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毅芳
【摘要】音樂是美育的一種,美育目的是通過各種藝術活動,來誘發(fā)學生的愛美情趣,樹立正確的審美觀,以及讓學生如何感知美、理解美或者進一步地有欲望來表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的知識和方法。因此,音樂教學要把美育的兩個目的有機地結合起來,并貫穿始終,使音樂教學處于“美”與“樂”的狀態(tài)之中。
【關鍵詞】美育;音樂;教學方式
從美育的本義說,學校藝術教學(音樂、美術、舞蹈等)的目的就是通過各種藝術活動,來誘發(fā)學生的愛美情趣,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同時給予學生美的享受、美的滋潤、美的營養(yǎng)、美的熏陶。因此,美育的教學方式是感受幽的、浸潤性的、游戲式的,是其它德育課、智育課、體育課、勞動課所不能代替的。其教學方法與一般知識課不同,它更多的強調感受陶冶的作用,強調對美的追求;更多的采用游戲式或娛樂的方式來施教。
從美育的另一個目的來研究,學生在美的浸潤中,還需要給予他們如何感知美、理解美或者進一步地有欲望來表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的知識和方法(必要的技能技巧)。因此,教師要隨時把這些知識和方法滲透到學生對美的感受過程中,要把美育的兩個目的有機地結合起來,貫穿于音樂教學的始終,使音樂教學處于“美”與“樂”的狀態(tài)之中,應從如下幾個方面進行考慮:
一、興趣
興趣與快樂是緊密聯(lián)系的,有了興趣學起來就有無窮的樂趣,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使他們感到學習的快樂,這是教育理論和實踐中的一個重要問題,教師應該高度重視。
“音樂即快樂”,這句話說得很中肯,應作為教師備課的座右銘,音樂的教育性(社會功能)應與審美的愉悅性緊緊結合在—起,寓教育于樂趣之中。所以,音樂教育的本身就是一種愉快教育。好動、好奇、好表現(xiàn)是少年兒童的天性,他們普遍愛學習音樂,因為音樂是運動的藝術、表現(xiàn)的藝術,符合少年兒童的心理特征。因此,要求每堂音樂課都上成決樂課,應把一切容易產生艱難感、枯燥感的基礎訓練,設計成如同游樂、競賽、搶答一類的方式進行教學,避免講音符時值如同講數(shù)學計算;節(jié)奏練習如同和尚念經那樣倒胃口的教學,要讓學生做一切事情都是興趣盎然、令人高興,具有強烈的“動機”,對它發(fā)生興趣,甚至產生熱愛。讓學生在愉快的興奮中接受知識,他們音樂高漲的情緒,手舞足蹈爭相表演的欲望是興趣教學成效的一種標志。
二、感受
音樂的感受是誘發(fā)的,而非強制的。黑格爾說:“審美帶有給人解放的性質?!睘槭裁磶в辛钊私夥诺男再|?因為這種教育是自由、愉快、生動、活潑的,它易于啟迪人們的心靈,引起精神上的升華。美育絲毫不能強制。人們可以被迫去思考、去行動,但卻不能被迫去感受、去愛、去恨。強迫引起的必然是被強迫者的反感。對美的心靈感受,要靠美的自身的魅力去喚起,而美的事物本身又恰恰具有這種誘人的特征。因此,音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首先體現(xiàn)在和教師上,教材應是非常的美,絕對不能把像念經一樣的快板歌、庸俗低級的歌曲及器樂交給學生,音樂教師在課堂上,除了有美的范唱、范奏之外,還應有儀表美、語言美、舉止美、可用形象生動的語言、抑揚頓挫的聲調、穩(wěn)健而有表情的舉止乃至秀麗而規(guī)整的板書都能給學生美的熏陶,用飽滿的精神,充沛的感情來激發(fā)學生音樂情緒,使之參與音樂生活。
藝術的真諦在追求真、善、美,教師應不斷給學生以美的啟迪。用欣賞作品先導,并循循善誘來誘發(fā)學生對音樂的感受,使他們在作品本身的美上得到美(詞美、曲美、伴奏美、演唱美)有出自內心感情反應的表情,任何技能練習,如視唱中的擊拍劃拍,節(jié)奏訓練中的拍手拍腿跺腳,打擊樂器等,都有正確的方法和表情;欣賞時更有細心聆聽積極想象的神態(tài)。
音樂作為一種表現(xiàn)的藝術,在教學中要不斷引導學生富有表情地表演各種音樂技巧和音樂作品,使他們學習興趣倍增。同時又給予學生親身感受音樂的條件,而這種表情和表演正是對感知到的事物或景物相對應的心理反應,經過啟發(fā)引導,使之醇化為藝術感情(提煉與夸張)。對中小學生更重要的是啟迪其純真心靈的自然流露。美感的心理反應主要從眼神和臉部表達出來,聲音、動作、儀態(tài)表情美不美,多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鑒別和追求。
三、創(chuàng)造
音樂作為感情的藝術,通過音樂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美感,從感知美、鑒賞美、理解美到追求表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這種創(chuàng)造美是各種知識技能力的結晶和升華。音樂的魅力在于無窮無盡的創(chuàng)造之中。不同一首樂曲兩個人演奏,各有不同的體驗與情緒,即使一個人演奏,昨天與今天所發(fā)揮的也不盡相同。這種不同創(chuàng)造因時、因地、因人、因條件而有千姿百態(tài)的音響、風格、形象等等變化,創(chuàng)造美的境界就更廣闊了。教師應把學生音樂能力的培養(yǎng)作為著眼點,對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掘作為教學的一個目標來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美,通過對音樂的感知來啟發(fā)想象與聯(lián)想、引導學生用簡單的樂器(開始可以用節(jié)奏樂器)去創(chuàng)造各種音響。
對音樂作品的理解與表現(xiàn),沒有必要固定一個模式,除了合唱合奏以群體塑造形象嚴格要求各自的適度感以外,凡屬獨唱、獨奏、獨舞等就應鼓勵學生按他們的體驗與理解,用自己的感情形態(tài)去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并讓他們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而不是把現(xiàn)成的答案強加給他們。
總之,音樂教學要在學生最感興趣的時機,被浸潤在美的前提下,教師隨時因勢利導循循相誘,才能得到更多的美的營養(yǎng)。即使是技術性較強的器樂演奏技法、歌唱技法等,也要變成最愉快的教授形式,學生的興趣始終是前提,否則“按下牛頭飲水”的教學會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反而事倍功半,更談不上美育。教育家斯賓塞提出的“快樂原則”在教學上的運用,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音樂教師的認可。我們教師應創(chuàng)造性地把愉快和幸福更多地給予學生,讓他們在愉快的氣氛中,在美的浸潤中來學習音樂。寓教于美、寓教于樂是音樂教學的最好方法。
參考文獻:
[1]廖乃雄.論音樂教育[M].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0(3):665.
[2]黑格爾.美學(第一卷)[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