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劉樹田:西北新聞教育的開拓者與堅守者

2020-04-17 05:55石萍樊亞平
教育傳媒研究 2020年2期
關鍵詞:蘭大蘭州大學專業(yè)

石萍?樊亞平

有這樣一位長者,他去世后,無論與他親疏遠近,談及他的“為公之心”,都只會豎起大拇指。他的學生說,常會想起他的眼淚。在一次又一次必然會請他參加的學生畢業(yè)10周年、20周年甚或30周年的返校聚會上,他多次流淚,他感謝學生的努力,總說居于西北的學校太難了,叮嚀學生要為學校爭氣、長面子。

他的大學同學說,他是同級同學中最有成就者之一,實際上他一生最高的行政職務只是系主任,而他的同學可是20世紀50年代復旦大學新聞專業(yè)的畢業(yè)生,功成名就者豈在少數(shù)。

他的同行說,敬佩他堅守西北60年。而今他長眠于斯,身邊相伴的是35年前病逝的妻子,這位滬上才女為跟隨他從復旦來到大西北。妻子病歿那年,先生剛48歲,但未曾再娶。

之所以最先說到他的學生,是因為他不止一次、在不同場合都曾說過同一句話,“學生比天大”。他去世后他的學生為他題寫挽聯(lián):“樹人立德一生淡泊,田陌山川萬方氣象”。

他就是蘭州大學新聞傳播教育重要的奠基人、“中國新聞傳播學學會獎‘終身成就獎”和“蘭州大學堅守·奮斗杰出貢獻獎”獲得者劉樹田先生。

一、從十里洋場到黃河之濱

劉樹田先生祖籍山東,1936年出生于一個普通商人家庭,幼時隨父母遷居上海。先生說:“我從小學到大學,生活在以復旦大學為中心的方圓一公里以內?!?955年他考入復旦大學新聞系,在校期間品學兼優(yōu),還擔任了校廣播電臺臺長。20世紀50年代大學生鳳毛麟角,1955年全國高校招生人數(shù)僅為9.8萬。先生入校后恰值大學學制改為5年,因此于1960年畢業(yè)。當時大學生畢業(yè)只須自己填報志愿,由學校統(tǒng)一分配工作。當年越是重點學校的學生,填報畢業(yè)分配志愿時越會選擇到最邊遠、最艱苦的地方。先生填報的第一志愿是西藏、第二志愿是青海、第三志愿是甘肅。

先生與另兩位同學一起被分配到了甘肅蘭州。一下火車,看到的便是簡陋棚布搭建成的蘭州火車站,工作是在蘭州藝術學院文學系新聞專業(yè)做助教。蘭州藝術學院文學系是院系調整時從蘭州大學文學系分離而來的,1959年新增的新聞專業(yè)開始招生,先生主講新聞理論課程。初到蘭州,生活上頗多不適,宿舍有三個大窗沒有玻璃,只好用圖釘按上報紙代替。室內溫度常常低于零度,面盆里的水常常結成厚實的冰塊,墨水瓶常常因結冰而爆裂。種種艱辛難以言述,先生往往笑談帶過。只是在73歲那年接受采訪時因憶及妻子胃癌去世的境況,難忍悲苦脫口而出道:“當時的條件太艱苦,連口像樣的鍋都買不到?!?/p>

復旦新聞教育歷來重實踐,因受此影響,當了新聞專業(yè)老師后,先生課余常會去《甘肅日報》做記者。由于跑的是工業(yè)交通口新聞,而蘭州的工廠主要集中在距離主城區(qū)近30公里的西固區(qū),一輛破舊的自行車便成了交通工具。由于饃饃類的主食很難吃到,每次出發(fā)前只能買4個蒸熟的洋芋,但不敢立即吃掉,一般總是要留到到了主城區(qū)和西固區(qū)交界的深溝橋(離出發(fā)點約20公里)時,才在馬路邊把洋芋蛋吃完。這樣的行程平均每周要跑三趟,路上花費3、4個小時以上。先生說:“那時候其他倒沒什么,主要是餓,不過畢竟年輕,也就熬過來了?!?/p>

1961年暑假后蘭州藝術學院停辦,其文學系被重新歸并到蘭州大學,但新聞專業(yè)被撤銷。待新聞專業(yè)僅有的兩屆學生畢業(yè)后,先生接受了新的工作安排,授課方向轉到了文論上,主要承擔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文論的教學工作。滄海一粟,隨波而行,這樣的情況一直延續(xù)到了1983年蘭州大學籌備復辦新聞專業(yè)。

二、西北建“高樓”

“文革”結束后,伴隨著新聞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對新聞人才的需求急劇上升,創(chuàng)辦新聞專業(yè)勢在必行。在這種形勢下,中宣部、原國家教委開始考慮全國新聞教育的布點問題。當時確定的主要原則是:在各大行政區(qū)國家教委直屬的重點大學設立新聞系。西北地區(qū)剛開始確定布點的省份是陜西,但是甘肅省和蘭州大學對此十分積極,因此便改在了蘭州大學。憶及這段歷史時,先生說,中宣部、原國家教委很重視全國各重點學校開展新聞教育的工作,甘肅省和蘭州大學很重視此事,徐躬耦校長親自主持召開專門會議進行論證。1983年原國家教委最終批準在蘭州大學設立新聞學專業(yè)。

先生是復旦大學新聞系的畢業(yè)生,建專業(yè)的重任自然落在了他和其他同仁肩上?!白鳛橐幻胀ń處?,主要任務是教書育人,教好書、育好人就行了。但要新建一個專業(yè)、一個系,面臨的困難就很大了,萬事開頭難,人、財、物什么都缺?!毕壬缡钦f。

教育要起步,人才是關鍵。先生謀劃著從蘭大校部機關請來了人大新聞專業(yè)畢業(yè)的牛振國和唐少卿,從《甘肅日報》調來了復旦畢業(yè)的張默和李海峰,從新華社甘肅分社招來了人大畢業(yè)的王振山,北大新聞系畢業(yè)的朱錦翔老師也被請來。另外,先生還想起了因家庭出身被分配到甘肅金昌做新聞的學姐林雪蓉。這位復旦新聞系1958屆科班畢業(yè)生功底扎實,經(jīng)驗豐富,來到學校后主講“新聞理論”“新聞心理學”等課程,直至退休返滬。

面對當時“先天不足,后天失調”的新聞教育狀況,先生認為應當先延請擁有良好教育背景與經(jīng)驗的人才搭建教師第一梯隊,第二、第三梯隊則需加大自身的培養(yǎng)力度。留校的優(yōu)秀畢業(yè)生要送出去進修、學習,年經(jīng)教師段京肅、李文被派去人大進修,戴元光、李惠民、孔祥軍被派去復旦進修,薛曉瓏被派到北京廣播學院(今中國傳媒大學)攻讀碩士。這些不同梯隊的老師們“是當時建系的基本班底。”先生說,“雖然只有十幾個人,但大家干勁都很足,對教學工作很上心、很努力,每個人都差不多帶兩門以上的課?!?/p>

為了新聞系的建設,先生成了“丐幫幫主”?!拔艺媸窍裼戯堃粯拥教幦フ胰恕⒄义X。向人家要一點,人家還是會給一點。為了系里的事情,我還是要跑一跑。”事實上,不僅是跑一跑,還要有“騰挪轉借”各項技藝。由于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科班出身的新聞學子仍供不應求,因此,師資隊伍的建設一直存在持續(xù)性困難。在這樣困難的情況下,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畢業(yè)生王天定1995年被先生從甘肅日報社“撬”來。離開報社后的王老師沒了報社的津貼補貼,收入銳減,學校住房又緊張,宿舍安置問題難以解決。為了解決王老師的困難,系辦公室的一間屋子被騰出來做了王老師的宿舍,后來王老師才知道他的這間宿舍原本是系主任辦公室。

建高水平的專業(yè),培養(yǎng)高水平的學生,要遵循教育規(guī)律,要根據(jù)專業(yè)特點來辦。新聞是一門重實踐、重應用的學科,攝影、攝像、做節(jié)目、編報紙,學生實踐設備必不可少。樣樣都需要錢,但經(jīng)費缺口太大。29年后先生還清楚地記得建系第一年全系所有經(jīng)費只有24000元。2013年在向蘭州大學“萃英記憶工程”來訪人介紹時,他說:“在后勤訂做的桌子、書架主要靠老師和學生一起向樓上搬,到了中午吃飯的時候老師出錢請同學們吃了一碗牛肉面,大家就心滿意足了。” 沒有設備不行,但要買設備又沒錢。怎么辦?爭取原國家教委少量戴帽下達設備費,與新聞單位合作,由新聞單位出錢買來一起合用,和外單位合作搞科研購置一些設備(如為樂凱公司進行樣片制作的試驗研究)等,都是先生為解決實驗設備問題而想出的辦法。

這場從零起步的創(chuàng)業(yè)以1984年第一批新聞學專業(yè)學生入學為標志宣告初步成功。建系后,先生作為主要籌建者之一,擔任第一屆系黨總支書記兼副系主任,1986年后又被任命為系主任,這一任便是11年,直至1997年退休。

從1978年到1984年,全國恢復或新辦的新聞專業(yè)或新聞系10家左右,蘭大新聞系雖然地處經(jīng)濟落后的偏遠西北,但由于原國家教委、甘肅省的支持以及出身于人大、復旦的一批科班教師的努力,起點卻明顯較高,創(chuàng)辦之后很快在全國新聞教育系統(tǒng)中獲得了眾所公認的地位。先生說,當時在全國新聞教育圈,蘭大新聞專業(yè)在大家心目中一直被排在前五,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北京廣播學院(今中國傳媒大學)、武漢大學為前四,接下來就是蘭大?!爱敃r‘全國第五,西北老大的說法,說的就是蘭大新聞系?!毕壬茏院赖卣f。

由于那時是全國新聞傳播教育事業(yè)大發(fā)展的時代,西北的新聞專業(yè)人才遂成了發(fā)達地區(qū)院校爭搶的主要對象。陸續(xù)離開的老師讓先生痛心,不過他總說能理解:“我很理解年輕人,個人發(fā)展很重要?!比欢x擇的卻是堅守。20世紀80年代末,浙江廣播電視專科學校高薪聘他去做校長,他沒有去。中國石油大學、中南政法大學也來高薪挖過他,他也一一拒絕。先生是把自己的根扎在了西北這片土地上。

在為紀念先生撰寫的悼念文章中,蘭州大學嚴純華校長這樣說:“劉樹田教授等前輩,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蘭州大學。我們永遠不能忘記,他們才是蘭大屹立不倒的堅強基石。”

三、“教室比天高,學生比天大”

回憶起復旦的生活時,先生說:“在復旦收獲最大的還是上課”。入學后的一年半時間內,課程安排很緊,每周最起碼8門課,每門課一般都在三四個學時以上。先生年逾80時曾說,對復旦許多老師的課他一直記憶猶新,尤其是王中老師的課。“入校第一學期就有王中老師的‘新聞理論課,王老師上課最大的特點是特別實在,一點不教條,講得很活,從來沒有一二三四、甲乙丙丁之類條條框框。他講課從來不拿稿子,完全是自己思考出來的東西,但每當聽完他一節(jié)課,一些觀念就不知不覺扎根在腦海中了。每次王中老師上課的時候,不少外系的學生都跑來聽課,窗口、門口都站滿了學生。”

青年所得受益終生。因在復旦所受教育的影響,先生始辦新聞教育時便把重心放在尊重新聞教育規(guī)律上。在他的主持下,蘭州大學新聞教育,既注重理論,又注重實踐,兩頭都不偏廢。先生認為,新聞教育辦得好不好,這個問題是關鍵?!袄碚撀?lián)系實際,這話大家平時都在說,但它絕對是最重要的,也絕不是空話?!毕壬f。從理論到實踐,在課程體系的安排上,既要有理論深度的史論結合的課程,也要有偏于實踐的采寫編評課,絕不可厚此薄彼。他說:“理論與實踐結合,關鍵是要看落實,要體現(xiàn)在課程體系中,體現(xiàn)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體現(xiàn)在對學生的日常訓練中?!?/p>

先生十分重視新聞系學生的文科通識基礎教育。他贊成新聞專業(yè)的學生要有廣博的各學科知識,這有利于在未來的工作中厚積薄發(fā)。在課程設置上,初建的蘭大新聞系有許多門漢語言文學課程,如“古代漢語”“現(xiàn)代漢語”“歷代文選”等。先生認為新聞人才文字功底是最基本的,但文字功底好的同時,視野必須要開闊,要有接近群眾、接近社會的意識和能力,要接地氣,要大眾化,因此,學生的課表上歷史類、哲學類的選修課程一直赫然在列。“培養(yǎng)新聞人才,最怕培養(yǎng)出書呆子?!毕壬恢闭J為,“在培養(yǎng)新聞人才方面,最重要的是擴展其視野,提高其認識社會、接觸社會的意識和能力。要有較強的判斷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對社會問題與現(xiàn)象,尤其對政治領域的問題,要有敏銳的反應,思路要清晰,出活要快?!?/p>

如何對待學生實習這個問題,從建系之初先生便十分重視,一直安排有大實習和小實習,大實習一個學期,小實習主要利用課余和假期。這個模式一直延續(xù)至今。

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在實習和課堂訓練之外,建系之初的老師們還探索出一個很有效的做法——辦黑板報。先生說,過去中學里大家都辦黑板報,而我們卻把辦黑板報作為對新聞專業(yè)一、二年級學生進行動手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方式。當時規(guī)定,每個學生辦一期,寫稿子、編輯等都是學生自己干。每期黑板報出來了,大家都會駐足觀看、評頭論足。這給辦黑板報的學生很大壓力,同時也成為一種動力。辦好了,首先能獲得每天駐足觀看的師生的認可,這本身就是一種激勵。每次辦完還要評比,辦得好的就給獎勵。

先生說,黑板報版面尺寸有限,內容務求短小精悍,消息一般幾十個字,但是可別小看這幾十個字,要把一篇消息交代清楚、寫得生動,那是很不容易的。消息五要素也罷,六要素也罷,最主要的信息得交代清楚,最主要的新聞價值要素必須體現(xiàn)出來?!耙虼?,看似小兒科,真正做好卻不容易,也因此,對鍛煉學生動手能力很有效?!彼f,“我們的新聞教育一開始就是這么做的,踏踏實實,沒有什么花架子。”

這黑板報后來有了自己的名字,就像報紙一樣,定名為“新聞報”,報頭寫在左上角。每一期都由書法好的學生用毛筆工整地謄抄好,內容圍繞著校園話題,有消息、有評論。辦好了就立在學校食堂前的小廣場邊上,學生們端著飯盆擠站在黑板前,剛擺出去的一兩天,飯點時很難擠到近前。文后署名,沒有稿酬,但這份榮譽足以鼓勵出眾多勤奮的學生記者了。再后來,黑板報變成了一份四開的報紙,現(xiàn)在又已經(jīng)變成了一個微信公眾號“西北角Corner”,編輯部也已經(jīng)由單一的文稿部變成了文稿、視頻、設計等部門的聯(lián)合體,變化很大,而不變之處在于它還是一、二年級學生的實踐園地,而且在一代代學生手中薪火相傳。

先生認為,蘭大新聞在教學方面最大的特點就是能夠把理論與理念的培養(yǎng)貫穿到教學實踐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去,融化到學生的血液中去,他認為這對于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是無形但又是巨大的?!拔覀兊膶W生在外界口碑好、質量高,主要原因就在這個方面。他們可能不太會說,但是他們能實實在在地干,他們拿出來的東西很好,這是最有說服力的。”

學生是先生掛在嘴邊最多的詞,也是他全心關注的群體。有一次先生樂呵呵地講起一段對話:有個同學假期要跑來看我,我說你看啥,他說“想”。講完,先生自己已是笑聲不住,他說:“老師要天然地愛學生,學生自然就會想老師?!?/p>

蘭州大學新聞學院韓亮教授2009年剛從甘肅電視臺調入學院時,先生對他說:“我送你十個字:‘教室比天高,學生比天大?!表n老師說這十個字他一直銘記在心,認為這十個字給他做好老師指引了方向。

先生愛學生,也愛夸學生。他說,蘭大新聞畢業(yè)生之所以口碑好、廣受歡迎,從業(yè)界的反饋和評價看,主要是因為他們具有三個方面的鮮明特點:一是專業(yè)基礎扎實,上路快,后勁足;二是踏實,能吃苦耐勞,有吃苦的作風;三是政治上比較穩(wěn)當,政治方向正確。這三點到現(xiàn)在為止都是絕對保得住的,也是大家公認的?!斑@幾方面特點,既和蘭大本身勤奮求實、艱苦樸素的校風有關,也與我們從事新聞教育的理念與做法直接相關?!彼偨Y說。

他的學生們喜歡親切地叫他“劉頭兒”,這是在幾乎每篇關于他的報道和回憶文章中都會出現(xiàn)的稱謂。即使他退休二十年后入校的學生,也都聽聞過這一“愛稱”。他離世后難以計數(shù)的學生用一篇篇對先生的回憶來紀念他。1989屆的封心厚回憶道:“記憶里,他問我,你家哪里的???當時我剛入學,初到一個陌生的地方,聽到這樣關切的話,很依偎的感覺,老師給人安全感?!?996屆的劉燦國在悼文中寫道:“讀書期間,劉老師對我很好。我很搗亂,但他極為寬容,跟別的老師說要允許學生有個性?!?000屆的何世文留言說:“往事歷歷在目,入學時諄諄教誨,包括過馬路要注意安全也提醒,依稀如昨?!?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鄭保衛(wèi)教授的唁電中有言:“看了蘭州大學校友會回憶劉老師的文章,讓我十分感慨,劉老師為人為師堪稱楷模!”先生說過:“離開學生辦教育就沒有意思了,老師的成就感就集中在學生身上?!?/p>

四、志在千里,壯心不已

創(chuàng)造了蘭大新聞專業(yè)輝煌的劉先生退休后仍然思考著新聞教育問題,依然心牽著蘭大新聞的發(fā)展。樊亞平教授也是先生的學生,他在《賀劉樹田教授八十壽辰》的詩中有這樣一句話:“身雖榮退心未閑,學院發(fā)展記心間。各地桃李總呵護,同事情緣裊裊傳?!边@些詩句是對先生退休后依然牽心學院發(fā)展、關心學院老師的真實寫照。

“干新聞教育幾十年,也有一些遺憾。最大的遺憾是,幾十年來一直忙于教學、忙于培養(yǎng)新聞人才,對如何把新聞教育、新聞教學工作搞得更好,更符合新聞教育的規(guī)律,更符合社會對新聞教育的要求,卻缺乏深入而專門的研究?!?/p>

“我常常思考新聞教育的問題。比如說傳播學是干啥的?新聞傳播專業(yè)的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生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我們究竟應該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扎扎實實地研究,值得每一個學生和老師一起研究?!?“新聞教育和新聞學科發(fā)展到現(xiàn)在,確實已經(jīng)不錯了,但是我們沒有人很好地加以總結。現(xiàn)在最大的問題是,培養(yǎng)目標不明確,教學計劃和課程體系不科學,缺乏有機性。”“在我看來,課程設置應盡可能考慮得更細一些,更有針對性一些,也更具有整體性、關聯(lián)性一些。教學最講究內在聯(lián)系,而不是表面的東西。”“新聞傳播學已經(jīng)成為一級學科了,在新的時代,它承擔的任務也不一樣了,因此如何使新聞傳播專業(yè)的培養(yǎng)目標、教學計劃、課程體系變得更加科學化、體系化,就成為亟須研究的十分重要的事?!?/p>

整理先生退休后思考新聞教育問題的這些話語,忍不住會去想,那些他在校園里鍛煉行走的時光是否都是用來做這樣的思考了呢?因為退休后他實際上并沒有擁有想象中那種完全的空閑。

退休后,先生與另外幾位文科的退休老師曾一起辦起了一家民辦高校,在這所高校里繼續(xù)踐行自己的新聞教育理念,后來因為校舍等原因,只好停辦了這所已經(jīng)在蘭州民辦高校界口碑頗佳的學校。他還曾為剛創(chuàng)辦新聞系的甘肅政法學院傳經(jīng)送寶。當時的學生還記得當時年近古稀的先生頭發(fā)花白,打著領帶,一絲不茍地教導他們要樹立新聞理想,給自己的人生做好規(guī)劃的情景。學生郝曉波說:“劉老師就像一座燈塔,給我們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先生也曾遠赴浙江萬里學院具體指導了其文化與傳播學院的創(chuàng)建與發(fā)展方向,該院在唁電中感念先生“恩澤東陸,德被久遠”。

先生曾是教育部新聞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2007年,教育部對中國人民大學進行本科教學評估,先生擔任了評估組成員。中國人民大學胡百精教授回憶劉先生聽自己課的情形:劉老師拿著小本,坐在第一排聽了兩個小時,課后給了很多指導和鼓勵。當時留校大約5年的胡老師正進入成為大學老師后的第一輪全面自我否定期。先生安慰他說,不要著急,慢慢講,一遍一遍來,一個段落一個段落磨。胡老師感慨說:“老一輩教育家的認真、負責、慈悲,令我感恩、感念至今!”

西北大學韓雋教授懷念說:“那位有著爽朗笑聲的蘭大新聞學院‘老一哥劉老師走了,心里不舍!劉老師是我們西北引以自豪的新聞專業(yè)掌門人?!?/p>

在鄭州大學舉辦的中國新聞史學會2017年學術年會上,先生榮獲了“新聞傳播學學會獎‘終身成就獎”。此獎項由中國新聞史學會和教育部高等學校新聞傳播學科教指委共同設立,頒獎詞中盛贊先生,“以寬容、質樸和堅韌的氣度,見證了我國西部新聞傳播教育的發(fā)展與壯大”。

他的母校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為他送來的挽聯(lián)稱:長江飲馬,黃河墾田,一心報國,不計得失榮辱;復旦問學,賀蘭樹人,八方求賢,無問南北西東。

中國新聞史學會老會長方漢奇教授說:“劉老師以一顆誠摯的心,辦好了蘭大新聞系,又以蘭大的人才支援了全國的新聞教育事業(yè)。他的一生,誠以待人,誠以待友,誠以待他奉獻了一生的新聞教育事業(yè),沒有一點利己的考慮,是一個很值得尊重和懷念的人?!鼻迦A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陳昌鳳教授悼念他:“劉樹田老師把一生獻給了西北的新聞教育事業(yè),是我們后輩的楷模?!?/p>

2019年9月16日中午,先生在家里和三位看望他的學生暢敘往昔,這種會面在他的家中尋常至極。先生與這三位分別來自1989屆、1990屆和2002屆的老、少學生相談甚歡。他說,自己能吃能睡,精神狀態(tài)很好,一位學生說:“當時看上去確實是那樣”。幾個小時后,在校園里散步的先生卻突發(fā)腦梗,入院后便再未醒來,于9月21日清晨溘然長逝,享年83歲。

學生、兒女圍身邊,先生遠去應含笑。曾有學生問他的幸福指數(shù),他說:“我的幸福指數(shù)就集中在兒女和你們身上,你們好了,我的幸福指數(shù)就提高了?!?/p>

(作者石萍系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樊亞平系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特約編輯:紀海虹;責任編輯:李林】

猜你喜歡
蘭大蘭州大學專業(yè)
一句話惹毛一個專業(yè)
蘭大為美,有幸遇見你
部分專業(yè)介紹
專業(yè)修腳店
淺談蘭州大學MOOC局限性
探秘那些不冷不熱的專業(yè)
Parodies in Death and the Compass
酉阳| 额敏县| 陆川县| 察雅县| 阜阳市| 沙湾县| 百色市| 奇台县| 沭阳县| 济源市| 晋中市| 高雄市| 民县| 陇西县| 微博| 镇安县| 佛坪县| 长宁县| 万安县| 东海县| 西藏| 从化市| 利川市| 奉贤区| 兴城市| 遵义县| 苏尼特左旗| 印江| 洪泽县| 砚山县| 交城县| 新乡县| 静乐县| 南岸区| 抚顺市| 高安市| 原阳县| 枣阳市| 萍乡市| 齐河县| 中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