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泳
在任何情況下,虛假的信息和錯誤的信息都會造成惡劣后果,但與公共衛(wèi)生危機相關的不良信息尤其具有危險性。在新冠肺炎中,我們正處于不良信息可能致人喪生的時刻。
在東英吉利大學(UEA, East Anglia University)2月14日發(fā)布的一項研究中,專家們認為,假新聞會令疾病的暴發(fā)更加迅猛。這里所說的“假新聞”包括錯誤信息和在社交媒體上的不正確建議。東英吉利大學的科學家在分析錯誤信息的傳播如何影響疾病擴散時說,任何阻止人們分享假新聞的成功努力都可以挽救生命。研究者之一、UEA醫(yī)學教授保羅·亨特(Paul Hunter)表示:“錯誤信息意味著錯誤的建議會很快傳播出去,并且可能改變人類的行為,讓他們冒更大的風險?!币粋€在新冠肺炎中可以佐證的例子是,2月15日,鄭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通報,一女子疑因出門購買號稱可以治療肺炎的雙黃連,反而因此患上新冠肺炎。
公共衛(wèi)生緊急事件中的不良信息給受害者們帶來了巨大風險。因此,我們會有沖動、并的確有責任去糾正那些不良信息。如果是在一般意義上面向公眾做這件事,我們尚可盡最大努力;但是,一旦不良信息或者陰謀論是被親朋好友所分享時,為親情所困,我們往往會對此感覺束手無策。那么應該怎么辦呢?
首先,我們要記住:大多數(shù)人無意分享不良信息。要是你能聽見他們的心聲,你會發(fā)現(xiàn),實際上,大多數(shù)人恰恰想做的是相反的事情。無論在你的家庭群、工作群還是同學群中,主體用戶希望的都是分享準確的東西。
那么為什么不良信息還會到處流傳呢?可能是因為人們不懂或者不了解,要么信息是從自己信賴的人那里傳來,但更可能是因為,在緊急疫情期間傳播的內容類型導致人們變得不太明智。有證據(jù)表明,情感喚起性更高的內容會使人們的辨別力下降。也就是說,一旦依靠直覺和情感的時候,人們就更有可能相信虛假主張。例如,令人恐懼地宣稱會使人們不假思索地放棄懷疑。
人們對錯誤信息上當,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不注意信息的來源。假托比爾·蓋茨的雞湯帖子讀起來的確很動人,可問題是,像蓋茨這樣的名人,他的公開發(fā)言嚴肅媒體都不會漏報。如果看來看去信息都只是在自媒體和網(wǎng)絡群中打轉,那么你在點“轉發(fā)”之前,一定要做點“盡職調查”,這既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他人負責。
信源種類很多,準確區(qū)分至關重要。有四個很關鍵的標準:其一,信源是誰?他/她是怎么知道他們所告訴我們的這些事的?其二,有無相互獨立的多重信源?比爾·科瓦奇(Bill Kovach)和湯姆·羅森斯蒂爾(Tom Rosenstiel)在《真相》一書中說:“假如無法獲得多重信源,而且證據(jù)量不大,那么我們就不能完全相信信源的敘述—或許具有暗示作用,但無法證實。”信源數(shù)量被視為判斷報道權威性的一個標志。其三,信源是不是報道中所敘事件的直接參與者?他們是不是利益相關者?其四,是否使用匿名信源?使用匿名信源的時候是否給出援引匿名信源的理由?
當人們不盲目沖動,而是停下來思考時,他們實際上非常善于分辨什么是真實的,什么是不真實的。所以,和不良信息作斗爭,關鍵是先推動人們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