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燕美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總體目標和內容”中指出:我們的語文閱讀教學要能讓學生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從而充分激發(fā)他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在實實在在的語文實踐中學習和運用語文。確實,我們的語文課堂閱讀,不應由教師一步一步碎片化的瑣問和少數(shù)優(yōu)秀學生的搶答構成,而應該讓每個學生在探究性問題的引領下自主學習,深思默想,互相啟發(fā),提高語文實踐的能力,從而積淀良好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一、課堂導入:喚醒學生探究的熱情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成功的一半?!碑斘覀兊恼n堂拉開師生共讀、合作探究、匯報展示的序幕,探究的目標就應當為所有課堂閱讀參與者所共知。這樣,大家才會有意識地去進行深度閱讀思考,在語文實踐活動中獲得屬于自己的語文能力。我們知道,學生在文本初閱讀階段,一般只關注事件的大略情節(jié),提取自己感興趣的點點滴滴的信息,從而完成對文本的去陌生化,以此獲得心智的愉悅和滿足。比如他們在剛剛接觸《祖父的園子》一課時,只會獲取蕭紅在園子里胡鬧而祖父一點也不阻止她的情節(jié)后便戛然而止,而對作者“怎么寫”“為什么這么寫”卻少有關注。其實,這種泛閱讀的方式只適用于日常的課外休閑閱讀,對于精讀課文、積累表達等方面的學習則毫無幫助。因此,在導入新課時,教師要有意識地將學生的目光轉移到對課文的閱讀與鑒賞中來。筆者在執(zhí)教該課時,以“祖父的園子里有哪些東西?他們生活得怎么樣?”“你覺得課文中哪些描寫非常有趣?”導入。事實證明,導入時給了學生明確的信息提取和運用分析目標,讓學生充滿挑戰(zhàn)的熱情,很快發(fā)現(xiàn)了蕭紅呈現(xiàn)的“自由”主題,并在挑選、品味自己喜歡的句子中獲得新的體驗,積累了新的表達方式。
二、課中討論:深化學生探究的質量
將閱讀的過程分為句式的探究和文字的探究,從而讓語文課堂真正體現(xiàn)“學習和運用語言文字”“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拓展思維”“積淀語感”等課程目標,是我們語文課堂重要的使命。教學中,筆者讓學生始終徘徊在文本的字里行間,感受語言的情感溫度,體悟作者精妙的表達藝術,從而促進他們閱讀能力的長足發(fā)展。如閱讀《祖父的園子》中蜜蜂、蜻蜓、大紅蝴蝶自由自在地飛;蕭紅跟著祖父自由自在地鬧(下種把種子踢飛,除草把韭菜割掉,分不清狗尾巴草和谷穗,借澆菜仿下雨等);園子里植物自由地生長等等。針對這些有趣的畫面,筆者讓學生自我品讀、批注:(1)你覺得課文哪里的描寫很有趣?說說你的感受。(2)當你在家胡鬧時,你的家人會是什么反應?蕭紅的祖父在小蕭紅胡鬧時,是什么反應?由此你讀到了一個怎樣的祖父?(3)你對蕭紅的行為怎么看?如此,學生帶著探究的話題,在自讀、交流、合作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悟蕭紅表達的意趣,并在人物形象的體會中,有了自己個性化的看法和判斷。
三、課后延伸:拓展學生探究的時空
學生閱讀不應是隨著課堂討論、交流、體驗、感悟的結束而結束,恰恰相反,隨著課文閱讀的暫告一段落,接下來可以讓學生嘗試運用本課閱讀實踐、探究得到的方法、策略進行更多的課外實踐。在閱讀《祖父的園子》時,筆者給學生補充了一些充滿童真、童趣的童年記事類習作片段,如雨后和同學比賽踩水坑,結果鞋子濕漉漉的,雖然腳不舒服,心里卻是開心的;大家打水仗,個個變成落湯雞;模仿小鴨子走路;吃蛋糕時埋頭鉆進去,結果全粘在臉上等,讓學生回憶自己的童年往事,試著寫一寫,像蕭紅那樣充滿情趣的作文。再給他們一個閱讀探究的話題:借用茅盾評蕭紅的《呼蘭河傳》的話,推薦學生課后運用批注的方式去閱讀《呼蘭河傳》,體會蕭紅童年的生活……多樣化的課后閱讀,拓寬了學生的探究時空,他們饒有趣味地運用“蕭紅體”寫著自己的假日生活:“呆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愿意睡多久就睡多久,哪怕睡到太陽照滿臥室也沒人管;愿意把被子堆起來當靠背就把被子堆起來當靠背,不管皺成啥樣也不會挨罵;愿意看一會動畫片就看一會動畫片,愿意看一會《動物世界》就看一會《動物世界》,哪怕把遙控器按得飛快也沒人管;玩累了,把枕頭墊在腿下,被子一直拉到臉上,不管床單歪成啥樣,就呼呼睡去。”對于《呼蘭河傳》整本書的分階段交流匯報更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他們閱讀的興趣更濃,方法更有效。
學生閱讀的過程,既是他們學習、運用的過程,也是培養(yǎng)他們閱讀能力、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過程。如果我們教師刪繁就簡,運用導學討論探究的方式,在導入話題的設計中喚醒學生探究的熱情,在合作交流中深化探究的質量,那么,學生閱讀的思維之花一定會更加絢爛!
(作者單位:江蘇省啟東市近海小學)
責任編輯:劉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