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艷
深化教育改革永遠在路上,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也永遠沒有盡頭。過去語文教學模式的單一化使得學生和教師只重知識的積累和讀寫技能的機械訓練,而偏離了語文知識、能力、習慣綜合發(fā)展的目標,偏離了語文學科工具性教育、人文教育、人格培養(yǎng)綜合發(fā)展的目標。在這個背景下,“語文主題學習”適時而生,師生們開始放手在語文教改的天地里縱橫馳騁。
一、“語文主題學習”遵循淡化教材而不脫離教材的原則
葉圣陶曾說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边@就是說,語文教學不應拘泥于教材?!罢Z文主題學習”的理念是把教材的一個單元看作一個整體,整合本單元的人文與語文要素主題,區(qū)分課型,做到一課一小得,一單元一大得,最終使學生獲得知識能力與精神的共同成長。這要求教師科學地利用教材,把教材的示例作用、引導作用、熏陶作用展示出來,以培養(yǎng)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為主,每一類知識點都讓學生自己體會,讓學生自己圍繞主題進行閱讀、感悟、創(chuàng)新,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語文教材的選文存在一定的陳舊性、單一性及盲目性,因此,教師不應一味地拘泥于教材,而是應以教材為基礎,拓展學生的讀書視野,擴大學生的閱讀范圍?!罢Z文主題學習”圖書為師生提供了充足而豐富的學習資源,讓大量閱讀、大量語文實踐得到了保障。在語文主題教學過程中,淡化教材而不脫離教材的原則變得越來越重要,這讓教材的示范作用、引領作用、熏陶作用得到充分發(fā)揮,它將教材和“語文主題學習”系列圖書相結合,讓精讀和略讀相得益彰、相輔相成,讓教材和讀本、課堂和課外融為一體。在我的課堂上,有舒婷的《往事二三》,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等,更有學生所鐘愛的《讀者》等雜志,這樣以統(tǒng)編教材為主線,給教材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再加上教師的點評分析,老師永遠有活水,學生常感新鮮。
對教材的運用,我主張獨抒“靈性”,張揚個性,我們要敢于滲入教師的主觀理解和感情注釋,緊密地聯(lián)系生活,注入生活的活水。教師的課堂語言也要多點個性化的語言。少點教參語言、教材語言,教師要進行自我解放,千萬不能受教材羈絆,要讓學生大膽、無拘束地傾訴自己的理解和感情,學好教材,用好教材,不脫離教材。
二、“語文主題學習”遵循整體性原則和引導性原則
“語文主題學習”要求教師對所教的內容有一個整體設計、宏觀把握,這里的整體設計就是要求教師要有語文主題教育思想,有宏觀的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方向,在這一要求的前提下,教師要善于分層教授,制訂合適的規(guī)劃,做到每學年、每學期都有一個總體目標,每單元、每課都有單元整體目標。
“語文主題學習”的整體性原則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的整體性原則是指如何從宏觀上高屋建瓴地設計學年度學習目標、單元學習目標、周教學計劃、每天學習任務等,做好主題學習量上的規(guī)劃和宏觀學習目標上的要求。狹義上的整體性原則是指課堂教學中以一篇課文為基點,向“面上”輻射,把一篇課文中學習到的知識遷移到多篇文章的學習中。在這一原則的指導下,在具體語文課堂上摒棄過去的肢解美文、瑣碎講析、滿堂灌、滿堂問的教學方式,要求學生整體感知文章的內容,整體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要求課堂上抓重點,破難點,以點帶面,讓語文學習重感知、重積累、重熏陶,還課文一個完整的“面貌”。
“語文主題學習”的引導性原則,是在整體性原則的指導下,對不同層次的學生、不同語文知識、不同語文能力進行分層分項的教學。引導性原則強調的是在整體性原則的構建下,語文學習的目標性和針對性。引導性原則具有靈活性,帶有任務性,是“語文主題學習”的關鍵,是聯(lián)系教材和主題讀本、課外閱讀資料的紐帶,是完成教學任務的突破口。引導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知道往哪里學,怎么學,激活學生語文學習和閱讀的激情和興趣,讓學生活躍起來。引導原則除了緊扣教材之外,還可以結合教師的自身愛好和平時積累,滲入社會熱點、身邊故事。學生的思維異常活躍,他們會調動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和積累的各種知識對相關事件進行深入思考。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并加以引導,讓“語文主題學習”和學生生活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真正形成大語文主題教育的格局。
三、“語文主題學習”要注重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遵循貼近生活的原則
“語文主題學習”是以高效課堂、學生自主學習和課內大量閱讀為特征,以編寫圍繞教材單元“主題”的實驗教材為載體的語文學習體系,在教學中圍繞某個相對集中的、獨立的主題展開學習,學習內容既是經(jīng)過結構化處理的,同時又是開放的、多元的。這一教學活動本身就是一種創(chuàng)新活動的展示,同時更蘊含語文教育的創(chuàng)新思維培養(yǎng)原則,有利于打破傳統(tǒng)語文教學模式,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培養(yǎng)學生動手實踐、參與生活的能力。
創(chuàng)新思維的特征主要是積極的求異性、洞察的敏銳性、想象的創(chuàng)造性、知識結構的獨特性、靈感的活躍性等,這些特性也正是語文主題學習活動所追求的教學目標。譬如散文教學,在把握文章主題時,我們可以讓學生把主題相近的文章放在一起,比較閱讀,涵泳其中,由此及彼。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讓學生采用藝術手法來表現(xiàn)文章主題,或以優(yōu)美的散文語句敘述,或以詩歌的形式再創(chuàng)造,或以繪畫的方式來展現(xiàn),這實際上是藝術的再創(chuàng)造,它能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
“語文主題學習”最終要觸及生活,貼近生活,融入生活?!罢Z文主題學習”的視野不僅僅是幾本讀本、幾本名著和幾份雜志,而是讓學生抱著正確的態(tài)度在生活中學語言、學語文,要讓老師和學生都強烈地感受到語文近在身邊,生活處處皆語文。讓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也是語文主題活動的一種必要延展,一種更深刻的表達,學生有了生活的實際感受,也就有了語文的活水源泉。
(作者單位:江蘇省豐縣華山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