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金成
摘??? 要: 傳統(tǒng)觀點認為:《項鏈》的主題是批判小資產(chǎn)階級的虛榮心,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筆者以小說文本為依據(jù),采用假設(shè)論證,結(jié)合人情事理層層剖視,論證小說的主題是“人對命運的抗爭與毀滅”。在此基礎(chǔ)上,闡述探究小說主題時應(yīng)當注意的幾個問題。
關(guān)鍵詞: 《項鏈》??? “命運說”??? “批判說”
一、關(guān)于“批判說”
關(guān)于莫泊桑的小說《項鏈》的主題歷來備受爭議,莫衷一是。更有甚者,從這篇小說分析出十一個主題[1]。那么到底這篇小說的主題是什么?傳統(tǒng)的也是最為人們接受的觀點是“作品批評了追求虛榮的心理,抨擊了上流社會的奢靡之風”[2]。如楊周翰等人編寫的《歐洲文學史》認為:“莫泊桑對這些小市民的貪婪、向上爬、虛榮心及由此產(chǎn)生的種種可笑行為進行了辛辣的諷刺?!盵3]朱維之的《外國文學簡編》認為:“對小資產(chǎn)階級道德墮落的批判和對中小資產(chǎn)階級卑下的精神世界的嘲諷?!盵4]類似的觀點還有很多,不一而足。持這種觀點的理由無非有二:一是小說的前四段有大量描寫馬蒂爾德對于現(xiàn)實生活的不滿及對理想生活的幻想,由此得出結(jié)論:馬蒂爾德是一個愛慕虛榮的女人。二是馬蒂爾德為了參加教育部長舉辦的晚會而借了好友的鉆石項鏈,丟了之后為了面子而沒有告訴好友,為此付出了昂貴的代價,在此基礎(chǔ)上得出這篇小說的主題是“批判與諷刺”,也就是所謂的“批判說”。
二、“命運說”及其論證過程
對于上述的分析和結(jié)論,筆者認為是有失公允的。首先,從前四段的描寫得出馬蒂爾德是一個愛慕虛榮的人有點操之過急。判斷一個人是怎樣的人,不僅要看他的心理,更要看他的行為。從文中的描寫可以看出馬蒂爾德是一個美麗的女人,在當時社會環(huán)境和社會風氣中,她完全有資格或者說應(yīng)該嫁給一個有錢有地位的男子,過理想中優(yōu)越的生活?!八龥]有陪嫁,沒有可能指望得到的遺產(chǎn),沒有任何方法讓一個有錢有地位的男子認識她,了解她,愛她,娶她;于是只好聽任家人把她嫁給公共教育部的一個小科員”[5]。如果她家境稍好些,她的人生命運將會和當時社會其他女子一樣“正?!?。正如莫泊桑在文中所說:“其實女人原本沒有階層和種類;她們的美貌、她們的風韻、她們的魅力,就可以作為她們的出身和門第。她們唯一的分野,在于天生的機智、本能的優(yōu)雅和頭腦的靈活;有了這些品質(zhì),平民家的姑娘也能與最顯耀的貴婦媲美?!痹诋敃r的社會,她的確是有委屈的,她經(jīng)常有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這是無可厚非的。而且這完全是個人的婚姻觀念,我們不能因為一個人喜歡上了窮小子就褒揚她品性美好,也不能因為一個人向往嫁給有錢有勢的人而嘲諷她。這是個人的選擇問題,無關(guān)乎品性。嫁給小公務(wù)員以后的馬蒂爾德沒有什么出格的行為,只不過是經(jīng)常顧影自憐,暗自神傷。由此得出她是一個愛慕虛榮的女人似乎有些言之過重。退一步說,就算她愛慕虛榮,也并不是她性格的全部,從后文可以看出她身上還具有很多閃光點。比如丟了項鏈后的馬蒂爾德毅然決定舉債償還好友的項鏈,而未有其他僥幸或者逃避的想法。債臺高筑后的馬蒂爾德立刻放下身段,跳入貧困的沼澤之中,用自己的日夜辛勞積沙成塔。
羅瓦賽爾太太可算體驗到了缺吃少穿的人那種可怕的生活。好在她已經(jīng)斷然而且勇敢地拿定了主意:這筆駭人聽聞的債務(wù)必須償還;她一定要償還。他們辭退了女傭,搬了家,租了一間樓頂?shù)穆摇?/p>
她可算體驗到了笨重的家務(wù)勞動和廚房里的討厭活兒。鍋碗瓢盆都得她自己洗刷,油膩的陶器和鐵鍋底磨壞了她玫瑰色的手指甲。臟衣服、襯衫、抹布也都得自己洗,然后晾在繩子上。她每天早晨把垃圾搬到街上,再把水提到樓上,上一層樓都要停下來喘一口氣。她穿著和普通平民一樣的衣裳,挎著籃子上水果店、雜貨店、肉店,沒完沒了地還價,一個蘇一個蘇地捍衛(wèi)她可憐的錢袋,免不了經(jīng)常挨罵。[5]
人們常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試問:如果馬蒂爾德真是一個愛慕虛榮的女人,她會這么做嗎?她會在短時間內(nèi)有如此巨大的改變的嗎?不會的,一定不會的。
再者,讀者常常將馬蒂爾德的悲劇命運歸結(jié)為:愛慕虛榮的她為了參加教育部長的晚會而向好友借了一條項鏈,丟了之后為了面子而不敢告訴好友,為此鬧了誤會,付出了十年的代價。再次印證:還是她愛慕虛榮的心理在作祟。下面,筆者就分析這個事件,看一看她的悲劇是不是由她愛慕虛榮的性格造成的。我們不妨做個填空:假如?搖???????? ?搖,馬蒂爾德的悲劇就不會發(fā)生。在橫線處可以有以下幾種答案:①假如不借項鏈,馬蒂爾德的悲劇就不會發(fā)生。②假如及時告知好友自己丟了項鏈,馬蒂爾德的悲劇就不會發(fā)生。下面我們逐一分析這兩個情節(jié)。先看第一種可能:假如不去借項鏈,馬蒂爾德的悲劇就不會發(fā)生。馬蒂爾德之所以借項鏈,是因為她要去參加教育部長的晚會,這個請?zhí)撬煞蚺幦淼?,不是她費盡心思弄來的,不在她的意料之內(nèi)。此外,這個晚會的規(guī)格很高,出席高規(guī)格的晚會,把自己打扮漂亮一點,既是對場合、對主人的尊重,又是自尊自愛,維護丈夫形象的需要。更何況她還是個美麗的女人,難得有這樣展示自己美麗一面的機會。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馬蒂爾德決定把自己打扮得更漂亮一些符合人之常情。因為家境的限制,自己愛美的欲望難以得到很好的滿足。恰好,她有個有錢的朋友,而且關(guān)系很好,她有很多漂亮的首飾。在丈夫的提議下,她去向朋友借項鏈用一下,這也是很正常的行為。試問:生活中,誰沒有向別人借過東西呢?她借的東西不過昂貴了一些罷了。誰都不是預(yù)言家,我們不能因為項鏈最終丟了,就完全否定她當初借項鏈的這個行為。丟項鏈只不過是生活中的一個偶然事件,是出乎意料的結(jié)果。想象一下,如果項鏈沒丟,那么她借項鏈的這個行為只不過是生活中極為細小的一個事件,而這個事件帶給馬蒂爾德的影響將會是長久的。因此,馬蒂爾德當初借項鏈的行為并沒有什么過錯,它就是一件平常的小事,不能過度地指責,或者根本無須指責。
再分析第二個假設(shè):假如及時告知好友自己丟了項鏈,馬蒂爾德的悲劇就不會發(fā)生。沒錯,如果及時告知,就不會有誤會,當然也就不會付出十年的辛勞。但是同樣地,我們這是知道結(jié)果后才做出的評價。在決定做一件事情時,支配我們行為的是做這件事情的動機和目的。在馬蒂爾德丟了項鏈以后,他們夫婦二人一心認為丟的項鏈是真的,判斷的原因有二:一是好友很有錢,她的首飾應(yīng)該是真的。二是我們看當初給她項鏈的經(jīng)過和場面:
弗萊斯蒂埃太太立刻走到一個帶穿衣鏡的衣櫥前,取出一個大首飾盒,拿過來打開,對羅瓦賽爾太太說:“盡管挑吧!親愛的。”
她首先看了幾只手鐲,又看了一串珍珠項鏈,然后是一個威尼斯制的鑲嵌珠寶的金十字架,做工極其精致。她戴上這些首飾對著鏡子左試右試,猶豫不定,舍不得摘下來還給主人。她還老問:“你再沒有別的了?”
“有啊。你自己找吧。我不知道你喜歡什么?!?/p>
她突然在一個黑緞子的盒子里發(fā)現(xiàn)一串非常華美的鉆石項鏈,頓時喜歡得心怦怦跳。她拿項鏈時手也直打哆嗦。她把這串項鏈戴在脖子上,連衣裙的高領(lǐng)外面,對著鏡子里的自己欣喜若狂。然后,她雖然沒有把握,還是焦急不安地問:“你可以把這個借給我嗎?只借這一件。”[5]
富有的好友從一個包裝精美的盒子里拿出一串非常華美的項鏈,并且沒有告知她這個項鏈是假的。馬蒂爾德不懷疑這個項鏈的真假,合情合理。
在明知自己所丟的項鏈是真的情況下,如果馬蒂爾德還去告知好友,那么她做這件事情的動機是什么呢?好友又怎么想呢?弗萊斯蒂埃太太可能會認為:你是不是想侵吞我的項鏈,明明沒丟,卻說丟了?你是不是在博取我的同情,不想還項鏈了?此外,馬蒂爾德之所以不告知好友,可能還會有這樣的顧慮:告知了好友可能會受到好友的責罵,責罵之后還是要還項鏈,最終連朋友都做不成了。同時,馬蒂爾德這么做還是在維護一個普通人的尊嚴,雖然窮,但是不怕?lián)煛?/p>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馬蒂爾德去借項鏈,丟了項鏈后沒有及時告知朋友都沒有什么過錯。因此,她的悲劇命運并不是她愛慕虛榮的性格造成的。那么,是什么造成了馬蒂爾德的悲劇命運呢?或者說這篇小說的主題到底是什么呢?
馬蒂爾德的悲劇命運最直接的原因是丟了項鏈,如果沒有丟項鏈,她的生活將一切如常。丟項鏈只是生活中的一個偶然事件。正如作者在小說中說道:
如果她沒有丟失那副項鏈,今天會是怎樣呢?誰知道?誰知道呢?生活就是這么奇怪!這么變化莫測!只需一點小事就斷送你或者拯救你![5]
從表達方式上看,這部分是議論,與小說的其他語段的表述明顯不同,議論往往是作者觀點的體現(xiàn),也就是文章的主題。在作者看來,馬蒂爾德的悲劇就是生活中的一場意外遭遇。然而,可憐的馬蒂爾德人生中的類似的遭遇并不止有這一次。小說開端部分作者寫道:“世上有這樣一些女子,容貌姣好,風姿綽約,卻偏被命運安排錯了,出生在一個小職員家庭。”[5]這是命運對馬蒂爾德的第一次捉弄。面對這樣的現(xiàn)實,馬蒂爾德并沒有完全適應(yīng),她想展現(xiàn)自己的美麗,想改變自己的處境。因為要參加晚會,她向朋友借了一條項鏈,但是命運再次捉弄了她,讓她意外丟失了那條在她看來無比昂貴的項鏈。面對不幸,她沒有逃避,沒有墮落,毅然選擇用努力彌補錯誤,抗爭命運。然而,命運對她的捉弄并沒有結(jié)束:當她歷經(jīng)十年艱辛還清了所有債務(wù)后,突然得知自己借的那條項鏈原來是假的。到此為止,故事結(jié)束了。如果說這一切是她愛慕虛榮的性格造成的,她咎由自取的話,那么我們讀到這里的時候應(yīng)該有一種釋然,甚至有一絲愉悅。然而我們并沒有這種感覺,相反地我們會對馬蒂爾德感到深切的同情,會有淡淡的哀痛。我們之所以同情和哀痛,是因為我們深深感到命運對馬蒂爾德的不公及她在命運面前的無力。因此這篇小說的主題應(yīng)該是:“作者通過瑪?shù)贍柕碌谋瘎。憩F(xiàn)了小人物對命運的抗爭和毀滅,表達了作者對他們在命運面前無能為力的境遇的深切同情。”[6]
三、分析小說主題時應(yīng)注意的幾個問題
雖然小說的主題并不是唯一的,偉大的作品更是如此。“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對于小說主題的探究并不是不講原則,隨意生發(fā)的。我們在探究一篇小說的時候一定要有全局意識,即所歸納的主題要涵蓋和貫穿整篇文章。不能以偏概全,過于關(guān)注細枝末節(jié),否則主題就會顯得過于細小和片面。正如有文章指出《項鏈》的主題是“贊揚誠信堅韌”“歌頌偉大愛情”等,這些都只關(guān)注了文章的部分,而非整體,這些都不應(yīng)該成為小說的主題。此外,在分析小說主題的時候,應(yīng)該從文本出發(fā),以文本為根本。不能人云亦云,牽強附會。如果關(guān)注到作者在小說中的觀點,那么得出的主題就會更接近作者的初衷,就會更加精當。
參考文獻:
[1]金傳富.關(guān)于《項鏈》的十一個主題[J].語文教學通訊·高中版,2007(2).
[2]丁帆,楊九俊.短篇小說選讀教學參考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
[3]楊周翰.歐洲文學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
[4]朱維之.外國文學簡編(歐美部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0.
[5]莫泊桑.莫泊桑短篇小說選[M].張英倫,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
[6]王吉明.《項鏈》主題的再討論[J].甘肅聯(lián)合大學學報,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