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曹林
本土修辭,是本文自創(chuàng)術語,特指以塑造民族、地域的審美文化形象,彰顯其價值和特色等為目標的本土話語建構行為。本土修辭以言說主體對修辭話語民族性和地域性的深刻體認為基礎和前提,以本土修辭資源的充分發(fā)掘利用為條件和動力,以修辭策略的不斷守正和創(chuàng)新為途徑和手段,經由本土審美文化形象的修辭塑造和生動表現,實現本土文化的傳承、發(fā)展、建設與傳播。
本土修辭范圍可涵蓋地域修辭、民族修辭、地區(qū)修辭、國家修辭乃至超越國家的區(qū)域修辭,但內涵上有特定修辭目標和修辭策略的限定?!坝捎诿褡灏l(fā)展的歷史和文化傳統(tǒng)、審美觀點、思維習慣、社會風尚、心理狀態(tài)、生活方式、自然環(huán)境、地理因素以及語言文字本身的結構特色不同”“修辭現象常常打上民族的印記”①。由于類似的原因,修辭現象也往往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地域特色。本土修辭因而帶有鮮明的本土特色。本土的即民族的,民族的即世界的,魯迅說“越是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本土修辭在民族審美文化的繼承和傳播中,因而具有特殊價值和意義。
在當下,講好中國故事,已經上升到了國家文化戰(zhàn)略的高度。中國故事足夠豐富精彩,如何講好也即其中的話語建構才是重中之重。中國話語的建構離不開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從這一角度說,本土修辭的實踐總結和理論研究,可謂恰逢其時、當務之急。
張浩文的《絕秦書》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頗有價值的案例。作者的這部長篇小說處女作“三年磨一劍”,2013年問世后接連獲獎,好評如潮。②用評論家段崇軒的話說:“《絕秦書》出版七年,有人讀,有人評,有人翻譯,儼然已是經典了?!背鲇谛揶o研究者的專業(yè)敏感和習慣,我在閱讀這部作品時,更多關注的還是它的修辭。與其災難主題和社會反思相應,《絕秦書》在修辭上也做了諸多成功探索,具有鮮明的特色。無論是在詞語、句子層面的微觀修辭運作,抑或是在超句層面的篇章修辭、風格修辭,都與作品的人物塑造、故事敘述、環(huán)境描繪、情感表現等相生相伴,交融化合,最終釀出了一壇獨具本土風味的香醇佳釀。
《絕秦書》在本土修辭方面的經營,帶給我強力刺激和重點思考,也是我最想與人分享的。在我看來,本土修辭與“本土藝術”“本土文化”等既依托依存又自足自立的特殊聯(lián)系,決定了本土修辭至少應該擁有與其他本土“特產”同等的價值和地位。為此,我特意自創(chuàng)了本土修辭來指稱此類特色修辭行為,并對《絕秦書》在塑造民族審美文化形象、彰顯其價值和特色方面的本土修辭實踐,做了一次較為全面而系統(tǒng)的考察。
在《小說修辭學》1983年版的后記中,布斯重申小說是由“行動中的人物”構成,由語言敘述出來的,而非由語言構成的。③本文對《絕秦書》這一小說文本的本土修辭的觀察思考,也較多地關注了作品在作者和人物形象塑造、敘事結構的語層組織兩個主要方面的修辭策略和修辭效果,從語言材料、語義辭格、結構方式的選用三個角度分別探查、分析小說的本土修辭策略及其獨特的審美文化價值。
《絕秦書》語義修辭的本土特色,主要源于作品中的方言詞語、俗(諺)語、委婉語、詈罵語、行業(yè)詞語、人名地名等一類詞語,這類詞語的有意識選擇和運用賦予了作品鮮明的地域色彩、民俗色彩、民族色彩。關于書中的方言,陳忠實感慨到:“我原以為關中話很土,后來卻漸次發(fā)現許多方言的無可替代的韻味。文學寫作的表述語言中摻進方言,有如混凝土里添加石子,會強化語言的硬度和韌性?!雹堋啊督^秦書》里方言土語的使用,尤其對于塑造人物,揭示人物性格,呈現心理,渲染小說氛圍,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⑤。
1.方言詞語
帶有關中地區(qū)鮮明地域文化色彩的語言材料很多,反映在《絕秦書》中的主要有方言詞、方言慣用語、歇后語,這類詞語的大量選用,使小說話語散發(fā)出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烙印上突出的地域特色。
《絕秦書》是一部用普通話寫就的小說,普通話詞語,毫無疑問占據絕對優(yōu)勢。但閱讀者很難無視其間方言詞語的存在和影響,很多人甚至不自覺地為它的“鄉(xiāng)音流露”而動容。書中的方言詞雖然總數量和所占比例都很小,卻選得典型,用得適當,既不構成太大的語言障礙,又充分顯示了其分量。
選得典型,是說基本上只選入常用、好懂的方言詞,排除僅限于小地方使用的土語詞。據我們初步統(tǒng)計,《絕秦書》用得最多的是“娃”“瓜”“慫”等方言詞或語素?!巴蕖惫渤霈F2144次,主要構成引娃(1144次)、毛娃(126次)、周牛娃(74次)、壽娃(66次,其中劉壽娃11次)等人名,非方言區(qū)知曉度也很高的“娃娃”(276次),其余則不多見:女娃39次、賊娃子8次、男娃4次、牛牛娃2次、碎娃1次、獅娃1次。“瓜”共出現70次,單用(如砸瓜了、嚇瓜、書把人念瓜了)外,還構成瓜笑、瓜娃、瓜子、瓜女子、生瓜蛋、以前瓜著呢等組合?!皯Z”出現約三十次,如“慫事、慫地方、慫用、慫貨、慫人、瓜慫、瞎慫、愣慫、犟慫、認慫、慫地方、慫包蛋、慫樣”等。
她問老漢,這一問周克文再也憋不住了,哈哈大笑起來。他一笑把周梁氏笑愣了,她直直地盯著周克文,懷疑這老漢是不是被狼嚇瓜了!周克文沒瓜,他是笑老婆的瓜樣子,他邊笑邊說,哪有你這么瓜的人,狼把羊尻蛋子都逮住了羊還能逃活命?
讀這段話,不由自主地就會被方言的特殊韻味所感染,即便不具備相應的方言背景,也同樣能感受到其間所傳遞的地域文化信息。同樣,當我們讀到“金蛋蛋、硬扎扎、藥罐罐、招人得很、心疼死個人”這類方言特有的重疊式或表達格式時,獨特的方言審美氣息也不免撲面而來。
此外,不怎么成系列的方言詞語,理解上一般也不成問題:袢籠、打搶、彈嫌、害貨、開懷、摻言、歡勢、老碗、麻達、啞靜、糨子倌、噤了聲。
而在用到某些帶有明顯習俗的詞語時,《絕秦書》會加以必要的而又生動形象的解說。重點在增添風俗內容和文化色彩,其次也可避免理解或行文上的障礙。如:搽黑臉、暖懷、老碗會、下帖子、換工、祈雨等。
暖懷就是久不生養(yǎng)的人抱養(yǎng)一個別人的小孩,給自己墊底,暖暖身子,說不定以后就會懷上自己的孩子。這就像母雞不下蛋,給雞窩里放一個別的母雞下的蛋,這個母雞把別人的蛋抱暖了,說不定就會自己下蛋了。這個放到雞窩逗引母雞下蛋的雞蛋叫引蛋。也是病急亂投醫(yī)了,周郭氏后來真的就抱養(yǎng)了一個女孩,起名引娃。暖懷是不少地區(qū)都有的習俗,因而這段話與其說是在解說,毋寧說是為了通過對習俗的描繪,塑造相關的文化和人物。
方言特有的慣用語和歇后語,在作品中所出現的總量不算多,但幾乎每一個都是方言文化的產物,具有顯而易見的地域色彩,前者如:眼窩淺、找樂子、諞閑傳、墳頭冒煙、戳牛屁眼,后者如:口袋里買貓——有貨不能看,只能憑運氣;媒人嘴瘋狗腿——那是沒準的。
2.俗語、諺語和其他經典話語
這類以句子或大于句子形式呈現的話語,源于方言區(qū)人們生產生活經驗的總結,承載著一定的觀念文化。它們一般通過小說人物之口轉述出來,不但可折射該人物的思想性格,而且是對群體思想認識的傳輸和間接反映。
產生于特定地域的一般帶有區(qū)域限定性,例:男人有三件寶,丑妻薄田破棉襖;人狂沒好事,狗狂挨磚頭;莊稼最怕三老虎(按:指大煙、棉花和西瓜),伺候不好叫你哭;咬人鍋盔,給人出力,這是天經地義的事;舍不得娃娃套不住狼,甘蔗不會兩頭甜。
來自其他地區(qū)或記錄于書面語的則明顯流傳較廣。如:百善孝為先;人不哄地,地不欺人;刀不磨不鋒利,人不學不明理;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吃不窮,穿不窮,謀劃不周才受窮。
下段話所引的兩個俗語出自周立功之口,可以看出其讀書人的身份和超出身邊普通人的認知水平:“更重要的是吹盡狂沙始見金,周立功認為這些堅持下來的都是真心向學的人,他們才是值得他去教育的人,也是變革周家寨的骨干力量,給這些人上課他是好鋼用在了刀刃上?!?/p>
而小說中的頭號人物周克文,俗語、諺語經常掛在嘴邊,對這些俗諺,包括詩文名句、名言格言等,諳熟于心,信口道來,不正是其鄉(xiāng)紳和農民雙重身份,以及他尊崇儒家倫理道德、重農惜土、知書明理而又明哲保身等特點的自然表現嗎?
3.委婉語和詈罵語
委婉語是社會禁忌的產物,詈罵語是個體情緒的宣泄,二者體現了不同的文化色彩,對它們實際態(tài)度和使用狀況的差異,折射的是不同的性格和心理。
“有喜了、被窩里的事、好著呢……”等在小說中的出現,都能反映特定的心理文化及其影響。
出了門,周梁氏問兒子,昨晚上你跟媳婦……好著呢沒有?
媽,春娥身子……還有些弱。周立德說。
媽知道,周梁氏說,媽是問……你看你這一走……
媽,好著呢。周立德紅著臉說。
這其中的“好著呢”是母子間共同的避忌語,省略號傳達的也是同樣的心理避諱的需要。
“必須指出,張浩文在語言使用上極為用心,他在使用關中方言方面,超越了此前的陜西作家。大量生動鮮活,充滿地域色彩與文化韻味的甚至是粗鄙的土語,出現在小說中,尤其是大量使用與性相關的詈罵詞語,前無古人?!雹蘼耘e兩例:
慣性的抹鼻涕動作立即招來大人的咒罵聲,短壽的、天殺的、狗日的、驢操的……罵人的都是娃娃他媽,緊隨罵聲之后的是娃娃他爹的拳腳聲,緊隨拳腳聲之后的就是孩子們尖利的哭叫聲……
人狂沒好事,狗狂挨磚頭,周拴成罵道,總有一天讓你狗日的難看!
4.行業(yè)詞語
行業(yè)詞語不但反映行業(yè)文化色彩,而且體現地域生產、經營方面的特點。如:歇茬、看地驗地、捅條、蹭煙(軟討、硬討)。黑話大致跟這類接近,反映特定人群的隱秘文化,如:清堂、行旱船。
5.人名、地名和物名詞語
地名反映地貌、歷史、居民、審美、實用等各種文化信息。如周家寨、姜家堡、絳帳鎮(zhèn)、黃龍塬、泰豐糧行、鳳來儀茶樓、賽仙堂、騾馬市。僅以“明德堂”為例:
大房是他爹媽居住的,也是全家人聚集的公共場所,他爹把它取名為明德堂,并且用厚重敦實的柳體書寫在門楣上。周立功知道“明德”二字源于《大學》,寄寓著他爹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
明德堂不光是一座房子,它更承載著一種精神,這種精神是他爹一生的追求和理想。在別人眼里,他爹蓋這樣的房子顯然是炫耀財富,但在他看來,他爹是在修自己心里的廟堂。這么莊嚴的建筑會時時提醒他爹,立善存仁是人生最大的責任。
人名大致分兩類,小名俗,大名雅,體現的是雅俗、莊諧兩類不同的審美取向和文化色彩。前者如:禿斑、黑丑、麻豆、毛娃、豬娃、毬蛋娃、花豹子、馬猴子、姜大巴掌,后者如:孔先生、孫縣長、周國氏、連成媳婦、常貴、秦山魁。
特別值得提及的是周克文為他自己和三個兒子所取的名字,寄托了他的人生理想和對兒輩的希望。把《左傳》“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的三立觀,分配給三個兒子分別做大名用字,用意不言自明。但事實如何呢?時代的變遷、處境的艱難,都可以從名和實的反差中得到印證。不僅這幾位,甚至小說中所有人物形象的塑造,無不可以從作者為他們命名時所做的修辭操作中,尋到蛛絲馬跡,甚至關鍵線索。
1.比喻喻體選擇注重鄉(xiāng)土文化特色
比喻是世界各語言普遍用到的修辭格,最能體現民族特色的無疑是喻體選用上的取向。小說《絕秦書》中比喻用得很多,大部分喻體都源自鄉(xiāng)村民眾生活中常見的事物或現象,或者出自具備普遍認知的虛幻對象。比喻因而也被賦予了一定的鄉(xiāng)村審美文化蘊含。
(1)他常對伙計說,活不是主家派給你的,是你自己看見的,不能像磨子,推一把轉一把,好伙計不用主家指撥。
(2)周克文哼著戲文,鏟起飽飽一锨油渣均勻地撒出去,細碎的黃色顆粒像金粉一樣覆蓋在土地上,一股濃烈的油香彌漫開來,把人熏得昏昏欲醉。
(3)寒風像長了牙,狠狠咬了旱地龍一口,他趕緊裹緊了衣服。
以上三例均為明喻,磨子、金粉、牙齒咬人,都再尋常不過,但又用得頗為貼切,貼近生活、貼合心理、突出特點。其他明喻喻體還有:水、割斷的麥子、蝗蟲、豹子、風箏、死,等等。
(4)周拴成以前是吃慣現成飯的,一猛子讓他自己做飯簡直是逼著老虎拉磨子,他在鍋塘里戳弄半天,連火都生不起來,倒是煨出來滿屋子的濃煙。
(5)監(jiān)獄是啥地方啊,那是閻羅殿呀!
這兩例是暗喻。老虎拉磨、閻羅殿雖也沒見過,但符合普通人的想象或認知,凸顯共性特征。其他暗喻喻體,如:白眼狼、擋箭牌、捅了馬蜂窩。
(6)一個說是一副好犁鏵硬是碰上了鹽堿地,一個說一方肥沃田硬是碰上了秕種子。
(7)作為剛剛把光景掀上坡的小財東,周牛娃不能不精打細算。
(8)他的本事在于花了錢能辦事,不像別人,背著豬頭找不著廟門。
三例均為借喻,喻體選自農村生產、生活。其他借喻喻體,還可見:攀高枝、上刀山下火海、從茫茫大海里撈出了一根金針,等等。例(8)是比喻兼對照。
2.擬人背后的天人合一觀念
(9)顏色駁雜了,聲音也跟著喧鬧了。渭河開凍了,啞靜了一冬的河水再也憋不住了,它們打著滾兒吆喝著。蝴蝶和蜜蜂給花哼著曲兒,軟纏硬磨地要采人家的花粉,鳥兒一撥一撥地返回村莊,見了面唧唧喳喳地打著招呼。北歸的大雁在高空呼兒喚女,一家子一家子地飛過人們的頭頂。
以我觀物、推己及物、物我合一觀念的流布,促成了人格化(主要是擬人)修辭手法在中國傳統(tǒng)修辭中的廣泛運用?!督^秦書》中也如此,以我觀之,聲音可喧鬧,河水可打滾吆喝,昆蟲會哼曲磨人,小鳥大雁自然也會打招呼,總之,一切皆可有人的動作、聲音、情態(tài)。同屬比擬,擬物其實向來僅占極小比例,本書中也如此。
3.夸張和變形表現的中國式幽默
(10)游說了一整天,唾沫費了一老碗,最終一個人也沒有動員來。周立功很喪氣。
(11)主人們正在吃早飯,一家一戶的莊稼漢都圪蹴在自家的院子里,圍成一個圓圈,他們的筷子輪番戳向圓心的一個粗瓷大盤,盤里不是血紅的辣椒條就是烏黑的芥疙瘩,這是他們的佐菜。就著這些辣得嗆人酸得倒牙的佐菜,他們把玉米糝子喝得山呼海嘯。
時間長度、費唾沫的量度都帶夸張,例(11)活脫脫就是一幅風俗畫,圍蹲成圓圈在院子里吃飯的習俗、色彩鮮明的食物,以及借力于夸張、移用的動態(tài)描摹,無不帶給人富有沖擊性的獨特感受。
(12)部隊被擋在了這里,進攻的人像被割的麥子一樣嘩啦嘩啦地倒下,血水都要沒過人的腳脖子了,仍然沒有辦法闖過這一關。
比喻、摹狀、夸張相配合,凸顯了特征和動態(tài)。
4.引用(引言和用典)對文化遺產的代入
第29頁的戲曲臺詞多次出現在小說中,構成互文文本,而這里的《教學》之所以成為寶根的最愛,不正是因其教化內容貼近生活,讓寶根自然而然地“對號入座”,而形式上接地氣,為民眾所喜聞樂見,因而百看不厭、百演不厭嗎?第97頁,周立言酒后吼出的秦腔,自然是最具特色的文化產品之一,在小說中還借人物之口引出了對“太平不會有了”的預示。
5.襯托和對照對民族傳統(tǒng)的接續(xù)
(13)劉風林數到了九。寨墻上下所有的人都屏住呼吸。上面的人能聽見下面火把舔食夜色的嘶嘶聲,下面的人能聽見上面的人心臟拍打肋骨的咚咚聲。
(14)年關將近,車站上人跡寥寥。遠處不時響起高高低低的鞭炮聲,烹炸煎炒的香味隨風飄來,汽車艱難地穿過雪幕,又搖搖晃晃地鉆進雪幕。就在汽車開動的同時,引娃的眼淚噴涌而出,她久久佇立在站臺上凝望東方……
前一例屬于以動襯靜,后一例屬于以樂景襯哀情,都是漢語傳統(tǒng)修辭慣用的反襯。對照和襯托都是漢人辯證思維方式在修辭中的應用,襯托之反襯比正襯,正如對偶之反對比正對,修辭效果相對而言尤為凸顯,因而歷來更受修辭者的青睞和偏愛。
6.其他修辭格所蘊涵的審美文化傳統(tǒng)
設問。設問有用于強調的,也有引而不發(fā)的?!八麖母咛幐╊珰g送的人群,沒有看見那個告狀的老者,他是沒有來呢,還是被擁擠的人流擋住了?”這一發(fā)問,顯然隱含著未盡之意,體現了漢語修辭重含蓄的表達傳統(tǒng)。
同異。漢語詞語形近義殊、形異義聯(lián)的資源頗為豐富,因而成就了漢語特色和情味的同異修辭格。“周立言笑著說,大哥的馬是戰(zhàn)馬,連大炮都不怕,還怕鞭炮?”大炮、鞭炮巧妙關聯(lián),幽默風趣,忍俊不禁,但究其實,不過是漢人高深言說智慧的一次“小試身手”。
飛白。飛白是將錯就錯或照錯直錄,是一種基于漢語及其使用規(guī)范的言語智慧。漢語飛白因而自有其風貌和特色。小說里多處用到飛白,“引娃好奇地問,紀律是個啥?是蟣子吧?我今天來時特意把頭篦過,沒有蟣子,不信你看!引娃把頭伸到周立功面前?!彼坪踉诓唤浺忾g,透露出來的,是話語的別樣情趣和人物的天真可愛。
對這樣一部篇幅很長的小說作品,為了更完整地考察期結構方式和特點,我們不妨將其文本結構區(qū)分為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宏觀結構是各章和整篇的構成,中觀結構是章內段和段之間的組織,微觀結構指句內和段內的聯(lián)接。
《絕秦書》的結構方式選用可謂豐富多樣,自有其特點,對漢語傳統(tǒng)小說的結構模式有突破,有變革,也有沿襲和堅守。
1.《絕秦書》的宏觀結構
(1)線性+網格。小說分章,以數字標識。主體部分的敘事結構是按時間順序線性推進、穿插空間變換。以鄉(xiāng)紳周克文為主線,周的兄弟周拴成,周的三個兒子周立德、周立功、周立言以及引娃、石猴等為輔線,人物的表演舞臺,以周家寨和絳帳鎮(zhèn)為中心,以西安、鳳翔等地為外圍。時間線索和空間變化在小說中都有明確的交代或描述。如“二”的開頭:“周家遭劫的第二天,明德堂發(fā)生了兩件事”;“三”開頭:“第二天清晨,周立功登上了黃龍塬”;“七”開頭:“收罷大煙后就是農閑了,這是莊稼漢難得的享福時光”。
除此之外,“序曲”“尾聲”構成文本形式和內容上的首尾呼應,形斷意連,虛實相生,由此拓展了小說敘事的時空,深化了主題的表現。
(2)順敘+分敘(或補敘)+倒敘??傮w順敘結構中,在各章之間也用到分敘或補敘。如“二”接“一”寫第二天明德堂發(fā)生的事,插進來“五”,寫搶劫第二天土匪回太白山后的事,相當于平行時間的補敘。“十四”“十五”分別寫周立功和引娃大年初一早起后的事,讓人想起傳統(tǒng)章回小說中的“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再如“十八”“周立功說他大哥的時候,他大哥正在行軍途中?!奔瘸晒Ρ荛_了熟濫的純粹的結構套語,又巧妙地融入了熟悉的結構模式。
小說也不時依據需要在局部采取倒敘手法。如“三十八”開頭第一段便是“周栓成的兒媳婦跑了!”再補敘原因、經過。這種變化既帶來了受關注對象的相關懸念,也為小說整體流動添加了回旋和波瀾。再如,小說主人公周克文第一次出場,“未見其人,先聞其聲”,從他的“一聲吼”對全場的震懾效應,從側面很好地突現了這個“周家寨最有臉面的財東”在家庭和寨里的影響力。這一倒敘,是在表現人物上的特殊安排上的成功運作。
(3)客觀呈現+主觀介入。作者采取的是第三人稱視角,總體敘事也是客觀冷峻的,避開了全知全能、先知先覺。但又并非完全的旁觀者清、隔岸觀火,而是自覺不自覺地有所“介入”。這從幾個細節(jié)可以觀之:①小說的題記和后記。從其中的幾個關鍵詞“祭奠”“鄉(xiāng)親”“災難”“長期關注”“天災”“人禍”“思考”,不難解讀作品雖然秉持“形象的呈現”,為什么偶爾還會有情感傾向的代入。②小說的標題。《絕秦書》與入選《古文觀止》的晉國給秦國下的絕交書同名,而意趣迥異,顯然是作者有意為之。取“滅絕秦之記錄”之意,用一種看似言過其詞的夸張手法,為的是用響鼓重錘的方式,痛悼生命,深緬歷史,警示未來。
結尾寫大旱災結局的比喻。最后毀滅一切的竟然是人,是災民匯成的人流,但此時他們已經變成了“誰也不敢阻擋他們,誰也阻擋不了他們”的“無邊無際的洪流”和“鋪天蓋地的蝗蟲”。特殊喻體的選擇,夸張變形的寫法,難道不是作者在著意喚醒人們對于蝗禍、洪災等人類滅絕之災的歷史記憶,并提示這場發(fā)生在民國十八年的天災,從根本上更是一場人禍?
2.《絕秦書》的中觀結構
這里提到的一些結構方式,并不完全局限于中觀層面。
(1)互文結構?;ノ霓o格古已有之,基本用于句內,作為篇章概念的“互文性”則是典型的舶來品,所涉及的修辭手法還有引用(引言、用典)、仿擬(含戲擬)、非辭格的互文等。論者對《絕秦書》與《白鹿原》《溫故一九四二》等鄉(xiāng)村題材、災難題材、文化敘事類作品之間的“互文”關系,多有提及。此外,體現作品互文性的還有小說人物對各類唱詞、文字作品的引用和提及,以及作為序曲的陜西民歌?!盎ノ摹笔沟眯≌f成為開放態(tài)勢,向外向內都有了無限拓展的可能,其中最具價值的還是那些跟主題、人物、語言等,實際形成互動的“互文”對象和材料。
(2)總分式結構。漢語修辭學界一般歸入列舉分承,對此有較多分析。用于段內或段間均常見,形式、作用有所差異。
陽光下的周家寨充滿生機。雞……豬……牛……主人們……
同樣是發(fā)家致富,周克文跟他爹不一樣。周牛娃……周克文……
(3)平行式結構。小說中,社火隊進周家寨遇阻,引發(fā)眾聲喧嘩。小說通過說話人+言說義動詞的組合及變化來引領銜接各個段落,雖嘴雜事亂,卻依然寫得井然有序:
周立德不停地給憤怒的社火隊說好話……
那個獅子社火隊吆喝說……
黑丑數落……
周立德說……
黑丑說……
寨里其他人也紛紛參言……
周立德……解釋……安撫……
(4)平行+總分結構。多見于復雜結構,簡單話語中也兼容。如“十七”的總起段:
這個春天除了周克文忙碌,周拴成父子也沒有消停。周克文忙著種棉花,周拴成忙著開煙館。這兄弟倆是周家寨最會過光景的人。
(5)信息結構。源自西方的一種分析,從話語信息組織角度的一種分類,與前述分類有所區(qū)分和重合。如以背景信息引領的,如“二十七”:進了七月,狼就來了。
述題轉為話題,自然地承接前一章,轉入新的敘述對象:周立功說他大哥的時候,他大哥正在行軍途中。周立德的部隊奉命剿匪,從西安出發(fā)浩浩蕩蕩開赴鳳翔。
以話題為中心的:周克文氣瘋了。他怎么都不敢相信兒子會做下這么喪德的事,可眼前的情景叫他不得不信。他吆喝道,拉回去,綁到祠堂去!祠堂是處理宗族大事的地方,這事鬧大了。
3.《絕秦書》的微觀結構
這里舉例式提到一些重要的微觀結構方式,但它們并非僅局限于微觀層面選用。
(1)襯托或對照結構?!叭ツ暾瞧咸验_花的季節(jié),他二哥風塵仆仆地回來了,那時候這個院子擠滿了人,她借著土匪的威名嚇跑了別人,才見到了那個意氣風發(fā)的洋學生。今天葡萄架上又掛滿了絹絲一樣的白花,可這院子卻空蕩蕩的,沒有了昔日蓬勃的人氣?!比ツ旰徒裉煨纬蓪Ρ?,花開和人回、花開而人不在,都是以景襯情,一正襯,一反襯。
(2)頂真結構。多用于段內,有分句間的,如:周克文不言傳光是笑。他舉著竹竿,竹竿上掛著鞭炮,鞭炮在空中炸響,鮮紅的炮屑桃花一樣飄落下來,鋪了滿地,也鋪了周克文老兩口一身,活像穿了大紅襖。也有單句間的,如:正是在這種傳言中周克文的棉花開花了。棉花開花是笑著開的,它們的嘴巴一點點咧開,舌頭一點點伸長,最后笑成一個白胡子白頭發(fā)的老爺爺。也用于段間,如:
他(六爺)提著鞭子跑了過來,把狼抽走了。
狼一走周立功……
下邊的平行敘述+連續(xù)頂真,可謂是頗具漢語傳統(tǒng)特色的一種時空融通結構。從信息結構看,以話題“周拴成”為中心構成述題連貫結構,頂真則促成了內部的述題話題的連續(xù)轉換。
周拴成拉著兒子來到牲口圈。牲口早就賣完了,里面空著。周拴成挪開牲口槽邊的水甕,水甕底下壓著一塊石板,揭開石板,下面有一個坑,坑里藏著一個小瓦罐。周拴成掏出瓦罐打開,一股濃烈的煙土味竄了出來。周拴成給兒子說,這就是盤纏,你路上的花銷連買糧食的本錢都夠了。
(3)排偶或類排偶的整齊結構多見,往往整中有散、整散結合。常見于句內,如:
現在這個紅撲撲白生生胖乎乎的小生命就呈現在他面前,一切的思念,一切的想象,一切的掛記都落到了實處,周立德禁不住喜極而泣。
他哥的運氣太好了,念書比他好,個子比他高,房子比他蓋得多,吃飯端的碗比他大,置的地比他多,走路比他步子大,雇的長工比他多,連咳嗽都比他氣壯。
也見于句間、段間。
現在有了老碗會,富裕的人就把自家的好吃的亮出來,你吃粗糧我吃細糧,你吃黑的我吃白的,我就壓了你一頭。貧寒的人不比這個,他比老婆的手藝,你有細糧你吃面條,我沒細糧我吃蕎面饸饹,你有白面你吃蒸饃,我沒白面我吃糜子蒸糕,這粗糧細做更有滋味,我媳婦比你婆娘能多了!吃面條的有意把面條吸得吱溜溜響,讓人眼饞他,喝糝子的也不示弱,夸張地吞咽,咕咚咕咚的喉音地動山搖,硬是要壓倒對方:我是沒錢,可老子有的是好胃口,喝涼水也長膘!
(4)窮舉式結構。
這才得了寶根的趣,整天都可以耍了。起先滿倉把他送到學校,他還能在課堂上坐一個上午,中午放學他走出校門就撒了歡,絳帳鎮(zhèn)街道上吃貨多,耍貨更多。面皮、涼粉、扯面、餃子、甑糕、油糕、胡辣湯……他輪換著吃。吃飽之后就找耍貨,耍猴的、耍把戲的、說書的、賣唱的、拉洋片的、賭博的、抽大煙的、開妓院的……當然最吸引他的是看秦腔戲。
(5)四字格及其他對稱形式。四字成語、四字格、四字臨時形式的連用、對用、單用,在小說中可謂俯拾皆是,信手拈來。
他跟蹤他們穿鄉(xiāng)過村,走州越縣,但一直沒有機會下手。人家是兩個,而且膀大腰圓,手里總操著棉弓木槌。
邊塞詩他雖然看不懂,但他爹也時常給他講那里邊的英雄好漢、快意恩仇、鐵馬金戈、殺伐決斷,這些自小就讓周立德熱血沸騰,他老早就幻想著自己成為一個馳騁疆場叱咤風云的鐵血英雄。
棉花豐收,堆積如山,東望長安,翹首以盼。周克文在信的結尾這么說。
1.本土修辭資源蘊藏豐厚,要高度重視對其加以發(fā)掘。
本土修辭資源是修辭資源中蘊涵本土修辭審美文化特色和價值的部分,分布范圍廣泛,涉及多個層面。語音、詞匯、語法、語篇、辭格等各類語言材料和手段中,文字、標點、圖符、表情、動作、姿態(tài)等各種副語言材料及其手段中,由它們所構成的修辭單位的不同層次和方面,均有分布。
就漢語修辭而言,普通話、方言、古漢語均有分布,從中國話語建構而言,本土資源還分布在少數民族語言中。單就陜西方言修辭資源而言,《絕秦書》中所選用的方言材料非常豐富,前面我們所總結和分析的沒有也不可能囊括全部。并且,“此書在關中方言使用上,還有更大發(fā)揮空間。據我非常有限的了解,關中方言中大量極為精妙的動詞和形容詞,張浩文還沒有充分發(fā)掘使用。如果周克文們能更多使用將近百年前的動詞形容詞乃至各種俗語歇后語,則這些人物將更鮮活更有味道”⑦。
目前,學界語修辭資源的發(fā)掘主要集中于共同語,而對漢語方言修辭資源、少數民族修辭資源、古代修辭資源的發(fā)掘則非常不夠?!吨袊o格審美史》⑧的出版,標志著在古代漢語修辭資源發(fā)掘方面邁出了可喜的一大步,但依然任重而道遠。
對漢語本土修辭資源全方位的深入發(fā)掘,著眼于修辭的審美文化功能,不但是中國話語建構實踐的前提和條件,也可為中國文化修辭學、漢語修辭美學等學科的建設積蓄能量,拓展路徑。
2.本土修辭研究要認準目標,把握重點和方向,避免迷惑甚至迷失
就《絕秦書》的本土修辭實踐而言,本土修辭主要借助修辭主體對具有本土特色的語言(方言)材料、修辭格、結構方式等的選用和創(chuàng)新,建構本土特色話語,實現彰顯本土特色的交際目標。
本土修辭實踐研究,重點應該關注話語中所選用的各類修辭資源,注意發(fā)現和總結話語建構者在本土修辭資源發(fā)掘中的收獲和貢獻。其次,還要關注話語建構中對修辭資源的利用和創(chuàng)新,對其所采取的修辭策略進行分析和評判。
本土修辭理論研究,重點應該關注修辭的審美文化功能及其實現問題。不同語言和方言,在材料、結構、用法上有自己的特點和習慣,所蘊涵的審美和文化上的特質、表征、積淀也不同,在審美文化功能的體現上自然也不一樣。審美文化功能的實現受制于主體、受眾、對象、環(huán)境、媒介、文體、語類等等諸多因素。為此,因應各種因素及其組合的特點和影響,探討可行性的修辭策略及其運作和效果,便顯得尤為重要。
本土修辭研究,要堅持自信和自覺、守正與創(chuàng)新相結合。首先,要有足夠的話語實踐自信。漢語修辭、中華文化幾千年的歷史遺產,我們沒理由對此視而不見。其次,要有足夠的話語理論自信。漢語修辭、漢語話語研究同樣有著數千年的歷史。理論建設需要創(chuàng)新,需要學習和借鑒。但首要的是立足自身,漢語本土修辭理論只能立足于漢語本土修辭的實踐,在繼承本土修辭理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發(fā)展。不能因為暫時的缺失或滯后,而盲目地從外國、從外學科引進,滿足于跟跑、陪跑,導致喪失自我,迷失方向,或者錯失彎道超車、及時轉向的機會。離開了本土話語實踐、話語理論的自信和自覺,漢語本土修辭的實踐和理論、中國話語建構的實踐和理論,都不可能取得真正的成功和發(fā)展,也就談不上真正意義上的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①宗廷虎,陳光磊《中國修辭史》[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6頁。
②該小說的修訂版也已于2019年由新星出版社出版,本文的研究引述,均以原版為依據,該小說的引例均源自原版,不另加說明。
③Wayne C.Booth,The reotirc of Fiction[M],Harmondsworth:Penguin books,2nd,edition,1983,Page409.
④陳忠實《白墻無字》[M],西安:西安出版社,2013年版,第298頁。
⑤楊光祖《〈絕秦書〉論》[J],《當代作家評論》,2014年第2期,第97-104頁。
⑥⑦單正平《春風浩蕩舊時畫心事渾茫今日書——〈絕秦書〉散論》[J],《文藝爭鳴》,2013年第 12期,第 154-157頁,第157頁。
⑧宗廷虎、陳光磊《中國辭格審美史》[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