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嬋娟
摘 要:思辨意識哲學和文化哲學是西方哲學史上一直存在著兩種哲學范式,前者在西方哲學史上占據(jù)兩千多年支配地位,后者一直到19世紀才開始凸顯。馬克思的博士論文《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與伊壁鳩魯?shù)淖匀徽軐W的差別》(以下簡稱“博士論文”)一改西方傳統(tǒng)哲學模式,開始了哲學研究范式變革的努力。因此,通過梳理博士論文中文化哲學思想,旨在探討馬克思博士論文的文化哲學思想的理論價值意義。
關(guān)鍵詞:哲學范式;思辨意識哲學;文化哲學;博士論文
中圖分類號:D9 ? ? 文獻標識碼:A ? ?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10.065
1 西方哲學史上兩種哲學理解范式的歷史演變
1.1 西方哲學史上兩種不同的哲學理解范式
西方哲學史有兩種不同的哲學范式,源于它們的研究路徑不同。一種是思辨意識哲學,這種理解范式把自然當作主要關(guān)注對象,并用規(guī)定自然的準則來衡量一切包括人自身。另一種是關(guān)注人的生命價值和意義的文化哲學范式,這種理解范式的特征是:以人創(chuàng)造的文化世界為主,并聚焦在人類的現(xiàn)實生活上。它更多關(guān)注的是個體性、差異性、價值性,并透過分析人的文化世界達到對人的把握。
1.1.1 古希臘時期兩種哲學范式的形成
作為雄霸西方哲學思想主流兩千多年之久的思辨意識哲學從古希臘開始就占據(jù)著主導地位。從泰勒斯以水作為世界的本原開始,古希臘哲學家試圖去尋找世界的本原,一種產(chǎn)生世界萬物的基礎,由此可見希臘人崇尚“一”的統(tǒng)一理念,對理念世界的認識即哲學,哲學和自然科學在希臘是交織在一起的,早期的希臘的哲學家都有著另一重身份,那就是數(shù)學家、物理學家。實際上,在古希臘,哲學還有另一種含義,它是由蘇格拉底和智者派開辟的,這種哲學范式是圍繞著實踐問題展開的哲學,他關(guān)注人的美德、智慧、正義等現(xiàn)世人的生命價值。
1.1.2 近代自然哲學兩種哲學范式的發(fā)展
隨著近代自然科學特別是實驗科學的發(fā)展,思辨意識哲學和現(xiàn)代自然科學的理論范式逐步交織在一起。從笛卡爾起,數(shù)學的普遍化和理性化、形而上學的統(tǒng)一性原理占主導,支配著整個哲學運動的發(fā)展。生活于世界的人、人的特殊性都被消解了,一些哲學家把人看作一具冰冷的機器,僅僅比一般的機械復雜、精細一些,以至于能夠得出“人是機器”的結(jié)論。在這種哲學范式中,人的個別性能動性和特殊性被抹殺,人生存的意義和價值完全被冷冰冰的外在規(guī)律性所取代。
1.1.3 德國古典哲學時期兩種哲學范式的發(fā)展
德國古典哲學的開創(chuàng)者康德區(qū)分了感性和理性,他提出了先天感性直觀形式和知性范疇,黑格爾則用客觀獨立存在的精神實體即絕對觀念來解釋理性和感性,主體與客體,使世界二重性的矛盾得以克服,黑格爾在邏輯學課程中明確地把自己的哲學稱為“思辨哲學”。文德爾班認為,“19世紀哲學發(fā)展的重大轉(zhuǎn)變表現(xiàn)為關(guān)于價值和意義問題的思考重新成為哲學關(guān)注的中心問題。在哲學領域中,對于實踐問題的關(guān)注程度開始超過對于理論問題的關(guān)注,例如心理學、自然哲學、人類學、歷史哲學、法哲學和宗教哲學等實踐哲學學科開始得到發(fā)展。”
1.2 文化哲學對思辨意識哲學的超越
1.2.1 文化哲學作為一種新的哲學范式。
文化哲學是一種關(guān)注人的價值意義的哲學范式。文化哲學范式則把人從自然科學化的體系中解救出來,讓其回歸生活世界,以彰顯人的價值和存在意義。
文化哲學是一種根植于人的現(xiàn)實性的哲學范式。自然主義把人看成自然物,宗教神秘主義把人看成是上帝的創(chuàng)造物,理性主義把人看成理性的存在物。在文化哲學看來,人就是文化的存在物,人通過文化的創(chuàng)造進行自我創(chuàng)造,是根植于人的現(xiàn)實性的文化哲學。
1.2.2 文化哲學對思辨意識哲學的超越
首先,思辨哲學無論采取什么邏輯方法,它都是在為本體和知識尋求一種普遍必然性作為基礎。在不同時期這個“基礎”有不同的名稱,例如,理念、天賦觀念、先驗主體、絕對理念。但在實踐中這些“基礎”并沒有得到證明,導致思辨哲學遭遇困境,于是不得不轉(zhuǎn)而求助于信念,證明上帝的存在。
其次,思辨意識哲學是建立在世界二重化的基礎上的,從巴門尼德開始就有“意見之路”和“真理之路”,柏拉圖劃分的兩個世界,康德有“物自體”存在的世界,世界二重化把人置于兩個世界的境地,割裂人的世界,對于思辨意識哲學來說就是他自身的理論困境,永遠無法克服。
2 馬克思博士論文的文化哲學意蘊
文化哲學具有濃厚的人文氣息,它關(guān)注現(xiàn)實的生活世界,關(guān)心人的生存境遇的特征,從這個視角出發(fā),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博士論文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哲學思想。
2.1 偶然性與必然性:兩種不同的哲學思維模式
馬克思在博士論文的第一章寫到德謨克利不承認感性世界的真實存在,認為必然性即自然規(guī)律才是真實的存在,感性世界不過是主觀假象,因此,他把必然普遍規(guī)律作為他的哲學研究對象。伊壁鳩魯則把感性世界視為真實存在的客觀存在。在“實踐活動”上,德謨克利特走遍半個世界尋找他所追求的必然性,據(jù)說,為了不受感性世界的迷惑,他刺上了自己的雙眼。而伊壁鳩魯則在哲學中感到幸福,獲得了心靈無紛擾的寧靜,臨死前泡了個澡喝了美酒,然后安然離世。兩位都是研究原子論的古希臘哲學家,但是無論從理論意識上還是實踐活動方面,都是截然相反的。
馬克思肯定了伊壁鳩魯對偶然性的強調(diào),伊壁鳩魯把偶然性看成是真實的存在,正如西塞羅對他的評價:“太陽在伊壁鳩魯眼里,只有約莫兩尺大”。顯然,伊壁鳩魯?shù)恼軐W研究對象就是眼前的這個客觀世界,他認為追求必然性是一件悲哀的事情,因為根本就找不到,因此他呼吁大家,如果想獲得自由那就研究哲學,那么你將立刻獲得自由,顯然伊壁鳩魯是反對科學(自然規(guī)律)的,追求自由是馬克思對自己哲學的明確定位,但是馬克思并不反對科學,他生活的年代也是他感受到科學的力量,但是他的時代需要哲學來代替宗教,破除封建統(tǒng)治給人們帶來的壓抑和不自由的困境。由此,馬克思理清了兩者的哲學立場之間的根本差別。
2.2 偶然的偏斜運動:尋找自由之路
馬克思在博士論文中重點對兩位古希臘哲學家的原子說中最大的分歧——偏斜運動進行了分析。伊壁鳩魯認為原子在虛空中有三種運動:直線運動;偏斜線運動;排斥運動。偏斜運動把伊壁鳩魯同德漠克利特區(qū)別開來了。
西方哲學史上的眾多哲學家對伊壁鳩魯?shù)摹霸诱f”持一種貶低與嘲諷的態(tài)度,認為他是對德謨克利特“原子論”的抄襲和歪曲,質(zhì)疑聲從未停止。就連黑格爾對伊壁鳩魯?shù)脑u價也很低,對伊壁鳩魯?shù)莫毺氐脑印捌薄睂W說,黑格爾也不屑一顧,說它只是“一種極端任意的虛構(gòu)”。
馬克思卻看到了伊壁鳩魯哲學的閃光點,力排眾議地對伊壁鳩魯?shù)钠边\動持肯定態(tài)度。在馬克思看來,相對于伊壁鳩魯,德謨克利特并沒有認識到原子偏斜運動的意義。為什么原子會出現(xiàn)偏斜運動?馬克思在博士論文中這樣寫道:“排斥是自我意識的最初形式;因此,它是同那種自認為是直接存在著的、抽象單一的自我意識相適應的?!闭怯捎谠拥呐懦?、沖突、碰撞,才形成世界。馬克思從伊壁鳩魯?shù)脑悠睂W說中揭示了人的自由的文化內(nèi)涵。
2.3 自我意識哲學的現(xiàn)實指向
博士論文依然有黑格爾哲學的影子,馬克思仍然把人的本質(zhì)看作自我意識,這和黑格爾以及青年黑格爾派一樣的觀點,但是馬克思所強調(diào)的“自我意識”卻有著不同的含義。他的“自我意識”帶有現(xiàn)實指向,正是由于伊壁鳩魯哲學的非思辨性,把感性世界當作真實的世界來看待,馬克思才以伊壁鳩魯哲學作為自己的出發(fā)點,這其實是對思辨的揚棄。他明確批判了黑格爾哲學的思辨性,指出這種思辨性是妨礙黑格爾正確認識古希臘自我意識哲學的主要原因,黑格爾的唯心主義的特點是思辨性。
與此同時,馬克思看到了伊壁鳩魯哲學的弊端,伊壁鳩魯超脫塵世,為了躲避異族的迫害,他選擇逃避現(xiàn)實,他的自由離開了現(xiàn)實世界這個基礎,毫無根基,不是定在的自由,無力于改變現(xiàn)實,而馬克思認為的自由,是要與這個不合理的世界作抗爭,哲學不能停留在思辨世界中力求完美,它需要化成一團火,燒向世界,從而改變世界。
3 馬克思博士論文文化哲學思想的重要性
3.1 馬克思博士論文實現(xiàn)了哲學變革,形成一種新的哲學理解范式
馬克思在博士論文中站在伊壁鳩魯?shù)牧錾现С炙雅既恍援斪鞅倔w論,否定了德謨克利特必然性的本體論,實現(xiàn)了思辨哲學的一次顛覆,其實也是對西方理性主義哲學傳統(tǒng)的一次挑戰(zhàn),哲學的根本任務由原來的探求世界的必然性轉(zhuǎn)變?yōu)榻沂粳F(xiàn)實生活世界的偶然性,實現(xiàn)了哲學理解范式的轉(zhuǎn)變。
馬克思博士論文所實現(xiàn)的哲學變革,是以對人的感性世界、人的自由建立起文化形而上學,他突破了黑格爾的精神王國,不會像青年黑格爾派那樣,企圖通過宗教批判實現(xiàn)改造不合理的世界,實際上仍然是割裂哲學與世界的聯(lián)系,馬克思此時盡管把人的本質(zhì)當作自我意識,還屬于精神領域,但博士論文中表述的自我意識思想、自然觀、辯證物質(zhì)觀等,表明自我意識已經(jīng)跟世界產(chǎn)生聯(lián)系,這與唯物史觀息息相關(guān),這對于馬克思唯物史觀的形成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3.2 促成了實踐觀的萌芽
對西方傳統(tǒng)哲學而言,思辨性是最顯著的特點,伊壁鳩魯哲學強調(diào)感性直觀性在主流思想的洪流中,顯然是個異類,整個西方傳統(tǒng)哲學對他評價極低,不屑一顧。馬克思卻把伊壁鳩魯哲學當遺珠,努力挖掘其中的價值。哲學作為時代的精華,它不是停滯不前的,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必然會出現(xiàn)新的事物和現(xiàn)象,作為時代的精華哲學必然要做出反映,與時俱進。思辨是空洞的,必須通過現(xiàn)實生活中的實踐去認識和改造世界。
在馬克思看來,伊壁鳩魯?shù)摹霸悠闭f”代表著“自由意志”,原子有著自己的方向和能動性,直線是對原子的否定,對自由的否定,原子的自由和能動性有著重大的社會實踐意義,原子偏斜意味著自由,意味著哲學的研究對象轉(zhuǎn)向人之生存的感性世界。馬克思在博士論文中提出了“世界的哲學化”和“哲學的世界化”的訴求,這就突破了黑格爾的精神世界,超出了青年黑格爾派的宗教批判的局限領域,突破了伊壁鳩魯沒有根基的自由觀,他將人的精神自由實現(xiàn)與現(xiàn)實的實踐活動結(jié)合起來,朝向現(xiàn)實世界而不是封閉,這在一定意義上顯示出了其實踐觀的萌芽。
4 結(jié)論
黑格爾哲學秉承的是西方傳統(tǒng)的絕對理性主義,是一種服從于必然性的哲學,最終不可避免的淪陷于宗教神學目的論。青年黑格爾派是勵志革新黑格爾哲學的激進派,為了革新,它們開展了大規(guī)模的宗教批判,用自我意識喚醒民眾,馬克思受到青年黑格爾派的影響,肯定了他們對自我意識的大肆宣揚一定程度打破了神的無上地位,但遺憾的是他們把希望寄托在普魯士政府的統(tǒng)治上,并沒有將自我意識哲學的烈火點燃,燒向現(xiàn)實,丟失了回到現(xiàn)實世界的方向,仍停留在精神世界。
馬克思從博士論文開始,便開始了哲學研究范式變革的努力,他肯定了伊壁鳩魯把偶然性作為本體論范疇,代替了德謨克利特必然性的本體論,實現(xiàn)了對黑格爾思辨哲學的一次顛覆,也是對西方理性主義哲學傳統(tǒng)的一次挑戰(zhàn)。馬克思把人的自由轉(zhuǎn)化為本體論的存在以感性世界為基礎,哲學的根本任務在于揭示現(xiàn)實生活世界的偶然性。人要擺脫客觀限制,實現(xiàn)人本質(zhì)的完善與自由,這就需要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在現(xiàn)實世界與精神世界的沖突矛盾中不斷否定自我、肯定自我,尋求自我的人生價值,這些都體現(xiàn)了文化哲學的內(nèi)容與精神意蘊,凸顯了實踐觀的萌芽。
參考文獻
[1]何萍.馬克思主義哲學與文化哲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
[2]魯路.馬克思博士論文研究[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0.
[3]聶錦芳.作為馬克思晢學思想起點的伊壁鳩魯哲學[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51(5):14-17.
[4]衣俊卿.一種新的哲學范式[J].哲學動態(tài).2000,(04):78-80.
[5]陳樹林.馬克思哲學的文化哲學意蘊[J].求是學刊,2006,(04):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