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惜漢字,弘揚傳統(tǒng)文化;以史為鑒,細說字間故事
釋義:士人得中進士高科被稱為“比玉”。
晉朝有個人叫郤詵,博學多才,還未出仕便受到很多人的仰慕和推崇。無論是面對帝王還是權(quán)臣,他都不卑不亢,堅守本心。當晉武帝問郤詵如何評價自我時,郤詵說:“臣舉薦賢良之才,建言獻策,為天下第一。就像月宮里的一截桂枝,昆侖山上的一片寶玉?!?/p>
不過,郤詵為什么用昆侖山的寶玉來自比呢?這就要說到著名的政治家李斯了。
李斯為秦國統(tǒng)一六國立下了汗馬功勞,但在戰(zhàn)國時期,秦王嬴政曾下令驅(qū)逐從他國來秦國做官的人,李斯也在被驅(qū)逐之列。為此他寫下著名的《諫逐客書》,援引秦王喜愛隨侯珠、昆侖山的寶玉等不同國家的寶物的事實,勸諫秦王任用來自不同國家的人才。自此,昆侖山的寶玉也和優(yōu)秀人才畫上了等號。
除了昆侖山的寶玉之外,李斯還提到另一塊赫赫有名的玉石——和氏璧。
《韓非子》中記載了和氏璧的故事。楚國人卞和發(fā)現(xiàn)一塊璞玉,獻給楚厲王。楚厲王派去鑒寶的人卻稱它只是一塊石頭,卞和因此被砍去左腳。楚武王登上王位后,卞和再次獻上璞玉,這一回,他得到的是被砍去右腳的結(jié)局。等到楚文王即位后,卞和抱著璞玉在楚山下哭了三天三夜,甚至流下了血淚。楚文王得知后,問他:“天下被砍去雙腳的人那么多,為什么只有你哭得這么悲傷?”卞和答道:“我不是為自己被砍去雙腳悲傷,而是為寶玉被誤認成石頭、忠貞之士被說成是騙子感到悲傷?!背耐醣忝舜蜷_璞玉,果然發(fā)現(xiàn)了稀世寶玉,這就是和氏璧。
后面的故事我們都耳熟能詳。和氏璧流落到趙國后,秦昭襄王向趙惠文王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換和氏璧。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前往秦國,面對秦國的出爾反爾,藺相如據(jù)理力爭、巧妙周旋,終于將和氏璧完好地帶回趙國。
但隨著秦國的軍隊掃蕩六合,和氏璧最終落入秦王嬴政之手。傳說,秦王嬴政把和氏璧雕琢成象征皇權(quán)的傳國玉璽,象征著萬代基業(yè)。只是他想不到,他一手創(chuàng)建的大一統(tǒng)王朝在他死后很快分崩離析。在后來的風云角逐中,傳國玉璽更是無數(shù)次掀起驚濤駭浪。
秦朝末年,秦三世子嬰于咸陽道旁,向劉邦獻上傳國玉璽;西漢末年,外戚王莽篡權(quán),派人向太皇太后索要傳國玉璽,太皇太后怒而摔之,破其一角;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因無傳國玉璽,乃刻“受命玄璽”,聊以自慰。相傳,直到貞觀年間,李世民才得到真正的傳國玉璽……
其實,早在商周時期,玉就在政治上有了用武之地。
商朝中后期,邊境很不太平,一直被游牧民族騷擾。商王武乙用土地、馬匹、玉璧招募了一個部落的首領,讓他率領部落維護商朝邊境安全。這個部落就是周,這個首領就是周文王的父親。
周朝想擴張土地或抵御外族,都離不開戰(zhàn)馬。但是周朝獲取戰(zhàn)馬,主要靠購買或討伐周邊部落得來,直到周孝王發(fā)現(xiàn),一個叫“非子”的人非常善于養(yǎng)馬,便對他委以重任。非子也不負周孝王重托,充分展現(xiàn)出精湛的業(yè)務能力,將戰(zhàn)馬養(yǎng)得又壯又好!后來,非子從周孝王那里獲得了一小塊地盤。秦國就此誕生。
有人認為,除了土地之外,當時周朝支付給非子及其族人的報酬中還有玉璧,而秦國人感念玉璧改變了祖先的命運,鑄造了一種和玉璧形狀非常相似的圜錢作為貨幣。也有人認為,最早的圜錢產(chǎn)生在魏國,秦國只是仿制。但無論如何,在秦國占據(jù)重要地位的圜錢與玉璧很有淵源,這是公認的事實。
秦國一直對和氏璧念念不忘,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那種刻在骨子里的,對玉的向往呢?
有人說,溫潤的玉是天下最美的東西,但美好如它,卻需要被粗糙、丑陋的石頭打磨后,才能成器。
石頭真的粗糙、丑陋嗎?當然不,這只是一種夸張的說法,畢竟玉本身就是石頭的一種。在《說文解字》中,作者這樣解釋“玉”:玉是美石。玉潤澤而溫和,就好比人謙和而仁愛;玉從外部觀察紋理,便可以知道內(nèi)部真性,就好比人堅守信義,表里如一……
不僅如此,玉也曾在中國古代血雨腥風的王朝更迭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它一面折射著古人對仁人志士的贊譽,一面又折射出弱肉強食下新舊交替的歷史進程。
親,你就不能謙虛一下?這么直接地夸自己,我都替你感到害羞……
不能,我是實事求是!我要是害羞了,誰還能替我想到這么好的比喻???
高,實在是高!
陛下,它們都是從外地來的,為什么你可以容忍它們,卻要趕走我?請不要區(qū)別對待!
你說得很有道理!咱不趕,不趕!
李斯
說起來,這幾年我的身價一直在漲啊。作為和氏壁時,我能換十五座城池;作為傳國玉璽時,我代表著一個王朝,這樣想一想,征服世界指日可待啊!
這就是所謂的“包裝到位,價值翻倍”!但你還是不要太驕傲啦,要低調(diào)、低調(diào)。
你知道嗎?
1.比玉的典故中還誕生了一個詞語“折桂”。大概是因為在這個典故里,郤詵認為自己舉薦賢良,為天下第一,像月宮里的桂枝,所以到了唐朝,人們將科舉考試中獲得第一比喻為“折桂”。
2.在錢幣的鑄造上,秦國和魏國很有淵源。除了圜錢之外,秦國還仿制過魏國的布幣。布幣的形狀和圜錢完全不同,它由青銅農(nóng)具演變而來,看起來像鏟子。當秦國占領了魏國的城邑,繳獲了魏國的錢范(鑄幣的模具)后,大量鑄造布幣,將這種布幣流通的地區(qū)都變成了自己的糧庫、儲備庫,獲取資源,以戰(zhàn)養(yǎng)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