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豫章文化內涵豐富,幾經流轉仍保持著活力與生機。本文簡述豫章文化的物態(tài)、行為和思想文化內容,總結豫章文化多元性、地域性和人文性的特點,最后探尋“豫章”古詩詞中豫章文化的多層次內涵,意在提高人們的認識,更廣泛地加強文化文明的傳播,促進文旅產業(yè)的發(fā)展。
關鍵詞:豫章;豫章文化;內涵;古詩詞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8年度豫章師范學院校級一般課題“豫章文化研究——以古文中‘豫章一詞內涵為例”(項目編號:HSYB-18-04)研究成果之一。
豫章文化源遠流長,《豫章文化發(fā)展概述》[1]一文中介紹了自漢代至清朝的豫章文化萌芽、形成與發(fā)展以及興起的歷史發(fā)展階段。豫章文化內涵在歷史長河中,不斷延續(xù)、演變與發(fā)展,而在“豫章”古文中,尤其古詩詞中所體現出的品質、情感和態(tài)度的思想文化內涵值得我們探討。據統(tǒng)計,古詩詞中出現“豫章”一詞的近二百首,文化內涵頗為豐富。本文將研究豫章文化內容、特點和古詩詞中體現的內涵,深刻挖掘豫章思想文化。
1 豫章文化內容
文化是一個包羅萬象的詞匯,涵蓋面十分廣泛,因此文化的分類也林林總總?!段幕Z言學》(修訂本)[2]中按照結構層次將文化分為“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體現出從可觸摸的表層形式到深層再到核心層次的深入理解。參考這一分類,豫章文化被劃分為物態(tài)文化、行為文化和思想文化。豫章物態(tài)文化是指可見可感的文化文明,如探究豫章郡的古跡、建置、冢墓、地理、地名、故城、物產、山巒等,描寫豫章樹(即樟樹)、考評豫章書院等文化印記;豫章行為文化指習俗風化生活中的行為以及文人墨客在文化傳承、交流時的一系列行為活動,如北宋豫章詩社文化交流以唱和為主,并通過政治交游、酒宴品詩會、互相標榜、同游會等方式[3];豫章思想文化主要指詩詞等文學藝術中體現的個人情感、生活態(tài)度、精神品質等心理文化,如樂府古題《豫章行》,唐王勃《滕王閣序》、杜甫《短歌行贈王郎司直》,南宋辛棄疾《鷓鴣天·送元濟之歸豫章》,明吳與弼《挽豫章胡昭》等詩詞中表達的關于個人事物或社會群體的體會和感悟,也如明郭子章撰寫的《豫章詩話》以及清陶福履和胡思敬刊刻的《豫章叢書》古詩詞集中體現的江西詩人主旨幽深、內容豐富的詩學思想。
2 豫章文化特點
豫章文化底蘊深厚,歷經漫長的傳承和發(fā)展,折射出豫章人、豫章景、豫章地方的獨有魅力,呈現出文化典型的多元性、地域性和人文性。
首先,豫章文化的多元性一方面體現在文化內容的多元性,另一方面表現在文化影響的多元性。誠如上文所述的豫章物態(tài)、行為和思想文化,三種不同的文化表達充分說明了內容的多元性。文化的影響也顯露出從外到內的多樣性。其一,提高了人們對某些特定客觀事物的認識,例如豫章郡的范圍、大小,豫章樹木的價值作用等等;其二,促進了人們對地方志和史料中記載的豫章地方風化民俗生活的了解;其三,加強了人們對文人墨客思想情感的深刻體會。
其次,豫章在古籍中多以地名的含義(如豫章郡)出現,因此豫章文化常被認為是地域文化。豫章實為秦置郡[4],歷史上記錄“豫章”地方古籍不勝枚舉,如中國先秦時期的重要古籍《山海經》,中國古代主要的歷史記錄古籍《史記》、《資治通鑒》、《漢書》、《三國志》、《文心雕龍》、《齊民要術》等。我們采用白欲曉劃分地域文化的三個指標,即地域要素、文化風貌和文化認同[5]對豫章地域文化分別展開。第一,豫章作為秦置郡,據記載,在西漢初年,豫章郡管轄十八縣,其管轄區(qū)域與現今江西省大體一致。后隨歷史變遷范圍逐步縮小,在兩晉和南朝時期,豫章郡相當于今江西省南昌市地區(qū)的地理單元。因而,豫章地域的自然環(huán)境相對固定,大約指今南昌市或以南昌市為發(fā)展中心的今江西省。第二,豫章文化風貌不僅體現在如豫章書院和滕王閣序等可觸摸的文化文明價值,還表現在文化交流時的民俗和文學行為活動以及詩詞、文章中不可見的思想心理文化。第三,地域文化認同是指地域人群在長期傳統(tǒng)中形成,基于歷史社會的客觀條件下對基本價值和本地域最有意義事物的主觀性、習慣性的認同表達?!对フ铝沂總鳌?、《豫章記》和《豫章職方乘》等為代表的地方志以及《豫章詩話》和《豫章叢書》等一系列以“豫章”為題的古詩詞集等皆深切地表達了豫章人對豫章文化的強烈認同。
最后,豫章文化具有鮮明的經濟人文、社會人文和文學人文,文化中體現出了典型的人文性。豫章同“豫樟”,意為樟木。早在戰(zhàn)國墨子《公輸》中便有記載“荊有長松文梓楩楠豫章,宋無長木,此猶錦繡之與短褐也?!闭聊镜乃幱脙r值和建材用途說明是豫章經濟人文典范。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木部·樟》記錄了樟木的主治功效:“干霍亂,吐不出。用樟木悄煎成濃汁服,即可引吐。風濕痛。用樟木屑一斗,泡在煎至極滾的水一石中,乘熱熏洗痛處”充分展現了樟木的藥用經濟價值。另西漢《淮南子》記:“根、楠、豫章之生也,七年而后知,故可以為棺、舟?!斌w現了樟木建材用材的經濟人文。再說社會人文,所謂社會人文是一種滿足群體需求的社會化的人文文化。豫章文化的社會人文集中表現在社會景觀需求,如可登高望遠的滕王閣和可休息娛樂的豫章館等,以及社會景觀需求,如始建于南宋為程朱理學的傳播建立基地的豫章書院。豫章文化的文學人文則顯現于地方志、古詩詞集以及“豫章”古詩詞、古文古籍等大多表達作者思想、態(tài)度和情感的著作之中。
3 古詩詞中豫章文化內涵研究
在清代以前,古詩詞作為文學的主要表現形式,內涵深厚,主題廣泛,是研究歷史人文文化的不二選擇。我們從近二百篇“豫章”古詩詞中蘊藏的砥礪品質、向往態(tài)度和惆悵情感三方面展開豫章文化內涵研究。
一是愛才詠才、自勉感嘆的砥礪品質。這是豫章文化多元兼容的精華所在。才既指人才,也通“材”,指木材、樹木。唐杜甫敘事詩《可嘆》記述了江西第一狀元豫章人王季友“斯須變幻如蒼狗”的一生。王季友年輕時家中突遭變故不得已“家賣屐”,在貧苦窮困中發(fā)憤讀書,終有建樹,后“豫章太守高帝孫,引為賓客敬頗久”,杜甫詠誦了王季友的不屈不撓,勵志進取的精神,也感嘆“吾輩碌碌飽飯行,風后力牧長回首”。南宋史彌寧曰:“太史騷壇峙豫章,詩豪角立壯顏行”(《和翟主簿》),贊嘆太史的詩情豪氣在文壇矗立,激勵自勉。明于慎行在《匡廬山人歌寄胡少白文學》中感嘆豫章胡生“才且雄”,“拂衣欲出人間世”氣度不凡,稱贊“心雄萬夫步絕塵”還想“與爾(胡生)同上匡廬巔,足躡星虹禮南斗”彰顯出詩人愛才,更愛豪邁俠情,自勉要跟隨胡生砥礪行走于江湖,馳騁于山水。唐齊己描寫樟樹的詩句“層崖豫章,聳干蒼蒼。無縱爾啄,摧我棟梁”(《啄木》)表露出詩人愛材惜材的真切感受。白居易《寓意》“豫樟生深山,七年而后知”道出了樟樹隱忍的品格,然成棟梁之才,需“養(yǎng)材三十年”堅毅的韌性,縱使“一朝為灰燼”,也能“不悲焚燒苦,但悲采用遲”詩人借助贊揚豫樟高尚品格勉勵自己只要能被“采用”就無需感懷“焚燒苦”。杜甫《贈蜀僧閭丘師兄》有云“吾祖詩冠古,同年蒙主恩”就好似“豫章夾日月,歲久空深根”,稱贊詩人祖輩詩藝超群如同高大的豫章樹一樣,內涵深厚,而自己卻“思疏闊,豈能達詞門”,見賢而思齊,自身當奮發(fā)圖強,鉆研詩學。
二是閑適生活、安土樂天的向往態(tài)度。這類詩詞多為寫景、恭賀、落成、祝壽等主題,以描繪為主要表達方式。南北朝謝莊《游豫章西觀洪崖井詩》,深山遠林中,蔽日隔天炎,“幽愿平生積,野好歲月彌”。唐張九齡《自豫章南還江上作》描繪的江水“磷磷見底清”,浦樹和江鷗也像友人般“遙如待”、“近若迎”,一路“別有趣”。詩人將途中的美景趣感以生動活潑的語言呈現出來,讓讀者也身臨其感,看到一片美好靜謐的景象,心向往之。北宋陳師道作詩《和豫章公黃梅二首》,將冬日黃梅之景的顏色(“白間千點黃”、“玉質金作裳”)和香氣(“行處若為香”、“體弱香自永”)刻畫得絲絲入扣,讓人們讀詩便能即視、即聞,此種恬靜閑適讓人艷羨。南宋嚴羽《豫章城》曰:“江花兩岸白,煙樹一行青。云學山舒態(tài),天隨水賦形”江邊兩岸的開闊景象映入眼簾,云舒山展,天水一色,閑逸于山水,“沈冥”于心間,詩人為何“愛此城高處”的緣由不言而喻。明胡儼《豫章十詠》,可謂一景一詠,有“千尋翠黛饒”的西山遠翠、“長留伴白鷗”的南浦飛云、“陰連芳草碧”的徐亭煙柳,也有“青青春雨余”的蘇圃春蔬、“蓬萊有路通”的鐵柱仙蹤、“碧蘚春陰合”的洪崖丹井、“吹送彩云還”的滕閣秋風,還有“星搖素練浮”的東湖夜月、“舟楫無風浪”的章江曉渡、“落霞迷翠渚”的龍沙夕照。行旅路途景色美好,心情大舒,快哉!妙哉!北宋曹彥約詩曰:“車馬盈六撥不開,彩衣新著鄉(xiāng)衣來。壯懷風月歸英蕩,滿意江山入酒杯”(《豫章賀丁漕建臺宴口號》)民俗生活繁華景象,安樂開懷。明張萱《賀李觀察伯東參豫章中書行省事四章》中恭賀“牛耳于今已屬君”,表露出“竭澤喜逢河潤廣”共喜之樂。吳芾《貢院落成郡庠諸生畢集因作詩以勉之》一來祝賀貢院安土落成,二來勉勵自己“文筆要同孤塔聳,詞源宜與兩湖長”。徐渭的《上督府公生日詩(并序)》這首祝壽詩描繪出賓客眾多、萬人一辭、民物熙和、賀禮“雕弓并月名繁弱,寶劍沖星出豫章。幾處名香迎馬首,數群長鬛夾車箱”的隆盛場景,大喜樂天。
三是留念緬懷、傷悲別離的惆悵情感。自漢樂府古題《豫章行》問世以來,據統(tǒng)計,以此題成詩作共計十九首。除《樂府詩集》所錄的漢唐十首《豫章行》外[6],漢唐時期的傅玄、曹叡,北宋謝逸,明王世貞、王夫之、胡應麟、歐大任、李夢陽,清李鍇等皆作《豫章行》。十九首詩作傷別離,懷依戀。一則有薛道衡“空憶常時角枕處”“偏訝思君無限極”家中婦人對遠征丈夫的思戀,也有歐大任“妻顧向我言棄妾,尚可奈此呱呱兒”行旅丈夫對妻子的疼愛與不舍;二則有李白“老母與子別”的悲鳴慘淡,亦有曹植和陸機“骨肉天性然”和“懿親將遠尋”的同胞手足送別之苦;三則有傅玄“玉顏隨年變”和謝靈運“華顏豈久期”感嘆容顏易老,光陰飛逝,四則有李鍇“百年一日盡,宛轉同飆塵”道出樟木雖歷經百年,仍逃不出“施斧斤”,一日時光便不復存在,世事無常,變化莫測。
如《豫章行》這般,“豫章”古詩詞中約有半數飽含別離、緬懷或悲怨的惆悵之情。詩作中,唐杜牧“感舊傷懷”好好今日境遇,題《張好好詩》贈予之。李白《南流夜郎寄內》滿懷深情,流放夜郎途中盼望妻子許氏的“豫章書”。張九齡“想像終古跡,惆悵獨往心”(《出為豫章郡途次廬山東巖下》)的觀景憂傷。北宋文人黃庭堅《寄傅君倚同年》“相思對明月”、“向風長嘆息”寄思情于故人,懷念結好之情。詩人楊杰《豫章行送周?!匪蛣e友人,不舍留念之情躍然紙上。南宋楊萬里《豫章光華館苦雨》遇苦雨不收,呼出“何時放歸舟”的憂愁苦悶。嚴羽的壯志難酬、抑郁不平,獨酌哀歌“還寂寞”沉郁憤慨之情見于《登豫章城感懷》中,深深地感染了讀者?!毒粗x章泉趙昌甫二十韻》中趙師秀“與翁別豫章”感嘆“人生幾堪別”,知遇良翁,敬謝良翁,盡管會面無期,但寄希望“忽聚江湖萍”。明吳與弼《挽豫章胡昭》一句“何處凄涼問斷金”想念逝去友人的悲痛場景映入眼簾。清孫中彖《秋日送戴山民游豫章》送友人“長征感慨多”,還不忘問詢“若上滕王高閣望,西山南浦近如何?”共情于友人。詞作中,北宋張元干《滿江紅·自豫章阻風吳城山作》怨道天公不作美,風云起,寒意在,也感漂泊之苦“腸欲斷,愁難著”,終日欲歸家。南宋吳潛也以“滿江紅”為詞牌著有《滿江紅·豫章滕王閣》,抒發(fā)了“暮雨掩空來,今猶昨”人生凄涼悲感和“斷送客魂消”的羈旅無盡愁思。辛棄疾“送元濟之歸豫章”作詞《江神子》和《鷓鴣天》二首,送別友人時,雖車輪轉腸,難離難舍,但不忘叮囑友人“倦游回首且加餐”,待到友人歸家之時“千里河山寸許長”。元喬吉《水仙子·攪柔腸離恨病相兼》中“豫章城開了座相思店”一句,暗用雙漸蘇卿的故事,敘說友人相思之苦,也表露出詩人離恨與病相兼的相思和愁悶。詞人王旭《大江東去 離豫章舟泊吳城山下作》書寫了詞人因南游三年期間仕途無進展,發(fā)出“哀歌誰和”孤獨苦悶的感嘆,故鄉(xiāng)歸去無力,“天下佳人,袖中瑤草”皆不可得,只有“日暮空相憶”,最后托遺恨于長笛,詞人以如泣如訴的表現手法把愁苦壓抑的惆悵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4 總結
豫章文化內涵十分豐富,內容表現形式多樣,具有典型的多元性、地域性和人文性。本文探究了近二百篇古詩詞的思想文化,發(fā)掘出豫章文化內涵中文人愛才詠才、自勉感嘆的砥礪品質,向往閑適生活、安土樂天的生活態(tài)度和留念緬懷、傷悲別離的惆悵情感。鑒于豫章文化的研究對南昌市乃至整個江西省文化研究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深刻認識豫章文化內涵中更多、更豐富的歷史文明積淀,不僅能讓人們更深入了解歷史發(fā)展,還能更廣泛地促進文化文明傳播,發(fā)揚優(yōu)秀文化,滿足人們精神文明的需求,推進豫章文化在民俗生活、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影響。
參考文獻
[1]熊雪嬌.豫章文化發(fā)展概述[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9(04):
116-119.
[2]邢福義.文化語言學(修訂版)[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3]靳超.豫章詩社交游方式研究[J].北方文學,2017(02):38-39.
[4]肖華忠.秦置豫章郡的歷史地理探討[J].南方文物,1996(04):61.
[5]白欲曉.“地域文化”內涵及劃分標準探析[J].江蘇社會科學(哲學研究),2011(1):76-80.
[6]吳大順,吳昀珊.論樂府古題《豫章行》及其流變[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11(02):16-19.
作者簡介
熊雪嬌(1992-),女,江西省南昌人,碩士,豫章師范學院,從事語言學及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