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瑜
近年來,清代詩歌總集的研究越來越受重視,成果較為集中在對清詩總集文獻及文學史、詩學價值的整理與研究。而就一地詩歌風貌的整體呈現(xiàn)與地方性詩派、詩風的自覺建構(gòu)而言,地方性詩歌總集的編纂無疑具有重要意義。清代常州詩歌繁盛,既是詩歌發(fā)展日趨深入細化的結(jié)果,也體現(xiàn)出清代文學地域性特征日趨明顯的特點。被魏源譽為“近代通儒,一人而已”①的李兆洛所整理的《舊言集》,即可作為常州地區(qū)地方性詩歌總集整理編纂的典范,借助其探尋當時“詩國”常州的詩歌風尚。
李兆洛(1769-1841),字申耆,晚號養(yǎng)一老人,江蘇武進(今常州)人。嘉慶十年(1805)進士,嘉慶十三年授鳳臺知縣,嘉慶十九年以丁憂致仕,道光三年(1823)起,受江蘇學政周系英之邀,主講江陰暨陽書院近二十年。著有《養(yǎng)一齋文集》《養(yǎng)一齋詩集》,編纂《駢體文鈔》《皇朝文典》《舊言集》《大清一統(tǒng)輿地全圖》《歷代紀元編》《鳳臺縣志》《懷遠縣志》《武進陽湖合志》等。李兆洛延續(xù)樸學傳統(tǒng)、倡導經(jīng)世致用,致力于士風學風的務實進取,自己則廣泛涉獵詩文創(chuàng)作、地理學、方志學、文獻整理出版等,身份在文人、學者外又兼循吏、“師儒”?!杜f言集》為李兆洛生平編選的唯一詩歌總集,也是其編刻時間跨度最長的一部圖書,始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至道光元年初成,后又陸續(xù)增補,于道光四年、九年兩次刊刻,前后歷時二十余年。該集承載了編者“于鄉(xiāng)邦文獻意甚拳拳”②的濃厚情懷。全書分為初編、次編、廣編三部分,主要收錄清代常州府附郭之武進、陽湖籍詩人74人,后又增補常州府屬宜興、江陰及他郡如揚州、安慶等地詩人17人,是清初至道光初年江南區(qū)域中下層文人群體詩歌創(chuàng)作的“實錄”,具有文獻、文學與文化等方面的豐富價值。國家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南京圖書館、常州圖書館等分別藏有上述兩種版本。《常州歷史文獻叢書》第二輯有朱雋據(jù)常州圖書館藏道光九年刻本整理點校的《舊言集》,鳳凰出版社于2015年出版(文中引《舊言集》文字如未另作說明,均出自該版本,不再一一出注)。
在中國詩學范疇中,選本歷來被視為“一種非常重要的批評形式”③。而有關(guān)李兆洛或常州詩歌的研究中,《舊言集》受到的關(guān)注還比較有限與零散,除朱雋點校本涉及專門的文獻整理外,另有余姝丹碩士論文《李兆洛〈舊言集〉研究》(中國人民大學2013年)、劉紅霞《李兆洛〈舊言集〉考索》(《常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6期》)兩篇專論,但均立足于文獻學,重在考察該集的成書過程、編纂體例與刊刻情況,其余研究也多為引用集中詩人小傳及詩作來稽考個別作家的生平史實。而對于素懷經(jīng)世懷抱的“一代通儒”李兆洛通過選編詩集傳達的詩學思想及其價值,上述研究則還未詳細論及。
融通、創(chuàng)新、不拘是解讀“通儒”李兆洛文學觀的重要關(guān)鍵詞。④李兆洛曾在編選《駢體文鈔》時,以“開源辨流”的歷史追溯來體現(xiàn)其“融通”:“屑屑焉較之以時代,則是漢之后不當復有唐,唐之后不當復有宋,宋之后遂可以不復有詩也?!雹菰凇杜f言集》中,則主要通過觀照當下非主流、“無名”詩人群體來體現(xiàn)其詩學觀的融通與不拘。據(jù)李兆洛《舊言集自序》:
乾隆壬子癸丑間,將輯郡志,因搜求邦人士詩文小集,悉令送局以備纂輯藝文。予所采得送局者十有余家,別見他人所采送者亦十余家。其所未見者且不下百家?;蛩赜性娒葱惺?,或無詩名,而其集裒然成帙。大抵名不聞于鄉(xiāng)里十三四,其詩往往清婉可誦,皆百余年間人耳,而湮沒不彰已如此。私擬俟志局之竣,悉取諸集各選次十一,都為一編,其后志未及成而輟,典守者不謹,遂星散不可問,意常恨之。夫人不必名家,詞不必極思,為之者或無意于傳,見之者或不甚相愛,而桑梓之舊風,故老之軼事,習俗今昔之異,人物盛衰之變,每于尋常吟詠仿佛遇之。
此序講述了《舊言集》編纂的緣起、經(jīng)過及目的。收集郡邑詩文集的初衷是為編纂地方志中的藝文志,然而卻在匯集了百馀家詩文集后,方志修撰不了了之,且所匯詩文集因保管者的粗疏而散佚不存。李兆洛痛心于文獻不存,決心自行編纂刊行一部《舊言集》。集中“人不必名家,詞不必極思,為之者或無意于傳,見之者或不甚相愛”,關(guān)注點不在執(zhí)詩壇牛耳者或名人巨儒,也不求名篇佳作以流傳,甚至對詩歌的文學性也不作特別要求,只是“每于尋常吟詠仿佛遇之”,推重詩歌文獻中珍藏的故老逸聞、鄉(xiāng)邦軼事,留心桑梓風俗變遷?!耙匀舜嬖姟薄耙栽娮C史”正是學者身份的李兆洛在《舊言集》中的一種實踐。
《舊言集》中所收錄詩人群體“無名”的身份特征被反復言及,“或無詩名”“名不聞于鄉(xiāng)里”“湮沒不彰”“人不必名家”等頻繁出現(xiàn)。據(jù)統(tǒng)計,《舊言集》中共收錄93位詩人及其詩歌,而其中僅有12人為《清人別集總目》著錄,另外,集中多達95.6%的詩人的詩稿、詩集極可能已佚失不存,而《舊言集》則成為保存其詩歌作品的重要文獻。⑥正如有學者所指出的,常州文人群存在如錢維城、莊存與、蔣和寧等領(lǐng)袖級別者,還有毗陵七子、愛日草堂諸子等中堅精英,而《舊言集》中輯錄者則為核心、精英之外的普通成員。⑦然而,對于“無名”詩人群體及其詩作的記載,其意義絕不僅限于文獻、資料的存留,還對文學與歷史文化的相關(guān)專題研究有著重要價值,如今人欲全面、深入探討清代常州詩歌的風貌特征,不能僅停留于對趙翼、黃仲則、洪亮吉等一流詩人的研究,還應借此冰山一角深潛入底詳勘該地詩潮風向的真正構(gòu)造與內(nèi)在驅(qū)動。因此,“無名”者構(gòu)成的龐大的二三流詩人群是學術(shù)研究持續(xù)推進時重要的研究對象,尤其是在重返清代文學生活現(xiàn)場與清代詩人心靈史的探究中,可以提供更為暢達、方便的途徑。
在有“詩國”之稱的常州,詩人身份及詩歌創(chuàng)作理應成為該地人人向往者。集中所著錄詩人中,即不乏農(nóng)、商出身者。如曾租住在李兆洛宅的吳遠庵,“世農(nóng)家……幼慧,十余歲已能為童子師,兼通醫(yī)事”,又因工小楷,教李兆洛習書,館徒時作有詩歌,李兆洛將之輯入《舊言集》,言“閱之如見故人”。另有陸本治,其父“以商籍入廣州郡學,補歲貢生,為霍山訓導?!焙箨懕局渭础俺屑覍W,布衣終身,吟詠不廢,晚自號雪泥過客,手輯所作詩三百余首。”還有出身農(nóng)賈,因熱愛而毅然轉(zhuǎn)型為“文青”,最終選擇“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資深“驢友”承勉齋,據(jù)說他“嗜山水游,獨攜一杖,不遠數(shù)十里,愛鄧尉、石湖、支硎之勝,居吳閶者數(shù)年”。當然,也有因“治舉業(yè)不當意,棄而業(yè)賈”者,但即便棄文從商,這位姓名為劉序林的“前儒生”的自我角色定位、行為模式及價值認同,仍是典型文人:“日坐肆中,手一卷不釋也?!睋?jù)此可見常州社會尚文風氣之盛。
小傳中往往還以寥寥數(shù)語描畫詩人外形與氣質(zhì),雖未直接呈現(xiàn)為圖文并舉、“左圖右史”的體例,但已然可據(jù)文字描述展開想象而與二百多年前的文人進行神會了。從這個意義而言,或還可將《舊言集》看作一本“相冊集”。舉其中精彩者為例:如以詞、曲著稱的劉元贊(名可培,字石帆),今存《石帆詞》與《筠心閣傳奇》二種,另外《蜷桂山房詩稿》二十卷及四種傳奇均佚,《舊言集》中所錄八首詩歌,無疑珍貴異常。李兆洛為其撰寫的小傳,不足百字,寥寥數(shù)言即令“石帆詞人”形神性情躍然紙上:“兆洛嘗以試事與同寓,肥而上僂,面目嚴冷,終日無一語?!庇钟浝盥柜瑁麘c來):“泛愛容眾,與人無爭,雖胸中洞然而絕去圭角,所交游盡天下賢達長者,其相與處常在若近若遠間,故其生也無怨惡,其死也莫不思頌之。體素豐碩,工飲啖?!敝谎云Z有如速寫一般,勾描出一位普通文人的神態(tài)、體貌,為歷史留存了一幅真實而生動的人物肖像。
考察常州“無名”詩人群,其實就是在探究常州詩歌文化的根基與生態(tài)。對于清代常州詩歌而言,其成就不僅因為擁有“乾隆三大家”之一的趙翼,有被包世臣譽為“聲噪稱一時,乾隆六十年間論詩者推為第一”⑧的黃仲則,有詩才不讓袁枚、被程晉芳贊以“太白再生,杜韓則無復為之”⑨的孫星衍等一流詩人;還在于該地詩壇自清初以來還形成了以“毗陵四家”“毗陵六逸”“毗陵七子”“毗陵后七子”等聲名顯著的詩人群體,以至于享有“毗陵詩派”與“詩國”之稱:“吾鄉(xiāng)風雅盛于康熙間,鄒進士、董文學倡國依社,后君家湘靈,繼開毗陵詩派,學者翕然從之。于后復有醉吟、浣花、峨眉,一時旗鼓競雄。故查悔余(查慎行)嘗稱吾常為詩國。”⑩可見,清代常州詩歌的完整格局應是一個完美的金字塔型,自塔尖而下至基座,分別是詩壇領(lǐng)袖、一流詩人、詩派成員、普通詩人。普通詩人中,大多“無名”,甚至詩作散佚不存,幸有《舊言集》及清末民初編纂刊行的《毗陵詩錄》為之輯錄,使其得以在歷史長卷中留下印跡。
跨界文學、地理等多學科的李兆洛,以融通、不拘的文化眼光,在《舊言集》的編選過程中,往往對風物吟詠題材的詩作表示出興趣而加以重視。如吳二安《青山門雜詩》即為集中規(guī)模宏大的組詩,李兆洛將該詩三十二首并詩人自序及洪亮吉所作跋文悉數(shù)全收。詩人有說明:“往來城下,白首多思,或寄興于歌謠,或託言于風俗,仿竹枝體得絕句三十二首,雖聲韻音節(jié)不必盡合,然竊取其遺意,存之以備采風云。”洪亮吉跋:“可以備方志之軼聞,補里中之故實矣?!彼?,不論是吳二安創(chuàng)作該詩的初衷或追求,還是洪亮吉的點評,均與李兆洛保存故鄉(xiāng)風俗的心愿及對歷史地理的學術(shù)興趣極為契合,因此該組詩被完整收入了《舊言集》中。
另有莊關(guān)和詩集《粵游紀程》,為莊氏41歲時,因“省試屢售不第,弟文和官廣東羅定州,邀君往”,遂一路南下,取道江西瀧江,全程五千余里,歷時兩月抵達。旅途中“風和日麗,水秀山明,足以游目騁懷之時固自不少。然而煙晨霧夕,野曠江深,艤舟守風,挑燈聽雨,斯時欲求數(shù)卷書以解岑寂,而苦不可得。乃搜廢紙,記所見聞者,并率意口占之。詩曰《粵游記程草》,文詞谫陋,聊以消愁破悶而已?!焙笤姼鍨榍f氏隨手棄置敗簏,經(jīng)家人搜得,“兒子穎曾欲為鈔錄成帙,請余刪改其字句之未雅馴者”,莊氏竟頗不在意,欲一笑了之:“是游也,所遇率庸俗不足記之人,所經(jīng)皆世人習游之地,所為又尋常不足記之事。即偶遇一二名勝之區(qū),或阻昏夜,牽俗冗,竟未得游。即游,亦豈能如霞客之窮幽探遐,無險不陟耶?茲游本不足記,記又何必刪改也!”詳述莊氏自序中的這些記載,是為了對比說明李兆洛確實在編選過程中出于自身的學術(shù)興趣,對此類詩歌表現(xiàn)出了更為濃厚的關(guān)注與興致。該組詩共收24首,分別為《過望亭》《錢唐江》《至桐廬》《七里瀧》《抵常山》《過常山》《發(fā)玉山》《廣信道中》《過貴溪》《黃金鋪》《過滕王閣》《曉發(fā)豐城》《紅羅江道中》《過新淦》《峽江》《曉發(fā)廬陵》《小村閑步》《抵贛關(guān)》《贛州中道》《萬宿塘口》《過梅嶺》《始興道中》《過韶關(guān)》《飛來寺》。如果從歷史地理學及清代交通路線考察的角度而言,莊關(guān)和的這組詩歌相當完整地呈現(xiàn)了“清人利用大運河南行至錢塘,并逆溯錢塘江至江西地區(qū),再溯贛江而上,越過五嶺到達韶關(guān)而入粵”的南下路線。?李兆洛“以詩存史”,重視采風吟風題材詩歌的收集,應與歷史地理學的研究者及地方志編撰者的身份有緊密關(guān)聯(lián)。莊關(guān)和《粵游紀程序》中曾說道:“江陰徐霞客作游記,凡九州內(nèi)外名山勝地,足跡所至,雖一餐一宿,一樹一石,纖悉必錄,而讀之者不厭其煩”。可以想象,李兆洛必然也是“不厭其煩”地將涉及歷史地理、風俗文化的相關(guān)詩作收入《舊言集》,甚至還“愛屋及烏”,將這篇不算短的序文全部抄入。
再舉一反例加以說明。集中收錄劉煥章及可培、可大父子三人詩作,其中錄劉煥章詩五首,數(shù)量較少的原因是劉煥章詩集《霽軒稿》已有刊本,因而只選其中五首。至于可培昆仲,論文學聲名自然是劉可培更勝,所著有《蜷桂山房詩稿》二十卷、《石帆詞》四卷及《筠心閣傳奇》六種,曾游云南、河南等地多年,頗負文名。湯大奎《石帆詞序》中稱劉可培:“人傳點倉玉洱間,井華汲處,都有歌阮詞者?!笨梢娨话?。然而《舊言集》收錄兩人詩歌的數(shù)量卻存在一定差距。劉可培八首,劉可大十七首。在劉可大入選的詩作中有《偕林曉岑、丁石香、錢漢思、楊尊一東郊踏青過禹王臺即事》《汴城詠古偶成》《竹枝詞》《長清道中》《溯龍江至水湖》《雨后度博平嶺》《龍巖州》《漳汀道中》《晚自龍里至貴陽》《發(fā)洞庭》十首,均為記述游蹤行跡、涉及山水風物。即便是所收劉可培詩歌中,也有半數(shù)是為采風吟風題材之作而被接納:《題味顛四弟西山紀游詩卷》《豫省風箏美人制最工巧詠之》《毗陵東坡遺物詩》《東里謁子產(chǎn)祠》。
以上數(shù)例可見李兆洛對于吟風采風題材詩歌的強烈偏好,及其對此類詩歌在保存歷史文化信息方面發(fā)揮的學術(shù)價值的重視。與此同時,“風”還含有明顯的價值導向,以及對于常州地方士風、文風的積極建構(gòu)。如湯貽汾曾于嘉慶十八年將父親荀業(yè)《與竹居棄稿》刊行問世,《舊言集》原則上不收錄已刊之作,但李兆洛卻“破例”收錄了,為此他特地附加說明:“是集凡梓行之稿不入錄,綿孤緒,避選名也。《詩略》《棄稿》并已刊行,雨生(湯貽汾號)郵以見示,屬并入之,既重違惓惓之意,且藉忠臣孝子光是集焉?!笨梢姡谥匾暼似?、正氣的常州文化語境中,儒者李兆洛也以弘揚忠孝節(jié)義為己任。
清代詩歌創(chuàng)作應如何在唐、宋等詩歌巔峰的陰影之中尋求突破路徑,如何調(diào)整置身歷史時的巨大的“影響的焦慮”,而自成一格?有學者指出:“清人在詩歌創(chuàng)作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仍然是在唐宋時代已經(jīng)確立的詩歌格律和規(guī)范中做出種種努力,即使是強調(diào)一切從性情出發(fā),脫去所有束縛的觀點,如傅山‘一掃書袋陋,大刀闊斧裁。號令自我發(fā),文章自我開’的主張及創(chuàng)作實踐,也仍然是在五七言詩的形式中尋求出路,語言規(guī)范并沒有超出唐宋以來的傳統(tǒng)?!?傅山的“文章自我開”當然豪邁,但面對逼仄的詩學空間,要尋求自適、自在之境又談何容易?基于此,是否可以在“詩歌格律和規(guī)范”之外,另外嘗試著開辟詩歌創(chuàng)作與批評的場域呢?李兆洛重視吟風采風詩作的歷史文獻與地理文化價值,肯定了大批地方無名詩人在創(chuàng)作題材的拓展、詩歌功能的豐富等方面的積極探索,賦予了清代詩歌以學術(shù)研究及文化考察的重要意義。
李兆洛“以人存詩”“以詩存史”“采風吟風”的詩學追求,絕不意味著他不重視詩歌的文學價值,或缺乏詩學理論的思考與構(gòu)建,而側(cè)重于詩歌“文學身份”之外的史料、文獻等學術(shù)價值。事實上,李兆洛對于清初以來尤其是當下詩學觀念是極為熟稔的。先以《舊言集》中關(guān)于呂岳自的小傳為例。呂岳自為清朝首位狀元呂宮的玄孫,因“屢困秋賦,貧無以養(yǎng),常為諸侯賓客,所至倒屣”,還曾做過李兆洛兄弟的老師。李兆洛記憶中的老師是富有情趣、擅于言說的:“每述序游歷、稱說人物,旨致簡遠,風趣自饒,聽之者終日忘倦也?!庇钟浧鋵τ谠姼璧睦砟钆c態(tài)度:“為詩宗新城尚書,然不以自重。同時黃仲則、洪稚存諸先生方以能詩噪邑里,而師未嘗與之爭鳴,詩成輒隨手放散,間存稿草,零亂篋中?!毙鲁巧袝?,即王士禛,山東新城人,清初“神韻說”的倡導者。呂氏既尊神韻說,卻又不以“神韻派”的格局束縛自己,體現(xiàn)出了開放不拘的個性與境界。此外,頗具意味的是,呂岳自置身于“詩國”常州,又與同時期詩壇名家如袁枚、黃仲則、洪亮吉、錢維喬、趙懷玉等互有往來,集中即有《題袁簡齋集后》《題錢竹初浙東游草后即從旋里》《送趙味辛入都》等唱和之作,但其性情、志向卻是“述而不作”,對詩壇風氣不予附和,對名家大家“未嘗與之爭鳴,詩成輒隨手放散,間存稿草,零亂篋中”——顯示出了對文學名氣聲望的不置可否、淡然處之。透過這篇小傳,可見學生對于老師的追憶,以及李兆洛“融通”“不拘”的思想品格與學術(shù)風范形成的淵源所在。
在“詩傳并存”的《舊言集》中,李兆洛撰寫的大量小傳,小傳長短不一,沒有統(tǒng)一體例,講究“知人論世”,注重人品、性情的彰顯、摹畫,落筆重在介紹詩人出身家世、生平履歷、性情癖好、品性道德、交游網(wǎng)絡及詩文書畫特色等內(nèi)容。詩歌評論則言簡意賅、點到為止,且往往與人品、家學、師承等相聯(lián)系。值得注意的是,李兆洛論詩并不受詩壇流行觀念、風氣趨尚的影響誘導,而是細致、敏銳于每位“無名”詩人的真性情及其通過詩歌坦露的真實心聲。茲輯列其中相關(guān)內(nèi)容,以作進一步分析:
據(jù)此可將李兆洛《舊言集》中的詩論觀點概括為如下兩方面:
《舊言集》部分詩人小傳與詩評例表
第一,詩寫性情,一人一格:小傳不僅重在記述詩人事跡、品性,而且評論詩歌創(chuàng)作與風格完全不受當下詩壇風氣、主流觀念拘束、影響,實現(xiàn)了作為“批評家”論詩“一人一格”的境界。如,其中有“憂愁隱約之音”“惆帳述情,語多??唷?,也有“淡然自適”;有“力求淡澀”,也有“清粹如人”;有“詩筆蒼健”,也有“辭多淡逸”;有“清氣橫逸”,也有“頗有光焰”等。這正如他在《劉海樹詩集序》中所闡發(fā)的:“詩固無所謂唐宋也。夫詩之道,性情而已矣。性情之所至,神采附焉、肌肉附焉、藻飾附焉,其所附者,無不適隨其性情之所至以為量焉?!?認為唐與宋、情與理不應該成為詩學或詩派的藩籬,詩歌的本質(zhì)是人之性情,至于主旨神韻、風骨氣格、語言文采等都只不過是“附屬”而已,應隨性情而調(diào)適以追求互相匹配、吻合——正可謂是“磊磊落落,直道胸膈,不屑屑摹唐范宋,特自以為真率寫懷抱耳”。
第二,偏愛“清”“淡”,言淺意深:在力主“性情”,看重詩人個性,崇真寫實之外,李兆洛論詩稍有偏好者,就是“清”與“淡”了。如上述表中所列趙學彭的“清粹如人”,錢像啟的“清氣橫逸”,還包括自序中的“大抵名不聞于鄉(xiāng)里十三四,其詩往往清婉可誦,皆百余年間人耳,而湮沒不彰已如此”,又記李蠡塘“于詩雖非專家,而清微淡遠之音自其心流,有不可湮滅者”,記吳江帆詩“極清麗,諸同人皆不能及”;又如評孟心閑的“淡然自適”,陸元見的“辭多淡逸,想見古人之風”等。此外,集中體現(xiàn)出“清”“淡”詩風的尚有趙子述、吳遠庵、沈青業(yè)、趙汸如、陸元見、吳醒蕉等。以“清”“淡”論詩,可見李兆洛既欣賞詩歌清新淡雅、清幽靜謐、清朗淡泊、自然脫俗的風骨與氣韻,同時也認為詩歌創(chuàng)作的形式與技巧還應是清淺明白、自然無痕的。這樣一種詩學追求,極易讓人聯(lián)想到嘉道年間張惠言、張琦昆仲在引領(lǐng)“常州詞派”時所倡導的“意內(nèi)言外”的詞學主張。張惠言認為:“古之人境遇之抑塞,憂思所郁紆,用筆命意歸之至約,而出之幽惻,怨而不亂、哀而不傷,庶幾詩人忠厚之旨乎?!?所強調(diào)者亦為遭際、性情是文學之本,并以“淺”“約”之創(chuàng)作技巧追求“意內(nèi)言外”及“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深厚蘊藉。
李兆洛歷時二十余年編纂詩歌總集,命以“舊言集”之名,其中對于故土、家園的深情與對前賢知交的回憶紀念,自是顯而易見的。深切的紀念之外,李兆洛還通過“詩傳并存”的體例,及其“以人存詩”“以詩證史”的編纂原則,傳達出了對于常州文學生態(tài)、文化空間的關(guān)注、愛護及建構(gòu),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文人的文化情懷與責任擔當。集中提到的多位“無名”詩人,與孫星衍、洪亮吉等詩壇殿堂級偶像互有往來,且有詩文酬唱,了解相關(guān)情況有益于重返清代文學生活的現(xiàn)場,獲得更新的研究視野?!杜f言集》匯聚了一批“無名”詩人,但是“無名”不等于“無痕”,于詩壇或這個世界而言并非“沒有來過”。在《舊言集》中,李兆洛不僅記錄了他們的生活圖景、留下了“群像”,還嘗試著去把握常州詩人群體的心跳脈搏、探尋他們的心靈世界?!杜f言集》中體現(xiàn)出李兆洛一以貫之的不拘一格、開放融通的文學與學術(shù)理念,可視為龔自珍、魏源之于近代詩歌轉(zhuǎn)型的先聲。
①魏源《武進李申耆先生傳》[A],《魏源集》(上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361頁。
②蔣彤《李申耆先生年譜》[A],王云五主編《新編中國名人年譜集成》[M],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版,第149頁。
③張伯偉《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方法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版,第325頁。
④參考曹虹《陽湖文派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版)第十章《“通脫”的內(nèi)蘊——論李兆洛》。曹虹在解讀李兆洛學術(shù)成就與文學觀時,據(jù)蔣彤《李養(yǎng)一先生行狀》與李兆洛為魏源《詩古微》所作序,認為“融通”與“懷獨是之見”是理解與評價李兆洛學術(shù)成就的重要關(guān)鍵詞。
⑤?李兆洛《劉海樹詩集序》[A],李兆洛《養(yǎng)一齋文集》卷二[A],道光二十三年活字印本。文獻整理與研究”(項目編號:18ZDA254)]
⑥?余姝丹《李兆洛〈舊言集〉研究》[D],中國人民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第27頁,第48頁。
⑦葉舟《清代常州城市與文化:江南地方文獻的發(fā)掘及其再闡釋》[D],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7年,第255-256頁。
⑧黃葆樹等編《黃仲則研究資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02頁。
⑨龔慶《冶城遺集跋》[A],孫星衍《孫淵如先生全集》(下卷)[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版,第523頁。
⑩趙懷玉《竹初詩鈔序》[A],錢維喬《竹初詩鈔》(卷首)[M],嘉慶十三年刻本。
?李世英、陳水云著《清代詩學》[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頁。
?蔣學沂《藕湖詞自序》[M],《藕湖詞》卷首,民國鉛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