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劍
《春秋左傳正義》卷五十八有言:“禹合諸侯于涂山,執(zhí)玉帛者萬國?!庇謸?jù)《后漢書·郡國志》記載,在商湯時期有三千余國,西周時有一千七百七十三國,春秋時有一千二百國,戰(zhàn)國時僅有十余國。曾經小國林立的中華大地隨著時間的推移怎樣發(fā)展成一個讓世界仰慕的泱泱大國?以致英國著名歷史學家阿諾德·湯因比贊嘆道:“就中國人來說,幾千年來,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幾億民眾,從政治文化上團結起來。他們顯示出這種在政治、文化上統(tǒng)一的本領,具有無與倫比的成功經驗。這樣的統(tǒng)一正是今天世界的絕對要求?!本S系統(tǒng)一的民族國家,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有共同的文化認同??v觀中華五千年的發(fā)展歷史,這一文化使命的實現(xiàn),離不開儒家的“大一統(tǒng)”思想。
“大一統(tǒng)”思想由來已久,源遠流長?!妒酚洝穼ⅫS帝作為五帝之首,后人將黃帝作為中華“人文始祖”,以炎黃子孫自稱。自此“四海一家,諧和萬邦”就成為中華民族的至高理想,逐漸積淀為“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渡袝び碡暋钒烟煜聞澐譃榧健?、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個區(qū)域,稱為九州,九州思想的出現(xiàn)標志著向往“大一統(tǒng)”的思想傾向和心理狀態(tài)已經逐漸具象化。到商周時期,“天下一統(tǒng)”意識已十分明確,所謂“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詩·小雅·北山》),便是這種思想的體現(xiàn)。春秋時期,孔子對“大一統(tǒng)”思想更是高度認可,這從他對管仲的評價中可見一斑。盡管在孔子看來,管仲“器小”“不儉”“不知禮”,這對具有“道德潔癖”、奉禮樂為圭臬的孔子來說,可不是小毛病(孔子曾說“不學禮,無以立”),但是這些瑕疵跟管仲的功績比起來簡直是微不足道的,所謂“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管仲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至仁至賢,因此孔子話鋒一轉,對管仲予以極高評價:“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論語·憲問》)孔子對管仲的肯定,實質就是對“一匡天下”的肯定??鬃又?,孟子的“定于一”、荀子的“一天下”同樣都體現(xiàn)了儒家的“大一統(tǒng)”思想。
“大一統(tǒng)”一詞的正式提出是在《春秋公羊傳·隱公元年》??鬃拥摹按笠唤y(tǒng)”思想在《春秋》中得到了比較集中的體現(xiàn)?!洞呵铩烦?,而亂臣賊子懼,《春秋》以嚴格書法而成褒貶,編魯國之年,而曰“王正月”,“所書之王,即平王也;所用之歷,即周正也”(《春秋左傳序》),刻意尊周。因此,《春秋》不僅是一部編年體史書,更是一部具有明顯政治意蘊的經書,而《春秋公羊傳》更是以其微言大義將這種政治意味發(fā)揮到極致。經曰:“元年春,王正月?!眰髟唬骸霸暾吆危烤寄暌?。春者何?歲之始也。王者孰謂?謂文王也。曷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tǒng)也。”東漢何休注日:“統(tǒng)者,始也,總系之辭。天王者,始受命改制,布政施教于天下,自公侯至于庶人,自山川至于草木昆蟲,莫不一一系于正月,故云政教之始?!碧拼鞆┦柙唬骸巴跽呤苊?,制正月以統(tǒng)天下,令萬物無不一一皆奉之以為始,故言大一統(tǒng)也?!保ā洞呵锕騻髯⑹琛罚┻@里的文王,指周文王;“王正月”,指周代歷法中春季的第一個月。春秋戰(zhàn)國時期,雖然有周王室頒布的王歷,但是各國諸侯并未統(tǒng)一采用??鬃釉谛抻啞洞呵铩返倪^程中,多次使用“元年春,王正月”,這不僅是一個確定性的時間表達,更為重要的是含有尊王重統(tǒng)的深意,以時間上的“一”來表示政治上的“一”。《公羊傳》從中詮釋出“大一統(tǒng)”的觀念,是對先秦儒家自孔子以降強調尊王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大一統(tǒng)有文王之正的理想性一面,也有尊王的現(xiàn)實性一面。“大一統(tǒng)”三字首見于《公羊傳》,“大一統(tǒng)”思想也成為公羊學派的核心思想。
西漢時期,董仲舒在其著名的“天人三策”中指出:“《春秋》大一統(tǒng)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tǒng);法制數(shù)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tǒng)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保ā稘h書·董仲舒?zhèn)鳌罚h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表彰六經”,將儒學抬到至高無上的地位,于是董仲舒構建的“大一統(tǒng)”學說登上了意識形態(tài)的舞臺。董仲舒承續(xù)公羊學之“大一統(tǒng)”思想,對“元年春,王正月”之公羊傳文進一步闡發(fā):“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禮樂,一統(tǒng)于天下?!保ā洞呵锓甭丁と闹瀑|文》)即“大一統(tǒng)”除了在政治和思想上統(tǒng)一,還要在歷法、禮樂,甚至國家的代表顏色等方面都要統(tǒng)一。內容和形式的一致,才是真正的天下一統(tǒng)。考諸“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可以發(fā)現(xiàn)董仲舒的“大一統(tǒng)”思想超越了《公羊傳》統(tǒng)一歷法的意義,賦予了國家政權統(tǒng)一和國家意識形態(tài)統(tǒng)一的含義,即政治上的一統(tǒng)和思想上的一統(tǒng)。也只有實現(xiàn)了這樣的“大一統(tǒng)”,才能免除戰(zhàn)亂,維持社會的穩(wěn)定、生產的發(fā)展,人民才能夠安居樂業(yè)。
漢武帝通過對“公羊學”的推崇,使“大一統(tǒng)”成為當時社會文化的主旋律。漢代的“大一統(tǒng)”思想包含兩方面的意義,其一是統(tǒng)一思想,建立國家意識形態(tài),通過文化的一統(tǒng)實現(xiàn)政治的一統(tǒng);其二是維護中華民族領土的統(tǒng)一,通過地域的一統(tǒng)實現(xiàn)民族的一統(tǒng)。文化的統(tǒng)一和地域的統(tǒng)一,都是形成共同民族認同的重要前提。
儒家的“大一統(tǒng)”思想是通過思想的統(tǒng)一,以達到政治的統(tǒng)一;通過文化的統(tǒng)一,以達到天下的統(tǒng)一?!肮蔬h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保ā墩撜Z·季氏》)由此,儒家的“大一統(tǒng)”便構建了一個以道德為城、以仁義為郭的政治文化場域。在這個場域里,面對不同膚色、不同習俗、不同宗教的群體,儒家主張“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禮記·王制》)。“開放包容”一直是我們的大國格局,“和而不同”一直是我們的大國氣象,但是,“不同”的前提是“和”,是建立在和諧、合作、尊重的基礎之上的。如果“和”的前提被打破,如果一個國家政策只有開放包容的一面,而沒有“多元一統(tǒng)”的一面,那么這個國家、這種文化會因缺少統(tǒng)合力而走向解體。因此,面對匈奴的不斷侵擾,西漢王朝首先對其進行了精神上的感化和物質上的優(yōu)待,但匈奴仍毫無收斂,漢武帝終于痛下決心,舉兵伐之,并取得決定性的勝利,換得國家的長治久安。
董仲舒塑像
梁漱溟在《中國文化要義》中談道:“中國以偌大民族,偌大地域,各方風土人情之異,語音之多隔,交通之不便,所以樹立其文化之統(tǒng)一者,自必有為此一民族社會所共信共喻共涵育生息之一精神中心在。惟以此中心,而后文化推廣得出,民族生命擴延得久,異族迭入而先后同化不為礙。此中心在別處每為一大宗教者,在這里卻誰都知道是周孔教化而非任何一宗教?!笔澜缟蠜]有一個國家像中國這樣和諧完整地存續(xù)至今,儒家思想尤其是儒家的“大一統(tǒng)”思想對此居功至偉。儒家“大一統(tǒng)”思想以統(tǒng)一為綱,確立有序的社會制度以達到治國平天下的理念,是儒家的一個核心思想,也是中華民族孜孜以求的終極目標,為歷代思想家和仁人志士所繼承與發(fā)揚,成為幾千年來中國歷史發(fā)展的主流。
(選自《光明日報》2019年1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