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由通俗文學創(chuàng)作轉型為新文學創(chuàng)作的作家不是個別現(xiàn)象。由新文學創(chuàng)作轉型為通俗文學創(chuàng)作大概只有白羽一人。他的文學之路的轉型有著很多的無奈,體現(xiàn)出中國現(xiàn)代作家的一種生活形態(tài)。白羽在新文學的創(chuàng)作中并沒有多大的成就,然而,他將新文學的創(chuàng)作觀念和創(chuàng)作方法運用于中國武俠小說的創(chuàng)作之中,促進了中國武俠小說的現(xiàn)代化轉型,使他成為中國現(xiàn)代武俠小說的代表性作家。他的創(chuàng)作實踐,也為中國類型小說如何現(xiàn)代化提供了一種思路。
自魯迅發(fā)表《狂人日記》等小說之后,他的身邊聚集了一批文學青年。白羽是其中之一。他們曾多次通信。現(xiàn)存的魯迅1921年寫給他的7篇書信,收在《魯迅書信》中(據(jù)白羽自述,不止7篇書信,有些書信原件丟失了)。他是直接聆聽過魯迅的教誨,并在魯迅、周作人直接扶持下走上文學道路的文學青年。然而,與同時期魯迅身邊的高長虹等人不一樣,白羽沒有在新文學道路上走下去,他走向了通俗文學的創(chuàng)作之路,并成為中國現(xiàn)代武俠小說創(chuàng)作大家。
白羽的新文學創(chuàng)作成就并不高,成名于武俠小說創(chuàng)作。正因為如此,新文學研究者幾乎沒有關注過他,而通俗文學研究者也只是關注其武俠小說的創(chuàng)作。與同時期的武俠小說作家李壽民(還珠樓主)、王度廬等人的作品相比較,白羽小說的武功技擊描寫相當突出,通俗文學研究者一般稱之為中國現(xiàn)代武俠小說技擊派的代表作家。這樣的評價固然說出了白羽小說的武功特點,卻未能分析出其所以然。筆者認為對白羽及其小說的評價,應該放置于他的文學道路的選擇上去分析,才能基本評價出他的小說的特色及其形成原因;應該將他的新文學與通俗文學的創(chuàng)作觀念聯(lián)系在一起加以評估,才能比較準確地評估出他的武俠小說的史學地位。這就是本文的思路和批評角度。
白羽大概是與魯迅有直接聯(lián)系的唯一的通俗文學作家。1921年7月,當時正在北京做郵員的白羽偶得周作人的地址,十分欣喜。作為一個文學愛好者,白羽十分崇拜周作人等文化名人。打著借書的名義,白羽寫信給周作人。過了數(shù)日,他接到了署名周樹人的回信。當時白羽不知道周樹人就是魯迅,只是猜測大概是周作人的兄弟。于是,從借書、談人生理想到請推薦作品,白羽與周樹人通起信來。周樹人幾乎每信必復,并且告勸:“先生想以文學立足,不知何故,其實以文筆作生活,是世上最苦的職業(yè)?!?一直到1921年9月3日魯迅復信給白羽才告知周樹人就是魯迅。白羽得到這封復信是吃驚而又狂喜,當即嘮叨地寫了一大堆吃驚的話回復而去,不一日收到魯迅回復勸他不必吃驚,上有這樣的話:“魯迅就是姓魯名迅,不算甚奇。唐俟大約也是假名,和魯迅相仿。”2終于在1921年9月28日下午,白羽到八道灣拜訪了魯迅和周作人。白羽后來在他的自傳《話柄》中有這樣的記敘:“在苦雨齋見了魯迅和作人先生,我昂然地坐在兩個文學家面前,大談一陣。魯迅先生透視的刺人的眼和辛辣的對話,作人先生的溫柔敦厚的面容和談吐,給了我很深的印象?!?之后,白羽又拜訪過周氏兄弟數(shù)次。
白羽走上文學創(chuàng)作的道路得益于魯迅、周作人的扶持。魯迅贈送給他《歐洲文學史》《域外小說集》等書,借閱了杜威的《五大講演》等文。周作人將契科夫小說英文版借給他讓其翻譯。白羽翻譯了五六篇,都是由魯迅、周作人修訂后介紹給《晨報》刊登了出來。對此,他表感激:“正經(jīng)投稿,是民十載北京晨報副刊,魯迅先生介紹的?!?白羽曾說:“魯迅先生所給予我的影響很大,尤其是他的文藝論。”5在與魯迅的數(shù)次交談中,魯迅對他評述了冰心、葉圣陶、許地山等人的小說,鼓勵他寫下層社會的生活,并教導他怎樣寫小說。魯迅曾當面評點他創(chuàng)作的小說《厘捐局》《兩個銅元》,提了修改意見,并勸他不要投稿《禮拜六》雜志,6可是他終于還是走上了寫武俠小說之路。
1926年白羽在北京《國民晚報》做編輯,后來該報???。1927年時任《世界日報》副刊《明珠》主編的張恨水約他寫部武俠小說,就是后來他在《明珠》上連載的《青林七俠》。這是白羽第一部武俠小說??v觀白羽的創(chuàng)作,當時他創(chuàng)作這部武俠小說只能說是偶而為之,當時的白羽真正的興趣是寫社會評論和雜文,他在天津的《中華畫報》《北洋畫報》《東方朔》和北京的《晨報》等刊物上發(fā)表社會評論和雜文200多篇,其中在他擔任編輯的1931年至1933年的《中華畫報》上就有100多篇。白羽不是站在市民角度上寫作,而是站在一個社會批評者的立場上寫作,因此他的社會評論和雜文政治色彩很濃,對當時的政府有著嚴厲辛辣的批評。顯然,他是受到周氏兄弟的影響,學著周氏兄弟的文筆進行著社會批評和文化批評。
有著新文化、新文學思維的白羽寫起武俠小說與他的貧困生活有著很大關系。1928年,貧困的白羽在北京實在活不下去了,為了生計,他開始了武俠小說創(chuàng)作。最初創(chuàng)作的武俠小說是《黃花劫》。接著,他創(chuàng)作了給他帶來巨大聲譽的武俠小說《十二金錢鏢》。小說出版時,白羽寫了《自序》,其中有這樣的話:“雕蟲小技,壯夫不為;辭賦尚爾,況叢殘小語?敘游俠于傳奇,托體愈卑;雜俚言以諧俗,等之評話……將非懦夫,誰肯為之?!环陼r,少遭家難,析筆浪跡,一事無成……不賢識小,再為馮婦,書成自記,擲筆謂然?!?這部小說后來再版多次,在每次再版本的前言后記中他都對自己創(chuàng)作這樣的小說感到羞愧。取筆名“白羽”,就是自言輕如羽毛。1938年11月《十二金錢鏢》初版時,他寫《自序》的落款處特別注上“(淪陷沽上時)白羽記”。更主要的原因還是武俠小說創(chuàng)作與他的新文學創(chuàng)作理想不合。然而,《十二金錢鏢》連載開始就很受歡迎,這部小說給白羽帶來了社會和經(jīng)濟的雙效益,最特出的變化是他的稿酬從每萬字1元漲了1倍多。生活改善是最實際的變化,也促使著他全心致力于武俠小說創(chuàng)作,接著他寫有《血滌寒光劍》《毒砂掌》《武林爭雄記》《牧野雄風》《聯(lián)鏢記》《大澤龍蛇傳》《偷拳》《摩云手》等武俠小說。
由于生活所逼,走上武俠小說創(chuàng)作之途。白羽一邊創(chuàng)作一邊自懺自愧,這也是中國現(xiàn)代作家的一種人生之路。
白羽對中國武俠小說最重要的貢獻是將新文學的人格獨立思想滲透在中國武俠小說的創(chuàng)作中,并將人性作為小說人物刻畫的中心,構建了人性武俠的創(chuàng)作觀念。
師徒關系是武俠小說最基本的社會關系。天地君親師,師傅的地位至高無上。白羽卻提出了另一個觀點,徒擇名師。拜師學武要拜名師,否則是白耗年華。在中國武俠小說史上,白羽大概是最明確地提出徒弟應當有擇師的眼光和權利的作家。對于師傅,白羽也不再是傳統(tǒng)的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盲目推崇,而是強調為師首先要立德,立德方為名師。師傅也是人,師徒關系也是平等的人際關系,也是利益考量的社會關系。這樣的觀念在中國武俠小說中是白羽首創(chuàng)。
強調師徒平等、考量人格的善惡,是一種人道為上、人性平等的人性論觀念。這種觀念顯然來自新文化思想。與文化觀念相比較,白羽對新文化更多地接受主要體現(xiàn)在創(chuàng)作觀念上。他將人性的復雜性、情感的多樣性與人物形象的塑造相融合,甚至還穿插于人物打斗的描寫之中,建立了人性武俠的創(chuàng)作模式。在他的武俠小說中,江湖人士不再是神出鬼沒只會行俠仗義或者為非作歹的類型人物,而是有著復雜的心理和真情實感的具體的個人。根據(jù)實際生活的樣子,實實在在地寫出現(xiàn)實中的人,這是白羽小說創(chuàng)作中的基本原則。人物有自己的喜怒哀樂,有自己的處世原則,在別人看來,他也許是錯的,在人物自己看來,他不得不這樣做。白羽刻畫的人物形象是一種幾近本色的白描,卻是真實的人性所在,按照白羽的話來說,這是“近人情”。
中國小說具有“史說同質”的傳統(tǒng),以時間發(fā)展作為情節(jié)線索。遇到不得不交代的人物和事件,常用“花開兩朵,各表一枝”的筆法,一筆蕩過去就是數(shù)章或數(shù)萬字。這也是中國傳統(tǒng)武俠小說最常用的手法。“五四”時期,魯迅等新小說作家開始運用空間倒敘的創(chuàng)作手法創(chuàng)作小說。1938年白羽創(chuàng)作武俠小說時,他不僅僅是將小說開頭的情節(jié)倒敘,而是將整部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完全拆解,進行邏輯性的重新組合,對中國武俠小說開展了結構性的敘事變革,構造了中國武俠小說的空間敘事模式。同樣以《聯(lián)鏢記》為例,顯示出白羽高超的創(chuàng)作能力的是,他在復仇故事的大框架內將情節(jié)大致上分成三個空間,并且重新組合。整部小說就是橫斷面空間組合。小說故事敘述時間不下百年,其結構卻干凈利落,完全沒有傳統(tǒng)武俠小說冗長的人物交代和情節(jié)的說明。
自1923年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zhèn)b傳》將武俠小說引入江湖之后,中國武俠小說的表現(xiàn)空間就在不斷地開拓之中。顧明道將武俠小說拓展到黑寺、黑店、黑寨;姚民哀將秘密會黨引進了武俠世界;文公直在朝廷爭斗和抵抗外侮中寫精忠報國。白羽則將江湖爭斗拓展到了鏢局世界。鏢局在江湖上具有獨特的地位。它有江湖商業(yè)性、草根性。寫鏢局走鏢既是寫江湖世界,也是寫世俗的社會。以鏢局為視點寫武俠生活,這就顛覆了傳統(tǒng)武俠小說俠義思想的理想性,增強了武俠小說俠義思想的世俗性。這是白羽武俠小說有別于其他作家作品之處。
白羽不是武林中人,但有自己的武學觀念。為了表現(xiàn)武功的神奇,絕大多數(shù)的武俠小說總是寫人生奇遇。白羽對這樣的描述并不欣賞,他說:“武術所以強身,亦可御侮;都無神怪之談,大抵平易近人情,合物理,此最難得。”8在白羽眼中,武功絕非刀槍棍棒、拳腳招式,而是一種學問,應當稱作為:武術。與學術一樣,武術蘊含著文化,維系著品德,運行著奧妙。無論是授藝者,還是學藝者,要想得到真髓,需要對其敬畏,需要對其真誠,需要對其領悟。學藝需要拜名師,拜了名師并非就能學到真功夫,還需要自己的悟性?!锻等分刑珮O陳在收楊露禪之前收了8個徒弟,就是不肯將太極劍傳至他們,是因為他認為這8個徒弟的悟性均不夠。悟性不是依葫蘆畫瓢死學招式,而是在招式之中悟其所以然,然后活用招式,聞一知十。這就非常人所有了。太極陳之所以收了楊露禪為關門弟子,除了毅力之外,就看中了他的悟性。入門之時,一場考量,雖是偷學,卻打得坐上同道連聲稱贊:“這還是偷招,居然練到這樣,天才究竟是天才,絕技究竟是絕技?!?白羽的這番武術觀念,其中的道理何止于武術,完全可以融通于學術、藝術等各種學問中去。
武俠小說追求的是神奇,也就給想象打開了方便之門。很多作家也就借此開始了天馬行空的武功描述。白羽則對武功充滿了敬畏,絕不敢胡亂地想象。白羽寫武功,一是靠武林人士幫忙,二是靠武術著作的化用。對此,他的自傳《白羽自傳 話柄》中曾專門提及:“《十二金錢鏢》初寫時,我不懂武術,邀友人鄭證因幫忙。”10鄭證因當時推薦了萬籟聲著作《武術匯宗》給白羽寫作時參考。這本《武術匯宗》包羅萬象,且武功招式皆有源可考,是中國武術集大成之作。這就是白羽武俠小說寫作時的“武功秘籍”。他將書中各種招式文學化,演繹于各種人物身上,構成了生動的武功絕技。除此之外,他還尋訪技擊大師當面請教,感受武功招式運用時的現(xiàn)場感。在《十二金錢鏢》第50章寫到子母神梭的武器子母鴛鴦鉞時,白羽專門加了按語,專門感謝老武師張玉峰先生對他寫作的幫助。近人情、合物理,講究言必有據(jù),是白羽描述小說武功的基本原則,也造就了白羽小說武功的本色化特點。
本色武功,也是本色招式,每一招都合譜系。下面這段是《十二金錢鏢》中俞劍平與師兄飛豹子袁振武的決斗:
袁飛豹跟蹤而到,“仙人指路”,直點俞鏢頭的后背“志堂穴”。俞劍平“鷂子翻身”,回身發(fā)劍,用太極十三劍的粘字訣,往飛豹右腿上一點,說道:“師兄看招!”飛豹子道:“不勞指教!”往回一帶兵刃,“鳳凰單展翅”,往左邊瞄準,展“小魁星式”,“燕子入巢”、“靈貓捕鼠”,連發(fā)兩招,緊跟著用“等魚式”,展“左右挑簾”,猛挑對手的兩肋……他一退一進,又換一套劍法;片刻之間,竟連用了青龍劍、六合劍、八仙劍、峨嵋劍、青萍劍、三才劍、白猿劍、九天玄女劍、計八套劍法,他偏不用太極門的十三劍。有時進招得便,就將煙管一伸,暫當點穴镢用,或當做判官筆,真?zhèn)€運用得神出鬼沒。11
這一場決斗,白羽寫得如此精彩,而且十分認真。按圖索驥,幾乎招招有來歷。不過,還不能算是白羽小說獨有,后來鄭證因等人的小說中也有這樣的描述。要論白羽小說中技擊特點,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
一是他特別善寫點穴。下面這段是《十二金錢鏢》中飛豹子打胡孟剛的描寫,打的全是點穴功:
那盜魁摟膝繞步,“倒灑金錢”,向后一甩腕子,煙管挾著一股寒風,斜向胡孟剛“左肩井穴”打來。胡孟剛急將雙牌一撲,突照煙管猛砸過去,想要把煙管磕飛……這盜魁卻又收招反攻,自取上盤,鐵煙管“金蜂戲蕊”,奔胡孟剛咽喉下二寸六分的“璇璣穴”打來。鐵牌手凹腹吸胸,閃過這一招……盜魁勃然大怒,鐵煙袋趁勢往右一探,喝一聲“打!”直向胡孟剛左臍一寸五分“商曲穴”點來?!涣蠑橙诉@一招虛實莫測,突將右腕微沉,改奔“命門穴”打去?!潜I魁又一個箭步,緊沖過來,舞動這一支煙袋桿,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忽地拿來作點穴镢用,專打二十四處大穴,忽又拿來五行劍用。突擊變化,迅速莫測,煙管到處,全是直指要害……
點穴的描述,趙煥亭在《奇?zhèn)b精忠傳》中就有描述,遠不如白羽將其寫得如此神鬼莫測。穴位與中國傳統(tǒng)的人體認知和經(jīng)脈循行相關,將武功與其相合總是能產生很多神奇的聯(lián)想。
二是他能將武功的神奇和人物的感受結合起來寫,而這些人物感受又和故事內涵緊密相連,因此他的小說中武打場面寫得有聲有色,具有現(xiàn)場感,又有情節(jié)的延伸性。
那少年戰(zhàn)敗倒地,羞忿交迸,驟然一個虎跳,從船頭竄起,“燕子掠空”襲來。伸右掌,迅如電光石火,照林廷揚“玉枕穴”猛然撾過。林廷揚急閃不迭,腦海一震,如耳畔轟了一個焦雷,驀地一陣昏惘,狂吼一聲,將手中鏢猛向身后一掄,嗤的一下,橫穿透少年左臂。這一鏢,乃是林廷揚被狙拼命時的一股死力。那少年一陣奇痛,又聽得格登的一箭,猝不及顧,負傷帶鏢,一頭竄入水中去了。那箭掠頂而過,也落入水中,那把劍依然丟在鏢船上,林廷揚緊跟著也一頭栽倒在船頭,只兩手微微發(fā)抖。
這是《聯(lián)鏢記》中少年方靖與鏢頭林廷揚生死決斗場面。少年的“羞忿”,林廷揚的“狂吼”,少年的逃遁,林廷揚“兩手微微發(fā)抖”,這些有著濃厚的感情色彩的語句穿插在武打的場面中絕不是僅僅為了渲染慘烈的氣氛,而是與人物的心理以及故事情節(jié)的推進緊密相連。
如果說點穴功還是一種獨辟蹊徑的技擊描寫,將打斗場面與人物心理以及故事情節(jié)的推進結合起來寫,則需要較為高超的寫作能力了。白羽小說中的武功技擊為人們所稱贊,絕非浪得虛名。
白羽在中國現(xiàn)代武俠小說作家中是獨特的存在。與那些接受中國傳統(tǒng)教育的武俠小說作家不一樣,他是接受新式教育的新青年,先后在北京朝陽大學附中、京兆一中中學讀書。1918年中學畢業(yè)后,考入北京師范大學堂,此時正是新文化運動盛行之時。他接近周氏兄弟,接受他們的教誨是發(fā)自內心的求教,因為他想成為一個新文學作家。在新文學創(chuàng)作之途中,他年青時出版過長篇自傳體小說《心跡》以及短篇小說集《片羽》、小品文集《雕蟲小草》《燈下閑書》等。他與周作人到1930年代后期還有聯(lián)系。1939年他的《白羽自傳 話柄》出版時,周作人還專門為該書作了題簽。他寫武俠小說實在是由于生活所迫。他不僅在多部武俠小說的自序提到這個話題,1939年出版《白羽自傳 話柄》的《自序》中說得更是沉重:“凡是人總要吃飯,而我也是個人?!粋€人所已經(jīng)做或正在做的事,未必就是他愿意做的事,這就是環(huán)境。環(huán)境與飯碗聯(lián)合起來,逼迫我寫了些無聊文字。而這些無聊文字竟能出版,竟有了銷場,這是今日華北文壇的恥辱,我……可不負責任?!?2晚年的白羽致力于金石研究,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想讓人們記住他是一位金石研究家,而不是武俠小說家。
白羽對中國武俠小說最重要的貢獻是將新文化的觀念和新文學的創(chuàng)作方法引進到武俠小說創(chuàng)作之中,開創(chuàng)了中國武俠小說走向現(xiàn)代化的路徑。人性、空間、世俗、本色等,白羽武俠小說的創(chuàng)作特色,均可以用新文化的觀念和新文學的美學追求闡釋之。然而,武俠小說畢竟成不了新文學,它是中國最具傳統(tǒng)性的類型小說之一,是具有大眾性的通俗文學。武俠小說古已有之,承載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并在代代傳承中形成了模式化的創(chuàng)作定式。武俠小說的變革就有著“常規(guī)”與“變量”的問題。在中國武俠小說的“常規(guī)”中,最核心的要素是兩個:一個是依據(jù)中國傳統(tǒng)文化而設定的社會價值觀念和生命價值觀念;另一個是傳統(tǒng)的情節(jié)模式。白羽雖然引進了新文化的人性論思想,小說的文化基礎還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社會價值觀念和生命價值觀念。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儒釋道為主流,不同的武俠小說作家有不同的側重。白羽小說基本上是闡釋中國儒家和道家的文化觀念。儒家思想體現(xiàn)在他的小說人物的人格精神上。儒家思想強調人生在世,內圣外王。白羽用這樣的思想來闡釋他的俠客人生。他認為真正的大俠應該是品德高尚者,如太極陳、楊露禪。他認為武功沒有止境,只有不斷地學習,“君子曰:學不可以已”(荀子《勸學篇》)。他認為真正的大俠應該為己求道,將中華武術發(fā)揚光大。白羽的道家思想體現(xiàn)在他的武功技擊上。他特別推崇中國道家的太極文化,認為其中蘊含著不可思議的辯證觀念。13他在小說中將太極文化演繹成中華武功的最高境界,如點穴功、太極拳、太極劍等。
武俠小說是類型小說,有著相襲相承的情節(jié)模式。復仇、行俠、爭霸、奪寶、情變等,這些情節(jié)模式在中國武俠小說創(chuàng)作中幾成定式。白羽小說情節(jié)沒有超脫這些范圍,也還是如此地循環(huán)往復。他的革新體現(xiàn)在將新文學的創(chuàng)作觀念融進了這些武俠小說的傳統(tǒng)的情節(jié)模式中,使其成為中國現(xiàn)代武俠小說中最具現(xiàn)代意識的作品。既具有中國傳統(tǒng)小說的特點,又有新的面貌,白羽的創(chuàng)作實踐說明中國傳統(tǒng)小說與中國新文學完全能夠相融合,并能夠從中開拓出文學創(chuàng)作的新境界。
白羽的小說在文學史上意義不僅僅在于他的武俠小說創(chuàng)作觀念的創(chuàng)新,還在于他開創(chuàng)了一條中國傳統(tǒng)小說如何走向現(xiàn)代化之途。沿著白羽開創(chuàng)的中國武俠小說變革之路前行的是當代武俠小說作家金庸與梁羽生。金庸與梁羽生對白羽小說均稱贊有加。他們幾乎讀了白羽的全部作品,還互相交流體會。梁羽生原名陳文統(tǒng),筆名中取“羽”字,也就是對白羽的一種崇敬。1955年8月1日到1956年1月26日,白羽曾為香港《大公報》寫了《綠林豪俠傳》。這是白羽的最后一部武俠小說。白羽的小說能夠在此時的香港《大公報》連載,估計與金庸、梁羽生有關。此時金庸和梁羽生均在香港《大公報》副刊任編輯。金庸、梁羽生對中國武俠小說的變革同樣是將“五四”以來的新文化、新文學的理念融合于武俠小說的創(chuàng)作中。他們的變革當然要比白羽深入得多,不僅僅在創(chuàng)作觀念上,還表現(xiàn)在社會價值觀念和生命價值觀念上。中國武俠小說的寫人模式在他們手中得到進一步完善,并走向成熟。特別是在金庸的小說中,人物的成長的過程就是人性表現(xiàn)的過程,也是中國道德人格完善的過程。不過,這是不同的時代語境中才能出現(xiàn)的當代武俠小說的變革特征。
注釋:
1 魯迅1921年8月26日信。《魯迅全集》第11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版,第393頁。
2 魯迅1921年9月5日信。《魯迅全集》第11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版,第400頁。
3 4 5 10 白羽:《白羽自傳 話柄》,正華學校1939年版,第80、75、81、114頁。
6 魯迅在1921年8月26日《致宮竹心》的信中說:“上?;虮本┑氖崭澹簧踔v內容,他們沒有批評眼,只講名聲。有甚者且騙取別人的文章作自己的生活費,如《禮拜六》便是,這些主持人都是一班上海之所謂‘滑頭’,不必寄稿給他們的。”《魯迅全集》第11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版,第393頁。
7 白羽:《初版自敘》,《十二金錢鏢》,北岳文藝出版社2017年版,第3頁。
8 11 白羽:《十二金錢鏢》,北岳文藝出版社2017年版,第901、889頁。
9 白羽:《偷拳》,北岳文藝出版社2019年版,第176頁。
12 白羽:《自序》,《白羽自傳 話柄》,正華學校1939年版,第3頁。
13 白羽在《偷拳》中借太極陳的口專門對中國的太極文化與武功的關系作了這樣的闡釋:太極陳又微咳了一聲,徐徐說道:“太極拳的拳法,微妙處就在一圓中?!闭f著做了一個手勢?!斑@拳法本于太極圖說。有人說,太極圖是從道家推演來的,并非‘易學’正宗,這個不去管它;我們只說太極拳的運用,不管太極圖的來源。太極拳依太極圖的學理,由無極而太極,即由無相而生有相,由靜而生動。太極十三式,崩、履、擠、踩、挒、肘、靠,是為八卦,亦即四方四隅;進、退、顧、盼、定,是為五行。合八方五行,統(tǒng)為十三式,就是太極拳的拳訣。每一字訣,有一字訣的運用,哪一訣功夫不到,就運用不靈。初學常覺顧此失彼,又被玄談奧秘所迷,就以為太極拳不易學了。卻也是的,太極十三式變化不測,式式相生,運用起來是一貫的,包括起來是由動至靜的。拳術煉成,便能靜以制動,攻瑕抵隙。練拳的時候,還要一心存想。英華內斂,抱元守一,這就是練氣凝神。必要氣貫丹田,持重不搖,使得靜如山岳鎮(zhèn),動如河決。人剛我柔為‘走’,人順我背為‘粘’,能得走字訣,休為粘字累。敵未動,我不動;敵動,我先動,只爭一著先,便是守為攻?!币园子稹锻等罚痹牢乃嚦霭嫔?019年版,第10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