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翕賢
(北京外國語大學 中國語言文學學院,北京 100089)
古漢語中的“果”具有多種意義與用途,是多功能語法形式,其多功能性主要體現(xiàn)在句法功能、概念功能、語用功能與通假功能上。從句法功能來看,古漢語中的“果”詞性多樣,至少具備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連詞五種詞性。從概念功能來看,每種詞性下的“果”又體現(xiàn)出不同的詞義、具備不同的表達作用,如:動詞“果”可表達“完成”“成功”“吃飽”“修建”等不同的概念義;副詞“果”可表達“果然”“果真”“究竟”“終于”等義。從語用功能來看,“果”能夠進行“深究”“料定”“假設”“真值確認”“補充確認性解說”。從通假功能來看,“果”的通假字至少有五個,如:通“祼”(動詞,酌獻,周禮的一種)、通“裸”(形容詞,無毛發(fā)的)、通“?!保~,獸名)、通“裹”(動詞,包起來)等,這些通假現(xiàn)象并非基于概念層面上的聯(lián)系而存在,而是大多呈現(xiàn)出偶然的同形同音或同形異音的關系,故不在本文的討論范圍之內(nèi)。
語義地圖理論是近年來語言類型學界所提出的一種語言研究方法,它從探求人類語言中多功能語法形式間的語義關聯(lián)的視角,來剖析人類諸語言在概念表達上的共性與個性、探討這些在概念上有關聯(lián)的多功能語法形式間語義變異的限制范圍,其最大的長處就在于能夠做到數(shù)據(jù)化、可視化、直觀化地對語言進行分析。概念空間是語義地圖的底圖,反映的是人類在概念層面的認知共性,概念空間的建構能夠直觀清晰地展現(xiàn)某一多功能語法形式的語義關聯(lián)模式,而歷時動態(tài)概念空間的建構則能直接反映該多功能語法形式的語義關聯(lián)與虛化軌跡。
我們利用19部辭書、6本前人關于古漢語語法的論著、20篇與“果”相關的期刊論文、20篇國內(nèi)外關于語義地圖理論的期刊文獻,對古漢語中的“果”進行探討。在統(tǒng)計語料的過程中,首先剔除人名(如:“張果”“博果密”“智果”等)、地名(如:“果州”“觀果寺”等)、雙音節(jié)詞(如:“果然”“如果”“結果”“果真”等)、用于注音的“果”(如:“猓,古火切,音果”)、通假用法(如:通“裸”“祼”“倮”“裹”“?!保?、詞類活用(如:將名詞“果”活用為狀語“像果子一樣圓地”)等,隨后統(tǒng)計“果”的詞性數(shù)量,最后統(tǒng)計每種詞性下“果”的具體義項數(shù)量并繪制相關表格與矩陣圖。對于無法通過文獻考察得到的方言語料,我們采用訪談法對母語為特定方言的人群進行訪談。根據(jù)訪談的結果,確定某種特定方言點中能夠進入論文的多功能語法形式。本文古漢語語料部分所使用的語料主要來自CCL語料庫、國家語委語料庫、部分字典辭書,如:《古漢語虛詞詞典》《詞詮》《古代漢語虛詞通釋》等。統(tǒng)計兩個語料庫是為了繪制精確度更高的語義地圖。我們發(fā)現(xiàn),兩個語料庫所呈現(xiàn)的結果趨同,因此,本文認為兩個語料庫的統(tǒng)計結果還能相互印證。現(xiàn)代漢語語料來自《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7版)、《現(xiàn)代漢語虛詞詞典》等;外文語料來自陳用儀主編的《葡漢詞典》、霍恩比的《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七版)》(下文簡稱《牛津雙解》);方言語料來自《現(xiàn)代漢語方言大詞典》與訪談結果。
古漢語中的“果”是多功能語法形式,其句法功能體現(xiàn)為至少具備五種詞性;在概念功能方面,每種詞性下的“果”又體現(xiàn)出不同的詞義、具備不同的表達作用;在通假功能方面,“果”的通假字至少有五個。通過對相關資料的考察,我們發(fā)現(xiàn),“果”的多功能性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方面:
1.表示植物體的一部分,即“果實”。例如:
(1)蓄殖果木,不若三土以十分之四。(《管子·地員》)
2.表示在一定階段事物發(fā)展所達到的最后狀態(tài)。語出佛家,與“因”相對,即“結果”。例如:
(2)所為在貧窮,未能了因果。(唐代寒山《詩三百三首》)
1.表示事情的完成和結束,即“完成”“實現(xiàn)”。常用于“不果+VP”或“未果(+VP)”結構中。例如:
(3)公乃辭乎晏子,散師,不果伐宋。(《晏子春秋·內(nèi)篇諫上》)
2.表示成功。例如:
(4)大軍之后,必有兇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強取。(《老子·第三十章》)
3.修建,修筑。例如:
(5)有夜登丘而呼曰:“齊有亂!”不果城而還。(《左傳·僖公十六年》)
4.與……搞好關系。例如:
(6)不果鄰家,難復飾也。(《逸周書·武紀解》)
5.符合,與……相符。例如:
(7)死且非徒死而無益也,然而非果于義者之所期也。(清代王夫之《宋論》卷十四)
6.吃飽肚子。例如:
(8)故朝廷有糜廩之虞,軍士無果腹之樂。(《明史·倪岳傳》)
1.果斷的、果決的。例如:
(9)莫如此志行不果。(《國語·吳語》)
2.果敢的。例如:
(10)楚之水淖弱而清,故其民輕果而賊。(《管子·水地》)
3.飽的樣子。例如:
(11)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莊子·逍遙游》)
1.用于陳述句,表示事實與所說或所料相符,相當于“果然”。例如:
(12)王遂往看,果如其言。(《敦煌變文集新書》卷七)
2.用于疑問句、假設分句,進行真值確認,相當于“果真”。例如:
(13)其略云:“任性住持”者,不知果有否?(南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十五)
3.用于疑問句,表示深究,相當于“到底”“究竟”。例如:
(14)吾所以亡者,果何故哉?(《呂氏春秋·審己》)
4.用于陳述句,表示經(jīng)過種種變化或曲折后出現(xiàn)某種結果或在時間上、次序上在所有別的之后,相當于“最后”“終于”。例如:
(15)佞之見佞,果喪其田;詐之見詐,果喪其賂。(《國語·晉語三》)
5.與預期結果相反,相當于“竟然”。例如:
(16)吳王不能止,果伏劍而死。(《呂氏春秋·忠廉》)
6.表示完全的、徹底的,相當于“畢”。例如:
(17)德成而智出,萬物果得。(《管子·內(nèi)業(yè)》)
1.相當于假設連詞“如果”。例如:
(18)是故圣人茍可以利其民,不一其用;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禮。(《戰(zhàn)國策·趙策二》)
“果”的同音現(xiàn)象難以在概念層面上找到合理的解釋,因此不在本文的討論范圍之內(nèi),以下僅做羅列,以示“果”存在通假功能。
1.通“祼”,是先秦祭祀中的重要禮節(jié),后引申為侍奉、酌獻、敬酒。例如:
(19)大賓客,則攝而載果。(《周禮·春官·大宗伯》)
2.通“裸”,表示毛發(fā)稀少的。例如:
(20)匈奴狡犬,狡犬者,巨身四足果。皆北向。(《逸周書·王會解》)
3.通“倮”,狹隘的意思。例如:
(21)逢衣淺帶,解果其冠。(《荀子·儒效》)
4.通“裹”,包裹的意思。例如:
(22)天地之體,狀如鳥卵,天包地外,猶殼之果黃也。(《晉書·天文志上》)
5.通“?!?,獸名。例如:
(24)果然肉味咸,五毒,主瘧瘴寒熱,煮食之。(明代劉文泰等《本草品匯精要》卷三十二)
節(jié)點的選擇首先需要考慮的是它的“獨有性”和“原始性”,除此之外,也需要考慮是采用“從分”的標準還是“從合”的標準、是從語義上選取還是從意義或用法上選取,同時還需要考慮除了詞匯義之外的語用義和句類義,甚至是否包含句法或語用限制等。由于本文采用的是第一代傳統(tǒng)的幾何圖形語義地圖,節(jié)點的數(shù)量受空間排列上的限制,因此,對于“果”出現(xiàn)頻率非常低的用法,如:“飽腹”“與……相符”“修建”“像果子一樣圓地”等概念功能,本文暫不收入節(jié)點之中?!肮弊龈痹~時所體現(xiàn)出的一些普遍的功能和用法,如:“半幅評注”“突出焦點”“指明預設”“結果銜接”“感嘆”“傳信”“傳疑”等,因不符合“從合”的原則,本文也不收入節(jié)點之中。本文在選擇節(jié)點時主要考慮的是其基本概念范疇(即語義方面)、語用范疇兩個方面的功能。
本文將“果”的概念功能分列為十個方面,這十個方面分別對應不同的節(jié)點名稱。
1.“果實”,即植物的果實。例如:
(25)杭有賣果者,善藏柑。(明代劉基《賣柑者言》)
2.“結果”,也指“因果”。例如:
(26)貴賤雖復殊途,因果竟在何處。(《梁書·儒林傳·范縝》)
3.“完成”。例如:
(27)建平都尉暴重殺宇及攀,巴郡亂,不果救登。(東晉常璩《華陽國志》卷八)
4.“成功”,主要指“打仗獲勝”。例如:
(28)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老子·第三十章》)
5.“果然”,與現(xiàn)代漢語中的雙音節(jié)詞“果然”不完全相同。現(xiàn)代漢語中的“果然”除了表示事實與所說或所料相符之外,還表示假設事情與所料相符。這里的節(jié)點只取前一種含義,為副詞。例如:
(29)未幾病瘳,后果如期宣麻。(清代余金《熙朝新語》卷八)
6.“果真”,與現(xiàn)代漢語雙音節(jié)詞“果真”功能類似。用在動詞短語前,表示印證事情的發(fā)生的確與料想的一樣,并且可以用在疑問句中進行真值確認。例如:
(30)然他人或有以解,唯王升者犯之,非沒溺不已,則不知果是此子否。(《太平廣記》卷七十八)
7.“究竟”,與現(xiàn)代漢語中的雙音節(jié)詞“究竟”不完全相同。現(xiàn)代漢語中的“究竟”不僅可以用于疑問句中進行追究,還可以用于感嘆句中用以強調感情。這里的節(jié)點只取其前一種含義。例如:
(31)二人隨即飛步前往,向下面窺探。不知果系何人,且聽下回分解。(清代唐蕓洲《七劍十三俠》第五十二回)
8.“終于”。例如:
(32)果行,國人皆勸,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婦勉其夫……(《國語·越語上》)
9.“果決的”。例如:
(33)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修身》)
10.“徹底的、完全的”,在節(jié)點中簡稱“徹底的”。例如:
(34)德成而智出,萬物果得。(《管子·內(nèi)業(yè)》)
除了基本概念范疇外,“果”在語用范疇上的功能也很突出。本文選取了以下八個節(jié)點:
1.深究情態(tài):表達一種疑惑、反詰或責難的情態(tài)。例如:
(35)吾所以亡者,果何故哉?(《呂氏春秋·審己》)
其義為:“我現(xiàn)在流亡在外,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果”在這里意為究竟,表示說話人(齊湣王)對自己流亡在外原因的不解。
2.料定情態(tài):表示事件的結果或情況的發(fā)展與說話人的預期一致,屬于評價情態(tài)。例如:
(36)黎且謂景公曰:“……哀公新樂之,必怠于政?!薄Ч珮分?,果怠于政。(《韓非子·內(nèi)儲說下》)
黎且對齊景公說,魯哀公得到新的女樂,必然會怠慢朝政。后來哀公得到齊國饋贈的女樂,果然怠慢朝政。這里表示“哀公怠慢朝政”與黎且的預期完全一致。
3.實然情態(tài):表示說話人對命題真實性的確認肯定,或事件的結果、情況的發(fā)展與說話人的預期一致,是敘實的、已然的。例如:
(37)桓公將救之,管仲曰:“君勿救也?!薄腹痪榷焱觥#ā豆茏印ば枴罚?/p>
齊桓公將要發(fā)兵解救莒國,管仲說:“您不要救莒國?!被腹粵]有救莒國,莒國所以滅亡了。在這段話中,管仲并未對莒國的滅亡進行預測,桓公果然沒有解救莒國是對歷史事實的陳述。因此,“果”在這里不具備料定的功能,只表示實然情態(tài)。
4.假設條件:這時,“果”往往位于假設復句中的前一分句,用來對客觀事物進行假定性的說明。例如:
(38)果遇,必敗。(《左傳·宣公十二年》)
其義為:“如果真的相接觸,就一定會戰(zhàn)敗。”“果”在這里表示假設,因為彼時“相遇”這一行為尚未發(fā)生,只是說話人進行的主觀推測。
5.界變:能夠起到界變功能的是表示“終于”義的副詞“果”。界是語言對象中的具有相對統(tǒng)一的、均質的意象,副詞中表示界的轉換或變化的功能就是“界變”。在這種句式中,前一分句與后一分句所處的時態(tài)往往是先后關系。也就是說,從先前的狀態(tài)到之后的狀態(tài)是需要經(jīng)過界變的。例如:
(39)晉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晉國。(《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其義為:“晉侯(晉文公)在外奔波了十九年,才最終成為晉國國君。”成為國君是重耳身份的轉變,他從流亡在外的“公子”變?yōu)椤皣?,在性質方面發(fā)生了變化。
6.反問:主要見于表“究竟”“果真”義的副詞“果”。反問是句類的一種,在反問句中,說話者往往都表達一種深究的情態(tài),因此,反問和深究情態(tài)是有直接關聯(lián)的。例如:
(40)吾欲以教之,庶幾其果為圣人乎?(《莊子·大宗師》)
其義為:“我本想教給他圣人之道,不久后他果真就成了圣人了嗎?”這是女偊在與南伯子葵談道時所采用的一種論證方法——反問論證,“果”在此處的功能不能簡單理解為幫助構成疑問句,而是表達語氣更強的反問。
7.真值確認:即確認一個語句或語段所反映的客觀事實。表示“果真”義的副詞“果”,在疑問句中表達對命題真?zhèn)涡缘拇_認的功能,發(fā)話人在說話時所關注的焦點是所述命題是否為真,也見于假設句中假設命題為真的情況。例如:
(41)(末云)你姐姐果有信行?(元代王實甫《西廂記雜劇》第二本第二折)
在進行真值確認時,說話人并不知道命題的真?zhèn)?,往往采用是非問的方式發(fā)問,同時十分期待對方給出回答。因此,它與“反問”功能又有不同。
8.補充確認性解說:這是確認性解說與補證性解說的結合,節(jié)點中簡稱“補充”。確認性解說通過對前述事實和情況的肯定與確認,從不同的角度對前文做出更進一步的引申和解說。補證性解說或者是通過提出原因和理由對前面的現(xiàn)象、情況加以證實并做出解釋;或者是通過事實和結果的實現(xiàn)以證實、說明原先的預計和想象的正確。在“果”的語料當中,這兩個功能往往共現(xiàn),故本文將之視為一個節(jié)點。例如:
(42)其子曰:“不筑,必將有盜?!薄憾笸銎湄敗#ā俄n非子·說難》)
其義為:富人的兒子說:“不修墻,肯定會遭到盜賊?!蓖砩瞎粊G失了大量的錢財。此例即以下文的結果“大亡其財”,對前文的預計“有盜”進行確認以及進一步解說?!肮焙蟮牟糠謴膬蓚€方面來說明“盜”:不僅表明了“盜”的對象是財物,更說明了“盜”的程度之“大”。
概念空間的建構大致可以分為兩條路子,一是“以面帶點”,二是“由點及面”(潘秋平、王毓淑,2011)。前者立足于跨語言研究及其所建構的概念空間,采取相合處拼接,并依據(jù)現(xiàn)有語料改變或增加部分節(jié)點與節(jié)點之間的連接方式,從而成為一個適合于所研究對象的概念空間;而后者僅僅依據(jù)語料來建構概念空間。本文采用前一種方法,首先對已有的概念空間進行“嫁接”,然后補充擴大節(jié)點,從而構建新的概念空間。
我們選取了學界的三個概念空間,分別是Haspelmath(1997)不定代詞的概念空間、Haspelmath(2004)與連詞有關的概念空間、郭銳(2010)副詞補充義與相關義項的概念空間。這三個概念空間分別如圖1、圖2、圖3所示:
通過“嫁接”上述三個概念空間,可以得到一個初步的與連詞、副詞等相關義項的概念空間。具體如圖4所示:
在圖1中,“條件”實際上就是“假設”,因此,本文將這個節(jié)點更名為“假設”,使之更符合“果”的實際——古漢語中的連詞“果”可以看作假設連詞。而“疑問”這個節(jié)點對于“果”的研究而言范圍過大,故將“疑問”更名為“反問”更為貼切。這樣一來,我們就得到一個修正了的原始的概念空間。具體如圖5所示:
在得到一個初步拼合的概念空間之后,下面就應該從“果”的語料著手來添加新的節(jié)點了。根據(jù)“果”的不同概念功能,本文繪制了相關的矩陣圖。具體如表1所示:
表1 “果”的概念功能矩陣圖
表格說明:“—”表示未出現(xiàn),“+”表示出現(xiàn),“++”表示大量出現(xiàn)。
根據(jù)CCL語料庫所作出的斷代劃分,本文對這14個時期“果”的不同詞性的使用情況進行了統(tǒng)計。具體如表2所示:
表2 CCL語料庫古漢語“果”的詞性數(shù)量統(tǒng)計
在語料統(tǒng)計的基礎上,確定了各個時期“果”的詞性數(shù)量后,本文還統(tǒng)計了這些時期所對應詞性下“果”的具體義項數(shù)量。具體如表3所示:
表3 CCL語料庫“果”作副詞、連詞的義項數(shù)量統(tǒng)計
戰(zhàn)國 66 22 5 1 1 3西漢 78 5 4 1 — 3東漢 62 6 — 2 — —六朝 92 16— 4 — 6唐代 136 28 — 4 14 —五代 17— — — — —北宋 262 9 2 2 1 2南宋 43 5 1 — — —元代 25 11 1 — — 3明代 220 83 15 — — 21清代 141 59 13 — — 12民國 31 35 8 1 — 9
構建“果”的概念空間需要從上述矩陣與統(tǒng)計的結果入手,從局部到整體地分別構建不同區(qū)域的節(jié)點的連接方式。在本文中,節(jié)點之間的關聯(lián)用連線(如“—”“|”)表示,存在虛化軌跡的節(jié)點之間則用“→”表示。下面,我們就對“果”的節(jié)點的具體連接展開論述。
1.果決的—果實
觀察西周時期的語料,可以發(fā)現(xiàn),“果”只存在“果決的”與“果實”兩項概念功能。潘秋平(2011)指出,若一個形式僅承載兩個功能,這兩個功能在普遍的幾何空間里就必須相鄰。因此,我們將“果決的”與“果實”連線。
2.終于→料定情態(tài)→究竟
從“果”的“果然”“果真”“究竟”“終于”的四個概念節(jié)點出發(fā),如果不計方向,四個節(jié)點的排列組合將會呈現(xiàn)18種情況,具體如圖6所示(見下頁):
那么,這些節(jié)點的排列方式應該是怎樣的呢?吳福祥(2014)指出,假如我們發(fā)現(xiàn)某種語言(L1)的語素F具有ABC三種功能,而L2和L3兩種語言的對應語素F1和F2分別只有功能AB和功能A,那么ABC三種功能之間的衍生方向即為A→B→C。簡言之,某種多功能語法形式在多語言的對應語法形式中的呈現(xiàn)方式為:
a語言(F1):功能A、功能B、功能C
b語言(F2):功能A、功能B
c語言(F3):功能A
因此,唯一的排列方式只能是A→B→C。
結合表1所示,“果然”和“果真”應該在底圖上處于鄰接區(qū)域,因此,應排除圖6中的(3)(4)(5)(6)(11)(12)(13)(15)(17)(18)十種情況,這樣就剩下了8種。我們又對西周至唐代的“果然”“果真”“終于”在矩陣上的排列情況進行了統(tǒng)計,具體如表4所示:
表4 西周至唐代的“果然”“果真”“終于”矩陣圖
從表4來看,“果然”“果真”與“終于”應該處于鄰接位置,因此,(1)(14)兩種情況也應該被排除。這樣剩下的6種情況分別為(2)(7)(8)(9)(10)(16)。再根據(jù)西周至戰(zhàn)國“果然”“果真”“究竟”的矩陣排列,如表5所示:
表5 西周至戰(zhàn)國的“果然”“果真”“究竟”矩陣圖
由此可知,“果然”“果真”與“究竟”應該處于鄰接區(qū)域,(2)(16)兩種情況可以排除,剩下(7)(8)(9)(10)四種情況。由于(7)與(9)是相同的構造,因此,再排除一種,最終剩下三種情況。于是,我們得到了“果然”“果真”“終于”“究竟”可能的排列方式,如圖7所示:
在現(xiàn)代漢語中,“果然”和“果真”都是表示料定情態(tài)的評注性副詞,它們在古漢語中所對應的“果”同樣可以半幅評注,二者只是在使用的句類上稍有不同。表“果然”的“果”一般用于陳述句,表示事實與所料相符;而表“果真”的“果”除用于陳述句外,還往往出現(xiàn)在表深究情態(tài)的疑問句中進行真值確認。為處理方便,在此不妨將“果然”與“果真”所在的節(jié)點先處理為“料定情態(tài)”。那么,上述三種排列方式在不考慮方向的前提下,實際上就成為了“終于—料定情態(tài)—究竟”。
從矩陣上看,“果”在表示“究竟”的語義出現(xiàn)時,已有“終于”與“料定情態(tài)”兩項概念。因此,就可以斷定“料定情態(tài)—究竟”的方向是“料定情態(tài)→究竟”,這是因為線性排列方式只有一種,而且要符合語法化單向性的鏈條,所以可能的結果只能是“終于→料定情態(tài)→究竟”。
其實,在這幅簡單的一維語義地圖上,已經(jīng)體現(xiàn)出“非主觀性→主觀性→交互主觀性”的主觀化范疇的語法化軌跡(潘海峰,2017:111)。“終于”是表示界變的時間副詞,含有[+敘實][+已然][+非主觀性]的語義特征,因為事情發(fā)生的先后順序的表達要求制約了其主觀化表達。料定情態(tài)副詞“果然”則具有[+敘實][+已然][+主觀性]的語義特征,它除了具有交代事情已發(fā)生的功能外,還包含著事情的結果與所預料一致的含義,因此,它具有主觀性。例如:
(43)武王果以甲子至殷郊。(《呂氏春秋·貴因》)
僅看這一句話,理解為“武王最終在甲子時到達殷郊”也是可以的。不過,聯(lián)系上下語境來看,前文已交代武王曾說“吾已令膠鬲以甲子之期報其主矣”,那么,“以甲子至殷郊”就不應該是單純地交代事情發(fā)生的結果(即“已然”),而是具備了印證前文的功能,即此處的“果”具有“實然”的語義特征。因此,將它理解為“最終”就頗不合適了?!肮妗眲t在“果然”的基礎上又具備了[+交互主觀性]的語義特征。“果真”的交互主觀性體現(xiàn)在說話人發(fā)話的行為并非是完全著眼于命題內(nèi)容,而很大程度上是為了達到言聽雙方的交際互動?!熬烤埂眲t屬于追究與反詰類的情態(tài)副詞(潘海峰,2017:111),具有[-敘實][-已然][+交互主觀性]的語義特征。例如:
(44)吾所謂之其果有謂乎?其果無謂乎?(《莊子·齊物論》)
3.“料定情態(tài)”內(nèi)部及周邊節(jié)點的排列
在概念空間中,“料定情態(tài)”這個節(jié)點的顆粒較大,因此,這個節(jié)點還可以進一步細化。節(jié)點“料定情態(tài)”包含“果然”與“果真”兩個基本概念節(jié)點,而語用功能范疇則涉及“真值確認”。上文已經(jīng)指出,“果真”的交互主觀性是“果然”所不具備的,“果真”的交互主觀性主要體現(xiàn)于在疑問句中能夠進行真值確認的能力。也就是說,“果然”加上“真值確認”在肯定句中的語用功能,起到加深強調的作用,從而成為“果真”。例如:
(45)吾聞古者夔有一足,其果信有一足乎?(《韓非子·外儲說左下》)
這里,發(fā)話者的目的是對命題內(nèi)容進行真值問詢,希望得到一個肯定的或否定的回答。它不僅使用重復的手法,還使用了兩個情態(tài)副詞“果”和“信”來加強想要進行真值確認的情態(tài)。因此,此處的“果”譯為“果然”顯然是不行的,應譯為“果真”。
通過對方言的考察,可以發(fā)現(xiàn),對已經(jīng)發(fā)生的、正在發(fā)生或將要發(fā)生的事情進行真值確認時,也普遍使用帶語素“真”的詞語,而不是“果然”。例如:
(46)大冶話“真?zhèn)€”:今兒真?zhèn)€落雨了。(訪談語料)
(47)赤壁話“果真”:今天果真下雨了。(訪談語料)
(48)泉州話“真的”:今天真的下雨了。(訪談語料)
(49)蘇州話“果真”:只是你要果真遠行,必須先告訴我一聲。(葉祥苓《蘇州方言詞典》)
經(jīng)過上述的論證,我們認為,“果然”“果真”“真值確認”三者的排列方式應是:“果然→真值確認→果真”。再結合上文“終于→料定情態(tài)→究竟”的排列方式,可以得出料定情態(tài)節(jié)點內(nèi)部及其周邊節(jié)點的排列方式。具體如圖8所示:
4.深究情態(tài)—反問
“深究情態(tài)”最直接的表現(xiàn)手段就是出現(xiàn)在反問句中,這在我們所考察的語料中均是如此。例如:
(50)古漢語“果”:天下果有姣好女子若是者乎?(清代嚴有禧《漱華隨筆》卷二)
(51)現(xiàn)代漢語“究竟”:漢藏語系究竟可以分為幾個語族和語言?(CCL語料庫)
(52)英語“exactly”:Exactly what are you trying to tell me?
(你到底想對我說什么?)(《牛津雙解》)
(53)葡語“diabo”:Que diabo quer você?
(你到底要什么?)(《葡漢詞典》)
因此,不妨將“深究情態(tài)”與“反問”連線。
5.果實→結果—完成
我們對西周至東漢時期“果”作為“果實”“結果”的義項進行了統(tǒng)計,并繪制了矩陣圖。具體如表6所示:
表6 西周至東漢“果實”“結果”矩陣圖
從表6可以看出,“果實”義在西周時期就已出現(xiàn),“結果”義直到東漢時期才首次出現(xiàn)。因此,這兩個節(jié)點可能的排列方式只能是“果實→結果”。谷峰(2011)指出,古漢語中的“果”本義為名詞,指樹木的果實,后引申為“結果”,在先秦文獻中多指“戰(zhàn)果”。打仗打完了才會有結果,于是就引申為戰(zhàn)爭的“完成、實現(xiàn)”。戰(zhàn)爭勝利了才會獲得成功,所以“果實→結果”便擴展為“果實→結果—完成—成功”。
6.果然—完成—果真
從語料來看,“不果V”出現(xiàn)的頻率非常高。例如:
(54)君是以不果來也。(《孟子·梁惠王下》)
(55)吾去汴州,汝不果來。(唐代韓愈《祭十二郎文》)
(56)“……不昭,不如其已也?!蹦瞬还怼#ā蹲髠鳌ざü辍罚?/p>
(57)叔孫曰:“……寡君之命介子服回在,請使當之,不敢廢周制故也?!蹦瞬还?。(《左傳·昭公二十三年》)
在處理這一結構時,一些學者(楊伯峻,1981;何樂士,1985等)傾向于將“果”作“果真”“果然”解;另外一些則傾向于作“完成”解(楊樹達,1954;馬景侖,1991;王力,2012等)??梢姡诒硎玖隙ㄇ閼B(tài)與“完成”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lián)系,因此,不妨將二者之間連線。
7.果然—果決的—果真
我們注意到,“弗果V”在語料中出現(xiàn)的頻率也非常高?!吨腥A大字典》(1978:1144)將“果”解釋為“決也”,即形容詞“果決的”。王力(1989:180)也同樣指出,“弗和勿后面的及物動詞不帶賓語是無可爭辯的事實”,這就從側面證明了此處的“果”不能像“不/未果V”中的“果”一樣作動詞“完成”。朱城(2015)在談及“果”的語氣副詞用法的形成時,亦曾提出語氣副詞“果”來源于表“果敢,決斷”義的形容詞“果”,“果決、果敢”意味著做事決斷、志在必得,也預示著會取得真實的、實際的效果??梢?,“弗果V”中的“果”應該視為形容詞。因此,我們不妨將“果決的”與語氣副詞“果真”“果然”連線。
8.“補充→順承→終于”的排列
通過考察古漢語中的“果”及其在普通話、現(xiàn)代方言、英語、葡語的對應語法形式,可以發(fā)現(xiàn),現(xiàn)代漢語中的“果然”具備了“補充”“順承”“終于”三個功能。例如:
(58)果然,這條公路修好了,如今到東山去,只要兩個小時不到了。(呂叔湘《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
這里的“果然”是指公路修好后的狀態(tài),表示事情的完成,可以更換為“最后、終于”。同時也具備承接上文的作用,不僅重復證明了公路修好的事實,而且補充了上文所沒有提供的信息“如今到東山去,只要兩個小時不到了”。因此,它還具有補充確認性解說的功能。
再看現(xiàn)代漢語中的“然后”:
(59)先討論一下,然后再做決定。(順承)
(60)先時刮了幾天風,然后又下了幾天雨,然后才晴的。(補充)
英語中的really同樣具備“補充”的功能,例如:
(61)I want to help, I really do.
(我想幫忙,真的。)(《牛津雙解》)
至此,我們可以得到現(xiàn)代漢語中的“果然”“然后”與英語中的“really”這三個節(jié)點的排列方式。具體如圖9所示:
9.“完成”“界變”“終于”“徹底的”的排列
“完成—徹底的”可以從葡萄牙語多功能語法形式completo得到印證,例如:
葡語中的多功能語法形式completar則可以體現(xiàn)“完成”“界變”“終于”三種功能。例如:
例(64)的“年滿18歲”,是在17歲的基礎上發(fā)生了界變。因此,這一句話體現(xiàn)出“完成”“界變”兩種功能。再如:
在英語中,多功能語法形式“complete”具有“徹底的”“完成”“界變”三種功能。例如:
(66)I felt a complete idiot.
(我覺得自己是個十足的笨蛋。)(《牛津雙解》)
(67)Work on the office building will be complete at the end of the year.
(辦公大樓工程將于年底竣工。)(《牛津雙解》)
(68)I only need one more card to complete the set.
(我只差一張卡片就配齊全套了。)(《牛津雙解》)
英語中的多功能語法形式finally則具備“徹底的”“最終”“界變”三種功能。例如:
(69)I finally managed to get her attention.
(我終于設法引起了她的注意。)(《牛津雙解》)
(70)When they finally arrived, it was well past midnight.
(他們最后到達時已經(jīng)是第二天凌晨。)(《牛津雙解》)
(71)The matter was not finally settled until later.
(直到后來事情才得到徹底解決。)(《牛津雙解》)
至此,根據(jù)葡語中的多功能語法形式“completo”“completar”與英語中的多功能語法形式“complete”“finally”的語法功能分布,我們可以得到這四個節(jié)點的排列方式。具體如圖10所示:
將上文所有節(jié)點的排列進行拼接、整合,我們會得到一個修訂的、相對完整的概念空間。因為表示“料定情態(tài)”的功能在“果”的所有功能中占比最大,所以我們判定古漢語中的“果”主要作料定情態(tài)副詞,并將它命名為“以料定情態(tài)副詞為核心的概念空間”。這個概念空間主要展示的是“果”的多功能之間的語義關聯(lián)模式,卻并不能體現(xiàn)各功能間的虛化方向。具體如圖11所示:
為了能展示“果”的歷時虛化軌跡,我們將存在虛化關系的兩個節(jié)點之間加上箭頭符號“→”,從而得到“果”的歷時的動態(tài)的概念空間。各節(jié)點之間箭頭的方向已在上文有所論述,此處僅做展示。具體如圖12所示:
我們認為,這個歷時動態(tài)的概念空間符合最小關聯(lián)度原則,能夠直觀清晰地呈現(xiàn)“果”的語義關聯(lián)及虛化軌跡。從圖12可以看出,存在連線的兩個概念功能直接相關;存在虛化軌跡的兩個功能之間由箭頭相連。這樣一來,不同功能之間親疏遠近的關系就體現(xiàn)出“果”語義演變的歷時進程。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繪制的以料定情態(tài)副詞為核心的動態(tài)的概念空間,雖然體現(xiàn)出“果”各個功能間的語義聯(lián)系,卻未能標明各個功能出現(xiàn)的具體時間。因此,如果要考察“果”各個功能之間的虛化軌跡的話,還必須借助以底圖為核心所繪制的具體語義地圖。此外,還需要說明的是,隨著更多古籍文獻資料、更多其他語種材料的納入與研究范圍的拓展,本文所繪制的概念空間圖仍有進一步修正的可能,同時也存在著可容證偽的空間。
綜上所述,“果”是古漢語中的多功能語法形式,具有多種意義與用途,這主要體現(xiàn)在句法功能、概念功能、語用功能上。從句法功能來看,古漢語中的“果”詞性多樣,至少有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連詞五種詞性。從概念功能來看,每種詞性下的“果”又體現(xiàn)出不同的詞義、具備不同的表達作用。從語用功能來看,“果”能夠進行“深究”“料定”“假設”“真值確認”“補充確認性解說”。古漢語中的“果”之所以能集眾多功能于一身,是由于各功能間的特殊的語義關聯(lián)。我們通過構建以料定情態(tài)副詞為核心的概念空間語義圖,可以直觀清晰地呈現(xiàn)出“果”的多義關聯(lián)模式;而通過構建“果”的歷時動態(tài)的概念空間,則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出其語義演變的歷時進程。需要指出的是,隨著語料的進一步豐富與研究范圍的拓展,本文所構建的概念空間語義圖也存在著進一步修正和完善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