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志軍,楊亞新,羅齊彬,王帥帥,洪 昆,李星陽
(1. 東華理工大學地球物理與測控技術學院,330013,南昌;2. 核資源與環(huán)境國家重點實驗室,330013,南昌)
早期放射性勘探方法包括航空與地面伽馬能譜測量、地面伽馬測量,這些方法作為主要勘查方法在我國淺層鈾資源勘查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我國就將土壤氡測量應用于鈾礦勘查[1]。其中α徑跡測量[2]、土壤釙-210測量[3]和土壤天然熱釋光測量[4]成為尋找隱伏鈾礦的有效方法。隨后瑞典蘭德科學技術學院在研究氡遷移機制時提出地氣概念和地氣測量[5-7]。氡和地氣在土壤中遷移十分復雜,其中氡的遷移理論已得到完善,數值模擬得到發(fā)展[8]。而地氣遷移理論現(xiàn)已有發(fā)展[9],但還沒有建立完善的數學理論模型[10]。
放射性勘探方法特點為直接探測地下礦體在地表形成的信息,但由于α和γ射線穿透性弱,深部礦體放射性信息無法直接測量。只能通過對深部遷移至地表所攜帶的鈾礦信息分析和提取來進行深部鈾礦表征。而元素在覆蓋層中遷移過程中受到環(huán)境、地層結構等諸多因素影響,使得深部信息微弱、復雜,異常解釋效果差。本文在前人基礎上,通過對鹿井地區(qū)放射性勘探數據研究,探索深部鈾成礦信息識別和提取技術。
放射性勘探能夠直接、準確地尋找近地表鈾礦床是毋庸置疑的。隨著氡和地氣在土壤中遷移理論的不斷完善對放射性勘探尋找深部鈾礦提供了有效依據。
氡遷移目前比較公認的理論為深部鈾衰變子體核素從鈾礦體中釋放經過擴散[11]、對流[12]、接力傳遞[13]等作用沿斷裂構造、破碎帶等連通的自由通道遷移至地表富集。這部分核素在遷移過程中不斷衰變產生新的核素。該過程將一部分深部鈾礦信息傳遞至地表。本次使用的地面伽馬能譜方法能夠測得地表核素含量,而土壤天然熱釋光和釙-210法本質上都是地表土壤氡累積測量。所以這些測量方法測得的地表信息都包含有傳遞上來的深部信息。如何將深部信息從地表運移、大氣氡滲入的疊加信息中提取出來是深部找礦關鍵所在。
地氣理論認為巖石圈中存在一種上升氣流在經過隱伏礦體時攜帶與礦體相關的指示元素從礦體巖地層垂直方向或一定傾斜方向抬升至地表并釋放出來,從而在礦體上方能夠形成異常[9]。地氣測量抽取地表下的含有與礦體相關的指示元素的氣體并進行分析得出異常信息。而這種異常有可能是淺部鈾礦或者深部鈾礦在地表形成的,也有可能是兩者的疊加。需要壓制淺部礦致異常以及背景,將異常信息提取出來。
鹿井地處湖南省汝城縣與江西省崇義縣接壤處,大地構造上位于萬洋-諸廣山隆起帶(SN 向)、常德-安仁巖石圈斷裂(NW 向)、遂川-熱水斷裂(NE 向)以及仙鵝塘斷裂(近EW 向)交匯部位(諸廣山復式巖體中段)[14]。鹿井地區(qū)內鈾礦床、礦化點主要分布于豐州白堊紀紅盆的邊緣[15],礦床類型為花崗巖型(主要)和花崗巖外帶型,兼有花崗斑巖、細晶巖、輝綠巖等。鹿井地區(qū)內鈾礦床均屬于中低溫熱液鈾礦床,其成礦溫壓、成礦熱液來源、礦石物質組成以及熱液蝕變類型等均具有較好一致性,鈾成礦成因上屬于雙混合成因模式,具有多來源性[16]。其獨特的構造環(huán)境及高熱流作用為區(qū)內鈾礦活化遷移和沉淀富集提供極有利條件,從而形成極好的鈾成礦條件。鹿井地區(qū)地質概況如圖1所示。
1-震旦系;2-寒武系;3-中奧陶統(tǒng);4-晚白堊統(tǒng);5-第四系;6-印支期花崗巖;7-燕山期晚期花崗巖;8-斷裂;9-測區(qū);10-鈾礦床(點)
測區(qū)已揭露鈾礦床較多,同時測線直接經過大型鈾礦區(qū)和生產區(qū),因此測區(qū)地表元素污染較大。在劃分其他有利靶區(qū)時應當慎重,盡量避開鹿井、高昔等鈾礦揭露區(qū)。
由于鹿井地區(qū)控礦構造以NE 向斷裂構造為主導,因此放射性綜合物化探測量剖面呈NW 走向(132°),基本垂直于NE向斷裂構造。整個測區(qū)施工了7 條測線,線長7 500 m,線距1 000 m、點距100 m。測量方法為地氣測量(使用儀器為自制恒流式地氣采集器)、地面伽馬能譜測量(使用儀器為申核FD-3022-I便攜式地面多道伽瑪能譜儀)、天然土壤熱釋光測量(RGD-3A熱釋光儀器測量)和土壤釙-210測量(土壤樣品)4種放射性勘探方法。共獲得能譜四道數據各533個,地氣和土壤樣品各533個,對每種方法樣本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結果見表1。
表1 鹿井測區(qū)4種方法數據基本統(tǒng)計特征
根據統(tǒng)計學理論,變異系數定義為數據樣本的均方差與樣本的均值的比值。即
(1)
式中:v為變異系數,無量綱;σ為窗口內樣本數據的均方差,量綱與樣本數據相同;μ為窗口內樣本數據的均值,量綱與樣本數據相同。由此可見,變異系數消除了勘探數據量綱的影響,便于多種勘探方法測量數據之間的橫向對比分析和評價。
在放射性伽馬能譜勘探測量中,變異系數值大小可反映區(qū)內元素分布的不均勻性及其地球化學活動程度[17]。構造活動引起的元素遷移以及巖石的蝕變活動將導致放射性元素在空間上以及巖石巖性上進行重新分布,從而在變異系數變化上呈現(xiàn)增高現(xiàn)象。而對于其他放射性勘探方法來說,基于以上理論,變異系數仍可反映出元素活動及其分布情況,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和找礦指示意義。
圖2為4種測量方法區(qū)域變異系數平面等值線圖(窗口大小為7),從地面伽馬能譜鈾含量和土壤天然熱釋光平面等值線圖可以看到測區(qū)內大多數已知鈾礦點比如鹿井、高昔等都處于鈾變異系數較大區(qū)域。同時在鹿井西南方向、橋子坑和金雞嶺附近也出現(xiàn)不同大小的變異系數高值。由于豐州盆地邊緣窗口內巖性不一致會導致變異系數增大,因此鹿井西南方向處異常需要和其他方法結合來判斷。這幾處構造斷裂較多,導致放射性元素遷移、再分布,形成放射性核素的差異分布,引起變異系數增大。其所產生的異常信息,是尋找鈾礦化的有利地帶。
(a)地面伽馬能譜
(b)地氣
(c)土壤天然熱釋光
(d)釙-210
趨勢面法是用某種形式函數所代表的數學曲面來擬合地質特征的空間分布的統(tǒng)計分析方法。這個函數從總體上反映了采樣數據的區(qū)域性變化趨勢,稱為趨勢面部分;采樣數據的實測值與相應的趨勢面值之差,稱為殘差值,即
(2)
圖3分別為4種測量方法趨勢面局部異常分量等值線圖。本次均采用二階擬合,地面能譜鈾含量、地氣鈾含量、土壤天然熱釋光值和釙-210趨勢面擬合度分別為0.49、0.44、0.45和0.38。從趨勢等值線圖可以看出,地面能譜鈾含量、地氣鈾含量、土壤天然熱釋光值局部異常分量高值分布于鹿井、高昔一帶,與已知礦床分布較吻合。說明已知礦體在地表垂直投影面與鈾含量趨勢局部異常分量對應。由此可以推斷金雞嶺和集溪西南方向等鈾含量趨勢局部異常分量高值范圍對應地段有良好成礦潛力。
根據信息提取理論,地表鈾信息的高場含有深部鈾礦化的信息,同時鈾釷比值高的區(qū)域也可能是礦化的反應。由于深部隱伏鈾礦在地表表現(xiàn)的放射性信息十分微弱,因此可以通過鈾值和鈾釷比值的乘積來放大鈾信息,得出成礦有利指標U1[19],即:
(3)
為了壓制背景場,各信息量可做均方差轉換形成有利指標U2。
(4)
(a)地面伽馬能譜
(b)地氣
(c)土壤天然熱釋光
(d)釙-210
式中:σu為窗口內鈾含量的均方差;σTh為窗口內釷含量的均方差。U2值越大,指示熱液型鈾成礦越有利。
從綜合鈾成礦有利指標U2平面等值(圖4)可以看出,高值異常與測區(qū)內斷裂構造及已發(fā)現(xiàn)的鈾礦體具有較好的相關性。同時在金雞嶺和鹿井西南構造發(fā)育一帶也出現(xiàn)高值異常,對深部成礦有一定指示作用。另外,地氣U2指標平面等值圖中在構造不發(fā)育的豐州盆地也出現(xiàn)高值異常,同時對應豐州盆地內亦有小型鈾礦床揭露[20]。構造斷裂方向會改變地氣鈾元素發(fā)展趨勢方向,但其影響作用可以理解為是在時間尺度上的,也就是說鈾元素仍然會往覆蓋層其他位置運移。因此,在深部鈾礦體垂直投影地表處仍可觀測到鈾異常。這也是地氣測量尋找深部礦床的一大優(yōu)勢。
(a)地面伽馬能譜
(b)地氣
數學中的方向導數幾何意義為一個曲面上的某點,從該點起始沿特定方向函數的變化率,即:
(5)
圖5分別為4種測量方法在132°方向的方向導數平面等值線圖??梢钥吹綀D中異常走向都是為NE向,與測區(qū)NE 向斷裂構造為主導基本一致,說明測區(qū)控礦構造發(fā)育。其中正負方向導數交替的強異常大都分布在豐州盆地邊緣、下洞子等已知鈾礦點附近。同時在金雞嶺、集溪-界坑、老虎龍一帶有區(qū)域較小的正負異常分布。這些地區(qū)NE向斷裂發(fā)育,表明這些區(qū)域可能存在因埋藏較深而異常被掩蓋的隱伏鈾礦體。
(a)地面伽馬能譜
(b)地氣
(c)土壤天然熱釋光
(d)釙-210
在鹿井地區(qū)開展了地氣測量、地面能譜測量、土壤釙-210和土壤天然熱釋光野外測量以及數據處理與信息提取工作,得到了以下幾條結論和認知。
1)放射性勘探數據處理方法較多,本文利用方向導數、趨勢面分析、變異系數、綜合鈾成礦有利指標方法提取的放射性信息異常能夠有效指示鈾礦化的有利地帶。
2)通過對比4種數據處理方法提取的隱伏鈾礦化綜合信息異常,推測金雞嶺、鹿井西南方向一帶具有較大找礦潛力,集溪、界坑一帶還需進一步探測。
3)在提取異常信息預測有利成礦靶區(qū)時,發(fā)現(xiàn)有利成礦地段均處于構造斷裂帶處,甚至構造斷裂帶交叉處,與鹿井地區(qū)斷裂構造控礦的鈾成礦機制相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