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漢超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唐朝詩人白居易明確指出,文學應該關注時代、關注現(xiàn)實。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后,中國詩壇開始抒寫人的內心世界,抒寫內心的體驗與感悟、隱秘與幽微,基本上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發(fā)掘和探索,雖然在詩歌的表達深度和表現(xiàn)方法上有所表現(xiàn)外,大多是無關痛癢、無病呻吟之作,甚至云霧彌漫、不知所云。關注時代、關注現(xiàn)實的詩歌如鳳毛麟角,少之又少,詩人們好像躲在一個陰暗的角落里自我吟唱、自娛自樂。自此,詩歌因遠離人民大眾和平民百姓、遠離現(xiàn)實和生活而逐漸被邊緣化了,詩歌遭受冷落是必然的。而詩人王學忠堅持平民立場、平民話語,以一顆赤子之心關注底層民眾、關注現(xiàn)實生活,以批判現(xiàn)實主義的勇氣針砭時弊、表達心聲,獨樹一幟,廣受好評。他的詩歌《天天霧霾》針對民怨沸騰的霧霾天氣,強烈地表達著內心的悲哀與憤慨——
與太陽一起來
不!晨風才揚起
山川、河流、城鎮(zhèn)
已裹層層霧霾
不見了碧水淙淙
明凈、輕快
縱橫交錯千萬條
彈奏著清澈、清白
唉,時過境遷
突然而至的“世界工廠”
把利潤拿走
留下污染、人禍天災
纏繞心頭的悲哀……
與太陽一起來
不!晨風才揚起
街道、學校、醫(yī)院
已裹層層霧霾
但只見大街小巷
女人、小孩
面紗口罩千萬個
罩住了美與愛
唉,今非昔比
星羅棋布的“中國加工”
把健康帶走
留下疾病、人禍天災
激蕩胸腔的憤慨……
(選自《王學忠新詩文2014》)
王學忠,1956年生于河南安陽,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1996年國企改革,與妻子雙雙下崗自謀生路。已在《文藝報》《星星》《奔流》《當代詩歌》《遼寧日報》《青海日報》等全國多種報刊發(fā)表大量詩文,多次獲得全國性征文大獎,正式出版詩集《挑戰(zhàn)命運》《雄性石》《太陽不會流淚》等10余部。因平民立場和批判精神,他的詩得到國內外一百多位評論家的關注和贊譽,被尊稱為“平民詩人”。
霧霾,是霧和霾的合稱,它是特定氣候條件與人類活動相互作用的結果。2013年,“霧霾”成為年度關鍵詞。當年1月,4次霧霾過程籠罩30個省(區(qū)、市),有報告顯示,中國最大的500個城市中,只有不到1%的城市達到世界衛(wèi)生組織推薦的空氣質量標準,與此同時,世界上污染最嚴重的10個城市有7個在中國。環(huán)境破壞、污染嚴重已經(jīng)成為威脅人類生存的突出問題,對此,詩人怎么能袖手旁觀、啞口無言呢?詩人王學忠看在眼里,急在心頭,積攢在心中的火焰噴發(fā)而出,火熱而熾烈。
全詩26行,分為兩節(jié)。這首詩是詩人內在情感按捺不住的產(chǎn)物,也是他關注現(xiàn)實的平民詩歌中代表性作品之一,表現(xiàn)為四個方面的特點:
其一,強烈的批判意識。環(huán)境保護是人類意識的重要內涵之一,是詩人當代意識的反映,保護環(huán)境,人人有責。面對環(huán)境一天天惡化、霧霾一天天嚴重的現(xiàn)實,詩人怎能熟視無睹、無動于衷呢?就要拿起手中的筆去戰(zhàn)斗,譴責該譴責的,喚醒該喚醒的——這應該是詩人的使命擔當。針對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中的工業(yè)污染問題,面對“突然而至的‘世界工廠”和“星羅棋布的‘中國加工”,詩人憂心忡忡,一針見血地進行遣責與批判,或“把利潤拿走/留下污染、人禍天災”,或“把健康帶走/留下疾病、人禍天災”。詩人對污染心如刀絞,對霧霾心如火燒,“悲哀”與“憤慨”充盈在字里行間,警醒著世人,感染著讀者。
其二,嚴整的對稱結構。講究對稱是古典詩歌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也是現(xiàn)代詩歌的結構美學,深植于中華文化的血脈之中,對稱美簡潔明目,有條不紊。本詩繼承傳統(tǒng),在結構安排上十分嚴整,注重對稱,呈現(xiàn)對稱美。上節(jié)與下節(jié)一一對應,完全對稱,每節(jié)行數(shù)相同、字數(shù)均衡,內部結構一致。詞句與詞句也講究對稱,“山川、河流、城鎮(zhèn)”對應“街道、學校、醫(yī)院”,“時過境遷”對應“今非昔比”,等等;詞句的對稱也是內容的對稱,擺在那里,相互映襯,相互強化。同時,對稱中又富于變化,長短句相間,活躍了詩的節(jié)奏,跌宕了詩的情感。詩歌結構的對稱,表現(xiàn)的是一種建筑美,反映的是詩人對傳統(tǒng)美的繼承與追求。
其三,豐富的表現(xiàn)手法。詩人表情達意離不開表達方式,表達方式也不能單打獨斗,本詩以敘述為主,兼用議論與抒情,敘中有議有情,較好地揭示了主旨。同時,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增強藝術效果?!芭c太陽一起來/不!晨風才揚起”與“已裹層層霧霾”及“人禍天災”反復兩次,有的是詩行的反復,有的是詞語的反復,突出了霧霾的日常性和危害性?!翱v橫交錯千萬條/彈奏著清澈、清白”是比喻、擬人的兼用,表達詩人對干凈河水的眷念?!鞍呀】祹ё?留下疾病、人禍天災”是對比,突顯了工業(yè)化的弊端。這些修辭手法的恰當運用,大大強化了詩歌的表現(xiàn)力與感染力。
其四,簡明的語言風格。簡潔精練是詩歌語言的基本要求,但通俗明白卻是平民話語的基本特點。本詩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形成簡潔明了的語言風格。因為污染,河流“不見了碧水淙淙/明凈、輕快”;因為霧霾,“面紗口罩千萬個/罩住了美與愛”……這樣的語言,不枝不蔓,簡明有力,又富于意味。“已裹層層霧霾”,一個“裹”字,精準地寫出了霧霾的嚴重程度。還有動詞“揚”“彈奏”“罩住”“激蕩”等,都準確而生動地傳達出了詩歌的情感信息?!鞍牙麧櫮米摺迸c“把健康帶走”,都是簡練而豐富的語言,有的放矢,切中要害。這樣的語言風格,是詩人長期創(chuàng)作實踐煉就的平民話語功夫。
王學忠在當下詩壇是個另類。下崗工人的苦難與幻想使他堅守平民立場,個體攤販的辛酸與無奈使他積攢平民情感,關注時代、關注現(xiàn)實又賦予他敏銳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不追風,不流俗,始終保持與時代同頻共振,始終保持詩歌的批判精神,因此他的詩歌被評論界譽為“每一首詩都是時代的‘插圖”。著名文藝評論家、原《小說選刊》主編賀紹俊在評介他的詩歌時說:“我們這些把文學當職業(yè)的人,真應該感謝王學忠,他以他的孤軍奮戰(zhàn),證明文學仍然具有力量?!辟R敬之、魏巍等對此都給予了高度肯定。王學忠曾發(fā)誓要“努力做一個詩人,用自己的全部智慧和生命寫詩,抒發(fā)這個時代的聲音,人民的聲音”,他說:“本人自幼秉性固執(zhí),討厭追風逐流,認定了哪條道就一直走下去,縱有十八匹馬也拉不回?!边@是他的本性,也是他的堅守;對于這樣一位決絕的詩人,他決不會辜負詩歌,詩歌也決不會虧待他的。
[作者通聯(lián):湖北應城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