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東省農(nóng)業(yè)技術(shù)推廣總站?浩任
番茄細菌性斑點病也稱番茄細菌性斑疹病、葉斑病、“機油病”,是危害全世界番茄生產(chǎn)的重要病害之一。近年來隨著設(shè)施番茄栽培面積的不斷擴增,該病發(fā)生呈上升趨勢,且危害到番茄莖稈等部位,嚴重影響番茄的品質(zhì)和效益。
番茄細菌性斑點病在幼苗期成株期均可發(fā)病,幼苗主要危害葉片,成株期在葉片、莖稈、果實均可危害。
1.葉片感?。好缙谌~片染病,初期產(chǎn)生圓形或近圓形暗褐色病斑,成株期葉片感病,下部葉片先發(fā)病,再向植株上部蔓延。初期葉片產(chǎn)生深褐色至黑色不規(guī)則斑點,斑點周圍有或無黃色暈圈,后期連成片。若病斑發(fā)生在葉脈上,可沿葉脈連續(xù)串生多個病斑,導致葉片畸形。
2.莖稈感?。呵o稈染病時,初期產(chǎn)生黑色斑點,病斑周圍無黃色暈圈,后逐漸擴大,病斑易連成斑塊,嚴重時可使莖稈變黑。
3.果實感?。河啄鄣墓麑嵃l(fā)病,初期有黑色小斑點稍隆起,果實近成熟時病斑周圍仍保持較長時間的綠色,病斑附近果肉凹陷。
該病致病病原菌為丁香假單胞桿菌番茄致病變種,該病原菌寄主范圍較窄,人工接種可侵染辣椒、茄子、龍葵、毛曼陀羅、白花曼陀羅等。
1.初侵染源:番茄細菌性斑點病病原菌主要以帶病種子越冬,也可在土壤或病殘體上越冬。病原菌可在土壤中存活至少7個月,是第二年病害發(fā)生的重要初侵染源。
2.種子帶菌:種子帶菌是番茄細菌性斑點病傳播主要途徑,從病果中收集的種子,病原菌可以黏附在種子表面帶菌,或侵入稻種子內(nèi)部,當條件適宜時,較少量的種子帶菌可造成大量的幼苗染病。
3.溫濕度:番茄細菌性斑點病為溫暖高濕病害,適宜溫度為13~28℃,13℃以下或30℃以上基本不發(fā)??;相對濕度90%以上時,最適宜發(fā)病,植株表面有水滴或呈濕潤狀態(tài),是導致發(fā)病的重要條件,病原菌在葉片上表面保持濕潤6小時以上,即可形成斑點癥狀。
4.栽培條件:地勢低洼、排水不良、澆水使用河道污水、肥料不足或偏施氮肥、通風不良等均易造成該病發(fā)生流行。
1.種子處理:番茄細菌性斑點病主要通過帶菌種子傳播,播種前應采取種子消毒處理,方法為,用55℃熱水浸種30分鐘,并不斷攪拌,待水溫降到室溫后再浸泡2小時,然后催芽播種,或用3%中生菌素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浸種30分鐘,洗凈后播種。
2.輪作:與非茄果類蔬菜實行3年以上輪作,減少初侵染來源。
3.加強田間管理:收獲后要及時清除田間病殘體及周圍雜草,并在田外深埋;田間濕度大時,盡量避免整枝、打杈等農(nóng)事操作;適時適量通風,控制棚內(nèi)濕度;定植時,避免傷根;合理密植,加強田間通風透光;采用水肥一體化設(shè)施灌溉設(shè)施,避免大水漫灌。
4.土壤消毒:發(fā)病嚴重的地塊,可采用土壤消毒處理,減少土壤帶菌量??稍谙募拘菖锲谶M行悶棚處理,棚內(nèi)灌水后覆膜,高溫下曬持續(xù)15~20天;或在定植前1個月,用氰氨化鈣、威百畝、氯化苦等土壤消毒劑處理土壤,以有效預防該病的發(fā)生。
5.化學防治:發(fā)病初期及時用藥,藥劑可用46%的氫氧化銅水分散粒劑1500倍液,或3%中生菌素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2%春雷霉素水劑800倍液,或3000億活芽孢/克熒光假單胞桿菌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霧防治。此外,注意輪換使用不同有效成分的藥物,延緩病原菌產(chǎn)生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