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采編中心
誠實守信,一諾千金,女兒患病離世,留下12萬元看病欠款,竇蘭英年過花甲,6年間辛勤勞作,替女還債。老人視誠信如生命,被街坊四鄰親切地稱作“信義奶奶”;
作為軍人來自人民、服務(wù)人民,作為退役軍人要回歸人民、更要回報人民。謝彬蓉志愿把赴涼山彝村支教當作實現(xiàn)夢想、回報人民的最好方式;
從事麻風病患護理工作20余年,以精湛的護理技術(shù)照顧每一位患者,潘美兒用愛心、耐心、責任心溫暖每一位患者的心,彰顯“醫(yī)者仁心”的大愛,被大家稱為“最美護士”;
……
她們是全國道德模范當中的巾幗之花,是崇高道德的踐行者、文明風尚的維護者、美好生活的創(chuàng)造者;她們用自己平凡而高尚的行動,贏得了人們的尊敬和贊許;她們弘揚道德模范高尚品格,用心詮釋著道德之美,溫暖了全社會。
她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老人,為了替女兒還債,用一顆樸素厚道的誠信之心、用再平凡不過的行動詮釋了什么叫誠信,她為身邊的人們樹立起了一面做人的鏡子。她視誠信如生命,被街坊四鄰親切地稱作“信義奶奶”。她就是家住甘肅省張掖市肅南紅灣寺鎮(zhèn)的竇蘭英老人。
時間追溯到1985年,竇蘭英的丈夫被無情的病魔奪走了生命。年僅36歲的竇蘭英開始打臨工、當保姆,辛辛苦苦把兩個女兒養(yǎng)大成人并相繼成家立業(yè)。苦了一輩子,原本以為可以安度晚年,可誰知道,不幸又一次降臨。大女兒的丈夫丟下出生僅28天的孩子離家出走,至今杳無音信。看著收入微薄的女兒和可憐的孫女,竇蘭英又開始照顧她們母女的起居。幾年來,雖然日子過得苦了些,但一家三代和和睦睦倒也其樂融融。好不容易盼著一切都好了起來,2012年,一個令人難以接受的事實讓竇蘭英感到天都塌了下來。女兒被查出患有直腸癌,這無疑是雪上加霜。母女倆四處借錢,做手術(shù)、化療、尋醫(yī)、求藥,一次又一次,外債借了一萬又一萬,然而術(shù)后一年多,竇蘭英的女兒還是撒手人寰。家里的頂梁柱沒有了,這無疑是晴天霹靂,竇蘭英的大腦頓時一片空白。在這場突如其來的無情打擊面前,她不能倒下去,日子還得過下去。因為她知道,十多萬元的債務(wù)不能扔下不管,7歲的外孫女還在苦巴巴地指望著她。
看到老人家的境況時,有些人覺得債是要不回來了。但竇蘭英強忍悲痛,堅強地站了起來:“做人要講信用,是我女兒借的錢我都認,我一定會想辦法還錢?!闭沁@句話,讓竇蘭英無比堅定地走上了“替女還債”的誠信之路。
為信守替女還債的承諾,60多歲的竇蘭英重操舊業(yè),當起了保姆、干上了鐘點工,空閑時間還去撿廢品賣破爛,省吃儉用一分一分地攢下來還債。這些年,老人沒添過一件像樣的衣服,生病了也舍不得多花一分錢買藥。除打工的收入全部用來還債外,她甚至連自己每月的低保費也全部用于還債。為了還債,祖孫倆的生活真可謂捉襟見肘,平日里連點肉都不舍得吃。她說:“自己倒沒什么,就是委屈了孫女?!泵看翁崞疬@些,竇蘭英眼里就泛起了淚花。
在竇蘭英還債的日子里,有些人看著老人帶著孫女還債實在不易,就說人心都是肉長的,這樣的處境不用還了,但她仍然堅持還給人家,哪怕還的再少也要一點一點地還。在竇蘭英看來,大家是因為信任才賒賬,做人要講誠信!還債時,她還向人家賠一次禮:“拖欠長了,虧欠了!”
竇蘭英有一個田字格本做的小賬本,她把給大女兒看病所欠的12萬元賬目全部羅列在上面,包括女兒生前欠的小賣部買米買鹽的錢。她把這個本子連同女兒厚厚的一沓病歷、一些遺物保存在一個藍色布包里,每還一筆錢,她就將布包從高高的柜子頂上拿下來,仔細地打鉤,她說:“每還一筆,心理壓力就會減輕一分。”
為了還清這些債務(wù),收入微薄的竇蘭英沒有退縮,年近70的她一邊照顧年幼的外孫女,一邊省吃儉用、打零工,堅持不懈替女還債,終于在2019年還清了所有的債務(wù)。
“欠債還錢天經(jīng)地義?!笨v然竇蘭英有堅持的理由,但一位七旬奶奶的不懈踐諾依然讓許多人為之動容。2019年9月,被譽為“信義奶奶”的竇蘭英獲評第七屆“全國道德模范”。
失去女兒的痛,化為替女還債的愿。她用老百姓最樸素的方式,告訴我們“誠信”的含義……她很貧窮,也很富有。誠信,就是她最大的財富。
當誠信如星星之火時,它給我們的是一種信心和力量;當星星之火逐漸蔓延成燎原之勢時,這個世界才會更加溫暖、更加美好。竇蘭英用一顆厚道之心,詮釋了“誠信”的真諦。
2014年,重慶市自主擇業(yè)軍轉(zhuǎn)干部謝彬蓉從網(wǎng)站看到“苦蕎花開支教團”的社會公益組織信息:該地區(qū)需要能吃苦、有愛心、負責任的社會公益人士,前往接力支教。這一信息激起了她當年因參軍沒能如愿從事“教師”的夢想。于是,她決定前往海拔3000多米的涼山地區(qū)義務(wù)支教。
自此,謝彬蓉就像一只“候鳥”,每逢學校開學,她就要離開繁華的重慶,“飛”到山里與孩子們在一起,一待就是幾個月。
父親曾是抗美援朝的老兵,為了延續(xù)他的軍旅情結(jié),1993?年,從四川師范學院畢業(yè)的謝彬蓉成為班里投筆從戎的“獨苗苗”,她因此戲稱自己是“軍二代”。
到2013?年,謝彬蓉的軍齡正好滿20?年,也就是在那一年,女兒上大學,同樣從軍的丈夫2010?年已經(jīng)自主擇業(yè),她覺得自己轉(zhuǎn)業(yè)的條件成熟了,就選擇回到老家重慶。
為了不讓家人擔心,轉(zhuǎn)業(yè)之前的幾年,謝彬蓉就在家人面前早早做起了“滲透工作”。她常常搜集一些關(guān)于支教的信息跟家人分享,告訴他們自己想去支教,所以做出決定的時候,家人都很支持,女兒鼓勵說:“只要你自己覺得開心就好?!?/p>
跨過20?年的軍旅歲月,謝彬蓉終于登上三尺講臺,重圓教師夢。
第一所學校是在網(wǎng)上找到的,她當時就想找一個看起來“條件更差、更艱苦、更需要幫助”的地方,最后選擇了故哲小學。但讓她真正下定決心繼續(xù)支教的,是在這個學校的最后一天。那天期末考試,謝彬蓉被交換到鄉(xiāng)里的中心小學監(jiān)考。本以為那里的條件會好很多,但在考場上看到孩子們的學習基礎(chǔ)那么薄弱,謝彬蓉這才意識到,涼山的師資力量比她想象的要差很多。
從西昌太和鎮(zhèn)故哲村小到美姑縣爾其鄉(xiāng)依惹村小,再到現(xiàn)在海拔近3000米的扎甘洛,謝彬蓉開玩笑說:“我是典型的‘人往高處走,但條件也是一個不如一個?!?/p>
扎甘洛是一個只有十幾戶的小山村,總?cè)丝诓坏?80人,其中大部分一家有四五個孩子。村里的孩子入學率不高,而且入學很晚。學校建在村子中間的一塊開闊地上,4間土磚房,只用了一間作教室,沒有校門。謝彬蓉用粉筆在教室外面的土墻上寫上了“扎甘洛村小學”。
冬天的山里特別冷,她得穿著兩件毛衣、一層夾襖再加一層羽絨服,兩條羽絨褲,晚上蓋三四層被子,手被凍得握不住粉筆,只好戴著手套寫字。房間的窗戶沒有玻璃,她用塑料布貼上,窗臺上放著她的包和本子。早上起床,她去拿本子寫教案,發(fā)現(xiàn)本子被冰粘住了;去拿紙點火,發(fā)現(xiàn)紙被冰凍住了;去包里拿東西,發(fā)現(xiàn)包也被凍住了;要開門出去,卻發(fā)現(xiàn)門栓也被凍住了……但這些,謝彬蓉并不覺得苦。每次看到孩子們的一點點變化,她的堅持便有了無窮的動力。
山里的孩子們學習基礎(chǔ)差,跟他們講抽象的概念他們根本聽不懂。謝彬蓉就從孩子們最熟悉的玉米、土豆、核桃、辣椒入手,教孩子們學會加減法。她自編了朗朗上口的三字經(jīng)歌謠,教孩子們認識拼音和漢字。
讓她驚喜的是,孩子們學得很快。一個學期下來,他們不僅學會了所有的拼音,而且學會了聲調(diào)、標調(diào)以及生字的拼讀,還認識了100多個漢字。
謝彬蓉用軍人的堅韌,在大涼山崎嶇陡峭的山路上為孩子們點燃知識的火把。她也因為這份堅守和大愛,榮獲第七屆“全國道德模范”榮譽稱號。謝彬蓉知道,大涼山孩子的教育任重道遠。她決心做一只“候鳥”,每逢學校開學就離開繁華的重慶,“飛”到大山里與孩子們在一起,用自己的綿薄之力,帶著孩子們描繪出他們的美好未來。
她以非凡的勇氣、耐心以及對生命的敬重之心,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護理著麻風村的病人們,查房、給他們發(fā)藥、消毒、整理被褥、與病人們聊天……她用愛——這一劑最神奇的“良藥”,不僅治好了病人們身上的傷痛,也治愈了他們被世俗隔離的孤獨心靈。
潘美兒是浙江省皮膚病防治研究所(浙江省皮膚病醫(yī)院)上柏住院部(麻風病區(qū))的護士長,1996年,20歲的潘美兒從湖州衛(wèi)校畢業(yè)后,被分配到省皮膚病防治研究所上柏住院部。24年來,她把青春奉獻給了醫(yī)護事業(yè),照料平均年齡76歲的麻風休養(yǎng)員。
座落在山坳里的上柏住院部(麻風村)主要承擔著麻風休養(yǎng)員的醫(yī)療護理與康復。
如今,麻風病已淡出人們的生活,但這種由麻風桿菌引起、主要侵犯皮膚和周圍神經(jīng)的慢性接觸性傳染病,曾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傳染病之一,疾病導致病人四肢畸殘、面部毀容。
上柏住院部現(xiàn)長期收住有60多名麻風休養(yǎng)員。他們曾是麻風病患者,治愈后卻留下畸、殘,年齡最大的92歲,最小的45歲,平均年齡76歲。作為重度傳染病,麻風病人大多沒有成家,也沒有子女。
潘美兒至今記得第一次跟著有近20年工作經(jīng)歷的老護士長樓月琴巡查病房,當靠近病房的時候,一股刺鼻的氣味撲面而來,“下意識地捂住鼻子,只覺反胃、惡心?!保颗嗣纼赫f,“后來才知道,這是麻風潰瘍散發(fā)出來的氣味。”
走進病房后,第一次面對麻風病人,“坦白地說,當時只覺著害怕。”潘美兒說,“因為疾病致殘,這些病人的身體大多有缺陷?!?/p>
但當護士長為大家介紹:這是新來的護士潘美兒。話音剛落,房間里的每個人都突然歡騰起來,“手腳不便的,拼命地點頭;沒有手指的,就用拳頭使勁拍著;還有人使勁用自己能夠利用的身體部位,拍打著桌子?!迸嗣纼赫f,“沒有想到,一個從來沒有和他們見過面的小護士,竟讓他們?nèi)绱似幢M全力地歡迎?!?/p>
“那一刻,眼淚奪眶而出?!迸嗣纼赫f。也是從那一天開始,她認定留在了這個被稱為麻風村的村落。
2005年,潘美兒接過護士長的接力棒,開始帶領(lǐng)年輕的護理人員一起為麻風病人服務(wù)。
從學校畢業(yè),一路走來,潘美兒說,也曾遇到過挫折、遇到過困難,但她始終堅守初心,要在麻風護理崗位上、在麻風村為這個特殊的群體提供優(yōu)質(zhì)的護理服務(wù)。
潘美兒說,很多人都會問同樣的問題:你們?yōu)槭裁催x擇堅守?后悔嗎?我們的回答是因為麻風休養(yǎng)員的需要。
“說實話,作為一名特殊崗位的醫(yī)護人員,剛來的時候也曾猶豫過、矛盾過,但現(xiàn)在可以毫不猶豫地說:不后悔!”潘美兒說,“這么多年相處下來,自己從麻風休養(yǎng)員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他們的勇敢、堅強、淡定、樂觀向上、遇到任何困難都保持微笑的精神,對自己來說是最大的收獲,也改變著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p>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工作24年,潘美兒先后獲得第42屆南丁格爾獎、全國道德模范等多項榮譽稱號。
潘美兒說:“24年前,當?shù)谝淮巫哌M麻風村的時候,想到的也許只是找到了一份工作;但現(xiàn)在我明白了這份職業(yè)的神圣、責任和使命,我會保持著這份堅定和信念一直走下去?!?/p>
(綜合《解放軍報》、《中國青年報》、中國文明網(wǎng)整理)(責編 滿天)