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宜佳
《摘金奇緣》是由美國華納兄弟影片公司出品的喜劇片,是根據(jù)美籍作家關凱文的小說《瘋狂的亞洲富豪》改編。這部電影作為北美市場的輕喜劇商業(yè)電影,在改編和戰(zhàn)略上是成功的,2018年8月一經(jīng)推出就獲得了當年的第22屆好萊塢電影獎、第90屆美國國家評論協(xié)會獎等榮譽。
它重點突出,階層差異、美式華裔和新加坡華裔所面臨的東西方文化沖突以家庭與個人的幸福為爆發(fā)點最為吸睛,也是影片的最大賣點。在東方,無論富人窮人都在意家族,在意傳承;而西方,一般是貴族、財產(chǎn)龐大的上層階級在意家族。電影為了搭建立意點,把矛盾直接說成了東西方的文化對立。也許是這一種小聰明,助力它一躍成為北美的票房黑馬。
在人物方面,編劇豐富了對瑞秋的描寫,尊重她的堅強獨立,也給她增添聰慧的特點——懂得博弈。在電影開頭和接近結尾的時候,給她加排了賭博桌上的博弈戲。這就使她與經(jīng)典的“灰姑娘”區(qū)別開,給人以睿智的初步印象;但另一方面,編劇沒有改動男主角尼克楊這個角色,他還是像小說里寫的那樣,是一個“溫和的叛逆派”,舉止紳士,但思慮不周,把“家庭戲”那么大的博弈甩給了女友瑞秋,這令人抓狂。男性在這部電影中的動作相較于女性弱化了很多:尼克的爸爸缺席,瑞秋的爸爸缺席,阿斯特里的丈夫出軌、婚姻被動,尼克想要求婚卻思慮了很久,在母親奶奶面前想做逆子又放不開手……這部電影把更多的選擇權甩給了女性,讓她們推動電影情節(jié)的發(fā)展。
然而許多人對這部電影有一些不滿,也嘲笑其國內票房不佳。有人說影片鋪了一大堆中國文化元素,但只是美國人眼中的中國,根本不是我們中國人切切實實的生活環(huán)境,也沒有表現(xiàn)出中國文化的復雜性。
靜心品味,原著作者、電影寫的都是新加坡亞裔ABC,寫的新加坡亞裔也都是上層階級的。這些人在電影里也叫Chinese。觀者不要誤會,這是外國人對華人的泛稱,而非對中國人的專稱。另外,電影里出現(xiàn)的燈籠、餃子等元素,是華人共有的文化傳統(tǒng);電影拍攝地點、拍的人都是新加坡人。因此觀眾對影片誤讀的根源是我們對自己的身份認知偏差,以及我們認為的外人對我們認知的局限性。
每當說起Asians,除了日韓,我們容易聯(lián)想到自己,而忽略了新加坡華人、ABC這些少數(shù)的族裔同胞,以及馬來西亞等華人的存在;一說Chinese,就以為是在說這960萬平方公里的人,這會影響我們對這部電影的理解與判斷。事實上,這部電影在上映時已明確說明,他們拍的是亞洲族裔里少數(shù)人的故事,是他們在中西方文化或交融或沖突的現(xiàn)狀中尋找自我身份認同、自我價值認同的故事。
對于國內票房表現(xiàn)不佳。我認為存在了其他方面的原因。首先,片子是針對北美市場寫的。它在北美大賣、引起華裔共鳴都說明了這點。其次,發(fā)行方并沒有做大活動推廣。該片找了一些公眾號寫了幾篇美文做廣告,相比起好萊塢大電影的宣傳動作,《摘金奇緣》可以說特別低調。也許發(fā)行方早已預測到,這部片子不是中國人的菜;還有一點不容忽視的是同期影片的競爭力太強?!抖疽骸贰稛o敵破壞王2》《無名之輩》《神奇動物在哪里2》等這些影片要么有濃重的好萊塢色彩,如大場面大制作、英雄主義、迪士尼情懷、魔法世界;要么是中國小人物的喜劇劇情片。它們從一線下沉到二三線城市都吃得開。夾縫之中,《摘金奇緣》若加大宣傳力度,卻沒有得到院線優(yōu)質的排擋資源,那只會徒增成本。既然如此,這部影片為什么還要進中國市場?我想等第二部拍出來后,這個問題就更好聊了。
作者單位:阿卡索外教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