(chǎn)生了激烈碰撞,而唐前期皇位繼承亦受其影響。按《舊唐書》記載:
戊午,立皇孫重照為皇太孫,欲開府置僚屬。吏部郎中王方慶曰:“按周禮,有嫡子無嫡孫。漢、魏已來,皇太子在,不立太孫,但封王耳。晉立愍懷太子子彧為太孫,齊立文惠太子子昭業(yè)為太孫,便居東宮;而皇太子在而立太孫,未有前例。”上曰:“自我作古,可乎?”曰:“可?!眥13}(109)
這段關于李重照“皇太孫”稱謂的爭論,一方認為“未有前例”,另一方認為“自我作古”,兩種態(tài)度表面上看來是對于稱謂的爭論,實際上卻是儒家傳統(tǒng)與胡人遺風的沖突。對于“皇太子在而立皇太孫”這種不合禮法的行為,顯然與儒家傳統(tǒng)不符,而“自我作古”這種認知態(tài)度則是對于傳統(tǒng)繼承方式的蔑視和對胡族文化的推崇。不僅如此,“皇太弟”“皇太妹”等一些不符合儒家禮法的特殊稱號的存在,在爭奪皇位時有時也會成為最有利的號召。如在神龍元年(705年)相王有功被立為皇太弟。相王即后來的唐睿宗,雖然睿宗不肯接受此封號,但是在后來李重福的政變中卻出現(xiàn)“豫尊睿宗為皇季叔,重茂皇太弟”{14}(3594)之舉,可以看出這些異常的稱號對于宮廷政變即皇位爭奪是具有很強的號召力與影響力的。唐代以正統(tǒng)王朝自居,對儒家的嫡長子繼承制十分認同,其中以唐太宗為代表,唐太宗立長子中山王承乾為皇太子。對于儒家倡導的嫡長子繼承制度,作為唐王朝的最高統(tǒng)治者,是承認其存在的合理意義的,并極力地實踐這種傳統(tǒng)的政治繼承,但是一些不合儒家禮法的行為存在即對于胡族文化的堅持依然存在,恰恰構成了唐前期君主對于皇位繼承的矛盾心理。一方面極力想堅持儒家的繼承方式,另一方面又堅持胡人傳統(tǒng)。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在唐代前期的皇位繼承過程中兩種文化都對皇位的繼承存在影響,一個朝廷、兩種文化的格局最外在的表現(xiàn)是唐代前期皇位繼承的不穩(wěn)定。統(tǒng)治核心的民族性及儒家文化的傳統(tǒng)性造就了兩種文化在唐代前期朝堂上的分野,同時唐代前期皇位繼承制度受文化分野影響,造成唐代前期皇位繼承的不穩(wěn)定。
四、結語
唐代的奠基者屬于關隴貴族的上層,且與隋、北周的創(chuàng)立者之間有深厚的姻親關系,在兩個相隔極短的王朝中都出現(xiàn)了皇位繼承上的不穩(wěn)定,不能說成是一個偶然,其中存在一定的必然聯(lián)系即對于關隴貴族政治上的繼承。在承認其擁有繼承性的同時,唐王朝自身體制建設上的問題即東宮官僚體制過于龐大,對唐前期皇位繼承上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太子官僚體系的龐大與官員自身的政治實力,導致皇帝與太子根本矛盾的爆發(fā),影響唐代前期的皇位繼承。唐代兩種文化的格局,對于傳統(tǒng)繼承制度的蔑視和竭力的維護,二重矛盾的復雜心理,對于整個唐代前期皇位繼承的影響也具有一定影響。
隨著時間的推移,地方割據(jù)勢力的加強,唐前期的內(nèi)重外輕的格局演變?yōu)橥庵貎?nèi)輕。加之宦官勢力的崛起,唐代后期皇位繼承方面又與前期不一樣。
唐代前期的皇位繼承,雖竭力想維護嫡長子繼承制度,但最后都以失敗而告終。唐前期皇位繼承主要表現(xiàn)為皇位繼承的動蕩性與皇位繼承的不順序性,造成此種現(xiàn)象的原因,依筆者看來主要為政治傳統(tǒng)的繼承、東宮官僚體系的龐大和胡漢文化的斗爭。雖然終唐一世,皇位繼承都存在不穩(wěn)定的現(xiàn)象,但是基于政治環(huán)境的不同,唐前與唐中后期兩者所受原因不同,不可一概而論。
注釋:
①寧永娟.唐前期皇位傳承觀念及皇位繼承不穩(wěn)定原因再探討[J].晉陽學刊,2009(2).
②黃日初.唐代皇位繼承的特征及其成因[J].云南社會科學,2012(4).
③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④[后晉]劉昫.舊唐書:卷1高祖紀[M].北京:中華書局,1975.
⑤[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191唐紀七[M].北京:中華書局,1956.
⑥[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180隋紀一[M].北京:中華書局,1956.
⑦[唐]魏征等.隋書:卷48楊素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3.
⑧崔瑞德編.劍橋中國隋唐史[M].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西方漢學研究課題組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⑨賈如銀.唐代東宮制度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04.
⑩許怡.唐代皇太子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09.
{11}趙英華.唐前期東宮官研究(公元618年—713年)[D].北京:北京師范大學,2008.
{12}[南宋]朱熹.朱子全書:卷136歷代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3}[后晉]劉昫.舊唐書:卷5高宗紀[M].北京:中華書局,1975.
{14}[北宋]歐陽修.新唐書:卷81三宗諸子·重福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