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娟
一、 追根溯源,了解文言內(nèi)涵
老師可以這樣介紹文言文:同學們,中華文明之所以能綿延久遠,重要的在于文字。從甲骨文發(fā)展到今天的漢字,已經(jīng)有3 000多年的歷史。因此,今天我們還能讀到2 000多年前的古人寫的書籍。(出示《論語》《道德經(jīng)》《詩經(jīng)》《史記》等書籍與文字圖片)這些古人寫的文章,我們就稱作“文言文”,俗稱“古文”,那么什么叫文言文呢?第二個“文”是什么意思?(文章的意思)“言”是什么意思?(寫、記載的意思)第一個“文”是什么意思?(文,為紋,有修飾的意思,修飾之后就美了,所以“文”有了美好的意思,比如文采)“文言文”的意思就是—美好的語言文章。
教學前,從文字的歷史意義說起,講講文言文的意義價值,適當詮釋,讓學生在歷史文明中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為準備學習這種美好的語言奠定情感基調(diào),同時也能讓他們意識到汲取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提升自身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性。
二、 理解意思,體悟語言美
要想讓學生體會到文言文的語言美,前提是必須讓學生能理解其意思。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基于《伯牙鼓琴》篇幅較短,可以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以該篇為例,設計如下:
1. 看圖:鼓琴的“鼓”是什么意思?“琴”指什么?2. 這則文言文距今2 200多年了,你讀懂了嗎?請根據(jù)課文下面的注釋,嘗試著輕聲說一說這則文言文的意思,讀不懂的字詞可以做上記號。3. 提問:文中“少選之間”譯為“不久、過了一會”,那你能聯(lián)系上下文,對照上句,來說說“方”的意思嗎?
語言之美熏陶著我們,誠摯贊賞他人的胸懷感染著我們,這些都是文言散發(fā)出的獨特魅力。同樣意為“一會兒”,文中前邊用“方”,后邊用“少選之間”,這樣避免了單調(diào)乏味。在字里行間反復體會推敲,品出語言的精美之處,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形成能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三、 合理想象,豐富語言美
文言文是古老的中國智慧,是一種簡練而又不缺美感的語言。要想獲得文言文的美感,還需借助一樣工具,那就是想象。可以這樣設計:
過渡:伯牙一會兒“志在太山”,一會兒“志在流水”,那么請大家展開豐富的想象,伯牙還會志在什么?
師生合作,完成句式訓練。
伯牙鼓琴而志在清風,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風。”伯牙鼓琴而志在白雪,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皚皚乎若白雪。”伯牙鼓琴而志在明月,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皎皎乎若明月。”伯牙鼓琴而志在春雨,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綿綿乎若春雨?!?/p>
這就像畫境中的留白,這種靠想象填補出的畫面美可以用語言來表述,用情感來烘托。從《伯牙鼓琴》一篇來看,伯牙琴中所繪,從太山流水到山河大川,憑借著想象,從文言中走出去,最后還是回到文言中,走的這一遭,其實就是感悟文言語言美的一次旅行。
四、 由此及彼,升華語言美
文言文簡練卻不簡單,其蘊含的深意往往讓人意猶未盡。內(nèi)容的補充,中心的擴展,題材的延續(xù),都能充盈文言文本身,文言能讓讀者領悟到一種綿延的語言意境美??梢赃@樣設計拓展部分:
伯牙、鍾子期的傳說常常被古代文人雅士傳頌。
鍾期一見知,山水千秋聞。
—孟浩然《示孟郊》
鍾期久已沒,世上無知音。
—李白《月夜聽盧子順彈琴》
故人舍我閉黃壤,流水高山心自知。
—王安石《伯牙》
千金易得,知己難求。酒逢知己千杯少,士為知己者死。同學們,人一生中會遇到很多朋友,但能遇到的真正的知心朋友卻是少之又少。伯牙鼓琴表達的是一種真知己的境界。這也正是這個故事千百年來廣為流傳的魅力所在。
對文言文的拓展延伸,是對中心思想的再一次升華,對情感的再一次渲染。換句話說,這是用不同的語言來詮釋當下的文言文,起到深化主題的作用。
(作者單位:無錫市宜興新芳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