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楠,李 爽
(1.云南省國土資源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216;2.云南省地質調查院,云南 昆明 650216)
云南瀾滄縣南現銅鉛鋅多金屬礦區(qū)位于普洱市瀾滄縣城55°方向平距34Km處,行政區(qū)劃隸屬瀾滄縣糯扎渡鎮(zhèn)南現村管轄。礦區(qū)位于南瀾滄江復雜火山巖帶中南段火山島弧區(qū),成礦遠景區(qū)劃屬思茅-勐臘鉛鋅銀成礦帶(Ⅱ) 雅口街銅鉛鋅找礦遠景區(qū)。
礦區(qū)內主要出露二疊系大新山組(Pd)、上三疊統(tǒng)小定西組(T3xd)、中侏羅統(tǒng)花開左組(J2h),J2h與下伏T3xd等地層呈角度不整合接觸。礦區(qū)銅鉛鋅礦體的主要近礦圍巖為中侏羅花開左組(J2h)碎屑巖。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1)二疊系大新山組(Pd):下部以灰、灰黑色絹云板巖、粉砂質板巖、砂質板巖為主;上部以粉砂質板巖、砂質板巖、絹云板巖為主,夾變硅質巖、片理化結晶灰?guī)r、變質玄武巖。
(2)上三疊統(tǒng)小定西組(T3xd):為灰綠色塊狀、杏仁狀安山巖、安山英安質角礫集塊巖、英安質集塊巖、安山質角礫巖、安山質角礫熔巖、英安巖、角礫凝灰?guī)r夾泥巖、巖屑砂巖、礫巖。
(3)中侏羅統(tǒng)花開左組(J2h):為一套紫紅、灰紫色中厚層狀含細礫含長巖屑砂巖、巖屑長石砂巖、粉砂質泥巖夾鈣泥質粉砂巖,局部見含凝灰屑夾層。與下伏上三疊統(tǒng)小定西組(T3xd)呈角度不整合接觸。
礦區(qū)內構造發(fā)育,斷裂主要有近南北向、北東向兩組。南北向斷裂為總管寨斷裂(F1),北東向斷裂F2為區(qū)內主要容礦構造(圖1),與成礦關系密切。F2斷裂呈近北東向展布,斷層上盤為中侏羅統(tǒng)花開左組(J2h)紫紅色鈣質泥巖,下盤地層為花開左組(J2h)青灰色白云質泥巖、含礫泥巖、粉砂巖夾紫紅色鈣質泥巖。斷層破碎帶具褪色蝕變及褐鐵礦化。此為一次級高角度張扭性容礦斷裂。
礦區(qū)侵入巖不發(fā)育,區(qū)域上于總管寨斷裂(F1)東側下古生界團梁子巖組(Pz1t.)內可見白堊紀花崗斑巖體(脈)侵入分布。
連同礦區(qū)在內,火山活動十分強烈。印支期拉張斷陷,于總管寨斷裂(F1)西側伴有晚三疊世小定西組(T3xd)海陸過渡相大陸邊緣弧火山巖爆發(fā)—噴溢活動,具典型裂谷火山巖特點。
晚三疊世小定西組火山巖(T3xd)為中酸性火山巖。主要巖石類型有玄武安山巖—安山巖—安山英安巖、火山集塊巖—火山角礫巖—凝灰?guī)r,其中安山英安質集塊巖出露較多。具海陸過渡相大陸邊緣火山弧火山巖特點。
圖1 瀾滄縣南現銅鉛鋅多金屬礦地質簡圖
礦區(qū)圍巖蝕變主要有褪色蝕變、黃鐵礦化、褐鐵礦化、硅化、方解石化、白云石化等;礦化主要有銅礦化、黃鐵礦化、鉛鋅礦化等。
礦區(qū)內共圈定2個礦體(KT1、KT2),KT1為銅(鉛鋅)礦體,礦體產于花開左組(J2h)淺色巖系或黑色巖系中,具明顯層控特征;KT2為鉛鋅礦體,礦體產于花開組(J2h)雜色巖系構造破碎帶中,顯著受地層、巖性、構造的控制。
(1)KT1礦體:礦體產于花開左組(J2h)淺色巖系中,由上鉛鋅礦層和下銅礦層組成。①上鉛鋅礦層含礦巖性主要為黑色薄層狀含黃鐵礦結核炭質泥巖、泥頁巖,底板為淺灰色薄-中層狀細-中粒含銅砂巖(下銅礦層);頂板為淺灰白色薄-中層狀細粒巖屑石英砂巖。②下銅礦層含礦巖性為淺灰白色薄-中層狀含銅細—中粒巖屑石英砂巖、中-粗粒巖屑石英砂巖、含礫巖屑石英砂巖、底部為粗砂礫巖,銅礦物主要見黑銅礦、黃銅礦、孔雀石,黑銅礦、黃銅礦呈粒狀分布,孔雀石呈薄膜狀、葡萄球狀分布;底板為淺灰色石英砂巖、紫紅雜色復成分礫巖夾紫紅色泥巖;頂板為黑色薄層狀含黃鐵礦結核炭質泥巖、泥頁巖(上鉛鋅礦層)。礦體長710m,礦體傾向285°~323°,傾角24°。礦體厚0.62m~4.01m,平均厚2.25m。礦體Cu平均品位1.29ω%,品位變化系數39.68%,屬均勻型。
(2)KT2礦體:礦體產于構造破碎帶中。含礦巖石主要為花開組(J2h)青灰白色碎裂狀銅鉛鋅礦化含灰礫白云質泥巖、灰白色碎裂狀硅質巖、雜色破碎角礫狀銅鉛鋅礦化強硅化斷層角礫巖,鉛鋅礦化、硅化、碳酸鹽化強烈,由于巖石受后期應力作用,巖石已被破碎成不規(guī)則狀碎塊,不規(guī)則裂紋發(fā)育,沿碎塊間或裂紋中充填有后生重結晶石英、金屬礦物、少量后生方解石等,見有方鉛礦和閃鋅礦呈顆粒狀或團塊狀分布于硅質巖和其裂隙中;礦體底板為紫紅色薄-中層含砂質鈣質泥巖、淺灰色碎裂巖化含硅質泥巖;頂板為紫紅色中層含砂質泥巖、紫紅色薄層泥巖。礦體長692m,礦體厚2.94m~14.90m,平均10.42m,礦體平均品位Pb4.64ω%、Zn2.94ω%,Pb+Zn7.58ω%,品位變化系數Pb65.42%、Zn50.89%,有用組分分布均勻程度鉛屬不均勻、鋅屬均勻型。
圖2 瀾滄縣南現銅鉛鋅多金屬礦KT2礦體剖面示意圖
(1)礦石礦物成分
礦石金屬硫化礦物以方鉛礦、閃鋅礦、黃銅礦、斑銅礦、銅藍為主,次為孔雀石、藍銅礦、黃鐵礦、褐鐵礦等。
脈石礦物有白云石、方解石、石英為主,偶見綠泥石、海綠石等。
(2)礦石結構及構造
礦石結構:主要有它形粒狀結構、礫狀結構,次為交代殘余結構、溶蝕結構等。
礦石構造:硫化礦石具致浸染狀構造、脈狀、斑塊狀、礫狀等構造,次有角礫狀、細網脈狀構造;氧化礦石以皮殼狀、蜂窩狀構造為主。
(3)礦物共生組合
根據野外觀察結合巖礦鑒定成果,礦物共生組合有以下幾類:
①方鉛礦+閃鋅礦+黃銅礦+銅藍+黃鐵礦+褐鐵礦+白云石+方解石+石英組合;
②黃銅礦+斑銅礦+銅藍+黃鐵礦+方解石+石英+綠泥石+海綠石組合;
③黃銅礦+斑銅礦+銅藍+黃鐵礦+方解石+石英+孔雀石+藍銅礦+褐鐵礦組合。
礦物生成順序:KT1大致為黃銅礦、黃鐵礦→斑銅礦→銅藍→孔雀石、藍銅礦;KT2大致為黃銅礦、黃鐵礦→方鉛礦→閃鋅礦→銅藍→褐鐵礦。
(1)礦石自然類型:根據礦石結構、構造和礦物組分,可劃分稀疏浸染狀含黃銅鉛鋅礦石和星散浸染狀含斑銅黃銅銅礦石二種主要類型。
(2)礦石工業(yè)類型:KT1礦體上礦層以鉛為主,按礦石氧化程度屬硫化鉛鋅 礦石;下礦層以銅為主,按礦石氧化程度屬混合銅礦石,氧化礦少見;KT2礦體以鉛鋅為主,均為硫化礦,混合礦、氧化礦少見。
根據圍巖蝕變、礦石類型、礦物共生組合及其相互穿插交代特征,結合控礦因素分析,區(qū)內礦床成因類型屬熱液型鉛鋅多金屬礦床。
(1)構造標志:區(qū)內近南北向總管寨斷裂(F1)、大息遠斷裂(F2)起控、導礦作用,其次級北東向斷裂及近東西向南現復式向斜虛脫部位,是區(qū)內主要容礦和儲礦有利場所。
(2)地層標志:區(qū)內小定西組(T3xd)、花開左組(J2h)地層Cu、Pb、Zn相對富集,為區(qū)內Cu、Pb、Zn主成礦元素初始礦源層,在兼具其他有利的控礦條件下,Cu、Pb、Zn容易在花開左組(J2h)地層富集成礦。
(3)巖相、巖性標志:區(qū)內河流-三角洲相→陸緣近海湖濱淺湖相中侏羅統(tǒng)花開左組(J2h)淺色含礦巖系在燕山期上疊拗陷盆地形成過程中,形成紫色細碎屑巖系→細、中、粗、含礫、礫巖淺色巖系→紫色細碎屑巖系沉積,易在淺色巖系形成相對獨立封閉的熱循環(huán)系統(tǒng),有利于Ag、Au、Cu、Pb、Zn元素再富集、沉淀,形成砂巖型或近黑色巖系型銅(或鉛鋅)礦;其次,在構造破碎帶、滑(虛)滑脫部位易形成熱液型工業(yè)礦體,應結合其他標志,分析其賦礦的可能性。
(4)化探異常標志:根據化探成果所圈定的異常以及異常覆蓋的地質背景,可作為尋找礦(化)體的依據,甚至礦體的位置。
(5)礦體露頭標志:區(qū)內出露的銅礦露頭、轉石,可直接或間接指示礦體的位置。
(6)礦化和圍巖蝕變標志:地表鮮艷的孔雀石、藍銅礦、鐵帽是多金屬礦化的直接標志;弱硅化、方解石化、白云石化、褪色蝕變等圍巖蝕變可作為找礦的間接標志。
(7)其他標志:古采礦遺跡如老硐,礦碴,煉爐碴和民采礦硐是最直接的找礦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