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本土外來詞“科學”的本土存在理據研究與思考

2020-05-01 00:27:46陶紹清
浙江科技學院學報 2020年2期
關鍵詞:外來詞理據音譯

劉 超,陶紹清

(浙江科技學院 人文與國際教育學院,杭州 310023)

葛本儀[1]認為,外來詞的研究意義不僅在于結果,更在于重新改造和創(chuàng)制的過程。由此可見,外來詞進入現代漢語,是兩種語言的碰撞與融合?;谶@一認識,研究者在對外來詞尤其是意譯外來詞進行研究時,往往對其內部的演變規(guī)律尤為關注。其中,以“科學”為典型代表的日源意譯外來詞,由于其演變規(guī)律的特殊,更是成為研究重點。史有為[2]先給這類詞定性為“特殊的外來詞”,強調其“借音借義的分析過程也應特殊對待”,隨著近幾年對外來詞研究的逐漸深入,日源意譯外來詞的理據也更加清晰,高名凱等[3-4],從詞源角度對其出處進行了精確探查,羅常培[5]、史有為[6-7],從語用方面對其功用與文化意義做了脈絡梳理。高燕[8]認為,這類外來詞比一般的外來詞更有淵源,理據性也更加充足。因而,探究“科學”一詞的創(chuàng)制與發(fā)展,也是在窺探日源意譯外來詞消長的演變歷史。

1 “科學”詞源的本土融合過程與對比

張博[9]提出“外來概念不等于外來詞”的主張,由于概念和詞語并非完全對應,因此很多外來詞的“形音義有一半以上都已經變成了中式”,被劃分為特殊的一類,“science”就在其列。這個詞在《現代漢語外來詞研究》[3]54(以下簡稱《外來詞研究》)里被歸入了“先由英語吸收而被改造成英語的外來詞,再由英語轉傳入漢語而被改造的現代漢語外來詞”的分類。通過“北京大學漢語語言學研究中心(Center for Cinese Linguistics PKU)”(以下簡稱“北大CCL語料庫”)的檢索,“科學”詞條在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中分別出現了48條和500條,“賽因斯”則出現了5條。由此可以梳理出“科學”一詞發(fā)展的4個階段:獨立釋義—多義接觸—系統(tǒng)接納—正式融合。以下語料均引自北大CCL語料庫檢索系統(tǒng)網絡版。

清末之前,人們對“科學”的認知處于獨立釋義階段。《唐代墓志匯編續(xù)集》中提到“又應文藻流譽科學擢第”,可推斷“科學”一詞最早出現在唐代,且釋義與科舉制相關;發(fā)展到北宋時期,朱熹所著的《朱子語類》中提到“祖宗是有《三禮》科學究,是也”,用“科學”二字來通稱“三禮”是“義理之學”;清代皮錫瑞在《經學通論》中也提到“今科學尤繁,課程太密”,以“科學”代指西漢之后荒廢的經文講學之道。由此可知,在具有拉丁文含義的“科學”傳入中國之前,“科學”被賦予的含義是完全“本土化”的,具有獨立的釋義。

維新變法開始到民國建立初年,“科學”一詞的發(fā)展處于多義接觸階段。西學派將“格致”用作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的總稱,后來經梁啟超、嚴復等人的傳播,“科學”一詞以新的涵義從日本引入,被用來擴大“格致”思想。據王良杰[10]所言,“中日甲午戰(zhàn)爭后,以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在自己的文章中大量使用日語新詞,這些詞通過留日學生和被翻譯的日語著作不斷傳入中國,形成了漢語外來詞中比較獨特的‘日源外來詞’”。清代章炳麟在《論承用“維新”二字之荒繆》中提到:“格致者何?日本所謂物理學也”,賦予其“理性”釋義;無垢仙人在所著小說《八仙得道》中提到“外人所講,則完全屬于科學”,賦予其“技術”釋義;《張文襄公事略》中提到“立憲之所造成,所養(yǎng)育者,實為科學上之人才”,與專制對比,賦予其“開明立憲”釋義;《清代野記》中提到“科學儀器之屬,而好古之士,日見寥寥”,賦予其“發(fā)明”釋義;民國向愷然所著《留東外史》中提到“英語是主要科學”,又進一步補充了“課程”釋義。由此可知,此時引入的“科學”雖不成體系,但涉及“科學”的不同方面,多種涵義同時與本土接觸。

新文化運動時期,人們對“科學”的運用進入了系統(tǒng)接納階段。以胡適為代表的新派學者追求“全盤西化”,胡適撰寫的《充分世界化與全盤西化》掀起了西方名詞的使用浪潮,“科學”的直接音譯形式“賽因斯”也開始大量使用;但與此同時,以梁漱溟為代表的舊派學者堅決反對這樣的西化,他主張“中國現在需要西方的賽因斯,但世界未來最終會走向中國之路”,此時進入“科學”與“賽因斯”的并行階段。新文化運動開展以后,這種對立的局面被逐漸中和,陳獨秀摒棄了“賽因斯”的用法,在《新青年罪案之答辯書》中將“democracy”與“science”的直接翻譯結果加以修飾,親切地擬作“德先生”和“賽先生”,可見當時中國對“科學”的認識已經逐漸清晰,多種釋義的散亂使用也開始集中起來。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之后,“科學”一詞進入正式融合階段。董樂山[11]認為,賽先生采用外來語后逐步以現代漢語替代,是社會語言約定俗成的趨勢所致。楊霞[12]認為,“英漢混雜的形式,主要是漢英語碼的混用比較普遍,也利于外來詞的大量地快捷地轉化、吸收,但有些外來詞語在漢語中已存在很準確、簡練的表達形式,若再夾雜其原形詞反而顯得畫蛇添足”,顯然“賽因斯”的表達不夠精練。范鐵權[13]引用了中國科學社發(fā)表的倡議書,“吾儕負笈異域,將欲取彼有用之學術,救我垂絕之國命,舍圖科學之發(fā)達,其道莫由?!眲⒚鬧14]也提到“科學是世界性的,國際性的”,可見“中國科學社”中“科學”的內涵,是以國際化的視角看待中國現狀;范鐵權[15]引用周銘對“科學”的看法,“一切學說之樞紐,吾人不能任意命某名”。因此,中國科學社讓“科學”一詞徹底被人們接納,“賽先生”因為帶有明顯的時代特征與主觀命名特征,只是一個過渡名稱,它的消亡與“科學”的確立,是前三個階段整合而成的結果。

故“science”的本土融合過程從縱向來看經歷了“英—日—中”的流轉歷史,橫向來看經歷了“獨立成義—全面換新”的融合過程,正因為深厚的本土基礎,適當的時代助力,加上豐富的詞源歷史,“science”最終才能與本土完全融合,形成獨特的存在理據。相比之下,純音譯的現代漢語外來詞,如“sandwich”“hamburger”,顯然都缺乏足夠深入的語義背景作為本土融合條件。它們被《外來詞研究》[3]40歸入“純粹英語來源的現代漢語外來詞”,作為從西方引進的食物名稱,雖在制作原理上也有與本土相關的部分,但語義淺顯,且混用名稱影響較少?!癶amburger”的兩種稱呼形式“漢堡”“漢堡包”,屬于使用時的音譯省略情況;廣東地區(qū)因方言因素將“sandwich”稱為“三文治”,歸因于使用區(qū)域的差異,均無法影響其表達效果。故“hamburger”“sandwich”等都無法通行本土表達,只沿用直接音譯的結果。由此可得結論,在詞源的本土融合過程中,“科學”一詞比純音譯的現代漢語外來詞有更深入的融合條件和更復雜的融合過程,這是本土表達“科學”存在獨特理據的原因之一。

2 “科學”創(chuàng)造方式的本土融合理據與對比

外來詞進入現代漢語是語言融合的過程,語音不能單獨被吸收,必定要和語法、詞匯形成一個整體的融合規(guī)律。史有為[16]也提到“現代意義上的外來詞研究大凡有十端”,其中“四為明層次”,“五為審構成”,提倡區(qū)分層次和審查外來詞的構成方式或詞內整合模式,具體而言即“音形義”。

2.1 語音的創(chuàng)造方式

《外來詞研究》[3]149-154中提到“英語的原詞有重音,無四聲,相應的現代漢語外來詞則無重音,有四聲的區(qū)別”“英語原詞的齒音s在其相應的現代漢語外來詞里一般做s”“英語原詞里的元音,在其相應的現代漢語外來詞里可做i”“英語原詞的鼻音收尾-n,在其相應的現代漢語外來詞里也應該是一個帶有鼻音收尾的音節(jié)”。據此分析“science”的音標[sans]可得,“賽因斯”的翻譯理據為將“saI”結合英語重音與漢語聲調的轉換規(guī)律合成為漢語語音中的“sài”,將“”與“n”譯作了“yīn”,并以“sī”結尾。但是因為“賽因斯”發(fā)音的輕重音格式為“中·次輕·重”,且“sài”的韻尾和“yīn”的韻頭相連會導致語流音變發(fā)生同化作用,所以讀起來會弱化“yīn”的發(fā)音。肖軼瑾[17]認為“多音節(jié)外來詞素在音節(jié)形式上縮減,正能反映出漢語詞素系統(tǒng)對于外來詞素的漢化發(fā)展?!惫蕦⑵滢饤壱彩菫榱隧槕岸嘁艄?jié)外來詞素的單音節(jié)化發(fā)展”這一語言自身發(fā)展的趨勢,“science”的翻譯形式由日本轉傳,日語的“science”讀作“kagaku”,相比于借用英語發(fā)音,使用同源的日語發(fā)音區(qū)分效果更佳,也和語義更契合(詳釋見本文2.3)。故從語音上分析,放棄“science”的直接翻譯形式,改為“科學”的理據更加充足。

故從語音的創(chuàng)造方式來看,由“science”直接音譯得來的“賽因斯”因其違背語言發(fā)展趨勢,比其他純音譯形式的外來詞多了轉換的步驟。

2.2 詞語的創(chuàng)造方式

《外來詞研究》[3]163中提到,“在創(chuàng)造外來詞的過程中,人們是把原詞的意義范圍加以改造,來適應自己的語言詞體系的”。但這樣的改造是有條件的,如果生搬硬套,就很容易造成兩種語言詞體系的使用不對等。肖軼瑾[17]認為,“外來詞素的發(fā)展,構詞能力的增強成為主要的發(fā)展趨勢?!薄皊cience”可以構成眾多延伸義項,如“science-park(科技園區(qū))”“science-fiction(科幻小說)”,但在現代漢語里不能將其直接譯為“賽因斯公園”“賽因斯小說”,這源于“語素化程度的高低”。孫道功[18]認為,外來詞進入現代漢語時,需要“降格語素化”,“科學”降格為語素后,就可以大量生成新詞短語,如“科學課”“科學家”“科學書”,語素化程度提高;“賽因斯”的語素化程度則明顯偏低。蘇新春[19]認為,“復音類音譯詞的語素化發(fā)展模式”即“單音節(jié)式簡化—獨立運用—重復構詞—語素化完成”,其中可重復構詞的能力是重要的一步。因此人們舍棄了“賽因斯”,選用復合雙音節(jié)詞“科學”,利用它的“詞根+詞綴”的構詞形式靈活與其他詞語相結合,讓“science”進入現代漢語之后構詞能力更強,使用范圍也更廣。

對比純音譯的現代漢語外來詞如“sandwich”,語義范圍則較為狹窄?!杜=蚋唠A英漢雙解詞典(第六版)》[20]只收錄了兩項與“sandwich”有關的延伸詞匯,分別為“sandwich-board(夾板廣告牌/三明治式廣告牌)”“sandwich-course(工讀交替制課程)”,雖然也出現了翻譯不對等的情況,但是它在大多數情況下不需要與其他詞語組合,組合時可以以比喻義出現,或者直接構詞。因此照顧到詞意本身,并不需要強行換成本土表達方式。辛榮美[21]認為,“在詞匯色彩義方面,詞的色彩意義依附于詞匯意義而存在,外來詞是異域文化的使者,由于外民族和本民族文化背景、認知習慣、思維方式的不同,在‘本土化’的過程中不可能完全擺脫外國的風格色彩,在使用過程中進行保留,這樣會更加便于人們的理解和接受?!惫省皊andwich”沿用純音譯的形式更為方便。據此分析可得,將“science”附加創(chuàng)造方式,將純音譯外來詞的再造過程省去,更能適應現代漢語的構詞規(guī)則。

2.3 語法的創(chuàng)造方式

孫道功[22]認為,“語法制約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音譯詞語素化時的詞性改變或詞性功能的轉化,即形成的新語素和原詞的詞性不同。二是功能變化,即新語素出現了新的語法功能或語法意義?!薄百愐蛩埂痹谑褂脮r只能作為名詞,無法涵蓋所有情況的使用,但“科學”既可以用作名詞,如“科學的進步推動社會發(fā)展”,也可以用作形容詞,如“老張的算法很科學”。因為詞性開闊,功能也隨之拓展,故對比之下舍棄音譯形式是必然結果?!锻鈦碓~研究》[3]167中提到,“現代漢語在把外語的原詞改造成本語言的外來詞的時候,往往要受到現代漢語構詞法的支配,外語的原詞是依照現代漢語的構詞法規(guī)律而被改造成現代漢語的外來詞的”,并將其分為三種方式,其中一種是“外語原詞的構詞法詞尾或詞頭往往要被改換成現代漢語的構詞法成分”,前文已經論證過“科學”一詞古已有之,只是釋義有所不同,“science”可切分為“sci(表理性)”和“ence(表性質)”,與“科學”的古義有所關聯,故人們在尋找更精確的表達時直接將已有詞改頭換面,加速了“science”的本土融合。以“科學”現在的解釋來看,它的存在不僅是因為語言創(chuàng)造的省力原則,更是因為它充足的理據:“科”與日語中“科學”的前半部分發(fā)音“ka”相似;《說文解字》[23]里有“科,程也,從禾從斗,斗者量也(程品等級,含有規(guī)范之意)”的記載?!皩W”表示學科、領域,可以同義替換表性質的詞尾尾綴“ence”??梢?“科”與“學”都分別作為自由語素將詞義延伸開來,賦予“science”更深的內涵。這樣既不曲解詞義,又能凸顯出詞語的定中結構。

“science”之所以改換名稱,是因為之前“賽因斯”在語法上受到制約,此時添加構詞法便可以梳理結構,但若將構詞法用在純音譯外來詞如“montage”“toast”上,則會適得其反。由“montage”音譯過來的“蒙太奇”,以及由“toast”音譯過來的“吐司”均屬于單純詞,且使用范圍較為狹窄,若要凸顯現代漢語構詞法而分別譯作“拼貼剪輯手法”“切片面包”,詞性和功能不僅沒有完善,反而受現代漢語構詞法的限制,不再簡潔,因此保留直接翻譯形式更符合現代漢語的日常使用。由此可得,在語音和詞匯的本土創(chuàng)造方式的共同作用下,“科學”的語法創(chuàng)造方式能與本土的構詞法規(guī)則相融合,形成不同于純音譯的現代漢語外來詞的存在理據。

3 “科學”所占比重的本土重視程度與對比

曾小燕[24]認為外來詞的演變途徑主要包括“以需求為導向;以交際為驅動力;以感知為途徑;以頻率為生存條件;以漢語特征為內部機制”幾大類??梢娚鐣枨笫峭鈦碓~被引入的重要原因,不同的社會需求,以及需求重要性的大小,導致外來詞翻譯形式不同?!锻鈦碓~研究》[3]129中將現代漢語里一般的外來詞按其所指的事物或概念,由高到低進行了領域比重的分類排比,可得結論,排在前幾位領域里的外來詞絕大多數都是本土表達,如第一位政治領域中,除“脫黨”“托派”等少數外來詞的本土融合特征不明顯,其余均是本土表達;而后幾位的領域里純音譯外來詞明顯增多,如排在第七位化學領域的“阿司匹林”、排在第十三位物理領域的“卡路里”?!翱茖W”一詞被劃入排在第四位的哲學領域。由此可推測,外來詞所在領域的比重大小也是影響“science”翻譯理據不同于純音譯外來詞的翻譯理據的一個因素。

“science”在日本的哲學表達中被稱為理學,清末西學派將其引入后,又歸入基礎技術范疇??梢姟皊cience”的內涵是哲學與技術的糅合,屬于哲學領域的“科學”,可以歸入中國本土的哲學理念中?!罢軐W”一詞雖從日本引入,但“哲”的思想古已有之,尤其是墨家思想最先將“哲”的理性思想與自然科學并行研究。除了哲學,墨家思想還研究時間、空間、力學等多種自然科學。“science”與“格致”含義相通,且古已有之,只需要改換釋義,因此本土表達更容易進入社會生活。屬于飲食領域的純音譯外來詞“巧克力”“可可”,情況則不盡相同。“西食中傳”的飲食文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不及哲學,近代“西食中傳”的影響又不及古代。古時的“西食中傳”從市場、流傳范圍、飲食文化等與中國本土相結合,故金相超[25]提及的外來詞如“安息香”“苜?!钡鹊膬炔拷Y構早被賦予了中國本土的色彩。而近代被引入的“巧克力”“可可”,更像是旅居在中國文化里的異域文化,外來的烙印還很明顯,并不能充分與中國本土文化相結合,故保留了純音譯的形式而沒有轉為本土表達。由“科學”所在領域比重影響其本土融合程度的現象可知,現代漢語外來詞所占比重受能否與中國本土文化相結合的影響,而能否與之相結合,就直接關系到外來詞能否轉換成本土表達。

4 “科學”使用的本土規(guī)范原則與對比

將現代漢語外來詞的多種形式并行使用,很容易造成表達上的困難,因此,從現代漢語的規(guī)范化出發(fā),《外來詞研究》[3]178中提出了“三一”原則:“一詞,一音,一字?!奔赐粋€外來詞的詞義、語音、書寫形式都要求唯一,正好與現代漢語所要求的一一對應原則相適應。李彥潔[26]認為,外來詞的規(guī)范使用主要表現在“一詞多形情況的改觀、詞形選擇淘汰的機制”兩個方面。《外來詞研究》[3]178-181中將其細分為6個原則,本文選取了通行、簡易、語義3個原則進行闡述。

4.1 通行原則

通行原則指在初創(chuàng)的幾種方案中采納一種最合乎社會要求和語言發(fā)展內部規(guī)律的方案,將其固定下來,立為規(guī)范。前文已經論述過,“science”在轉傳入中國之時,背景復雜,因而出現了純音譯形式“賽因斯”與本土表達“科學”混用的現象。但詞匯作為現代漢語三大要素中最活躍的部分,所具有的能產性,也帶有優(yōu)選的屬性。“賽因斯”和其他翻譯形式作為初創(chuàng)時的方案,必得經過考驗,選用一種社會最為接受的形式。“科學”相比于“賽因斯”,理據更充足,也更符合語言發(fā)展的內部規(guī)律,自然要將其固定下來,立為規(guī)范。純音譯外來詞“尼古丁”“凡士林”則并無混用現象,廣東地區(qū)將“三明治”另稱為“三文治”也只是源于方言差異,不在討論范圍之內。因此,在現代漢語外來詞使用規(guī)范里,純音譯的外來詞不具有獨特的理據,通常只有一種形式作為通行表達。

4.2 簡易原則

簡易原則是就同一事物的不同書寫形式而言,只選取其中書寫最簡易的一種形式,選取原則是“以簡易為準”[3]179。純音譯的現代漢語外來詞,在書寫時已經使用了最簡的漢字,表達最直接的含義。如“迷你”“培根”“沙發(fā)”,也無復雜的筆畫,且沒有其他形式相混,故沒有必要將其分別換做諸如“簡便輕巧的”“煙熏肋條肉”“多座位軟墊椅子”的本土表達,純音譯就是最簡易的形式。從字形和筆畫上來看,“賽因斯”書寫繁雜,“科學”字形簡潔,語素精練,因此從“三一”原則的“簡易原則”出發(fā),理應把“科學”確定為規(guī)范表達。

4.3 語義原則

語義原則是選用其中一種表達式,將語義實用與否因素也考慮進來。《外來詞研究》[3]180中提到“每個現代漢語的詞素都包含它所特有的意義”,在加工外來詞時,“音義兼顧”即最優(yōu)選擇。楊霞[12]認為“語碼混用”現象是指“一種語碼成分被插入另一種語碼中,另一種語碼處于主導地位,被插入的語碼成分處于從屬、補充的地位,不能作為完整的語言單位起獨立作用。”“但有些外來詞語在漢語中已存在很準確、簡練的表達形式,若再夾雜其原形詞反而顯得畫蛇添足”,因此從語義原則出發(fā),“science”翻譯形式的變革勢在必行。但這不意味著對純音譯外來詞也要強行套用語義,如“coffee”的真正語義表達在于凸顯其與中國茶文化不同的西方特色,而不在于其制作過程的原料與原理,若改換成“經過烘焙的咖啡豆制作出來的飲料”,反而會“因義害詞”,將“coffee”真正的語義掩埋,故“science”在語義上具有轉換為本土表達的充分理據。

5 結 語

外來詞的翻譯形式融入或消失,取決于它在構詞能力、使用功能、規(guī)范程度等多方面是否順應語言發(fā)展的趨勢,是否具備與本土使用環(huán)境相融合的能力?!百愐蛩埂钡呐d亡過程,也體現出詞匯發(fā)展過程中,正常呈現的短暫逆發(fā)展,這種逆發(fā)展在當下多表現于新興的網絡用語上,時常會出現諸如“因垂斯汀(interesting,有趣的)”“哦可(OK,好的)”這樣本來有標準翻譯形式而另外使用音譯形式的網絡用語。嚴格地論,這些另類的表達方式并不符合使用規(guī)范,受眾雖廣,出現卻短暫。但這種短暫的語言混亂現象也恰恰證明了外來詞進入本土的發(fā)展模式是動態(tài)的,只有經得起長時間考驗的外來詞才能被固定下來,這也正是“賽因斯”只能流行一時而被“科學”代替,“三明治”卻依然沿用至今的理據所在。

猜你喜歡
外來詞理據音譯
基于語料庫的清末民初日源外來詞漢化研究
外語學刊(2021年1期)2021-11-04 08:08:24
清末民初音譯元素名規(guī)范方案用字探析
中國朝鮮語外來詞詞匯結構和使用考察
文化語言學視角下的漢韓外來詞對比研究
夏譯漢籍中的音譯誤字
西夏學(2017年1期)2017-10-24 05:31:38
從文化理據看英漢語詞翻譯
英語中愛情隱喻及其認知理據分析
人間(2015年20期)2016-01-04 12:47:16
新疆地名的音譯轉寫及英譯規(guī)范
全譯繁化機制的內涵、理據與類型
語言與翻譯(2015年1期)2015-07-18 11:10:08
英漢音譯規(guī)律探微*
财经| 灯塔市| 湘阴县| 石嘴山市| 巴青县| 通辽市| 湖口县| 莎车县| 普兰店市| 伊川县| 宁强县| 财经| 武义县| 天等县| 桐庐县| 巴林右旗| 太原市| 陵水| 彩票| 巴塘县| 玉溪市| 岳阳县| 密云县| 宣汉县| 亳州市| 孟村| 霞浦县| 镇安县| 望江县| 中卫市| 衡阳县| 白沙| 林口县| 从化市| 玛沁县| 道真| 页游| 宜兰县| 盐亭县| 赣州市| 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